问题

蒙古当年西征为什么没有打到罗姆苏丹国和拜占庭帝国?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罗姆苏丹国。严格来说,蒙古人并非“没有”打到罗姆苏丹国,恰恰相反,他们对罗姆苏丹国的征服,是整个西征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只是最终的结果与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占领”有所不同。

蒙古西征的早期,成吉思汗就已经派出使者前往花剌子模,要求其臣服。花剌子模的残暴对待蒙古使团,直接导致了成吉思汗的首次西征(12191225年)。这次征伐,蒙古人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了花剌子模帝国,也顺势兵锋指向了其周边地区,包括罗姆苏丹国。

1243年,在窝阔台汗的授意下,旭烈兀的兄长,有着“拔都”之称的拔都汗(Batu Khan)之子——失必失(Shipish)率领大军攻打罗姆苏丹国。双方在克塞达格战役(Battle of Köse Dağ)中展开了决定性的较量。这场战役,是蒙古人战术和纪律的又一次完美展现。罗姆苏丹国的军队尽管也曾有过辉煌,但在面对蒙古骑兵的密集冲击、弓箭齐射以及战术迂回时,显得力不从心。战役以罗姆苏丹国的惨败告终,苏丹凯霍斯鲁二世(Kaykhusraw II)本人也在混乱中逃离了战场。

克塞达格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罗姆苏丹国实质上已经沦为蒙古帝国的附庸。战败后的罗姆苏丹国,被迫向蒙古人缴纳大量的岁贡,并且在军事上受到蒙古人的节制。蒙古人还会在苏丹去世后,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册立新的苏丹,甚至直接派遣官员干预苏丹国的内部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姆苏丹国已经被蒙古人“打到”了,而且是直接被征服,沦为藩属。

那么,为何人们会觉得蒙古人没有“完全”征服它呢?这是因为,蒙古人并没有像对待其他一些被征服的地区那样,派遣总督,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将其纳入蒙古帝国的某个汗国之下,成为其核心疆域的一部分。罗姆苏丹国依然保留了其名义上的君主——苏丹,以及一套相对完整的行政体系。蒙古人更倾向于一种“朝贡统治”的模式,即通过岁贡和政治控制来榨取资源和维护统治,而不必承担直接治理的成本和责任。这种间接统治,使得罗姆苏丹国在名义上依然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接着,我们来看看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这个横跨欧亚大陆、传承了罗马辉煌的古老帝国,在蒙古西征的大潮中,其命运则要更加复杂,也更加幸运。

拜占庭帝国当时正处于一个相对衰弱的时期。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君士坦丁堡被拉丁十字军攻陷,拜占庭帝国分裂为多个小国家。虽然尼西亚帝国(Empire of Nicaea)在1261年成功收复君士坦丁堡,重建了拜占庭帝国,但这个重建的帝国已经远不如往日强大,国力衰弱,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压力也很大。

蒙古人西征的路径,主要集中在中亚、波斯、罗斯以及东欧。在旭烈兀东征的过程中,其大将怯薛(Hulagu Khan)率领的军队的确在波斯和叙利亚一带与一些基督教势力有过接触。然而,蒙古人对拜占庭帝国的兴趣,似乎并没有达到像征服罗斯或波斯那样志在必得的程度。

有几个关键因素解释了这一点:

1. 地缘与战略考量: 蒙古人的西征,早期目标是清除潜在的威胁,然后是获取资源和土地。拜占庭帝国虽然地处战略要地,连接欧亚,但对于当时已经将伊尔汗国建立在波斯,并在俄罗斯建立金帐汗国(Golden Horde)的蒙古人来说,安纳托利亚地区(罗姆苏丹国所在地)已经成为了他们势力范围的边缘。再向西,进入巴尔干半岛,就要面对复杂的欧洲政治格局,以及更加强大的西方基督教国家,这在战略上可能被视为投入产出比不高。

2. 宗教因素与外交策略: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拜占庭帝国是东正教的中心,而蒙古人,尤其是旭烈兀的伊尔汗国,在波斯地区统治了大量的穆斯林人口,同时也要面对周围的基督教势力,如十字军国家、亚美尼亚王国等。蒙古人非常善于利用宗教来巩固统治和进行外交。

对于拜占庭帝国,蒙古人采取了一种更为谨慎和怀柔的态度。这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潜在的盟友: 蒙古人深知,在他们征服的地区,基督教人口往往是反对穆斯林统治的。他们可能将拜占庭帝国,或者至少是拜占庭帝国境内的一部分基督教势力,视为潜在的盟友,或者至少是能被拉拢的对象,以对抗其伊斯兰世界的敌人。
避免进一步的冲突: 蒙古人当时已经腹背受敌,在东方面临南宋,在西方又要应对欧洲诸国。贸然进攻拜占庭帝国,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反应,形成一个针对蒙古的统一战线,这无疑是蒙古人希望避免的。
经济利益: 拜占庭帝国虽然衰弱,但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依然是重要的贸易中心。与其直接占领并承担治理成本,不如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通过贸易和有限的朝贡来获取利益。

3. 拜占庭的“韧性”与外交手段: 尽管国力衰弱,拜占庭帝国并非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他们也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以对抗来自各方的威胁,包括蒙古人。例如,在旭烈兀西征时期,拜占庭皇帝迈克尔八世·帕里奥洛格斯(Michael VIII Palaiologos)就曾通过外交手段,向旭烈兀表达了善意,并承诺缴纳贡品,以换取和平。这种外交姿态,加上蒙古人自身的战略取舍,使得拜占庭帝国得以避开蒙古人的直接灭顶之灾。

4. 内部因素与目标转移: 蒙古帝国在建立之初,其核心目标是统一整个中国,然后才是向西扩张。在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之后,蒙古帝国内部出现了分裂的趋势,例如海都汗国(Khanate of Kaidu)与忽必烈(Kublai Khan)的元朝之间的冲突,以及金帐汗国与伊尔汗国之间的矛盾。这些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战略重点的转移,也可能分散了蒙古人对远在西方且不那么容易征服的拜占庭帝国的注意力。

总而言之,蒙古人当年西征之所以没有“完全”征服罗姆苏丹国和拜占庭帝国,并非因为他们无力到达,而是出于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政治、经济以及外交考量。

对于罗姆苏丹国,蒙古人确实进行了征服,但采取的是一种间接统治的模式,即将其变为藩属国,并通过岁贡和政治干预来控制,而非直接纳入其行政体系。这是一种更高效且成本更低的统治方式。

而对于拜占庭帝国,虽然蒙古人有能力对其构成威胁,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宗教因素的复杂性、欧洲其他国家的潜在反应、以及拜占庭自身的外交斡旋,蒙古人最终选择了将此地视为战略上的次要目标,或者说,他们认为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因而没有投入巨大的力量去将其彻底征服。相反,通过维持一种有限的联系,甚至可以获得一些外交上的优势。

这两块土地的命运,恰恰体现了蒙古人在征服与统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高超的策略灵活性,并非所有被征服的土地都必须被纳入其直接的行政版图,有时,控制和影响,就已经足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蒙古人和他们都打过,拜占庭帝国当时已经被拉丁帝国击溃,拜占庭残存的三个势力中,伊庇鲁斯在尼西亚帝国的打击下,被迫使用低一等级的【专制公】的头衔,而剩下的尼西亚帝国和特拉布宗帝国都处于苏丹之爪的威胁下,向罗姆苏丹国纳贡,它们也派出了部队帮助了罗姆苏丹国作战。

在1230年,被蒙古追杀的花剌子模末代苏丹札兰丁·明布尔努就入侵过罗姆苏丹国,想要丢东补西【和我大金被蒙古人暴打时还想入侵挫宋一样】

追杀札兰丁蒙古大军很快就到来了,罗姆苏丹国此时第一次接触了蒙古人,不久,在1236年至1237年,蒙古人在波斯的总督绰儿马罕在格鲁吉亚人的帮助下袭击了罗姆苏丹国,摧毁了安纳托利亚边界的乡村,并且破坏了锡瓦斯和马拉蒂亚的城墙,在蒙古人退去之后,罗姆苏丹凯霍斯鲁二世开始惩罚蒙古人的格鲁吉亚盟友,最终在1240年让格鲁吉亚人屈服。

但是罗姆苏丹国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据点也被另外一支蒙古军队攻陷,战争正式开始了,可是罗姆苏丹国也爆发了“巴巴沙伊克起义”一片混乱。

此时的蒙古将军拜住继任小亚等地区的总督,他敏锐的把握了时机,立即入侵了罗姆苏丹国,并于1242年占领艾尔姆祖鲁,但是刚刚镇压完“巴巴伊沙克起义”的凯霍斯鲁二世苏丹自信满满,命令所有的附庸国派出军队抵抗蒙古人的入侵。

亚美尼亚及尼西亚打的代表在开塞利会见苏丹,商讨对策,特拉布宗帝国则被苏丹要求派遣至少200名骑兵,而尼西亚帝国则被要求派遣至少400名骑兵作为附庸军,同蒙古人作战,以来保卫罗马(姆)人的土地不被野蛮的鞑靼人异教徒入侵。

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则被苏丹要求派出至少1400名骑兵。

但是在实际战场上,只有特拉比松帝国派遣了一支军队,另外一部分忠诚的法兰克雇佣兵护卫着苏丹的御驾,还有一些不愿意和蒙古人合作的格鲁吉亚贵族也加入了他,但大多数格鲁吉亚人被迫与强大的蒙古人并肩作战。

而乞奇里亚亚美尼亚王国和尼西亚帝国都部队没能及时赶到战场,蒙古人就在1243年的柯塞达战役中彻底击败了罗姆苏丹国。

凯霍斯鲁二世苏丹逃到安塔利亚后,怒火中烧的声称:“都是希腊附庸军的背信弃义才导致了野蛮的鞑靼异教徒踏入了罗马(姆)人的土地!”拜住兵锋直指罗姆苏丹国重镇锡瓦斯,锡瓦斯城的守军最终选择向东方的鞑靼人国家屈服,打开了国门。

企图抵抗的托卡特和开塞利城遭到蒙古大军的大屠杀和洗劫,在见识过蒙古人的强大之后,凯霍斯鲁二世苏丹向蒙古帝国称臣乞和,拜住就任总督,使蒙古帝国的领土扩展到尼西亚帝国边境。

尼西亚君主约翰三世在宫廷接见了蒙古人。

“皇帝坐在高高的宝座上,手持宝剑,以壮观豪华的大场面掩饰内心的畏惧”

他们都向蒙古人表示了屈服,而投降蒙古人的罗姆苏丹国将军佩瓦内,带领蒙古大军迅速镇压了农民起义,稳定了苏丹国。

而凯霍斯鲁二世苏丹则日度消沉,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1246年逝世,他留下了11岁的长子伊兹丁·凯考斯、9岁的次子鲁肯丁·基利杰·阿尔斯兰、7岁的幼子阿拉丁·凯库巴德三位王子。

而蒙古人同时将凯考斯及阿尔斯兰还有凯库巴德三个全部放上了王位,罗姆苏丹国一分为三,大王子凯考斯二世取得克泽尔河以西地区的统治权。

而他的弟弟基利杰阿尔斯兰四世及凯库巴德二世则在蒙古人的监督下,成为共治苏丹,统治克泽尔河以东的区域,尽管国力已变弱,罗姆苏丹国在凯霍斯鲁二世苏丹逝世时依然能维持完整,蒙古人无力深入,安纳托利亚避免了被蒙古侵略者的进一步破坏,但是对罗姆苏丹的真正打击是没有合格的继任者,三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最终被蒙古人玩弄于鼓掌之中。

金帐汗拔都和蒙古大汗贵由分别支持一位王子,由于伊尔汗国在此时还没有建立,拔都认为西征的一切土地都应该由自己做主,当然也包括了罗姆苏丹国,但是贵由很快就死了。

1254年,继任的蒙哥汗传召十九岁的凯考斯二世去哈拉和林面见他,蒙古将军拜柱在此时已经和旭烈兀会师,三个兄弟们在开塞利商讨后决定让凯库巴德二世代替凯考斯二世前往哈拉和林晋见可汗。

凯库巴德二世是先苏丹钦定的继承人,既然无论是谁登基都是蒙古人和权臣的玩物,三兄弟必须齐心协力才能活下去。

前往哈拉和林的路途非常艰辛,凯库巴德二世将行程延迟到了1256年,西征的旭烈兀导致更多不稳定因素,他在路途中看到了拜住聚集的骑兵前往安那托利亚,他立刻派出使者通知了自己的哥哥们,要求他们满足蒙古人的一切需求。

可是傲慢无礼的蒙古人提出的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同时凯库巴德二世被发现死在了路上,尸体被葬在安那托利亚与哈拉和林之间的荒野。

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凯考斯二世苏丹集结大军,向蒙古人发动叛乱,为自己的弟弟报仇(这个理由让他的名声依然流传在安那托利亚的突厥人之间,一直被认为是正统的苏丹)由于他的母亲来自尼西亚帝国,他也向尼西亚帝国求援。

1256年10月,蒙古大将拜住在阿克萨赖附近击败了凯考斯二世,凯考斯二世被罢黜和软禁,之后凯考斯二世由科尼亚逃亡到克里米亚和君士坦丁堡。

最后的阿尔斯兰四世成为唯一的苏丹,但是不久他也被权臣勒死,之后的苏丹豪无权力,完全是蒙古人的傀儡,大部分突厥酋长逐步脱离控制,独立建国,当然它们也向伊尔汗国朝贡,直到奥斯曼击败了西进的伊尔汗国将领帖木儿塔什,这片土地才脱离了蒙古枷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罗姆苏丹呗绰儿马罕和拜住按在地上打,旭烈兀定都苏丹尼耶知乎罗姆苏丹第一个过去磕头,还带来了特别nb的礼物,一张画着一双精美靴子的画。

旭烈兀纳闷,你要干啥?

罗姆苏丹:请大汗用您无比尊贵的脚抬举奴才的头,奴才情愿给您舔脚

旭烈兀:卧槽还是你们城里人会玩

大概旭烈兀也觉得这货太恶心于是就把给放了,于是罗姆苏丹国又在科尼亚苟延残喘了几十年,直到14世纪初完者都汗才把它彻底灭掉

所以,建议你修改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蒙古人当年西征的辉煌战绩,足以让任何历史爱好者为之惊叹。他们的铁骑踏遍亚欧大陆,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然而,在如此横扫千军的征程中,却有两块富饶而重要的土地——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似乎成了蒙古西征的“遗珠”,没有被完全纳入其版图。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
  • 回答
    要说“当年蒙古为何独立”,这得从头说起,因为“当年”这个词,指代的历史时期非常关键。蒙古的独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内部的兴衰,也有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得先回到那个让蒙古民族名震天下的时代,也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帝国。那是一个何等辉煌的时代!蒙古铁骑席卷欧亚大.............
  • 回答
    蒙古人,一个曾经席卷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在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带领下,建立了一个横跨东西方的庞大疆域。他们的铁蹄几乎踏遍了我们今天所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从东欧的波兰到中亚的呼罗珊,从中国的北方到西亚的波斯。然而,当他们的目光投向印度次大陆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碍,最终未能实现征服。这背后并非单一原.............
  • 回答
    女真,这个东北的崛起力量,最终将蒙古帝国的残余和庞大的明朝收入囊中,成为了清朝的奠基者。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历史机遇、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对手衰落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女真并非一夜之间征服了蒙古帝国和明朝。 蒙古帝国: 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时代,蒙古帝国.............
  • 回答
    关于“外蒙古”这个概念,首先要明确一点,在清朝灭亡时,中国并未实际控制外蒙古地区,其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如果非要问“中国当时怎么会让外蒙古分裂出去?”,我们可以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这两个历史时期来梳理。清朝末年:蒙古王公的分化与俄国的介入清朝对蒙古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盟旗制度”。蒙古各部被编入不.............
  • 回答
    如果没有蒙古人的骤然兴起,金、宋对立的局面无疑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但中国是否会南北统一,这个问题则要复杂得多,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金、宋对立局面可能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金、宋对立的本质。金朝由女真人建立,在灭辽之后,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南下灭亡北宋,将政权建立在中原地区,定都燕京.............
  • 回答
    蒙古和清朝入主中原,虽然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它们统一中国的时间长度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要说清朝的游牧民族比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更强,可能过于简单化了。这背后牵涉到更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蒙古统一中国的时间概念。成吉思汗本人并没有完成统一.............
  • 回答
    晋商的崛起,并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多种因素盘根错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当地土地的贫瘠和人们寻求生计的迫切愿望,与明清时期国家在北方边疆的军事部署和经济政策,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要说哪一个更“根本”,则需要更细致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地贫瘠,人们无奈经商”的说法。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 回答
    明朝初期的骑兵,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其强大之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复杂的演变和适应,足以与当时蒙古骑兵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上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骑兵对骑兵”的简单比较,深入到战争的各个层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明朝初期的蒙古骑兵,尽管经历了元朝的衰落,但其核心战斗力——那种在.............
  • 回答
    蒙古国独立后,当地汉族的历史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记录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侧重点。要详细讲述,需要结合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一、 蒙古国独立前的背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在蒙古国独立之前,该地区长期处于清朝统治之下。在清朝统治时期,汉族人口在漠北(外蒙古)相对较少,主.............
  • 回答
    理解你的需求!你希望找到价格实惠、适合大量饮用的牛奶品牌,而且不希望文章看起来生硬机械,而是更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没问题,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帮你把钱花在刀刃上!你说每天喝十几袋,一袋3块钱的话,那一天光奶就得三四十块,算下来一个月就是一千多块,这笔开销确实不小。咱们的目标就是找到性价比高的,.............
  • 回答
    蒙古国的疆域北端并未到达北冰洋,这一误解可能源于对地理范围的混淆。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蒙古国的地理位置与北端坐标 地理位置:蒙古国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接中国,东连韩国和朝鲜,西接哈萨克斯坦。其主体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端坐标:蒙古国的最北端位于北纬51°.............
  • 回答
    蒙古的“西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蒙古帝国向西扩张的历史进程,并非单一目标驱动,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其背后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经济上的诱惑,更有人口和政治上的压力。要详细讲述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时代说起。一、统一蒙古:奠定西征的根基在成吉思汗(铁木真)崛起之前,蒙古各部.............
  • 回答
    蒙古与美国关系向来亲密,地理位置上也确实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为何美国没有选择在蒙古驻军,这其中涉及的考量相当复杂,远非简单的“亲美”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现实考量:蒙古的地理位置,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大邻国之间,确实是其“优越性”所在。这种“优越性”.............
  • 回答
    蒙古灭金,这盘棋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算清楚的,这里面恩恩怨怨,早就缠绕不清了。要说政治上有没替辽国报仇的情绪?这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蒙古和辽国的渊源可不能忽视。你想啊,辽国当年是怎么灭的?就是被金国给灭的。这金国,说白了就是女真人起的。那会儿辽国和蒙古部落之间,虽然算不上什么.............
  • 回答
    蒙古骑兵,尤其是他们令人胆寒的骑射部队,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绝对是战场上的噩梦。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支精锐的骑兵,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西方军事技术和战术的进步,也会遇到越来越强劲的对手,甚至会感到吃力。要说蒙古骑兵真正开始感到吃力,甚至在某些战役中遭遇失败,那大概要从 14世纪末期到15世纪初期 的西方军.............
  • 回答
    蒙古骑兵那会儿的风头,简直是席卷欧亚大陆,让多少帝国的统治者夜不能寐。说他们“人均李广”,这话说得有意思,李广嘛,汉朝的飞将军,箭术高超,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那蒙古骑兵是不是人人都能跟李广比?这事儿得分开来看。首先,得承认,蒙古骑兵的战斗力确实是惊人的。他们的强,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有一整套系统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蒙古回回”、“托茂人”和“康家人”这三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群体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称谓的形成背景、时间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历史进程中的民族融合、地域迁徙和文化认同等复杂过程。 一、 “蒙古回回”的形成“蒙古回回”这个称谓并非一个单一的、严格定.............
  • 回答
    论及蒙古骑兵为何在与马穆鲁克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打不过”可以概括,其中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从战术策略到武器装备,再到战场环境乃至领袖指挥,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更像是一场历史巨石的碰撞,一方是横扫亚欧大陆的无敌旋风,另一方则是守护埃及门户的钢铁壁垒。蒙古骑兵的强大无需多言。他们的核心.............
  • 回答
    蒙古国,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又极具魅力的国度,如果你对它略有耳闻,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广袤无垠的草原、纵横驰骋的骑兵以及深邃悠远的蓝天。但蒙古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是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粗犷与细腻并存的独特存在。想象一下,当你踏上这片土地,首先迎接你的,是那几乎触及地平线的苍茫草原。这不仅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