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古回回”、“托茂人”、“康家人”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蒙古回回”、“托茂人”和“康家人”这三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群体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称谓的形成背景、时间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历史进程中的民族融合、地域迁徙和文化认同等复杂过程。

一、 “蒙古回回”的形成

“蒙古回回”这个称谓并非一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民族群体,而是指在历史上,因各种原因,与蒙古族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融合,并最终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被汉族或其他民族称为“回回”(即穆斯林)的群体。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历史背景与源头:

成吉思汗时代的征服与移民: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蒙古帝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和统治。在征服过程中,许多被征服地区的人口被迁徙或征调,包括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这些地区当时是伊斯兰文明的核心区域,许多居民是穆斯林。
军事与行政管理需要: 蒙古帝国在统治广阔疆域时,会招募和任用来自不同民族的专业人才,包括工匠、商人、翻译、管理人员等。其中来自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因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而受到重视,他们随军或被安置在帝国各地,包括蒙古本土和征服的汉地。
蒙古贵族和军队的信仰变化: 尽管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但在统治中国后,尤其是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和部分军队受到了汉族文化和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些蒙古贵族和上层人士因为政治、经济、婚姻等原因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并与当地的穆斯林群体(主要是汉化的畏兀儿人、契丹人、色目人中的穆斯林等)融合。
“色目人”的构成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元朝的“色目人”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概念,包含了许多非汉民族,其中很多是来自中亚的穆斯林。这些穆斯林群体在元朝统治期间得到了优待和发展,他们不仅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也与其他民族发生交往。

2. “蒙古回回”的特征:

信仰伊斯兰教: 这是“蒙古回回”最核心的身份特征。他们遵循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习俗。
与蒙古族有渊源: 他们的祖先可能部分是蒙古族本身,或者是与蒙古族一同迁徙、融合的群体,例如一些被蒙古征服的中亚民族,后来与蒙古贵族和军队混居。
语言和文化: “蒙古回回”在语言和文化上可能呈现出多元性。他们可能保留了一些蒙古语词汇,但也深受当地汉族文化和其他穆斯林文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蒙古回回”逐渐汉语化,但也保留了伊斯兰教信仰和一些独特的习俗。
地域分布: “蒙古回回”可能分布在蒙古地区、长城沿线以及北方的一些主要城市,特别是那些当年蒙古军队驻扎或官员任职的地方。

3. 形成过程的总结:

“蒙古回回”的形成并非一个单一的民族迁徙事件,而是历史机遇、军事征服、行政管理、文化交流和宗教信仰传播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它是蒙古帝国扩张和统治时期,将来自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群体带入或加强了他们在蒙古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活动和影响,并与部分蒙古族或其他民族发生融合,最终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身份被识别为“回回”的群体。他们可能表现为带有蒙古族血统或文化印记的穆斯林,也可能是与蒙古族混居后形成特定认同的穆斯林群体。

二、 “托茂人”的形成

“托茂人”通常是指居住在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原名东乡县)的东乡族。东乡族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东乡”命名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形成过程也颇具特色:

1. 历史渊源与构成:

蒙古族与撒拉族(或说中亚穆斯林)的融合: 东乡族的形成,普遍认为其主要渊源是元代在河湟地区(今青海、甘肃一带)驻牧的蒙古族部分(特别是察罕·塔塔尔部和钦察部等)与当地的撒拉族以及其他操突厥语的穆斯林群体(如畏兀儿人、康里人等)长期交往、通婚融合而形成的。
元代驻军与屯垦: 元朝在青海、甘肃地区设立了大量军事机构和屯垦区,许多蒙古族士兵和他们的家属以及随迁的中亚穆斯林被安置在这里。这些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身份认同。
清代及以后的社会变迁: 清朝继承了前朝在西北的统治,继续对当地的民族构成和文化发展产生影响。在清代后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人口流动,东乡地区的居民在地域上进一步聚集,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习俗。

2. “托茂人”的称谓由来:

“托茂人”的称谓直接来源于东乡族的语言。东乡语(东乡话)是一种属于突厥语族语言的方言,与维吾尔语和撒拉语关系密切。在东乡语中,“东乡”的自称是“托茂”(Tömög),意为“东边的人”或“东方人”。因此,当有人问他们是谁时,他们会回答“托茂人”。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这种自称逐渐被汉族及其他民族所接受和使用,成为其民族称谓的音译。

3. 文化特征:

语言: 讲东乡语,是一种突厥语族语言,但带有蒙古语和汉语的词汇。
宗教: 信奉伊斯兰教。
习俗: 在生活习俗、服饰等方面,既保留了伊斯兰教的传统,也受到了蒙古族和汉族文化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经济生活: 传统上以农业和牧业为主。

4. 形成过程的总结:

东乡族(托茂人)的形成是元代以来,在青海、甘肃河湟地区,蒙古族居民与撒拉族及其他中亚穆斯林群体在长期共存、通婚、融合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伊斯兰教信仰为纽带的民族共同体。其名称“托茂人”是他们本民族语言的自称“Tömög”的音译,充分体现了其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独特性。

三、 “康家人”的形成

“康家人”通常是指生活在中国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地区的一个回族分支,他们也被称为“康家人”、“塔尔寺的回回”等。他们的形成也与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地域环境息息相关:

1. 历史渊源与迁徙:

西宁地区穆斯林向青海湖地区的迁徙: 他们的先民主要是来自西宁及周边地区的穆斯林(以东乡族和撒拉族的部分居民为主,也可能包含其他回族分支)。
塔尔寺的影响与经济活动: 最为关键的形成因素是他们与塔尔寺的紧密联系。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拥有庞大的经济基础和影响力。
受雇于塔尔寺: 在清朝时期,塔尔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其庞大的经济和宗教活动(如修建殿宇、管理寺产、商贸往来等),开始大量雇佣和招纳当地的穆斯林居民作为工匠、雇员、管理者和商人。
经济利益与保护: 穆斯林因其在商业、手工业方面的技术和勤劳而被塔尔寺看重。同时,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依附于强大的宗教机构如塔尔寺,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和一定程度的政治或社会保护。
聚居形成: 随着在塔尔寺及其周边地区长期居住和工作,这些穆斯林居民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聚居区,并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习俗。他们因为与塔尔寺的这种特殊关系,而被外界称为“康家人”或“塔尔寺的回回”。

2. “康家人”的称谓由来:

“康家人”的称谓,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与康熙年间有关。有观点认为,他们的先民可能是在康熙年间从其他地区迁徙至此,或者是在此地发展壮大,因此得名“康家人”,与“康熙”谐音或相关。另一种说法是,他们依附于塔尔寺,塔尔寺的藏语名称中可能包含发音类似“康”的音节,或者他们服务的具体领域(如“康巴地区”的商贸往来)与“康”有关。但最直接和普遍的解释,仍然是他们与塔尔寺的经济联系和由此形成的特定群体身份。

3. 文化特征:

语言: 大部分已使用汉语,但可能保留一些东乡语或撒拉语的词汇。
宗教: 信奉伊斯兰教,是虔诚的穆斯林。
习俗: 在服饰、饮食、婚姻等方面,深受伊斯兰教传统影响,但也融合了部分藏族和蒙古族文化,尤其在与塔尔寺的互动中,可能存在一些习俗上的借鉴或影响。
经济活动: 在历史上,许多“康家人”是技艺精湛的工匠(如建筑、雕刻、金属加工等)、勤劳的商人和雇员,他们在塔尔寺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 形成过程的总结:

“康家人”的形成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以西宁地区穆斯林居民为基础,由于经济、社会原因,与青海塔尔寺建立起密切的依附关系,并在塔尔寺及其周边地区聚集、生活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社会文化特征的穆斯林聚落和群体。其称谓可能与康熙年间或其与塔尔寺的经济联系有关。他们是回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具有鲜明地域和历史特色的分支。

总的来说,这三个群体的形成都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民族文化的互动、迁徙、融合以及不同宗教信仰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它们并非简单的民族名称,而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4年,我拜访过阿拉善蒙古穆斯林家庭,他们好像认为自己祖先来源于新疆哈密维吾尔人,北语有个新疆籍托茂人,清代移居新疆的现在已经完全维吾尔化。

托茂人使用蒙古语,穿蒙古服装,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除了宗教外其余文化层面跟蒙古人差距很小。阿拉善的托茂人自称是“缠回”并认为自己祖先是从新疆迁来的,青海托茂人自称脱毛人,周围的其他蒙古部以及藏族回族以及汉族叫他们为蒙古回回人Qotung或者托茂人。田野考察还发现,青海有部分托茂人在清代改教藏传佛教。

对托茂人这个名词来源有四种假设。

1、秦惠彬在《“托茂”考》一文中认为“驼毛达子”是回回改从青海蒙古者,其含义恰与托茂鞑子相同,并指出,“托茂”一词清人写作“驼(驮)毛”,民国年间写作“托毛”,“托茂”是后来才出现的。
2、孙滔认为“托茂”是自元代以后历代文献所记载的“秃满”、“土蛮”的音转,但他们始终既保持了蒙古族习俗,又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被学者称为“蒙古回回”,即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
3、藏语转音。有的学者认为“托茂”是藏语“托日木”的转音,意为流散人员。
4、“托茂”是地名。

对他们族源学术上还没定论,大致有三种假设。一种是根据清代史料记中回民起义后有部分回民投靠青海蒙古王公记载,认为托茂人是投靠蒙古王公的回民。第二种是根据有关明代瓦剌首领拥有3万穆斯林蒙古人记载,认为他们是在新疆改教的蒙古人后裔。第三种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口述历史认为他们是从哈密来投靠阿拉善蒙古王公们的新疆维吾尔人。

辛秀文、马怀诚《伊斯兰教在阿拉善传播发展概况》

“根据清光绪三年(年)十月宁夏将军库车勒巴图鲁克致阿拉善亲王多罗特色楞的咨文中写明,这部分蒙古回回,确系阿拉善先王阿宝于康熙年间从青海带领部众迁移来阿拉善大草原时从青海西宁一带带来的一百余名缠头回回。先安排在克卜尔滩,集中居住,游牧为主,至光绪年间已发展到近百户。

《 蒙古社会历史调查 》

当阿拉善的王公与准噶尔的葛尔丹博硕格特之间发生战争时,哈密的领主对战争双方都尽力斡旋。战争结束后,一群哈密领主的维吾尔和乌孜别克人来到阿拉善旗。第一部分到阿拉善的有七人。他们来到这个地区贩卖葡萄,并拥有通行证件。
之后一段时间一位名叫的乌孜别克人说道:“我曾祖父生于阴历蛇年。如果他还健在那今年就有112岁了。大约我曾祖父之前五六代,我的家族离开了新疆,移居到阿拉善。在我记忆中我曾祖父还能够说维吾尔语,但到我祖父时就不行了。”直到今天这些 “ 哈 萨 克人 ”仍信 仰伊斯 兰教 ,拥有自己的清真寺 。

《中国的西北角》 1935年

十里左右,路旁有蒙古人羊團,乃下马入其简单之蒙古包中饮茶,我看他们高高,略带灰色的眼睛,不和普通蒙古人一样,知道他们正是“回回蒙古”或“蒙古回回”这一种特别的民族。他们现在住蒙古包,说蒙古话,穿蒙古服装,也过蒙古游牧生活,政治上属于阿拉善旗管辖。但是他们不信喇嘛教,而信回教,从很远的地方请来回教教主为他们念经。据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祖先是哈密人,迁移到这面来的。故大致为新疆缠回之一支。后来血统与生活为蒙古人所同化,而宗教则尚保存其旧日之传统,他们现有三百余家,散处在磴口西北一带。

根据语言学研究发现托茂人语言中的阿拉伯波斯宗教词汇跟回民的差别较大,阿拉善地区的语言中有很明显的维吾尔语痕迹。


另:

蒙古国的托茂人基本上是葛尔丹时期改编入准噶尔军队的北疆维吾尔乌沙克,和清军战胜准噶尔后迁移到蒙古的维吾尔乌沙克。他们绝大部分蒙古国独立初期在苏联安排下分两路,一路被安置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另一路被斯大林干儿子盛世才安置在伊犁、吐鲁番和阿克苏。留在蒙古国的比较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蒙古回回”、“托茂人”和“康家人”这三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群体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称谓的形成背景、时间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反映了历史进程中的民族融合、地域迁徙和文化认同等复杂过程。 一、 “蒙古回回”的形成“蒙古回回”这个称谓并非一个单一的、严格定.............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旅大(大连和旅顺)和未能收回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两个截然不同、历史背景迥异的事件。它们背后涉及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外蒙古自身的选择,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收回旅大:历史的延续与主权的回归旅顺和大连,这两颗“镶嵌在北方海岸线上的明珠”,在中国近代史上承载了太多屈辱.............
  • 回答
    时钟拨回到1129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王朝更迭的动荡年代。摆在我面前的,是九个盘根错节的政权,每个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未来走向。让我深思熟虑一番,我大概率会选择——南宋。为何是南宋?这个问题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一番权衡利弊的考量。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契合度上来说,南宋是我最容易融入的。虽然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民族身份认同和基因构成这样复杂的话题。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关于“血统纯正”这回事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血统纯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迁徙、交流、融合是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和通婚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从严格.............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祖先荣耀的认同感和想要回归民族身份的愿望。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情感连接。在中国,民族身份的认定和变更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主要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的约束。虽然您父母都是汉族,但您祖上是蒙古族,并且您希望改回蒙古族,这在操作上存在一些现实的挑战。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相关.............
  • 回答
    明朝推翻元朝后,蒙古人并没有“很快变回”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只不过在元朝时期曾经试图推行更广泛的农业和定居化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民族特性和生存方式。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蒙古民族的基因与文化内核:游牧是根本首先要明确一点,蒙古民族的生.............
  • 回答
    蒙古国的疆域北端并未到达北冰洋,这一误解可能源于对地理范围的混淆。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蒙古国的地理位置与北端坐标 地理位置:蒙古国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接中国,东连韩国和朝鲜,西接哈萨克斯坦。其主体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端坐标:蒙古国的最北端位于北纬51°.............
  • 回答
    蒙古国报告动物感染新冠,这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我们更多地将新冠病毒视为一种“人传人”的疾病,但动物的出现,无疑为病毒的传播链条增加了复杂性。动物感染新冠,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哪些影响?首先,病毒可能通过动物“回传”给人类的风险显著增加。 这就像给病毒找到了新的“跳板”。如果动物成为病毒.............
  • 回答
    蒙古的“西征”,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蒙古帝国向西扩张的历史进程,并非单一目标驱动,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其背后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经济上的诱惑,更有人口和政治上的压力。要详细讲述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时代说起。一、统一蒙古:奠定西征的根基在成吉思汗(铁木真)崛起之前,蒙古各部.............
  • 回答
    蒙古与美国关系向来亲密,地理位置上也确实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为何美国没有选择在蒙古驻军,这其中涉及的考量相当复杂,远非简单的“亲美”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现实考量:蒙古的地理位置,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大邻国之间,确实是其“优越性”所在。这种“优越性”.............
  • 回答
    蒙古国的沙尘暴问题由来已久,这次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说蒙古国“特别”容易发生沙尘暴,而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这场风暴,恰好因为一些特殊条件,其能量和影响范围都被放大了。首先,我们得明白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沙尘暴,简单来说,就是强风将地面上松散的沙土卷起,形成能见度急剧下降的现.............
  • 回答
    蒙古人和女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征服民族,其能征善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军事制度的客观因素,也有文化信仰、民族精神的主观驱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蒙古人能征善战的原因:蒙古民族的崛起与成吉思汗的统一是其军事辉煌的起点。他们的军事力量和征服能力可以从以下.............
  • 回答
    蒙古人创立的元朝被中国历史视为中国的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但非常重要的历史解读。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国家概念的演变 “朝代”的含义: 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朝代”通常指一个相对稳定、以某个家族或群体为核心统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权时期。它标志着一个政权的更替.............
  • 回答
    蒙古国独立后,当地汉族的历史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记录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侧重点。要详细讲述,需要结合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一、 蒙古国独立前的背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在蒙古国独立之前,该地区长期处于清朝统治之下。在清朝统治时期,汉族人口在漠北(外蒙古)相对较少,主.............
  • 回答
    边疆的阴影与守护者:蒙古人与明帝国国防体系的复杂关系明朝,一个承载着汉民族复兴荣光的王朝,其国防体系的构建,与其说是一道坚固的城墙,不如说是一场与强大边疆力量长期的博弈与调和。在这场博弈中,蒙古人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单纯的“敌人”或“威胁”,而是一个渗透进明帝国国防肌理,既是挑战者,也是在某些时期成.............
  • 回答
    蒙古灭金,这盘棋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算清楚的,这里面恩恩怨怨,早就缠绕不清了。要说政治上有没替辽国报仇的情绪?这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蒙古和辽国的渊源可不能忽视。你想啊,辽国当年是怎么灭的?就是被金国给灭的。这金国,说白了就是女真人起的。那会儿辽国和蒙古部落之间,虽然算不上什么.............
  • 回答
    蒙古骑兵,尤其是他们令人胆寒的骑射部队,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绝对是战场上的噩梦。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支精锐的骑兵,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西方军事技术和战术的进步,也会遇到越来越强劲的对手,甚至会感到吃力。要说蒙古骑兵真正开始感到吃力,甚至在某些战役中遭遇失败,那大概要从 14世纪末期到15世纪初期 的西方军.............
  • 回答
    蒙古骑兵那会儿的风头,简直是席卷欧亚大陆,让多少帝国的统治者夜不能寐。说他们“人均李广”,这话说得有意思,李广嘛,汉朝的飞将军,箭术高超,带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那蒙古骑兵是不是人人都能跟李广比?这事儿得分开来看。首先,得承认,蒙古骑兵的战斗力确实是惊人的。他们的强,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有一整套系统性.............
  • 回答
    蒙古族和藏族,一个游牧于广袤草原的民族,一个安居于雪域高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实有着不少交集和渊源,虽然他们各自发展出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但命运的车轮却让他们在某些历史时期紧密相连。要说这渊源,不得不从遥远的过去说起。虽然具体的早期联系已难以考证得一清二楚,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大的历史脉络中窥.............
  • 回答
    蒙古国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仅300万,这样的组合按理说应该能发展出相当不错的经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蒙古国经济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究其原因,是一个多方面、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结构、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历史遗留的负面影响: 苏式计划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