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蒙古国特大沙尘暴已致 6 人死亡 80 余人失踪,为什么沙尘暴多源于蒙古?这次为何影响这么多大?

回答
蒙古国的沙尘暴问题由来已久,这次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说蒙古国“特别”容易发生沙尘暴,而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这场风暴,恰好因为一些特殊条件,其能量和影响范围都被放大了。

首先,我们得明白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沙尘暴,简单来说,就是强风将地面上松散的沙土卷起,形成能见度急剧下降的现象。这需要三个基本要素:

1. 充足的沙尘源: 地表有大量可以被风吹起的细小颗粒物,比如沙子、尘土。
2. 强烈的风力: 需要足够大的风速来克服沙土的重力,将其卷入空气中。
3. 不利于植被覆盖的干燥环境: 植被是固定土壤的天然屏障,一旦植被稀疏或死亡,土壤就变得暴露无遗。

蒙古国之所以经常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蒙古国沙尘暴频发的“先天”优势: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高原国家。这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尤其是东部和南部地区,广袤的戈壁和草原是沙尘的重要来源地。秋冬季节,当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时,气温骤降,空气干燥,为强风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春季则是冷暖空气交替最频繁的时期,容易产生大风。
广阔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 蒙古国大面积的土地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这本身就意味着地表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不高,质地疏松,极易被风侵蚀。想想看,一片戈壁滩,上面零星分布着一些低矮的灌木,风一吹,沙子想不飞起来都难。
地形因素: 蒙古国北部和西部多山地,但东部和南部则相对开阔平坦。当冷空气从北方翻越山脉或穿过开阔地带时,会加速形成强大的动力,就像流水遇到狭窄的通道会加速一样。这种地形使得大风更容易形成并向外输送。

这次沙尘暴影响范围为何如此之大?

这次蒙古国沙尘暴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的影响,并且远超往年,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异常强烈的冷空气活动:

强劲的冷锋过境: 根据气象记录,这次事件是由一股非常强的冷空气活动引发的。冷空气在向南推进的过程中,会带来剧烈的气压差,这种气压差是驱动风力产生的核心动力。当一股特别强劲的冷锋横扫蒙古高原时,它不仅带来了低温,更重要的是卷起了巨大的风力。可以想象成一股巨大的、带着强大能量的“推土机”在地面上横扫。
高空急流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变化,尤其是高空急流的位置和强度,对地面沙尘暴的形成和输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时候,高空中的强劲气流会通过一种被称为“动量输送”的过程,将能量传递到近地面,从而增强地面的风力。如果这次沙尘暴的形成恰好与某个异常活跃的高空急流有关,那么地面的风力就会被大大加强。

2. 沙源地的异常干燥和脆弱:

前期极端干旱: 尽管蒙古国本身就干旱,但如果沙尘暴发生前的一段时间(比如秋冬季和初春)经历了异常的少雨或无雪天气,地表的土壤会更加干燥松散,植被也可能因为缺水而变得枯死。缺乏足够的水分来“粘合”土壤颗粒,就给了风更大的可乘之机。
植被退化加剧: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如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蒙古国很多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在持续下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沙尘源变得更加“肥沃”,更容易被风卷起。

3. 大气环流异常与长距离输送:

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 地球的大气环流并非一成不变,每一年、每一季都可能出现某些区域的异常。这次沙尘暴之所以能影响到中国大片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是因为当时的天气形势非常有利于沙尘的长距离输送。例如,可能存在一个强大的偏西风气流,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将蒙古高原上的沙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边。
天气系统的配合: 有时候,一个主要的低压系统或高压系统在特定位置的滞留或移动路径,会极大地影响风的方向和强度,并决定沙尘的扩散范围。如果当时的低压系统恰好在蒙古国东部或南部发展并向东移动,同时伴随着上升气流,就更容易将地表的沙尘带到高层大气,并随着风向进行远距离输送。

4. 连锁反应与放大效应:

“滚雪球”效应: 沙尘暴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旦沙尘被卷起,它们不仅会造成能见度下降,还会改变近地面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影响大气层内部的能量交换,这些改变可能反过来进一步加剧风的强度或改变风的方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多股沙尘汇聚: 有时,不同区域的沙尘源可能在某个强大的天气系统的作用下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更强的沙尘团。

总而言之,这次蒙古国特大沙尘暴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是“先天”的沙尘源基础(蒙古国干旱、疏松的土壤和植被退化问题)与“后天”的极端天气事件(异常强烈的冷空气活动、特定的环流形势和沙源地的干旱加剧)相互作用和叠加的结果。它更像是一场“完美风暴”,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所有有利于沙尘暴形成的因素都聚集在一起,并且大气环流为沙尘的远距离扩散提供了“便利通道”,最终导致了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影响。

关于人员伤亡和失踪,这是沙尘暴最直接也最令人痛心的后果。强风本身就具有破坏力,而极低的能见度则可能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例如车辆失控、人员迷失方向等。对于牧民和生活在开阔地带的人们来说,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是极其危险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蒙古这个国家

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从生态环境上,都已经没救了

国土接近8成荒漠化,看不到任何好转的迹象

现在,蒙古有6650万头牲畜。具体说,有400万匹马、440万头牛、46万峰骆驼、3100万只绵羊和2700万只山羊。

尤其是山羊,山羊吃草根的,会将草场连根拔起。

蒙古:2700万只山羊,国土面积1.56亿公顷,70%以上荒漠化,森林湖泊城市占掉一些,算算能用的实际草场能够有多少?

内蒙古:1500万只山羊,草场面积:草原面积为8666.7万公顷,其中有效天然牧场6800万公顷。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老百姓没钱只能养羊,草原啃的荒漠化,然后越来越穷越来越没钱,继续加倍的养羊,然后加倍荒漠化,死循环。

蒙古病入膏肓。

最后可能只有一种可能,中国不给钱我就沙尘暴!!!

然后我们出钱给他们帮治沙,他们继续养羊,啃光草原继续沙尘暴,继续要钱。


-------不过,到那时也懒得理会这些草原新纳粹了

大不了4677公里边境往里一公里,全部种上树,人工造林一亩不过一万块,4677公里边境*1500也就700万亩,一亩一万700亿元。

还不够救济两年的口粮呢。

user avatar

咱们的这场沙尘暴,主要原因是蒙古国内卷了。


对,世界上最地广人稀的国家,蒙古国,内卷了


蒙古国人口有多稀少呢?

蒙古国土地面积是我国六分之一,但是人口只有三百多万。

按照蒙古国的人口密度,北京西城区那样的面积只能有88个人,上海黄浦区那样的面积只能有40个人。

能让蒙古国卷起来,其难度不亚于徒手把钢板卷起来。

但是蒙古国愣是做到了。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很多年以前,蒙古国也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计划经济的玩法,蒙古的牧民全部划到集体公社里面,公社集体放牧,集体屠宰,集体贩卖。淳朴得很。


后来,柏林墙倒了,蒙古国也变色了,也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道路


于是,1991年蒙古国通过了《蒙古国财产私有化法》,规定原来公社大队的牲畜绝大多数划给牧民个人,牲畜私有,草原公有。


(蒙古国的草原还是公有的,是不是蒙古国的政府官员对于经济转轨的决心不够充分呢?错,此乃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冬天在这里放牧,夏天在那里放牧,来回跨越距离能有几百公里。草场想私有也私有不了。)


于是乎,蒙古的牲畜存栏量增长迅速


1990年,蒙古国牲畜总头数2589万头

2010年,3273万头

2014年,5190万头

2019年,6646万头

2020年更是达到了6710万头!


牲口数量节节攀升的有一个原因大家都能理解,草场是公家的,牲口是自己的,自然是越多养牲口,自己越占便宜,自己养的牲口越多,薅公家的羊毛也就越多,谁也不傻。

牲口越来越多,牧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吗?


并没有


蒙古国1992年的贫困率是17%,而2014年的贫困率则为21.6%,2016年是29.6%!


讽刺的是,在畜牧业大国蒙古国贫困的衡量标准,是平均每天营养摄入量2100大卡以下,也就是说跟大家印象里面的膀大腰圆的蒙古大汉的形象不同,三成的蒙古国男子连饭都吃不饱。


牲畜多了,但是蒙古人民反而更穷了,吃得更少了。


这又是为啥呢?


蒙古国经济自由化的最大的后果,就是把蒙古国的畜牧业打回了小农社会,四成的牧民牲畜头数不到一百头,三分之二的牧民牲畜头数不到两百头。农户各自为战,在市场上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只能任人宰割。


而且牧业是最脆弱的产业之一,一场大雪,对于农民那是瑞雪兆丰年,但是一场大雪,外蒙古的牧民牛羊,少则死亡三成,多的全部死亡,一个活的也留不下来。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保护保护这些牧民呢?答案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公社有,现在没有。外蒙政府在解散公社的同时,也把公社的农产品销售,兽医保障,草料保障的职能也市场化了。外蒙古在经济转型之初,试图设立一些“牧民服务公司”来承担这些职能,但是这些“服务公司”干的都是吃力不赚钱的活,除了一家牧业公司还在苟延残喘之外,其他全部破产。


而且和中国不一样,上世纪七十年代锡林郭勒草原大雪灾期间,解放军子弟兵用坦克在前面铲雪开路,后面跟着大卡车拉着草料后面走,甚至出动运输机空投粮食救灾。外蒙则相反,外蒙古想出了向灾民放高利贷的搜煮雨,利率高达20%~25%。借完之后,牧民的生活更加贫困了。


在这些不利条件面前,外蒙牧民是手无寸铁,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帮手能够帮助他们生存下去,他们应对这些不利条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养牲畜,能多养就多养,只要遇到灾难的时候,自己能多活几只牛羊 自己就有多活下来的希望。


但是牲畜越养越多,带来的效应就是牲畜越来越不值钱,乌兰巴托的羊肉价格已经跌到8块钱一斤。一个牧民夫妇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得卖200头羊!但是外蒙只有三分之一的牧民有200头以上的牲畜!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蒙古国政府开始对养牲畜征税,但是没有用,牛羊数量还是往上涨


所以现在外蒙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自然灾害没有保障→多养羊→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发→多养羊。。。。。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有人会问:牧民不养羊可以吗?

答案是不行,外蒙古和内蒙古不一样,除了养羊挖矿一无所有。

咱们内蒙有京东方,包钢,北方兵器城。外蒙的工业在经济转型期间纷纷破产,使得乌兰巴托的工厂工人只能去草原接着放羊。现在外蒙除了畜牧业和采矿业以外没有任何产业。以前可以靠卖中国煤矿来获取收入,但是近几年中国煤矿的需求量大跌,蒙古的采矿业也废了,外蒙的青年人失业率已经高达28.4%,相当于十一个青年人里面有三个人找不到工作。不养羊啥都干不了。


指望外蒙政府规范畜牧业?治理草原?还是算了吧。蒙古国GDP总量只有九百多亿人民币,放在中国,百强县进不去前四十。蒙古国财政总收入不过270亿人民币,相当于鄂尔多斯地方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点钱能干什么?


总之,外蒙古的内卷循环看来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大概率明年的春天,沙尘暴还会光顾咱们这里。对于我们来说,沙尘暴代表的是昏黄的天空和污浊的空气,对于蒙古国牧民来说,沙尘暴代表的,可是苦难的开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蒙古国的沙尘暴问题由来已久,这次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说蒙古国“特别”容易发生沙尘暴,而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这场风暴,恰好因为一些特殊条件,其能量和影响范围都被放大了。首先,我们得明白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沙尘暴,简单来说,就是强风将地面上松散的沙土卷起,形成能见度急剧下降的现.............
  • 回答
    越南、缅甸、蒙古和老挝人对中国的看法,以及越南和蒙古部分民众对中国存在的敌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诸多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剥开这些因素,看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越南人眼中的中国:复杂的历史情结与现实考量.............
  • 回答
    关于传统弓的两种主流放箭方式——地中海式与蒙古式,它们各自的精髓、优劣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抛开那些生硬的AI痕迹,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地中海式放箭:沉稳的精确地中海式,顾名思义,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尤其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以及中世纪欧洲的弓箭手普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困惑。确实,当我们聊起宋朝,尤其是南宋,很多人第一时间脑海里会浮现出“金国”,甚至是“岳飞抗金”的画面。而你说得对,从最终灭亡的角度看,蒙古才是那个终结南宋的国家,而且其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无疑更胜一筹。那为什么我们似乎更.............
  • 回答
    邱妙津的《蒙马特遗书》,看过的朋友大概都会被她那种炽烈又带着些许绝望的感情深深触动。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情,不是那种小情小爱,也不是轰轰烈烈的世俗爱情,而是更接近于一种生命力的燃烧,一种对爱本身的极致追求,带着一种近乎宗教的虔诚。首先,从她的文字里,你就能感受到一种近乎本能的、不受控制的爱。这种爱不是.............
  • 回答
    王座上的悲歌:评价《艾尔登法环》中的“赐福王”蒙葛特蒙葛特,这位屹立在王城罗德尔中心,以“赐福王”自居的半神,无疑是《艾尔登法环》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张扬跋扈、血脉高贵的黄金律法守护者,也不是单纯的疯狂暴君。蒙葛特的形象,更像是一曲在破碎黄金律法下独自吟唱的悲歌,一位被历史洪.............
  • 回答
    在探讨旧约中上帝的描述是否体现了古人原始野蛮蒙昧的特点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原始野蛮蒙昧”这个概念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一个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指向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认识世界、理解宇宙以及进行社会组织的方式。而旧约,作为一部成书于数千年前的宗教典籍,其内容自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果我们仔.............
  • 回答
    聊起《战舰世界》里的九级战列舰,蒙大拿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作为美系战列舰的巅峰之作(在十级威斯康星出现之前),它凭借着一身硬实力和与众不同的定位,在同级战列舰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说它的特点嘛,那可就太多了,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蒙大拿最直观也是最惹人爱的,就是它那无与伦比的火力输.............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服装品牌,为什么李宁的“贵”就容易引起争议,而安踏旗下的FILA、迪桑特、始祖鸟、萨洛蒙即便卖得更贵,大家反而更能接受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来捋。首先,得承认,品牌定位和消费者心智中的“价签” 是最核心的差异点。李宁,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产品牌.............
  • 回答
    蒙古国报告动物感染新冠,这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我们更多地将新冠病毒视为一种“人传人”的疾病,但动物的出现,无疑为病毒的传播链条增加了复杂性。动物感染新冠,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哪些影响?首先,病毒可能通过动物“回传”给人类的风险显著增加。 这就像给病毒找到了新的“跳板”。如果动物成为病毒.............
  • 回答
    蒙古国独立后,当地汉族的历史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记录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侧重点。要详细讲述,需要结合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一、 蒙古国独立前的背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在蒙古国独立之前,该地区长期处于清朝统治之下。在清朝统治时期,汉族人口在漠北(外蒙古)相对较少,主.............
  • 回答
    蒙古国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仅300万,这样的组合按理说应该能发展出相当不错的经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蒙古国经济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究其原因,是一个多方面、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结构、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历史遗留的负面影响: 苏式计划经济.............
  • 回答
    蒙古国能否迎来“永久中立”的曙光?蒙古国,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内陆国度,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注定了它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一个微妙而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永久中立”的设想一直是蒙古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考量之一,尤其是在其两个庞大邻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夹缝中求生存,这更是让这一设想显得尤为现实和具有吸引力。.............
  • 回答
    蒙古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其地缘战略位置十分特殊。它北邻俄罗斯,南接中国,两国都是蒙古国重要的战略伙伴和经济来源。如果蒙古国对中俄以外的任何国家宣战,其面临的局势将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首先,从经济和后勤角度来看,蒙古国对任何其他国家的宣战,都意味着其需要建立独立于中俄的供应链和支持系统。蒙古国经济高度.............
  • 回答
    “地缘政治最不幸的国家”——这个标签,如果有人试图强加在蒙古国头上,恐怕会引发不少争议。说它“不幸”,或许有那么点道理,但要说它是“最”不幸,那可就有些武断了。毕竟,世界上地缘政治的棋局总是风云变幻,多少国家都身处大国夹缝中,各有各的难处。蒙古国的地缘政治处境,确实是它绕不开的现实。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蒙古海军的存在与否,是一个颇具趣味但也相当现实的议题,尤其考虑到蒙古的地理位置。蒙古,被誉为“蓝色的土地”,这个名字或许会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湖泊和河流,但仔细审视其版图,会发现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陆国家。这意味着,蒙古既不临海,也没有可以直接通往大海的内陆水系(比如像俄罗斯伏尔加河那样可以连接波罗的海.............
  • 回答
    蒙古国没有海岸线,这一点是事实,也是许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原因。那么,这个内陆国家为何还要投入资源去“建设海军”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蒙古国并非是为了在海洋上扬帆远航而建设“海军”。他们所说的“海军”,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海军部队”或者“水上部队”。这支部队的主要职能和使命,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在公.............
  • 回答
    去蒙古国打猎,这可不是件随便的事儿,得按规矩来,不然别说猎物了,连边儿都摸不着。简单说,蒙古国是有狩猎季的,并且狩猎是受严格管控的,想去,得有合法的狩猎许可,而且得找当地的专业机构带队。蒙古国的狩猎情况首先得明白,蒙古国的狩猎可不是为了随意杀戮,而是作为一种管理野生动物种群、保护生态平衡的手段,同时.............
  • 回答
    蒙古国,这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眺望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要理解其发展趋势,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层面,更要深入洞察其历史底蕴、地缘政治环境以及人民的内在诉求。一、 经济引擎的持续探索与多元化尝试毋庸置疑,矿业仍将是蒙古国经济的基石,尤其是以奥尤陶勒戈伊(Oyu Tolgoi).............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蒙古族群认同和历史演变的核心。简单地说,要回答蒙古国(特别是喀尔喀部)是否能代表“蒙古正统”,我们需要先理解“正统”在这个语境下意味着什么,然后回顾蒙古族群的历史演变。“正统”的含义:一个复杂的概念首先,“正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和文化意味,很容易引起争议。在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