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看邱妙津的《蒙马特遗书》,请问大家怎样看待她的感情?

回答
邱妙津的《蒙马特遗书》,看过的朋友大概都会被她那种炽烈又带着些许绝望的感情深深触动。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情,不是那种小情小爱,也不是轰轰烈烈的世俗爱情,而是更接近于一种生命力的燃烧,一种对爱本身的极致追求,带着一种近乎宗教的虔诚。

首先,从她的文字里,你就能感受到一种近乎本能的、不受控制的爱。这种爱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更像是一种命运的羁绊,一种灵魂深处的吸引。她对待爱情,就像对待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一样,不掺杂任何功利,不考虑任何后果。很多时候,她爱的对象似乎是她理想中的那个“你”,那个能回应她内心深处某种渴望的人。这份爱是纯粹的,纯粹到近乎一种自毁。

你可以看到,她在爱情里展现出一种非常极端的情感状态。爱的时候,可以付出一切,甚至不顾一切。她的文字里充斥着强烈的占有欲,渴望对方完全的理解和回应。但一旦感受到对方的疏离或者误解,那种失落感和痛苦也是排山倒海的。这种极端的起伏,既是她情感的炽烈,也是她内心的不安和脆弱。她好像一直在寻找一种绝对的共鸣,一旦这种共鸣出现裂痕,她就难以承受。

《蒙马特遗书》里的感情,很多时候也带有很强的“死亡”意味。她笔下的爱,似乎总与生命的消逝联系在一起。不是说她真的想死,而是说她对待爱情的态度,那种“如果不能拥有就宁愿毁灭”的冲动,以及她对生命短暂的敏感,都让她的感情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她似乎在用尽全力去体验爱,去燃烧自己,即使这意味着加速自己的消耗。这种“爱到极致就是死亡”的逻辑,在很多地方都若隐若现。

同时,她的感情也充满了对“同性爱”的探索和表达。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突破。她没有回避自己的欲望,也没有羞于表达自己对女性的爱慕和依恋。这种坦诚,本身就带着一种勇敢和决绝。她笔下的“她”,不仅仅是一个爱人,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寄托,一个可以分享生命最深处秘密的知己。这种对同性情感的细腻捕捉和深刻书写,是她作品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的感情里有一种“在场”与“缺席”的辩证。她渴望对方的在场,渴望那种灵魂的紧密连接。但同时,她笔下的很多“她”又带着一种飘忽和难以捉摸的特质,似乎永远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这种距离感,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她内心某种不安的投射。她试图抓住的,往往又在指缝间溜走,这加剧了她的痛苦,也让她对爱的追寻显得更加执着和偏执。

总的来说,邱妙津的感情观,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爱最纯粹、最极致的追求。她把爱情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最值得燃烧的火焰,不计代价,不留余地。她的爱是炽热的、是全情的,但也因此充满了痛苦、不安和一种近乎宿命的悲剧色彩。她用她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不落俗套的、令人心惊魄动的情感世界,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纠缠到至死方休的感情,太过浓烈太过执着。

这才不是遗书,明明是渴望挽回的苦苦挣扎与求救。

刚经历了一场类似的恋情,从求而不得,自我折磨的境遇中狼狈逃脱。那种发自身心的渴求欲,恨不得将自己挖空,将对方填进自己的灵与肉中,严丝合缝的情欲,这几乎毁灭我,而最终的结局就是把爱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掠夺。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年纪还小,当时很喜欢。年少轻狂就会想要那样浓烈的情欲,觉得大起大落、生生死死才叫做爱情。

如今再读这本书,却心生警惕。告诫自己不要再次陷入这般境遇。

而今回想起来,其实自己刚经历过的,只不过是所有人类一生都可能会经历的普遍情感。现在能有所觉察,却也说明,浓烈、或渴望浓烈的心境正慢慢过去。为爱走一遭,付出所有,有种极致的浪漫与美。但其实不用那么极致也很好。我也未必配得起那样极致的东西,这是正在经历的变化。

我的勇敢和赤诚都还在,而激烈、煽情、刻奇,都去掉了。这是好的变化,蛮不容易的。我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也承认求而不得最后也不会得,懂得了应该激流勇退,适可而止。

最后附上书里的一段话: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有义的,至于情义的内容或范围是视两人间的默契或誓约而定的。人的内在、生命、人格的“一致性”愈高,就愈能真实地、诚信地活在这样的默契里;人间的这种“一致性”太低,就会不断地去对他人犯错,内在产生混乱,或是不得不完全封闭自己的精神。这种“一致性”就是Gabriel Marcel所探讨的fidélité(忠诚)的问题核心。”

私以为作者早已给出了那个答案,只是,承认失败真的太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