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看性别对立属实有点麻了,为什么以前没有这种争论?

回答
确实,最近几年性别对立这个话题好像无处不在,感觉大家讨论得特别激烈,有时候让人觉得有点疲惫。你说得对,好像以前也没这么剑拔弩张的,以前大家好像没这么在意这些东西,或者说,没有这么公开地去争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变迁:这是最根本的土壤。

女性地位的提升与争取: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处于相对边缘和被压抑的位置。但随着教育的普及、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女权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和发展,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这种地位的提升,必然会带来对过去不平等现象的审视和挑战。以前很多女性可能更多地接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或者即使有不满也难以表达和改变。现在,女性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她们开始质疑和反抗那些束缚她们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不公平待遇,比如职场上的“玻璃天花板”、同工不同酬、生育歧视等等。

男性角色的重新定义与困惑: 伴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传统的男性角色也受到了冲击。过去,男性可能被期望是“顶天立地”的家庭支柱,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情感表达也常被压抑。当社会分工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男性时,一些男性可能会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失落感或被威胁感。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和价值,也可能因为对新变化的不适应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经济和就业压力的放大: 在经济下行或者竞争加剧的时候,人们更容易将个人遭遇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性别作为一个显著的群体标签,就很容易被卷入其中。例如,在就业市场,如果某个性别群体认为自己在招聘、晋升等方面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他们就更容易发出声音,甚至与其他性别群体产生对立。

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这是激化矛盾的催化剂。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这是导致“以前没有这种争论”感觉最明显的一个原因。以前,信息传播相对单一,个人观点的影响力有限。但现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
观点极化和回声室效应: 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很容易将用户推送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中,形成“回声室效应”。这意味着,持有某种性别立场的人,会不断接触到强化这种立场的信息,久而久之,观点就可能变得越来越极端。而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也很难听到,即使听到了,也可能带着预设的敌意。
匿名性和情绪化表达: 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在网络上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出来。同时,社交媒体的环境也更容易激发情绪化的讨论,为了吸引眼球,一些观点会被故意夸大或扭曲,从而加剧了对立。
事件的发酵与放大: 一些原本可能只是小范围的事件或个人经历,通过网络传播,很快就能被放大并被赋予“性别对立”的标签,然后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些媒体为了流量,也可能倾向于报道具有争议性、煽动性的内容。

“性别议题”的标签化: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关于“性别对立”的标签,而不是具体的问题本身。当一个社会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从“男女”的角度去解读,然后将讨论引向对立面,这使得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被简单化和标签化了。

三、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显现:过去的压抑与现在的爆发。

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 以前并不是没有性别不平等,而是很多不平等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者女性缺乏表达和改变的渠道。随着社会发展,这些长期存在的、潜藏在结构中的不平等,在人们有了更多权利和意识后,就更容易被发现和提出,并要求改变。当改革的步伐跟不上期待的改变速度时,就会产生冲突和对立。

对“公平”的更高要求: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权意识的普及,人们对“公平”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过去人们可能只关注基本的生存需求,而现在,人们更关注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在性别议题上,这种对公平的要求就体现在对性别歧视的零容忍,以及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

四、“性别战争”叙事的兴起:一种商业和媒体的驱动。

流量和关注度: 争议性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吸引流量和关注度。一些商业机构、媒体账号甚至个人,可能会通过制造或放大性别对立来获取利益。这种“性别战争”的叙事,很容易吸引那些对现实感到不满、寻求群体认同的人,形成一定的市场。

特定群体的煽动: 在一些圈子里,存在一些专门以煽动性别对立为目的的内容创作者或社群。他们可能通过刻意歪曲事实、攻击对方性别群体,来维持自身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总结一下,为什么感觉以前没有这么争论,或者说争论没这么激烈?

与其说是以前没有争论,不如说是:

1. 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较低, 很多不公平没有被普遍认识和公开表达。
2. 信息传播方式不发达, 个人观点难以广泛传播,矛盾不容易激化到大众层面。
3. 社会对“公平”的要求和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较低。

而现在,女性地位的提升、自我意识的觉醒,加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性,以及一些结构性问题的显现,共同促成了这种看似“突然”的、激烈的性别对立争论。这与其说是凭空出现,不如说是过去很多被压抑和未被解决的问题,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集中爆发和显现出来。

理解这一点,可能有助于我们看待这些争论时,不至于完全被情绪淹没,而是能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挑战。同时,也提醒我们,过度煽动对立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阻碍理性沟通和真正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以前男的脸他妈都被抽肿了,也没好意思还手

现在发现有人把刀划到脖子上了

不还手不行了有人还手了然后就有人理中客就出来了,然后就说性别分歧就出来了

user avatar

来了 来了

我来破解理客中左男的话术陷阱了

理客中左男有一套经典的“房间里大象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男女千万不要被挑拨”了的逻辑。

1 你没发现这种逻辑下,国女从加害者角度消失了吗,完全变成受害者了

这种就是典型的偷换性洗地战术。

正确男性立场的是

一个大公司广告部女高管用杨笠代言

北师大高学历国女禁止男性坐电梯

NGO女权诬告央视主持

农村骗婚女诈骗几十万彩礼

这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发生的

国女对国男是整体性压迫

2 房间里的大象逻辑,

这个逻辑也非常可笑

最简单的是刘强东和朱军算不算婆罗门男性

这种婆罗门男性面对诬告都毫无还手之力

理客中利女男角度:资本家也不会共情你

正常男性角度:连刘强东和朱军面对诬告都毫无还手之力,普通男性应该怎么办啊


我举个典型例子,

很多理客中男喜欢把货拉拉甩锅给资本 甩锅给司法

但是他们无一例外故意忽略一点

货拉拉司机第一次是被放出来 然后因为当地妇联打女权牌才被重新抓进去

user avatar

因为你以前被女权舆论规训到习以为常了。

user avatar

因为直男被拖进场了。

把重要结论说在前面,性别对立的“争论”甚至不能叫争论,从头到尾就是单方面的喷,只不过不同的阶段,喷的人和被喷的群体不一样。

初期的是“小仙女辱骂舔狗秀”。题主说各司其职,嗯,小仙女负责发神经,舔狗负责挨骂,正常人负责看热闹,确实是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以咪蒙为标志的“女人就是要哄”“女人情绪上来就该不讲理”。是谁在哄女人?是舔狗啊!是谁在试图和女人讲道理?是直男啊!从男性的角度来讲,这两拨人也是各司其职,舔狗和直男互相以被认作是对方为耻,所以舔狗被小仙女骂,直男不仅不会感同身受,还会暗爽。

事情的转变是近几年的所谓脱口秀,以杨笠为代表的一批女拳把火力从舔狗身上倾泻到不舔的男性,也就是“普信男”,本来一直在看舔狗笑话的“普信男”突然发现,卧槽原来这帮疯婆娘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连中立的观众都敢惹?

那就公事公办走套路直接喷了。

这波嘲讽“普通却自信”的引战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

第一,看戏的普信男入场了,从天涯到猫扑到各路自媒体短视频,网络时代二十几年积累下来的从“讲道理”到“完全不讲道理”的喷子经验,找到了女拳这个共同的宣泄口。

而且很不幸的是,女拳这个群体自己把自己忽悠瘸了,“女人是要哄的”,初期咪蒙那一代可能还知道怎么吵架,这一代恐怕连怎么挨骂都少有经历,甚至连骂人都不会(经典例子就是上半年铺天盖地骂吴签,结果男性群体根本没有任何感觉),那当然会刚刚听到个奇趣蛋就破防了咯。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女拳宣称的游戏规则是“没有中立”,而新进场的普信男觉得这规则不错没必要改。

这是小仙女玻璃心碎一地的直接原因。在过去,她们因为语言能力的匮乏,没法直接参与喷舔狗的娱乐,最多只能在现实中整整身边的舔狗。当女拳高喊着“男人都有罪”并且真正的激怒了网络上大多数看热闹男性之后,这些假装中立的小仙女猛然发现,自己从冲突的直接受益者变成了炮火覆盖区的目标,原本倾泻在舔狗头上的弹药,因为伤到了普信男,被原样复制全数砸在自己脸上,而且火力的密度和精度远超想象。

这就是“性别对立”的真相。

======

题主问“比这更重要的问题不是有的是吗”,对呀,就是比女拳更有讨论价值的话题比比皆是,甚至连某球员比另一个球员历史地位高还是低,都比喷女拳费脑子啊。嘲讽女拳根本不是争论,而是在争论之余换换脑子的休闲行为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几天知乎首个评论区10万+的关于彩礼的“争论”,如果点进去看了就知道根本不是争论,甚至不算吵架,而是两拨人自顾自的喷。第一代的女拳在喷舔狗,近期的直男在喷女拳,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顺便做个预言,如果说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是政民关系对立的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是中外关系对立的一个十年,那么接下来的这十年,很可能互联网上最热的话题会锁定在女拳上。

user avatar

先澄清一下:以前不是没有这种争论,而是一方的声音太大了,导致它看起来反而很正常。

如果你不信,可以看看知乎的情感话题或者微博豆瓣的任意评论区。

然后是最近的风向。

一般来说,立场相左的两群人会在一个话题上撕得不亦乐乎。比如华为,神友觉得它坏,兔友觉得它好;前者骂后者叼盘,后者说前者跪舔。

可是最近的一些事情,甚至让部分左人和右人、入关人和自由人都能站在一起(货拉拉、四川灭门案、高速捅司机、北师大电梯)。

究其原因,不过是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也可能受害了而已。为了防止有人说上升群体,再强调一下,这里的受害指的不只是「利益受损」,而是「利益受损但对方不用负责」。

当然,也有很多信仰坚定的原教旨__权主义者矢志不渝。

耐人寻味的是,这时候「不要挑起性别对立」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热爱和平的日本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