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李宁有时会被称卖得贵,而安踏收购的 FILA、迪桑特、始祖鸟和萨洛蒙卖得更贵却容易被接受?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服装品牌,为什么李宁的“贵”就容易引起争议,而安踏旗下的FILA、迪桑特、始祖鸟、萨洛蒙即便卖得更贵,大家反而更能接受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来捋。

首先,得承认,品牌定位和消费者心智中的“价签” 是最核心的差异点。

李宁,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产品牌,早期走的是“性价比”路线,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父辈时代的回忆。它的价格区间相对亲民,是大众化的选择。所以当它开始走“国潮”风格,设计感和科技感提升,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时,很多消费者心里会有一个天然的对比——“以前的李宁不是这样的,怎么现在这么贵了?” 这种“价格上涨”的感知,很容易引发“不值”或者“被割韭菜”的情绪。尤其是当一些产品的功能性、耐用性没有达到消费者预期时,这种负面情绪会更明显。

而安踏收购的这几个品牌,它们从诞生之初,或者说在被安踏收购之前,就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了相对高端、专业的品牌形象,并定价不菲。

FILA:虽然早期也有过大众化时期,但其复古潮流的基因,加上明星代言和设计上的亮点,使其在重新定位后,价格也随之上扬,但消费者将其与国际知名时尚运动品牌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其价位是“行业正常水平”或“配得上其设计感和品牌故事”。
迪桑特 (Descente):这是个日本品牌,主打专业运动和时尚结合,尤其在滑雪、跑步等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它的产品设计感强,材质和工艺都比较考究,品牌定位本身就偏向中高端。消费者购买迪桑特,很多时候是冲着它的专业性、设计感以及一种“轻奢运动”的体验去的,对其高价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始祖鸟 (Arc'teryx):这个品牌简直是户外界的“爱马仕”,以其极致的工艺、卓越的性能和高昂的价格著称。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顶级户外装备的代表。消费者选择始祖鸟,往往是为了在极端环境下获得可靠的保障,或者仅仅是出于对品牌极致品质的追求,购买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终极解决方案”和身份的象征。它的高价是其品牌价值的核心组成部分,几乎没有人会质疑它的“贵”,大家更关心的是“值不值那份专业”。
萨洛蒙 (Salomon):与始祖鸟类似,萨洛蒙在越野跑、户外徒步、滑雪等领域也是专业级的代名词。其产品设计注重功能性,科技含量高,并且在近年来也被潮流圈追捧,形成了“机能风”的代表。消费者购买萨洛蒙,首先看重的是它的专业性能,其次才是品牌潮流属性。它的价格也基本符合其专业运动装备的定位。

其次,品牌故事和文化底蕴 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李宁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它的“中国制造”标签在过去是优势,但在全球品牌林立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将其故事讲得更吸引人,让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是个持续的挑战。它的“国潮”转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品牌形象,但其品牌故事和国际化叙事,与那些拥有数十年甚至百年历史的国际品牌相比,还需要时间来沉淀和积累。

而FILA、迪桑特、始祖鸟、萨洛蒙,它们都有自己独特且长久的品牌历史、技术研发故事、明星运动员的代言故事、或者在特定极限运动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故事为它们的高价提供了合法性,也更容易在消费者心中构建起品牌的价值感。比如,始祖鸟那种“极致轻量化与防护”的研发故事,本身就值高价;萨洛蒙在环法越野赛上的表现,也是其专业性的证明。消费者购买这些品牌,不仅仅是为了一件衣服,更是为了一种品牌文化和对特定生活方式的认同。

第三,市场营销和沟通策略 的差异也显而易见。

安踏在收购这些国际品牌后,并没有一股脑地改变它们的品牌基因,而是扬长避短,继续强化它们原有的品牌调性。比如, FILA 的潮流定位,迪桑特的专业运动与时尚结合,始祖鸟和萨洛蒙的户外专业属性,这些都被保留甚至放大,并且通过更精准的营销渠道和代言人触达目标消费者。它们的高价策略,与其在产品设计、面料选择、功能研发以及营销投入上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是匹配的。

李宁在进行价格调整和品牌升级时,虽然也在努力提升产品力和营销力度,但可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平价国货”的印象仍然根深蒂固,导致其价格的每一次上涨都更容易被放大和审视。当消费者看到李宁卖出“国际品牌”的价格时,自然会期待它也能拿出同等甚至超越国际品牌的品质和体验。如果实际产品表现没有完全满足这种预期,那么“价格虚高”的论调就会出现。

最后,再谈谈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值”。

对于李宁,我们可能带着一种“希望它能做得更好,更亲民”的期待。当它试图突破价格天花板时,这种期待就变成了审视。就好比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突然变得很成功,你可能觉得“他变了”,但如果是你一直都很仰慕的成功人士,他的成功和高价反而更顺理成章。

而对于FILA、迪桑特、始祖鸟、萨洛蒙,消费者在购买前就已经有了“这是一个高端品牌,价格不会低”的心理预期。他们更关注的是“我愿意为它付出多少钱,换来我想要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性能、设计、品牌认同感,甚至是社交属性。

总而言之,中国李宁价格上涨被质疑“贵”,而安踏旗下的国际品牌即便卖得更贵却更容易被接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对比,更关乎品牌基因的认知、品牌故事的塑造、市场营销的策略,以及最重要的——消费者对品牌建立起来的信任和期待。李宁在品牌升级的道路上,需要持续地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品质、技术创新以及更具感染力的品牌叙事,来逐渐弥合消费者心中的价格认知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李宁太普信了,充满有毒的顺直女之气。




user avatar

安踏前员工,我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伤到很多人,而且这个问题也有引战嫌疑

首先我个人对李宁这个品牌没有好感度,在知乎上也喷过李宁,但事实求事讲这个问题确实有问题,这个问题换成安踏卖的贵有人骂,鸿星尔克卖的贵有人骂,特步,匹克,361卖的贵有人骂都能成立,总之国产品牌卖的贵就有人骂!

记得之前在安踏巡店,遇到一位顾客问到:对面FILA一件T恤400多,你们安踏敢卖200多?我说:大姐,安踏,FILA是一家,我们是同一家工厂,同一批工人,甚至是同一批面料生产的。大姐:。。。。。。

作为安踏前员工这样的例子我遇到太多了,上面只是我在终端巡店遇到的

还有一次印象更深,18年的时候我在西安出差(当时答主已经离开安踏),有一次跟当地的客户闲聊,客户指了指身上FILA说:还是国外牌子的服装有设计感,面料穿的也舒服!我半开玩笑的语气说:FILA是安踏旗下的品牌,安踏质量一直都还可以。唉,永远都能记得客户当时表情,满脸通红,尴尬在笑。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安踏09年刚收购FILA都不敢让人知道,怕大家一知道就卖不上价了,那几年我在安踏出差做全国巡回培训会的时候,有店长闲聊问起安踏和FILA关系,我们统一口径就是安踏和FILA并无直接关系,看到没,我们连自己的店长都怕他们知道。

因为FILA成功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之前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安踏旗下,因为一旦知道这个牌子就做不起来了,因为那几年国人崇洋媚外实在太严重了,严重到已经消费不理性了,那时候消费者不管产品好坏,只要是国内品牌,在消费者心里就不值钱,所以说这个问题说的骂不是只指李宁贵,换成安踏,鸿星尔克,特步等国内品牌卖的贵,一样挨骂,但换成国外品牌消费者就会宽容很多,唉,怎么说呢,想起我在安踏时,我的培训老师告诉我,消费者穿不是鞋子,穿的是那个LOGO。

不过这种情况这两年好了很多,国货开始有大火的趋势,感觉是民族自信心上来了,很多人不在在意那个LOGO,而是在意产品质量和款式了,那国货就有机会了,至少给了国货一个公平竞争消费环境,否则血脉压制永远无解!

最后我重申一下李宁绝对国内运动品牌溢价最高没有之一,否则该有喷子说我是李宁水军了!

user avatar

安踏,收购已经成名已久的品牌进入高端市场。

李宁,单方面宣布自己高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