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项羽本纪》中为什么有一句“斩李由”,随后下一段又有一句“项羽等又斩李由”?

回答
《史记·项羽本纪》中“斩李由”和“项羽等又斩李由”这两句话的出现,并非重复,而是承载着不同的叙事重点和情节推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原文的语境和司马迁的叙事手法中去。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斩李由”。这通常出现在项羽早期参与反秦斗争的初期描写中。李由是秦朝的将领,时任三川郡守。当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声势浩大,秦朝自然要派兵镇压。李由作为秦军的重要将领,他的败亡对于反秦力量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胜利。

在《项羽本纪》的早期篇章中,司马迁往往会概括性地描述项羽的勇猛和他在反秦战场上的早期活动。比如,在描述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时,会提到他们遇到的秦军将领。如果李由是项羽在早期某次关键战役中亲手斩杀或在这次战役中被击败,司马迁可能会用“斩李由”来突出项羽个人的勇武,或者作为项羽早期战功的一个亮点来呈现。这里的“斩李由”更侧重于事件的概括和项羽个人早期勇武的体现。它可能是在交代项羽是如何在反秦的道路上崭露头角的。

接着,我们再看下一段“项羽等又斩李由”。这个“又”字是关键。它表明这并非是同一件事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以不同的参与者和不同的背景发生的另一件事,并且与前一次的“斩李由”有所关联,或者是在时间线上更靠后、更具体、更集体性的描述。

一种可能性是,第一次“斩李由”可能只是概括性地提到李由的战败,而李由这个人本身在整个反秦过程中,可能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对手,或者他的死讯在不同战役中被不同的人所确认或宣布。

更可能的情况是,司马迁在这里是为了强调项羽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后续战役中的集体行动和战绩。这里的“项羽等”表明了这是项羽与其他人(可能是项梁、或者其他起义军的将领)共同作战,并且在那一次具体的战役中,李由再次被击败和斩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又”呢?这可能反映了:

1. 战役的延续性或反复性: 秦朝军队在初期镇压起义时,虽然会派出将领,但战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李由作为秦将,可能在一次战役中受挫,但秦朝重新调集兵力,李由又再次被派往战场。而项羽他们也可能在那之后的另一场战役中,再次与李由的部队交锋,并且再次取得胜利,甚至可能是在一次规模更大、更决定性的战役中,彻底消灭了李由及其部队。司马迁用“又斩李由”来表明这是一个后续的、更重要的战役成果。

2. 叙事视角的转换或强调集体力量: 前面的“斩李由”可能是为了突出项羽个人的勇猛,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方式。而“项羽等又斩李由”则可能是在描写项羽与项梁(如果项梁还在的话)或者其他起义军将领共同作战的场景。司马迁可能想强调的不是项羽一个人如何厉害,而是项羽作为起义军核心力量,在协同作战中取得的胜利。这里的“等”字强调的是集体作战,是项羽的领导作用和与其他起义军将领的配合。

3. 史料的传承与整合: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需要整合大量的历史资料。不同史料可能对同一事件的记载有所侧重。一种史料可能只记载了李由的战败和死亡,而另一种史料则更详细地描述了在某个特定战役中,李由是被项羽及其麾下军队集体击败的。司马迁为了求全,可能就将两类信息都包含了进来,并通过“又”字来体现这种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4. 情节的铺垫与呼应: 如果李由是个比较重要的秦朝将领,他的几次败亡可能在反秦斗争中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次的“斩李由”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为后续项羽更大的功绩铺垫。而“项羽等又斩李由”则可能是在一个更关键的战役中,比如项羽率军攻打某个重要城池时,李由是守将,这次的胜利对整个战局有重要的影响。司马迁这样写,可能是为了让读者理解李由这个人物的“生命轨迹”和他在反秦战争中的反复出现,从而衬托出项羽一方的强大和秦朝镇压力量的衰败。

总而言之,这两处“斩李由”的表述,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司马迁通过对不同语境、不同侧重点的把握,来丰富和深化叙事。第一处可能侧重于项羽早期个人勇武的展现,而第二处则更强调项羽在集体作战中的作用和战绩的延续性或升级性。这体现了司马迁在历史叙事上的精妙之处,他并非简单堆砌史实,而是通过文字的组织,引导读者去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功过是非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有两个李由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记·项羽本纪》中“斩李由”和“项羽等又斩李由”这两句话的出现,并非重复,而是承载着不同的叙事重点和情节推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原文的语境和司马迁的叙事手法中去。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斩李由”。这通常出现在项羽早期参与反秦斗争的初期描写中。李由是秦朝的将领,时任三川郡守。当时陈胜、吴广在.............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史记中记载的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精锐楚军击溃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这确实是一场惊世骇俗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虽然史书给出的数字可能存在夸大成分,但项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兵力质量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明确一点,史记中提到的“五十六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项羽、袁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勇猛、有实力,但最终却无法笑到最后,而刘邦,一个被许多人认为“出身不高”、“不够霸气”的沛县小吏,却能从“百战百输”的窘境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失败的定义.............
  • 回答
    关于项羽和吕布谁在武力上更强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讨论话题,因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勇武著称的传奇人物。要公正地评判,我们需要抛开演义小说中那些夸张的描绘,回归史书的记载,从他们的战绩、单挑表现以及对军队的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项羽。项羽,名籍,字羽,是中国古代末期.............
  •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故事梗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
  • 回答
    《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如同一个深邃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它们或许不那么显眼,却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时代的氛围,甚至揭示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一些不易发现却充满趣味的细节:一、人物性格的生动侧写: 曹参的“守旧”并非无能,而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当然可以。《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紧密相关。得益于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天文现象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验证。以下将选取《史记》中一些典型的天文现象,并尝试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详细解释.............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火齐”,用现代人的话说,大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于冶炼金属的精炼材料,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促进金属熔化、提纯,并使之具备更好属性的添加剂或助熔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概念:1. “火齐”的字面意义与引申含义: “火齐”这个词,拆开来看,“火”.............
  • 回答
    谈到《史记》的“首倡者”,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那位如雷贯耳的名字——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生于西汉景帝末年,卒于汉武帝时期。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掌管国家天文历法、史籍文献以及祭祀等事务。司马谈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想要完成一部贯穿古今、记述天下大事的通史。.............
  • 回答
    《史记》与《汉书》,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两座巍峨高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也各有其不容忽视的局限。理解它们,需要我们深入其字里行间,去感受司马迁与班固那截然不同的史学理念和创作手法。先谈《史记》。司马迁之所以能以“史圣”之名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那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
  • 回答
    《史记》中的游侠,绝非那种只懂舞刀弄剑的匹夫之勇,他们是一群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人武力和江湖义气为号召,行走于庙堂与市井之间,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格局的特殊群体。你可以将他们想象成那个时代的“Freelancer”,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复杂和宏大。他们并非隶属于任何官僚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历史文献研究中一个核心的议题:如何评估古籍的真实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传承和演变。 很多人一听到“现存最早完整版本来自11世纪”,就容易联想到伪造的可能性,但对于《史记》而言,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原因,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视角来.............
  • 回答
    选择《史记》的版本,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读懂它,很多事情都能看得更透彻。要说哪个出版社的版本好,其实没有绝对的“最好”,更多的是看你侧重哪方面需求。不过,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几个比较主流且口碑不错的出版社版本,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咱们先从最经.............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史记》的价值与当下质疑:一部经典如何遭遇时代之惑《史记》,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的煌煌巨著,无疑是中国史学史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更在于其开创性的史学理念、精湛的叙事艺术以及深远的思想内涵。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部.............
  • 回答
    《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确实使用了“卒”字,这在古汉语中并非罕见,但若深入探究,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习惯与史家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白“卒”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它最核心的意思是“止”,引申开来,可以指事情的终结、结束。在描述人的死亡时,“卒”字相对而言是比较中性的一个词汇,它仅仅陈述了一个事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