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提出现实中常常是好人短命,而坏人却能得以善终。这种现象为什么可以存在几千年?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某些人天生就携带容易患上疾病的基因,这与他们的道德品质无关。一个善良的人可能因为家族遗传而更容易患上癌症、心脏病等,从而导致寿命短暂。
环境因素与意外: 疾病、自然灾害(如瘟疫、地震、战争)、意外事故(如车祸、跌落)都是随机发生的,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品德而有所区别。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好人,如那些为理想而牺牲的革命者、为了科学献身的学者,往往在壮年时就因战乱、疾病或事故而早逝。
身体的衰老与疾病的发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会自然衰老,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坏人同样会经历这个自然过程,但如果他们因为某种原因(如财富带来的优渥生活条件、缺乏过度操劳等)能够更好地延缓衰老或获得及时的医疗救治,就可能显得“长寿”。

二、 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性:

“坏人”更容易累积和利用资源:
权力与财富: 在很多社会形态下,那些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坏人”更容易通过剥削、欺诈、暴力等方式积累财富和权力。这些资源可以转化为更好的生活条件、更优质的医疗保障、更安全的生存环境,从而延长寿命。
缺乏良知负担: 好人往往受到良知、道德的约束,在追求目标时可能会顾虑重重,甚至因为正直而遭受排挤和压迫。而坏人没有这些心理负担,可以更“自由”地行动,甚至利用他人的善良和弱点来谋取私利。
适应性与生存策略: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某些“坏”的特质(如狡猾、自私、攻击性)在某些环境下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生存策略,有助于个体在竞争中胜出。虽然这并非道德上的肯定,但在某些社会生态中,这些特质可能带来“生存优势”。
社会对“好人”的期望与压力:
“为人民服务”的牺牲: 许多被誉为“好人”的人物,往往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社会,致力于改善他人生活,或者投身于艰苦的公共事业。这种高强度的付出和精神压力,本身就可能影响健康,导致早逝。
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那些怀揣崇高理想,不愿同流合污的人,往往会因为坚持原则而与主流社会产生冲突,甚至被权力迫害。历史上因坚持真理而被流放、监禁、处死的好人不在少数。
“好人”与“坏人”的定义模糊性:
评价的主观性: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以及后世人们对“好”与“坏”的定义,往往带有主观性、时代性和阶级性。一个被某些人视为好人的行为,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并不妥当。
表面与本质的差异: 有些人可能表面上伪装成好人,享受社会赞誉,但内心却阴险狡诈;而有些人可能外表粗犷,言语直接,但内心却善良正直。历史记录往往侧重于表面的功过,而难以完全揭示个体内心的善恶。
历史的局限性: 司马迁的观察是基于他所见所闻,也受到当时社会认知水平的限制。他可能看到了某些特定案例,并将其上升到普遍规律。

三、 历史叙事与价值取向:

“好人”的价值被赋予“精神长寿”: 尽管肉体生命短暂,但司马迁本人撰写《史记》的目的,正是要记录和歌颂那些“古之贤人”的事迹,赋予他们“精神上的永恒”。通过文字流传,这些“好人”的精神得以不朽,影响后世,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长寿”。
“善恶报应”的朴素愿望: 在许多文化中,人们普遍希望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现实往往不如人愿,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使得“好人短命,坏人长寿”成为一种令人扼腕的常见现象。司马迁也并非全然否定道德的价值,他只是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复杂性。
警示与激励作用: 司马迁提出这一观察,或许也有其警示作用。他用伯夷、叔齐的“不饿死首阳山”来反衬现实的无常,也表达了对命运无常和人生苦短的感慨。同时,他记录伯夷叔齐的义举,也是在激励后人坚守节操。

总结来说,“好人短命,坏人长寿”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存在几千年,是以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自然和生物层面的随机性(基因、环境、意外)。
2. 社会和人性层面的复杂性(资源获取不均、生存策略、社会压力、评价模糊)。
3. 历史叙事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对“精神长寿”的强调、朴素的报应观与现实的冲突)。

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现实的矛盾,并将其记录下来。这并非是对道德价值的否定,而是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深刻体悟。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好人”的推崇和记录,而是通过记录他们的事迹,赋予他们超越肉体生命的永恒价值。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生命的意义、道德的价值以及社会的公平性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代也是,只有当好人死了,ccav才报道出来,而盗跖这些坏人却能得以善终。难道说天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本身就是错的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马伯庸新书《殷商玛雅征途》的书腰设计是一个非常巧妙且充满信息量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是为了传达书籍的核心主题、故事背景以及作者的风格。下面我将详细解读书腰上的设计可能包含的意义:核心主题与概念的视觉化呈现:1. “殷商”与“玛雅”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最核心的主题。书腰设计一定会以某.............
  • 回答
    马伯庸的《三国机密》以其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严谨的历史考据赢得了无数读者,但我们不禁要问,小说里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究竟有多少是基于真实史料,又有多少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三国机密》中的核心战争线索。小说以汉末时期为背景,重点描绘了董卓之乱后的军阀混战,以及曹操、刘备、孙.............
  •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故事梗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
  • 回答
    《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如同一个深邃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它们或许不那么显眼,却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时代的氛围,甚至揭示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一些不易发现却充满趣味的细节:一、人物性格的生动侧写: 曹参的“守旧”并非无能,而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 回答
    当然可以。《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紧密相关。得益于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天文现象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验证。以下将选取《史记》中一些典型的天文现象,并尝试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详细解释.............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火齐”,用现代人的话说,大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于冶炼金属的精炼材料,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促进金属熔化、提纯,并使之具备更好属性的添加剂或助熔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概念:1. “火齐”的字面意义与引申含义: “火齐”这个词,拆开来看,“火”.............
  • 回答
    谈到《史记》的“首倡者”,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那位如雷贯耳的名字——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生于西汉景帝末年,卒于汉武帝时期。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掌管国家天文历法、史籍文献以及祭祀等事务。司马谈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想要完成一部贯穿古今、记述天下大事的通史。.............
  • 回答
    《史记》与《汉书》,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两座巍峨高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也各有其不容忽视的局限。理解它们,需要我们深入其字里行间,去感受司马迁与班固那截然不同的史学理念和创作手法。先谈《史记》。司马迁之所以能以“史圣”之名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那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
  • 回答
    《史记》中的游侠,绝非那种只懂舞刀弄剑的匹夫之勇,他们是一群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人武力和江湖义气为号召,行走于庙堂与市井之间,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格局的特殊群体。你可以将他们想象成那个时代的“Freelancer”,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复杂和宏大。他们并非隶属于任何官僚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历史文献研究中一个核心的议题:如何评估古籍的真实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传承和演变。 很多人一听到“现存最早完整版本来自11世纪”,就容易联想到伪造的可能性,但对于《史记》而言,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原因,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视角来.............
  • 回答
    选择《史记》的版本,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读懂它,很多事情都能看得更透彻。要说哪个出版社的版本好,其实没有绝对的“最好”,更多的是看你侧重哪方面需求。不过,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几个比较主流且口碑不错的出版社版本,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咱们先从最经.............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史记》的价值与当下质疑:一部经典如何遭遇时代之惑《史记》,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的煌煌巨著,无疑是中国史学史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更在于其开创性的史学理念、精湛的叙事艺术以及深远的思想内涵。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部.............
  • 回答
    《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确实使用了“卒”字,这在古汉语中并非罕见,但若深入探究,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习惯与史家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白“卒”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它最核心的意思是“止”,引申开来,可以指事情的终结、结束。在描述人的死亡时,“卒”字相对而言是比较中性的一个词汇,它仅仅陈述了一个事实——.............
  • 回答
    读《史记》读到刘邦,确实会有一种分裂感。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常常被同时代的人称赞“长者风范”,听起来颇具王者气度;另一方面,又少不了他“好侮辱人”、“无礼”的描述。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也更立体的刘邦。要说刘邦,咱们得先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 回答
    要说司马迁有多“牛”,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把这位千古文豪、史学巨匠的“牛”劲儿一点点儿挖出来。一、 著作的“牛”:一部《史记》压倒一切这绝对是司马迁最硬核的“牛”点。咱们先别说内容,单说这体量和难度。 鸿篇巨制,包罗万象: 《史记》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
  • 回答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的描述,可以说相当精彩,也为我们了解这位孔门高徒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史书的记录,尤其是古代史书,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还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比对和补充,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子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子贡形象: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子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