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里常有同时代的人评价刘邦有长者风范,同时又说他好侮辱人对人无礼。贴合历史的刘邦,是怎样的形象?

回答
读《史记》读到刘邦,确实会有一种分裂感。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常常被同时代的人称赞“长者风范”,听起来颇具王者气度;另一方面,又少不了他“好侮辱人”、“无礼”的描述。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也更立体的刘邦。

要说刘邦,咱们得先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像刘邦这样的沛县亭长,出身草根,没读过什么书,更谈不上什么名门望族。他之所以能崛起,靠的是一股子“搅屎棍”的本事,加上一点点运气,还有他那股子在乱世中生存下来的“野路子”。

“长者风范”从何而来?

这“长者风范”,其实不是说刘邦像个饱读诗书、循规蹈矩的老先生。更多的是一种人情练达、知人善用、懂得安抚人心的能力。

招揽人才,不拘一格: 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他能看得上韩信、萧何、张良这些各有所长的人才,而且是用得心应手。你想想,一个不识字的人,怎么就能驾驭得了那些文臣武将?他懂得放权,也懂得给予信任。韩信刚开始只是个无赖,没人看得起,刘邦却给了他大将军的位子,这本身就是一种“长者”的胸襟,是给了别人机会。萧何这样的丞相,管理后勤,他相信;张良这样谋士,他听取意见,即便有时候听着不顺耳,但最后也采纳。这种“我用人,你放心”的气度,不就是长者才能有的吗?

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尤其是在沛县起兵之初,刘邦跟秦军不一样,他进了沛县,就发布了“约法三章”,不杀人、不抢掠、不扰民。这一点,在那个杀伐成性的时代,对普通百姓来说,简直是天降甘霖。老百姓当然拥护他,觉得他是个“好人”,是“能把日子过明白”的人。这种对民众的体恤,也是“长者”的仁德之体现。

大局观,懂得权衡: 刘邦并不是一个死脑瓜。很多时候,他会为了大局而“屈就”自己。比如鸿门宴上,他装病不出,被项庄逼着喝酒,他也能低声下气。这可不是他软弱,而是他懂得审时度势,知道这时候硬碰硬只会让自己万劫不复。这种能屈能伸,顾全大局的本事,也是长者的一种智慧。

“好侮辱人,无礼”又是怎么回事?

这部分,就更能体现刘邦那股子草莽气、实用主义和不拘小节的本色了。

鞭打太监,侮辱故吏: 《史记》里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他见到自己曾经的官吏,会鞭打他们,骂他们“竖子”,还把他们送来的酒倒在地上,然后把人家喝剩下的糟粕丢过去。这是非常明显的侮辱行为。为什么他这么做?有人说他这是“恩威并施”,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这些人,现在我是皇帝,你们都是我的臣子,别拿以前那套来跟我说话。但更深一层,这或许也是他骨子里一种不愿别人拿以前的旧身份来“拿捏”他的心理,他要彻底摆脱过去,建立新的地位。

对着项羽的爹开玩笑: 吃饭的时候,有人说要把项羽的爹煮了,刘邦居然开玩笑说“请分我一杯羹”,这绝对是极其失礼的,放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交场合都是大忌。这说明他没有受过礼仪的熏陶,更不在乎这些表面的虚文。他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和眼前的对手。

对功臣的敲打: 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现在又功高震主的人,比如韩信。他会用一些挖苦、嘲讽的方式来打压他们。比如韩信说自己“勇而无谋”,刘邦会说“吾才不过,君之能,犹任君”。这种话,在某些人听来,就是赤裸裸的羞辱,是在提醒韩信,你的本事是在我的庇护下才得以施展的。

所以,贴合历史的刘邦,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在我看来,刘邦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更不是一个刻板的君王。他是一个极其真实、极其接地气,又极其强大的汉高祖。

他就像我们身边那个不太讲究穿戴,说话粗鲁,但却非常讲义气、脑子灵光、懂得怎么笼络人心、怎么把事情办成的人。他身上混合着草莽的粗粝和政治的狡黠。

他有“长者”的胸襟和智慧: 他懂得招揽人,懂得用人,懂得在乱世中如何让更多人愿意跟着他。他对百姓的温情,是他能够建立大汉王朝的基石。
他也有“小人”的市井气和刻薄: 他不拘小节,甚至可以说是粗鄙,他懂得利用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包括对曾经的袍泽进行敲打和羞辱。他不是那种会跟你“之乎者也”地讲道理的人,他更喜欢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长者风范”和“无礼侮辱”,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正是因为他没有被那些繁文缛节束缚,他才能如此真实地对待人和事,才能如此有效地去笼络人心、解决问题。他的“无礼”有时是他在释放压力,有时是在树立权威,有时则仅仅是他没有学会怎么“客气”。

他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虽然表面粗糙,但内里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价值。他不是被传统礼教塑造出来的完美帝王,而是在那个混沌的时代,靠着自己的能力、胆识和一点点“不要脸”的劲儿,硬生生地闯出了一条路,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

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写得如此丰富复杂,正是因为刘邦身上那种难以被简单定义的特质,让他显得比那些循规蹈矩的君主更加生动,也更加有血有肉。他是一个成功的领袖,一个强大的政治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充满缺点、有着浓厚个人色彩的“老百姓”出身的皇帝。这才是一个真正活着的刘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

这是刘邦好侮辱人,对人无礼

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这是刘邦有长者风范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这是项羽对人有礼貌。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

这是项羽没长者风范

user avatar

首先,你得明确一件事儿,“长者风范”和“好侮辱人对人无礼”是俩概念。

作为一个政治家,长者风范指的是良好的道德观,大概可以理解为:敬贤重义,重信轻利,能察纳善谋,能启用良才。

这些品质正是张良始终不离不弃,韩信为之冲锋陷阵的原因,也是他最终在群雄逐鹿的秦末击败项羽的原因。

至于“好侮辱人、对人无礼”嘛,你想啊,刘邦是小农家庭出身,没接受过什么教育,个人又是个街溜子性格,他个人教养能有多高?像张嘴他妈的,闭嘴你奶奶的腿,张嘴你老子我、闭嘴去你妈的这种话肯定满嘴都是。

根据这些,你构建一个人物模型,把自己代入进去试试,比如你跟了刘邦,对于你参与的项目他都支付高酬,承诺的提成从来只多付不短缺,但凡你做出贡献下次升迁肯定有你,你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只要对公司有利他都虚心采纳,但他好骂骂咧咧的,而且时常色眯眯的,举止也不大文雅,不仅如此,还酒后随地小便,你会为了这点事儿离职么?

项羽老板就跟刘邦不一样,他出身贵族,不仅举止优雅端庄,长的还气宇轩昂,礼貌更别说了,天凉碰见你能立马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你披上,你去报告工作逢上他吃饭,他马上邀你入席俩人边吃边谈。

感觉爽么?别急,后面还有呢,项总用人唯亲,甭管他家属老乡水平高低一律高官厚禄,不管你水平高低只能在外围打杂;项总有点抠门,许给你的薪资职务从来不痛快的给你,分你点好处后他能心绞痛好几天;项总有点糊涂,你跟他说了啥好点子,他这面答应那面变卦,颠三倒四没个准主意;项总很有威仪,时常发火、大怒、暴怒都是小事儿,这时候从副总到科员,全都吓到浑身筛糠低头不语。

连项总的亲大爷都觉得项总不靠谱,偷偷跟刘老板眉来眼去,你爱跟他混么?

user avatar

长者风范和好侮辱人是两码事。

长者风范,你可以理解为有肚量,格局大,不拘小节,对下属的一些过失,他不计较。

郦食其和刘邦出招行分封,刘邦说妙,立马准备印信,张良说扯淡,把利害分析了一下,刘邦气的骂郦食其,老混蛋差点把我坑了。骂归骂,但是没有深怪,后面很多策略分析上还是会问郦食其,游说齐国这块,也仰仗郦食其。换成项羽,不杀他也得把他赶走了。

周勃暗中告陈平盗嫂授金,刘邦问陈平授金的事儿,盗嫂的事儿只字不提,陈平说明白后,刘邦也没再计较,依旧重用。

好侮辱人,你可以理解成为,恶趣味

类似用帽子当尿壶这种,年过40不事生产。

刘邦从来不是个儒者,不能以儒家的礼仪纲常要求刘邦,年少游侠,仰慕信陵君,后来成了张耳的小弟(后面张耳跟着刘邦混),回到丰沛,当了亭长也还是一身游侠气。以前的经历让刘邦讨厌空有其表的腐儒,更注重实干。刘邦的交际圈子决定刘邦有些恶趣味是很正常的,开国之后,刘邦宴请群臣,樊哙和周勃这种宴会喝多了能把剑当着刘邦面准备干架,刘邦以前天天和他们混在一起,能懂什么礼仪呢?讨厌他这种恶趣味的人很多,包括刘邦的属下,王陵跟着刘邦混,但是从来瞧不上刘邦的做派,刘邦知道王陵瞧不上自己,刘邦也不计较,雍齿从来不愿意给刘邦当小弟,背叛刘邦,刘邦恨他,但是他有功于大汉王朝的建立,也就不杀了,还封了侯,这就是前面的长者风范。

所以,虽然刘邦恶趣味不少,但是有长者风范能聚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史记》读到刘邦,确实会有一种分裂感。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常常被同时代的人称赞“长者风范”,听起来颇具王者气度;另一方面,又少不了他“好侮辱人”、“无礼”的描述。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也更立体的刘邦。要说刘邦,咱们得先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故事梗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
  • 回答
    《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如同一个深邃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它们或许不那么显眼,却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时代的氛围,甚至揭示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一些不易发现却充满趣味的细节:一、人物性格的生动侧写: 曹参的“守旧”并非无能,而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 回答
    读《史记·黥布列传》至此处,我倒觉得与其说有问题,不如说司马迁在叙述上自有其用意,或者说,这个地方的“问题”恰恰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某种深意。我们先来看看大家常说的“有问题”是指哪一段。通常指的是黥布在逃亡过程中,被当地人抓住,然后被解送给官府,但最终却能够脱险,并且后来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这.............
  • 回答
    史书中被现代考古推翻的例子确实不少,这恰恰体现了考古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这些推翻并非否定整个历史记载的价值,而是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夸大、误解、时代局限性或政治宣传。以下是一些相对详细的例子,涵盖不同时期和性质的推翻:1. 夏朝的存在与年代: 史书记载: 《史记·夏.............
  • 回答
    在历史研究的领域里,“叙事”这个词,远不止是讲故事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历史学家们构建理解历史的“骨架”和“血肉”。什么是历史的“叙事”?简单来说,历史叙事就是对过去事件的解释性重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要将那些分散的、杂乱的史料,通过一种有逻辑、有因果关系、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起来,讲成一个连贯的、.............
  • 回答
    “早期现代”在欧洲史的研究里,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期点可以精确划分,更像是一个过渡期和新旧交替的时代。它衔接着中世纪的晚期,一直延伸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大致可以理解为从1500年左右到18世纪末期(约1789年)的这段时间。为什么叫做“早期现代”?这个称谓本身就暗示了它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社会.............
  • 回答
    唐朝历史上,李元吉的形象确实是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人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关系以及他自身的经历入手,逐一剖析。首先,我们来看看他被史书描绘的“正面”形象。李元吉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深受李渊的宠爱。作为皇子,他自然也继承了家族的基因,在军事方面展现出一定的才能。史书上记载他“勇.............
  • 回答
    史书里不染一丝尘埃的人物,读来,总是让人觉得有些隔膜。仿佛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尊被精心雕琢过的塑像,巍然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身上披着一层不容置疑的光辉。初见这样的人物,或许会心生敬畏。他们的功绩赫赫,品德高尚,面对危难时坚定不移,面对诱惑时毫不动摇。他们仿佛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方向.............
  • 回答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最后杀死外甥,这一个情节的设置,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贯穿了陆先生整个复杂而扭曲的人生轨迹,是他最终绝望和自我毁灭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得从陆先生这个角色的内核去剖析。首先,我们要知道陆先生的“罗曼蒂克”究竟是什么。他追求的,与其说是普世的爱情,不如说是一种掌控、一种理想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细究起来,史书上双生子(尤其是被广泛记载、影响历史进程的双生子)确实不如单生子那样频繁出现。这背后并非“没有”,而是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记录的特点、社会观念、甚至生物学几方面来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史书是怎么来的。古代史书,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正史”,往往带有很强的目.............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在中国史料中笔墨不多,却在其他国家的史籍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这往往与当时的历史格局、文化交流以及史书的侧重点有关。以下就以一位在东西方交流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为例,讲述他如何在中国史料中“隐身”,却在域外留下赫赫名声。这位人物便是波斯商人、外交家安玄(Anxuan)。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季汉在史料中记载的那些与众不同的部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但志在复兴汉室的政权,确实发展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军事力量。这些特色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要说季汉的特殊兵种,不得不提几个重点:一、无当飞军——那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无当飞军”这个名.............
  • 回答
    说起《罗曼蒂克消亡史》,章子怡在那里面饰演的“小六”,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撑起了整部电影的某种灵魂。她不是那种让你一眼就觉得“哇,好美!”然后就没下文的角色,而是那种越品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得复杂,最后让你心头压上一块石头,久久不能释怀的类型。她的“小六”,身份很模糊,但又处处带着一种“被安.............
  • 回答
    好的,请您提供《美国战列舰设计史》中的那段话。一旦您提供原文,我会尽力为您详细解读,并确保我的解释听起来自然、真实,如同出自一位对这段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之口。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请您提供: 原文内容: 越完整越好,包括上下文信息(比如这句话之前和之后说了什么)会非常有帮助。 您特别困.............
  • 回答
    是的,中国确实有从其他国家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我们自己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这种情况在历史研究中是相当普遍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文明的史料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很多时候会存在视角、侧重点或信息遗漏。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详细的阐述:一、 来自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史料:这些史料往往能提供中国内部史书难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呀,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不少玩《Fate/Grand Order》(简称FGO)的玩家可能都注意到了,游戏里英灵性别上的“不对劲”——很多历史上明明是爷们儿,到了FGO里却变成了小姐姐,但反过来,历史上的女英雄在游戏里变男性的情况,好像就没怎么见到过。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咱们得明白F.............
  • 回答
    要详细估算史塔克家族的兵力,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加法,因为“兵力”在《权力的游戏》里是个动态概念,受到封臣、个人武艺、训练程度以及战争的消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咱们先从史塔克家族的直接控制范围说起:1. 临冬城守军与直属部队: 国王护卫队/临冬城近卫: 这是史塔克领主最核.............
  • 回答
    《冰与火之歌》里史塔克家族政治上的“幼稚”并非出于编剧或作者的疏忽,而是角色设定的核心所在,是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也是整个故事之所以精彩的原因之一。说他们“愚蠢的正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更准确地说,是他们坚守着一种与维斯特洛大陆残酷政治现实格格不入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特定环境下反而成为了致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