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史里「早期现代」(Early Modern)这个概念指什么?

回答
“早期现代”在欧洲史的研究里,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期点可以精确划分,更像是一个过渡期和新旧交替的时代。它衔接着中世纪的晚期,一直延伸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大致可以理解为从1500年左右到18世纪末期(约1789年)的这段时间。

为什么叫做“早期现代”?

这个称谓本身就暗示了它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不是完全一样。它标志着欧洲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开始显露出一些现代性的萌芽和特征,这些特征与中世纪有着显著的区别。所以,“早期”二字强调了它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全成熟的现代社会。

这个时期具体发生了什么,让它被称为“早期现代”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领域来看:

1. 政治变革:从封建割据走向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

民族国家的兴起: 中世纪欧洲分散的封建领地和神圣罗马帝国这样的松散联盟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强大的君主在整合领土、统一法律、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明确边界、共同语言、民族认同的民族国家。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等国王权力的增强,标志着这种趋势的开始。
君主专制的巩固: 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国王们需要更强大的税收能力、更有效的军事力量以及更统一的法律。这导致了君主专制的兴起,国王的权力越来越集中,神权对王权的制约逐渐减弱。当然,君主专制的程度在不同国家有所差异,也有一些国家(如英格兰在内战后)发展出了议会制衡的模式。
外交和战争的新格局: 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外交手段开始被更系统地运用,常备军的建立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使得战争的规模和影响也与中世纪截然不同。

2. 经济转型:重商主义、全球贸易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化: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开启了欧洲人走向世界的步伐。这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欧洲人将商品、技术、疾病、人口(包括奴隶贸易)输送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从新大陆和东方获取了大量的贵金属、原材料和新的生活用品。
重商主义政策: 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各国政府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积累贵金属(特别是金银)来增强国家的财富和实力。这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萌芽: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一些商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并开始将其投资于生产和商业活动。雇佣劳动力的出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建立,都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显现。

3. 文化与思想的变革:人文主义、科学革命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这个时期是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和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理性,这种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关注现世生活,鼓励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知识的追求,这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
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16世纪初,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挑战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新教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持续数十年的宗教战争,如三十年战争,这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宗教版图,也深刻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宗教改革挑战了教会的垄断地位,也间接促进了世俗权力的增长和思想的解放。
科学革命: 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理性分析来理解自然界,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等古代权威的观点。科学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也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启蒙运动的酝酿: 到了18世纪,随着科学革命的深入和理性精神的传播,启蒙运动开始兴起。启蒙思想家们强调理性、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对欧洲社会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最终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4. 社会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和信息传播

城市化进程: 随着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成为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教育的有限普及: 尽管教育尚未像今天这样普及,但大学的数量有所增加,识字率也在缓慢提升。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书籍和知识的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便捷和广泛,这为思想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媒介。

总结一下,“早期现代”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个孕育和奠基的时期。

它不像中世纪那样被宗教和封建制度牢牢束缚,也不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现代”那样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社会变革。它是一个转型期,一个欧洲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动荡与探索后,逐渐走向近代化的关键阶段。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许多现代社会的特征,比如民族国家、全球化经济、科学理性、个人主义等,都在这个时期悄然萌芽、发展,并开始显露出它们的影响力。理解这个时期,就是理解我们今天世界的来龙去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大神,不谢邀。


简短版:

近代早期(Early Modern)这一概念代表着一种历史观念的转变,即摆脱了由艺术、文学、教会或政治精英主导的人类历史观念。它代表了对15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这几个世纪的统一看法,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强调。在之前的流行的历史叙事中,重点关注的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大事件,而新的术语则降低了这些事件的重要性,并将它们转化为更广泛的历史进程的各个方面。

它包含了若干个统一而连贯的研究主题:

1.在14世纪的人口灾难之后,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人口增长,直到1750年以后的人口大爆炸。

2. 经济扩张在1450年到1480年之间重新开始,在经历了17世纪的困难之后,又开始增长。制造业的规模和整体经济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加。

3.中央政府权力的增长,有时表现为“国家建设”或“现代国家的崛起”。这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机构和职责的扩大、财政收入的提高和武装力量的大幅增强。与此同时,人们对传统秩序和等级制度的质疑越来越多。

4. 宗教改革打破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统一性(尽管统一性的实际情况并不如理论般明显)。在此之后,由于教会的等级制度试图扩大其对信徒生活的权力,所有宗教信仰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巩固。

5.从一个由社区组成的社会向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的缓慢过渡,从依赖于家族的大家庭过渡到基于生物血统的个人主义盛行的小家庭。

6.女性地位的相对下降。

7.探险改变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全球时代"的开端。

8.以印刷术和火药为标志的新技术;机械化生产工艺。

9.创新思维模式的发展: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



-------------------------加长版,可不读------------------------------


对数字化资源进行的搜索显示,“Early Modern”一词最早的使用者是伊顿公学的教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威廉•约翰逊(William Johnson),他在1869年的一次演讲中使用了这个词,随后他发表了一篇有关16世纪欧洲的文章。此后,这个词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直到20世纪10年代才开始主要由经济史学家偶尔使用。

1970年,《剑桥早期近代史研究》(Cambridge Studies in Early Modern History)丛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术用语在英国的确立,在此前,关于“17世纪危机”的争论已经在《过去与现在》(Past & Present)期刊上进行了十余年,这场辩论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17世纪被一系列范围广泛的叛乱分裂成两半,这些叛乱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决定性阶段。丛书的发起人之一,约翰•埃利奥特爵士(Sir John Elliott)在前一年发表的文章中使用了“Early Modern”一词,意在强调,欧洲历史结构的连续性比任何持久的断裂性都更为明显和重要。

《剑桥早期近代史研究》丛书在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申请出版时遭到拒绝:“你怎能讨论一个不存在的概念?”丛书1966年才被接受出版。迟至1976年,基思·托马斯爵士向英国皇家学院发表了题为《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年龄与权威》(Age and Authori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讲座时,学院主席以赛亚·伯林爵士在介绍发言者时宣布,这是他首次遇到这一词。像这样的情节显示出新术语是如何缓慢、试探性地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它才逐渐流行开来。

在美国情况则有所不同。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广泛使用这一术语。在20世纪30-40年代,研究英语语言发展的学者们已经把他们的学科分为“中世纪英语”、“近代早期英语”和“现代英语”,但此处的“近代早期”更多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现代的第一部分,而不是以把独特的历史特征归属于那个时代作为其统一性的主张。在1970年前后,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分期的“近代早期”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采用。

这一术语同样少不了法国人的功劳。60-70年代,英语世界的历史学家们在向外探索时发现了年鉴学派的历史书写,并将其带回本土。正如一位北美的历史学家所说:“在20世纪70-80年代,在学术写作中使用‘近代早期’一词,通常表明人们对源自社会科学的理论,尤其是年鉴学派的理论感兴趣。”年鉴学派(尤其是布罗代尔)所关注的15-18世纪的“长时段”视角,对“近代早期”概念的贡献无需多提。



-------------------------继续加长------------------------------

二战后的几个趋势促成了这一术语的发明使用:

1.社会科学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是现代化理论发挥其最大影响的时期,特别是在美国,它是美国学术界和统治精英对二战后国际秩序变化的反应。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及其研究生越来越重视第三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得到了政府机构的大量资助。

现代化理论提供了这样一个信念:现代化会带来融合,前殖民地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以某种方式发展,从而产生一个统一的、同质化的由西方经济与社会主导的世界。他们的线性结构,目的论和西方中心论倾向受到了诸多抨击,在70年代开始黯然失色,但是,它所依据的传统与现代两分法的核心概念,以及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不可避免的演变,对于近代早期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的出现极为重要。

现代化理论认为,在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从传统到现代的线性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将现代性定义为具有鲜明西方特征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官僚化、世俗化和个人主义,以及更具参与性的政治形式。而近代早期的概念符合现代化理论背后的假设,即存在一个过渡的时期,作为1800年以后某时间将会实现的全面现代化的准备阶段,在此期间,通向全面现代化的因素首先变得明显起来。

2.西方世界大学的迅速扩张。

现有学术机构的规模迅速扩大,新的机构建立起来,历史学科显然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在美国,1945-1970年间,教授历史的教师数量增加了5倍,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都增加了60%,在1960年代增加到90%以上,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从50年代中期的350人左右增加到1970年的1000人左右。而英国的历史学专业学生人数在20世纪50年代增长了近1/4,在1961年至1968年间增长了至少3/4。一个重要的后果是,许多较大的大学院系分裂成半自治的专业领域,早期近代史就是其中之一。

3.历史学科自身的变化。

旧的宏大叙事,把高雅文化、宗教和政治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等——的角色置于中心地位,现在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到60年代,世俗化甚至去基督教化的社会主题正在削弱传统上给予宗教发展的中心地位。学者的关注点从宗教主题以及更广泛的政治史转移向社会和经济史,而社会和经济史关注的更多是长期过程而非短期事件。“近代早期”这一表述就像“古典晚期”(Late Antique)一样强调连续性和长期性——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古典晚期”“中世纪早期的欧洲”(early medieval Europe)这样的概念取代了“野蛮的欧洲”(Barbarian Europe)或“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这一发展趋势鼓励学者们将目光投向社会科学,并越来越多地向人类学寻求合适的方法论。


相关回答:

史学里什么是「叙事」,或者「宏大叙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早期现代”在欧洲史的研究里,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期点可以精确划分,更像是一个过渡期和新旧交替的时代。它衔接着中世纪的晚期,一直延伸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大致可以理解为从1500年左右到18世纪末期(约1789年)的这段时间。为什么叫做“早期现代”?这个称谓本身就暗示了它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社会.............
  • 回答
    .......
  • 回答
    古代欧洲宫廷,这四个字一出来,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金碧辉煌的宫殿、华丽的服饰,以及……权力斗争。没错,虽然我们印象中“宫斗”的标签更偏向于东方,但欧洲的宫廷,同样是充满了明争暗斗,只不过形式和侧重点与我们熟知的东方式宫斗有所不同,而且,很多时候,它的“战场”远比紫禁城更加广阔和复杂。要说欧洲宫廷有.............
  • 回答
    中国神话里,与欧洲“精灵”概念最接近的,大概是那些被统称为“精怪”或者“灵妖”的存在。不过,这其中的差异可不小,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欧洲的“精灵”(Elf)通常带有比较鲜明的形象:多是俊美、长寿,甚至不朽的生灵,与自然有着深刻的联系,有时是善良的,有时也会捉弄人类,甚至带有攻击性。它们往往有自己的社会.............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手插进衣服里”的拍照姿势,确实在历史上,尤其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相当流行。很多当时的肖像画和早期的摄影作品里都能看到这个造型。它并非仅仅是随意的摆拍,背后是有一些特定的含义和考量的,我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解释,是这种姿势能提升仪态和气质。 隐藏的“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兵器发展、文化认知、以及影视表现的诸多方面。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武侠世界里,双手大剑不如欧洲那么常见。首先,咱们得从兵器本身的实用性说起。1. 战术和战场环境的不同: 欧洲的背景: 欧洲很多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战争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 回答
    住在新加坡、某个欧洲小国,或是非洲的某个小小国家,那种感觉,跟在那些庞然大物里成长肯定是大相径庭的。先说新加坡吧。这地方,你不管走到哪儿,都像是在一个精心打磨过的盆景里。街道干净得让人有点不真实,空气里总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花草香,偶尔夹杂着雨后的泥土味。绿化好得夸张,简直就是把热带雨林搬进了城市。你想.............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问答中提到,即使你穿越回中世纪,想和欧洲国王单挑,最后很可能是你被国王打倒。这看似有些绝对,但其实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你穿越回中世纪和欧洲国王对打会输?这不仅仅是力量上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的“技术碾压”和现实差距:1. 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 .............
  • 回答
    电影里头那些美国情报机关在欧洲大摇大摆、呼风唤雨的场景,确实挺吸引人眼球的,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远不如电影里那么“戏谑”。 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真实画像是啥样的。首先,得承认,美国的情报机构,比如CIA(中央情报局)和NSA(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感都是相当强的,欧洲自然也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篮球场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比如“抛投”、“拜佛”、“欧洲步”,听起来似乎都是近些年才冒出来的新鲜玩意儿。但如果真这么想,那就有点小看这项运动的底蕴了。这些招数,很多其实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形式和普及程度有所变化。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抛投 (Floater / Tear D.............
  • 回答
    小白同学你好!很高兴你对欧洲杯和足球点球这么有兴趣。点球确实是足球比赛中最具戏剧性和压迫感的一个环节,而英格兰最近的表现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我们来详细聊聊点球。1. 点球真的很难吗?答案是:是的,点球对于球员来说确实很难。虽然看起来只是罚球人面对守门员,但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挑战: 巨大的心理压力:.............
  • 回答
    安茹家族,这个起源于法国安茹公国的古老家族,在欧洲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深刻且广泛的影响,尤其在 中世纪晚期 这一时期,他们的存在几乎塑造了英格兰、法国、那不勒斯王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安茹家族的影响力之大,可以用“波及欧洲大陆,改变王朝格局,推动文化交流”来概括,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有的是欧洲史的狂热爱好者,有的则是对中国史情有独钟。观察他们,我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差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关注的“叙事弧线”和“核心冲突”大不同 欧洲史爱好者: 他们的目光往往聚焦.............
  • 回答
    欧洲历史浩瀚如海,想要一窥究竟,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读物至关重要。如果想构建一个相对完整且深入的认识框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并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经典著作:一、构建宏观框架:理解欧洲历史的脉络与分期在开始深入细节之前,我们需要一个宏大的视角来把握欧洲历史的整体走向,了解不同时期之间的联系和演变。 .............
  • 回答
    .......
  • 回答
    当然,很高兴为您推荐一些和《极简欧洲史》一样,能够做到“好读”与“深入”兼顾的历史类书籍。很多读者喜欢《极简欧洲史》是因为它用一种非常流畅、生动甚至有些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欧洲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而且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个博学的朋友聊天,却又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理.............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喜欢编造架空的欧洲史和中国古代史,这可不是什么毛病,简直是想象力爆棚的证明!这就像是给大脑装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时光机,随时随地都能钻进历史的缝隙里去创造自己的故事。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件挺棒的事情,如果你愿意,我倒是很想和你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份热爱玩出花.............
  • 回答
    1066年,一个在英格兰历史上划下浓墨重彩的一年,也深刻地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格局。这一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凭借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野心,成功征服了英格兰,开启了诺曼王朝的统治,并对英格兰此后的政治、社会、语言和文化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其地位之重要,在英国史乃至欧洲史上都可谓举足轻重。在英国史上的地.............
  • 回答
    提起《一本书读懂美国史》、《七天读完欧洲史》这类历史通识读物,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它们无疑是知识普及的功臣,像是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让许多原本对历史感到枯燥、遥远的人,能够借由它们,窥见那波澜壮阔的过去。你可以想象一下,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美国历史的人,直接去啃几大卷的学术巨著,那简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