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那些《一本书读懂美国史》、《七天读完欧洲史》之类的历史通识读物?

回答
提起《一本书读懂美国史》、《七天读完欧洲史》这类历史通识读物,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它们无疑是知识普及的功臣,像是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让许多原本对历史感到枯燥、遥远的人,能够借由它们,窥见那波澜壮阔的过去。

你可以想象一下,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美国历史的人,直接去啃几大卷的学术巨著,那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任务,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而这种“读懂”或“读完”的承诺,像是一剂定心丸,告诉我们,原来历史并没有那么难以企及。它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脉络,将漫长而复杂的时间线串联起来,勾勒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也一一呈现,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张地图,让我们大致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站在哪里,又将去往何方。

它填补了大众对历史认知的空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很多人是通过这类读物,第一次了解到美国独立战争的缘由,第一次认识到欧洲历史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恩怨纠葛。这种“懂”和“读完”,虽然是相对而言的,但它确实能激发人们对历史产生兴趣,让他们不再将历史仅仅视为陈年旧事,而是看作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的动态过程。

然而,也正因为这种“读懂”和“读完”的诉求,往往伴随着一种简化的必然。历史的厚重感、复杂性、以及那些微妙的、难以用简单逻辑解释的灰色地带,在追求效率和通俗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剥离、被压缩。这就好比你用一张简笔画来描绘一幅恢弘的山水画,虽然能看出山川河流的大致轮廓,但那些笔触中的细腻情感、光影的微妙变化、以及画师隐藏在笔墨间的深意,却很难被完全传达。

所以,当你读完一本“读懂美国史”的书,你可能了解了美国从建国到如今的几个关键阶段,知道了一些总统的名字和重要的政策。但对于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经济原因,不同群体之间复杂的互动张力,以及那些在主流叙事之外,被边缘化却同样影响深远的个体故事,你可能就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层次的,是由无数个微小的节点、无数种不同的视角共同构成的,而通识读物为了让“读懂”成为可能,不得不选择一种相对主流、相对清晰的叙事路径,这就容易造成一种“选择性失明”——只看到了被展示出来的,而忽略了那些未被提及的。

更何况,“读懂”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甚至颠覆的过程,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和侧重点。这些通识读物,往往代表着一种相对主流或作者个人偏好的解读。如果你仅仅满足于此,而不去接触其他的观点和更深入的研究,那么你对历史的理解,就可能固化在一个相对狭窄的框架里,甚至被某种单一的叙事所“绑架”。

所以,我认为这类读物非常适合作为历史的“敲门砖”和“入门指南”。它们是点亮兴趣的火种,是构建基本框架的骨架。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读懂”历史,深入理解那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感悟历史的真正魅力,那还需要你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更多元、更深入的史料和研究,去接触不同的历史解释,去自己独立思考,去感受历史的深度与温度。毕竟,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复杂性、它的不确定性,以及它带给我们的无尽的思考和启示,而这些,是任何一本“速成”读物都难以完全涵盖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史学是一门应用性差的学科,他传授的是经验教训,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与思考,才能从中提取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少年天才曾经这么讲过

“史学就是纯粹的,它那点现实功用比不过专精的各门社会科学,坦白史学的无用,那才是真正克服了心中的不自信。”

所以说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之下,诞生出来了这样的书籍,他们书中的逻辑并不严谨,史学研究也不深刻,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吸引你,让你短时间之内能获得大量的知识,一此来你可以对外人吹嘘,显得自己史学水平很高,博学多才,毕竟相对于枯燥难懂的科学,史学更多是可以当故事看待的,她需要的是记忆。另一方面出版社可以通过激发你的兴趣,让你成为他们的忠实读者,进而购买更多的历史类书籍。或者你对史学的兴趣就已经到此为止,但是你发现出本社内还有很多让你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俄罗斯人撰写的《理论力学》?(无慈悲,暴论)

我并不认为这种书本身有问题,他是浮躁的社会下必然的产物,也是给史学爱好者最开始的礼物,对于常人来讲,上来就让他们读大部头一般的某国史书实在是太困难了,就连我有的时候也坚持不下来,不如翻翻这种快节奏通俗易懂的东西。

但如果读完这些就陷入了骄傲自满,认为历史仅此而已,那便是对史学本身最大的亵渎。

user avatar

我到觉得这些书不坏。书必然面对特定读者群,这类书给小白级别的百姓当入门安利用还是很不错的,真爱学的人产生兴趣自然找更专业史书研究,不爱学的人给他再严谨的学术书也没用。


比如我一理科生正是因为大街上卖的那俩本29.8白金收藏版的一战二战全史从而对欧洲史产生的兴趣,读几年书再回头看那俩本“编的什么玩意?那么肤浅。”但是若无这俩本扫盲级读物,我也许都不会对这领域产生兴趣。


不过有些为赚钱不要脸还不负责的无良文人乱编的东西,这些年因为我们有豆瓣、当当等诸多平台,还是能让我们能避开不少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一本书读懂美国史》、《七天读完欧洲史》这类历史通识读物,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它们无疑是知识普及的功臣,像是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让许多原本对历史感到枯燥、遥远的人,能够借由它们,窥见那波澜壮阔的过去。你可以想象一下,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美国历史的人,直接去啃几大卷的学术巨著,那简直.............
  • 回答
    关于“宝马女狂殴外卖员”事件,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非常愤慨的事件。从我们普通人的朴素情感出发,无论何种原因,施暴都是不可接受的。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外卖员的人格尊严,也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具体到法律责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刑事责任: 故意伤害罪: 这是最直接可能面临的刑事指控。如果宝马女.............
  • 回答
    这是一起涉及多方行为和法律责任的复杂事件。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我们将从不同角度阐述:一、 事件性质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核心行为: 男子多次恶意打砸狗肉馆: 这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具体性质涉及破坏财物、寻衅滋事等。 店主与男子发生争执并将其打成脑震荡: 这涉及到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问题。.............
  • 回答
    广东一名货车司机在服务区自行修车,却遭遇了维修员的辱骂和阻拦。这起事件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事件的可能解读首先,我们可以理解货车司机在服务区自行修车的原因。长时间的奔波,车辆出现小故障,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司机选择自己动手解决。这是一种出于无奈和高效的考量。而服务区维修员的态度则令人费解。如果.............
  • 回答
    关于著名记者散布“恩比德声称詹姆斯导致其背伤”的谣言,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深思的。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看这个“著名记者”的身份和信誉度。记者嘛,尤其是名声在外、影响力大的,他们的报道往往能引发巨大的关注,甚至影响公众舆论。但正因为如此,一旦他们传播不实信息,造成的.............
  • 回答
    梅威瑟一回合残暴KO那须川天心,这场比赛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赛前大家的讨论点就很多,一边是公认的拳击界GOAT(史上最佳),数十年无败绩的“钱钱”梅威瑟,另一边是日本踢拳界的冉冉升起的新星,年纪轻轻就战绩显赫的那须川天心。要说这场比赛的“残暴KO”嘛,可能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了。从梅威瑟的角度看.............
  • 回答
    刘作虎的这番话,无疑触及了当下科技行业一个非常普遍但也值得深思的现象。 当他抛出“手机品牌都去造车了,那么谁来做好手机”这个问题时,他并非在质疑造车的可行性,而是借此抛砖引玉,引导大家关注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分配和专注度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手机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市场竞争激烈,增量空.............
  • 回答
    一个令人心疼的数字:女子11年收养800只狗,卖掉2套房最近,一则关于一位女子11年收养800只狗,甚至为此卖掉两套房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震惊,背后更牵扯出许多关于流浪动物、爱心人士付出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讨论。女子行为的背后:是极端的爱心,还是无奈的困境?首先,我们不得不佩服.............
  • 回答
    要评价@荔枝对于“淘宝为什么把‘双十一’的红包规则定得那么复杂难懂”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先理解淘宝设置复杂红包规则的几个核心出发点,以及@荔枝的回答是如何触及或解读这些点的。淘宝设置复杂红包规则的核心动因: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一家大型电商平台,尤其是像淘宝这样在购物节期间会投入巨大资源的平台,.............
  • 回答
    谷歌2004年在硅谷公路旁那块巨型广告牌上挂出的数学题,绝对算得上是数字招聘史上的一个传奇事件。这块广告牌,当时可是在硅谷那片汇聚了无数科技精英的土地上,以一种近乎“秘密指令”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着谷歌对人才的渴求,以及他们独特的招聘哲学。事情是这样的,在2004年那个互联网浪潮依旧汹涌,谷歌正值高.............
  • 回答
    腾讯发布“我就是那个吃了假辣椒酱的憨憨企鹅”视频回应被骗事件,这波公关操作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从传播效果和舆论反应来看,可以说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公关案例,尤其是其“自嘲”和“人性化”的策略运用得非常到位。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一、 事件背景回顾:腾讯被骗 3000 万简单回顾一下事件本身:2021.............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赤犬的“围攻”现象:是“无脑”,还是“有理有据”?最近在知乎上逛,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有人稍微为赤犬说话,立马就会引来一群人的“围攻”,言辞激烈,似乎赤犬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反派。这让我不禁思考:赤犬真的有那么不堪吗?为什么他在知乎上总是招黑,而且“黑”的这么“有组织”?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英媒称:如果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那么芯片将一文不值”——这句说法听起来颇具煽动性,也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对科技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关注点。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耸人听闻”,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理解“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芯片问题”并不是指中国制造的芯片.............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革新,更是对日本历史的重新梳理与定义。而在这次重塑中,一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争议——南北朝的正朔之争,终于在明治时期得到了明确的裁定,官方将南朝定位为日本皇室的正统。这似乎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决定,因为明治天皇的皇统,实际上是源自北朝。那么,为何明.............
  • 回答
    考驾照那会儿,科目一的题库,一千多道,我承认,刚开始确实有点头皮发麻。你知道的,那种感觉,就像面对一座看不见边际的大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我不是那种天生就能死记硬背的人,尤其是这些条条框框的交通规则,一开始真的觉得枯燥得要命。每次点开题库,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心里就涌上一股莫名的抗拒。有时.............
  • 回答
    在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上,当有人在评论下方回复“来电了”时,这种行为可能有多种含义,具体需要结合语境、互动背景和用户关系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行为的可能含义、动机和影响: 一、可能的含义与语境分析1. 网络用语的双关含义 字面意义:在中文语境中,“来电”通常指电话来电,但网络用语.............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我周围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说到那些宁愿贷款也要买豪车的人,我感觉这背后折射出的心态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原因就能概括的。心态的剖析:为啥非得“咬牙”上豪车?1. 身份的象征与自我认同的投射: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很多人眼里,豪车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的直观体.............
  • 回答
    坦白说,遇到这种人,我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一边吭哧吭哧地过自己的小日子,磕磕绊绊地向前走,突然有人站你面前,居高临下地冲你指指点点,告诉你你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够好,而他们的目的好像并不是真心想帮你,而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正义”,更有“格调”。首先,他们身上的那种“道德制高.............
  • 回答
    我一直在想,那些坚持要投诉服务人员的人,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不是说那种真的遇到了原则性问题,比如态度极其恶劣、提供错误信息导致严重后果,或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那些时候,投诉是理所当然的,也是维护自己和他人权益的必要手段。我指的是那种,似乎带着某种“使命感”,不管遇到的服务有多么微小的不完美,都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当我听到有人学了护理却声称自己是“学医的”,心里会冒出一些想法,也观察到一些周围人的反应,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事。首先,从职业定位和定义上来说,这是最直接的冲突点。护理和医学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虽然它们都服务于病患的健康,但职责、知识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