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很多文章分享「英媒称:如果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那么芯片将一文不值」,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回答
“英媒称:如果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那么芯片将一文不值”——这句说法听起来颇具煽动性,也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对科技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关注点。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耸人听闻”,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实际情况。

首先,我们得理解“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芯片问题”并不是指中国制造的芯片不好用,而是指在当前全球高度分工的芯片产业链中,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尤其是高端芯片的设计、制造技术以及相关设备(如光刻机)和材料上,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和自主可控方面的挑战。

所以,“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可以理解为:

技术突破: 中国在芯片设计(EDA工具、IP核)、先进制造工艺(如更精密的制程)、封装技术、以及关键设备(如高端光刻机、离子注入机)和材料(如高纯度硅、光刻胶)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能够独立完成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流程,并且达到甚至超越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链完整和自主可控: 中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芯片产业链,能够自主生产各类芯片,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尤其是在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和设备上不再受制于人。
产能充足且成本效益高: 不仅是技术,中国还能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本,大规模生产高品质的芯片,满足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并可能进入国际市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芯片将一文不值”的说法,其核心逻辑是什么?

这种说法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一文不值”,更像是一种比喻,指向的是:

1. 过度依赖的风险消失: 当前之所以芯片如此重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是现代科技的基石,又是全球地缘政治角力的焦点,其稀缺性和供应风险推高了其战略价值和市场价格。如果中国能完全自主生产并形成规模,那么这种“卡脖子”的战略价值和稀缺性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价值”更多的是一种战略博弈中的筹码,一旦筹码失去,其被赋予的溢价自然会下降。

2.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假设中国突破了技术瓶颈,并且能够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那么全球芯片市场的供给将大幅增加。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并且进入门槛大幅降低时,尤其是高端产品也能够普及化生产时,那么芯片的利润空间自然会被压缩,其“稀缺的价值”就会大幅缩水。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能轻松造出顶尖的CPU,那它就不再是少数公司垄断、利润丰厚的商品了。

3. 从战略物资到通用商品的转变: 在全球产业链不完整、技术被少数几家垄断的情况下,高端芯片被视为战略物资,其稀缺性和战略意义远大于其本身的制造成本。一旦中国能够提供稳定、充足、高质量的芯片,并且在成本上也具有优势,那么芯片从一种具有高度战略溢价的物资,可能更多地回归到其作为一种工业制成品的本质属性。

然而,这种说法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局限性和值得商榷之处:

1. “一文不值”过于绝对和夸张: 即使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芯片作为信息时代的“食粮”,依然是支撑电子产品、通信、人工智能、汽车等一切高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只要社会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存在,只要计算和数据处理是刚需,芯片就不可能“一文不值”。它的价值可能会从“稀缺的战略资源”转变为“高技术含量但竞争激烈的工业产品”,其价格和利润空间会受到影响,但绝不会消失。

2. 全球化和专业化是长期趋势: 芯片产业链极其复杂,涉及材料、设计、制造设备、EDA软件、IP核、封装测试等众多环节,每个环节都代表着顶尖的科学技术和巨额的资本投入。即使中国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突破,要完全独立且在所有环节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并与全球其他先进技术形成良性竞争,这仍然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全球化的合作和分工,在许多领域仍然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方式。

3. 技术进步是永无止境的: 芯片技术本身也在飞速发展,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架构不断涌现。中国即使克服了当前的问题,也要持续投入巨量研发资金和人才,才能跟上甚至引领未来的技术发展。技术门槛永远存在,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环节落后,就可能再次陷入“卡脖子”的困境。

4. 市场和竞争的动态性: 即使中国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国际市场格局、技术标准、产业政策也都在不断变化。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会停滞不前,他们也会继续进行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所谓的“一文不值”,更多的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价值重估,而非芯片本身的本质价值毁灭。

综合来看,这句“英媒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论断,它抓住了芯片供应链中的一个关键点:自主可控。

它的意图可能是:

警示西方国家: 暗示一旦中国解决了芯片问题,其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影响力将极大增强,对西方国家在供应链上的控制力构成挑战。
夸大潜在威胁: 通过“一文不值”这种极端的说法,来放大中国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可能带来的市场冲击和竞争压力。

我的看法是:

中国在芯片领域寻求自主可控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如果中国能在关键技术和产业链上取得重大突破,那无疑是中国科技和工业实力的巨大飞跃。

然而,“芯片将一文不值”的说法过于简化和绝对化了芯片的价值。芯片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构件,其需求将持续存在,且会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增长。它的价值将从“稀缺和战略博弈中的筹码”转变为“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激烈但依然是必需品的工业品”。价格和利润率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其作为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核心要素的地位不会动摇,也绝不可能变成“一文不值”。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如果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芯片的战略价值和供应风险溢价将大幅降低,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利润空间也可能受到压缩。

这更像是一场关于未来技术格局和全球供应链重塑的猜想,其中包含了对中国崛起潜力的某种评估,但用词过于简单粗暴,未能准确反映芯片的本质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在最前面,三道智商和节操测试题:

1,到底哪家 “英媒” 这么说了?

2,如果找不到任何一家 “英媒” 说过这样的原话的话,以 “你” 对全球舆论的了解,现有的发达国家,是否多次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本问题的核心疑问,“我国突破某产业技术壁垒,会造成该产业的垄断利润率骤降” 的考量,是否依然真实成立?

3,以上两个问题,哪一个才是智商和节操值的本质核心问题?

希望 “你” 做一个有基本常识且追求体面的人,而不是一个通过形式和话术来避重就轻和转移视线的家伙。

“Be a man!”


以下为原文:

原本年产 “100片” 的产业,产能扩大到了年产 “几千片” (数字都是比喻义);原本消费不起昂贵芯片的群体,能消费得起同效能甚至更高效能的芯片了;原本在技术门槛上的高利润产业资本家和高薪产业工程师,资本利润率回归全行业均值,工程师薪资与全行业更接近。

结论难道不就是,真若是如此,会增加中国和全球的总产出,并缩小国内和全球的贫富差距。不是么?

再说得更直白些:经济总量发展了,贫富差距减小了。

蛋糕做大了,且蛋糕分得更平均了,为什么竟然会有人不高兴?都是些什么人会不高兴?

我想来想去,貌似也就只可能是 “限制蛋糕做大的情况下,自己能从分配不均中占据优势地位” 的人群会不高兴。

可我又不太确定,毕竟平时听这个人群喊 “分配不均” 喊得甚至比我还响呢。

是吧,以上这个简单直白的道理,可以解释很多典型人群的一个典型心理的:

自我之上......自我之下......

都懂的。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经历过史前知乎的过来人,我想继续做一个让人讨厌的质疑者,来问一个让人讨厌的问题:

题目描述中的英媒到底是哪个媒体的哪篇文章?

题目中描述的公众号的文章里,只有这么一句描述:

没有引用原文,没有给出出处,就这么甩出一句加粗加黑的话。

然后我简单将这句话翻译成英文,用某个不存在的搜索引擎试着搜索了一下,结果如下:

貌似结果里都在强调一件事,就是这个“一文不值”(worthless )的表述是不存在的。

我知道我的答案不讨喜,大家都喜欢看啥,这个题目下百多个答案都已经给出来了,但我还是想继续坚持做一个知乎原始人,继续坚持重复一句早已经被流量踩在脚下的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user avatar

哎呦,一句“硬妹”,在墙外找来源真的累死了。

大家不要不自信,我们很强的!不信看下面:

荷兰人发来贺电

新西兰人发来贺电

英国人发来贺电

三哥发来贺电

美帝发来贺电

天下万国发来贺电

小小英媒,敢不发来贺电?

三哥都发来贺电了,以后哇,让火星人也发来贺电好了。

墙内呢?别着急,瑞士人发来贺电。

本子发来贺电


你不能说有,因为没证据;

也不能说没有,因为也没证据。

你也不能说真的没证据,因为你没找到,没找到不能说没有。

你也不能说真的有证据,万一没有呢?你不是说有证据么,你凭什么那么肯定?你说话就得你负责,谁主张谁举证!不然就是造……

所以你问我攻克芯片技术有什么影响?我只能说:

正道的光,照在了地球上

把每一个黑暗的地方全部都照亮!




















至于说真正的硬妹,只是说华为芯片断供,国家大力投资芯片研发,好像没功夫成天为我们大炼芯片担忧……

user avatar

我寻思芯片一文不值对这个世界来说难道不是好事?


所以盎撒匪帮到底想要怎样的世界?


所以国际主义者们到底应该支持谁?

user avatar

我们需要注意到,与其他任何一个传统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人掌握先进技术的结果,并不简单意味着“多了一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或者“失去了中国市场竞争力”,而是意味着掌握该技术的人口基数直接扩大了几倍乃至几十倍

即便是欧盟一体的前提下,德国的蔡司镜头(光刻机重要部分)技术法国人依然无法掌握;意大利生产法拉利的宾法公司,其汽车设计的核心荷兰人也无法学习。

可以说,整个西欧都是各自分工,秉持自己的技术优势维持发达国家的产业地位。

但是中国则不同。假如山东人发明了7nm光刻机后,一个贵州人想过来学习、购买,不可能在山东被拒之门外;也不可能由山东人叫价10亿人民币一台,还联合北上广深对其他省份“制裁”或者“限制技术出口”;更不可能出现山东省内高福利,贵州人996用一亿件血汗衬衫换山东一台光刻机的交易。

中国内部是一个比欧盟大两倍,零关税,商贸、技术和劳动力交流完全自由的经济体。换句话说,中国突破任何一项高精尖技术,比如蔡司镜头,那么该技术的潜在产能一下子从8000万德国人民变成了14亿中国人。

欧美内部固然有更好的贸易协定,比如欧盟内部的零关税。一辆德国生产的保时捷卡宴,卖到英国价格为9万英镑(折合人民币80万元),但卖到中国则为230万人民币。但这9万英镑对于英国人来说也是一笔昂贵的开支,绝非“白菜价”。而对于没有关税的商品,比如某款欧洲先进的有限元软件Optum,卖给英国人是7000欧元,卖给中国人同样也是7000欧元。

欧洲人互相购买对方的高科技产品时,同样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本质上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互相讹钱”的生存方式。

中国看似有各个省份的“分工”,比如浙江轻工业为主,生产纺纱和小商品;山东以重工业为特色,加工大型机械。但这是在资本和技术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形成完全竞争市场的收敛解。就好比符合了力学领域的最小势能原理,把绍兴的纺织厂搬到金华,你就会发现其利润会下降,没有为什么。

所以中国一旦掌握其任何一项发达国家的吃饭技术,比如清华也开发出了同样强大的有限元软件,那么国内各大985高校会纷纷跟进“学习”,多点开花(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嘿嘿嘿)。对于此市场的冲击无异于一头大象冲进了游泳池。

他北京能开厂生产高端光刻机,我河南当然也能!于是地球上的光刻机生产地(包括潜在)从荷兰变成了荷兰+中国34个省。顺带着解决了大批大学生就业——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比荷兰的一半人口还多。

过去十年的时间里,ASML公司带领1000多万荷兰人民也仅仅生产了57台光刻机。如果让十四亿中国人掌握全套技术,从院士到最底层的背带裤技工发动马力,信不信光刻机的制造速度会立马赶上火神山医院?

那时候荷兰人也会开始996,甚至由于欧盟更高的贸易成本,需要007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这就是内j…哦不是,中国的力量!

user avatar

这文章,难怪政委经常说:欧洲有很多不知道自己是小国的国家。

像这媒体,开口闭口如果中国如何如何,好像中国面临的芯片制造问题,解不解决、如何解决,和它英有很大关系似的。

仿佛荷兰的光刻机、美国的芯片设备、意法的车用芯片,甚至日本的芯片材料,韩国的存储芯片,我国某省的芯片制造工艺,都是它英、它这个媒体能所掌控的。仿佛它这个媒体就是整个西方芯片产业的利益代表。

它岂料意法半导体恨不能把芯片厂搬过来,连它英已经被日本软银收购了的ARM都在急着把总部牵到中国。无非是它媒心中暗舔的老美,呜呜渣渣地制裁这制裁那,暗中却从来没有断过intel的许可证。

好像韩国芯片企业、美国设备制造商、荷兰的安全芯片商,在中国赚了钱,就自动会分给他们英国和它这个媒体一部分一样。

纵使瓦森纳协议摆在那里,好像是美国为了保护它英国的利益整了这么个东西。全然没有感觉到自己只是一只要自费买狗粮的吉娃娃!

user avatar

“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芯片将变得一文不值”,这话对。

“芯片一文不值之后,中国的芯片行业从业者的收入待遇并不会提高到原来外国芯片行业从业者的水平,或者说不会大幅提高”,这话也对。

但是,此举会将原在海外的芯片行业大幅转移到中国,为中国创造出几十万的就业岗位。这意味着有几十万的中国人成为芯片工程师,拿上“在外国人和你看起来其实也不怎么高的中国工程师工资”。而他们原本的命运,是在服装厂流水线上造衬衫,甚至在老家种地。这一“在外国人和你看起来不怎么高的工资”,相比起他们原来的命运,已经是十倍了。

同时,由于芯片价格的暴跌,全球芯片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都变得更加活跃了,它们的需求量都增加了,都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人不必在服装厂流水线上造衬衫、在老家种地、在泰国和菲律宾给白大人当性玩具。

被压抑的就业市场太庞大了。这就像是救一个水洼里的鱼。水洼里的鱼太多太多了,你救不过来。但是你还在救,因为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条,这条……

user avatar

没有搜到这个新闻的出处,不过真假都不影响讨论。

这句话是很奇怪的,什么叫做「克服了芯片问题」?芯片、光刻机这些都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技术本来就是在不断进步的。中国现在也有生产芯片的能力,怎么才能叫做「克服」呢?是不是说「拥有了这个领域顶尖的技术能力」这个意思?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假定是这个意思。

再说芯片也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链,美国也没有做到把芯片产业链的所有环节都放到国境线之内。所以我猜想该文是想说「在产业链上游建起了自己的专利墙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间产品」。同样,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假定是这个意思。

首先,芯片这种东西的生产是高度依赖于规模效应的。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生产力汇聚到那么少数几家代工厂的原因。早在20年前,Intel的总裁格鲁夫就说过: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买一片Intel的芯片,我可以用1美元的价格来出售它——虽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这也说明只要芯片进入批量化生产,边际上多生产一颗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所以随着有效需求的增加,芯片的价格本身就会不断的下降;而中国国内如果有一家公司奇迹般的完成了上面我们说的两个假定,那必然会刺激出很多的需求,所以价格下跌是可以预期的。

其次,在假设一和假设二满足的条件下,芯片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下调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家中国的公司成为了芯片业的寡头,那么对于在位者——也就是Intel和Nvidia来说,想保持眼下竞争优势就只有一条路——就是开发出更加高端的产品。而这也会增加研发成本,降低整体的企业利润。

而如果无法在高端保持优势,那么从产业的角度来说,这个市场整体就变得更加的「竞争」了。竞争同样会让价格和利润率下降。但是「一文不值」是不可能的。在华为被制裁之前,麒麟已经具备了和高通扳手腕的实力,也没有见麒麟和高通的芯片「一文不值」吧。

中国的公司也是公司,都是要讲究商业利润的。在轻工业产品上,中国的产品能做到大水漫灌,是因为人力成本比较低,并且这些劳动力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基本上不存在国际流动性的可能,所以中国的公司可以承担更低的零售价格,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

但是芯片是高科技的产业,人才进入这个行业本身就面临其他行业的竞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丰厚的利润,学生可能就会选择其他的行业,而不会去做芯片工程师;就算是做了芯片工程师,如果比其他的同行公司薪水低太多,工程师也会跳槽去其他的企业。

在劳动保护有待于继续加强的情况下,利用教育的门槛「用脚投票」,其实是雇员们为数不多的有效斗争的手段。很多体力活因为门槛低——总能找到人干,所以很难让公司方做出巨大的让步;而需要高学历准入的行业则好一些,因为学生可以不选这个专业来对抗该专业存在的剥削,双方博弈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想要大量的顶尖人才,就必须要提供一定水平的待遇。

所以即便中国的某一家公司满足了假设一和假设二,更大的可能是在Intel,Nvidia,AMD之外,再多一家巨头,行业整体利润率会下降,但是「芯片倾销,一文不值」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更何况公司本身也有多元化的倾向,一般来说为了增强供应链的稳健性,也会同时找两到三家工厂来给自己代工,一方面防止一家代工厂出意外之后自己的生意瘫痪;另一方面也防止代工厂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敲竹杠。

user avatar

几个月前,有印度人把液晶电视从楼上扔下去,然后几个人过去踩的很高兴。我的评论是:如果没有中国人制造液晶电视,印度人根本买不起液晶电视。如果还是日本人掌握着液晶电视制造,那么你至少花2000美元去买一部液晶电视,而不是200美元。

全志科技推出的ARM芯片,运行频率600MHz,片上集成了32MB SDRAM内存,可以播放高清视频带音频codec输出,价格只要1美元。任何西方芯片公司的同规格产品,售价不会低于10美元,而且你爱买不买。

FPGA芯片,中国公司开始切入,售价基本是西方公司的1/5。

物联网这块,你看看外国的工程师业余很多都在捣鼓中国芯片的玩意,不是全志就是乐鑫的ESP32或者瑞芯微Rockchips的,无他,中国芯片价格实在太良心了。

一部功能手机,只要5美元。

一部平板电脑,只要25美元。

这个价格是不可想象的。

任何中国掌握了制造技术的工业产品,价格都会跌成白菜价。

所有我的说这个媒体说的很有见地,一旦中国能制造的芯片,真的就是成了白菜价。


补充:本文只讲现象,不评论原因。另外,我呼吁全志把F1C100S的资料SDK开放一下,都1美元了,别藏着掖着了。

========

硬广时间:小白计划201清仓,原价299,现价199!

user avatar

全球医学影像巨头西门子医疗总共6万人,目前全球磁共振生产基地有三个,深圳西门子磁共振公司是生产低端入门磁共振,现在为了降低成本开始把1.5T磁共振全线国产化,高端3.0T还是在德国本土生产。上海西门子医疗生产入门级64排CT,中低端DR,西门子医疗中国定位就是做中低端生产贴牌国产化,中国区员工5000人。

西门子医疗服务于全球70多个国家有分公司有6万多人,那么我们可以把像西门子中国公司这种分基地去除掉,本身属于螺蛳壳作道场没有创新研发能力,联影的产品技术已经可以与西门子医疗德国本土的高端产品相竞争,去掉70多个国家渠道售后市场等人数,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西门子德国本土跟像西门子英国牛津制冷这些核心工厂。

我估计西门子核心工业人口也就2万人不到,联影今年有5600多人,武汉工厂作为核心部件软件研发的基地,三年内要招募3000人。联影明年上市,联影集团人口突破1万人也会很快加速。

我对中国人有信心,我们在追赶西门子的脚步去独创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可以成功复制的成熟道路。我们有最大的市场,有高铁华为国家电网这些巨型工业奇迹支撑我们的工业信心,有中国最大的供应链可以去不断培养共同进步,这些新兴制造业还有巨额的利润空间去研发。


董明珠压榨供应链有句话,董明珠走过的地方寸草不生。我们这种新兴制造业有利润,供应链可以很舒适的生存。比如我们核磁冷头进口品牌用日本住友,我们用中船重工鹏力超低温,一年几百套订单养活他们,很舒适的新兴客户。


中船重工连航母都造的了,世界500强排名243,比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大多了。我们选择国产供应链,市场上还有说冷头氦压机换成国产不可靠。国产氦压机就在这里,每年联影销量小300台核磁都是国产。国产的供应链进步很快,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中国人能攒出一台国产血统的精密仪器。


设备装机半年,中间经历两次停电冷头氦压机停止工作,液氦一直维持在85%,没有一点流失。

多对国产有信心,愿意去尝试。我们不会辜负你的信任。

有技术整合好国内供应链做出合格的完美工业产品,这就是中国新兴制造业的利润底气。

https://www.zhihu.com/video/1296408830021398528










感谢同事的大力帮忙,终于把货抢到了




我们做生意不挣钱,就是交个朋友。




现在价格平扫180元,只有国产替代价格降低,才有收费的下降。



只有国产化才能把价格降下来,连经销商还表示这么大件的设备,价格这么便宜,原来做内窥镜太暴利。

这个项目经销商是我老东家,我们原先做KARL STORZ内窥镜,那会全国到处开会玩,利润空间丰厚,然而国内替代的设备行业,真的是内卷到惨兮兮。我原来领导都吐槽,内窥镜真暴力,这么大件CT设备才这点钱。

安徽一台不错的16CT才200万以内,经销商空间不大,但是各种复杂配套保障厂家经销商钱都难挣。


国内最贵的达芬奇机器人也国产化实用了,真的进步太快了。



当年达芬奇机器人是国家甲类设备(单价3000万以上),国家感觉投入太大收益太小,在配置65台后国内停止安装,现在价格降到2000万,属于乙类设备。


国内威高的妙手S做了5G配合的远程操控复杂的膀胱癌手术,估计妙手S价格在800万左右。进口达芬奇是无法5G的,没法远程。

https://www.zhihu.com/video/1295632895227584512

现在可以远程后,国内省级全国级大咖可以远程手术,不用花在旅途上去开飞刀,开飞刀都效率大幅提高,当地医院留住病人的难度下降,医院口碑社会效益大幅提高。


我们当年一台karl storz内窥镜还要超高清150万,3D内窥镜280万,4K内窥镜也要200万以上呢。


当年是达芬奇太虚高,但是国产妙手真的直接抄底价了。包括后续的运营维护成本,当年达芬奇的钢索用几次就要更换,十几万一套。

user avatar

为了避免将来芯片变成白菜价,所以不能让中国克服芯片问题。请继续卖给中国芯片吧。因为我们(不是美国人)需要廉价的手机,以应对本来就艰难的生活。

这难道不是一个英国人的心声吗?

在芯片半导体这个行业,对于一个英国人来说,对于英国的产业来说,有多大的价值?但是,没有了廉价可靠的手机,这对于英国人来说简直难以容忍。

英国已经失去了了欧盟,如果将来完全失去了中国,那么英国人是不是又要回到地铁看书的时代?

中美现在一边打贸易战,一边贸易额猛增。

中美之间的经贸根本没有停止过。

今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总值1.6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6%。其中,对美出口1.25万亿元,下降8.1%,自美进口3956.2亿元,下降1.5%,贸易顺差8517.4亿元,减少10.8%。

确实在下降,但是3956.2亿元的出口额,不流口水吗?

“2020年1-3月中国与英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1533441.1万美元,同比下降21.5%;其中:中国对英国出口商品总值为1036532.3万美元,中国自英国进口商品总值为496908.8万美元,中国与英国贸易差额为539623.5万美元。”

英国一季度出口中国就这么多,就算是再添个零又有多少。

美国搞中国,原来是美国可以深化和中国的贸易;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打击,其实质是在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未来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购买产品。

挣钱的是美国,最后还激励了中国的创新。

对于全世界的其他国家来说,在半导体上卡中国的脖子,一点好处都没有。

嗯,运动员上场。

你再说一遍?我大印度肯定是要发大财的,我是印粉我骄傲。

印度人的话你也信?难怪是印粉。

印度商人一边在高喊抵制中国,一边在中国大肆采购零配件,然后拿回印度组装贴牌。

印度的半导体产业链在哪里?

一只手机,并不是有颗芯片就搞定了。

以前有个判断,就是中美之间的经贸捆绑愈来愈深,美国和中国搞贸易战,其目的就是希望最大限度排除其他对手,瓜分掉最大的贸易额。同时以最低廉的价格采购中国商品。

美国说:“你们都听我的,我们联合起来一起整中国。”

然后私底下,美国老板继续和中国做生意。

打压了华为,美国获取了科技优势,然后最新的苹果手机一万八千八百八。

英国人是不是倍高兴?

他高兴个锤子。

都不是傻子。这套东西老英国自己搞过,那些年血战到底为了什么?

是为了美国崛起吗?

美国人挣再多的钱,给英国人几分?特朗普个人可以捐个几美元,因为特朗普这个最讲义气,但是美国 是美国人民的美国,动一分钱都是要杀头的。当然美国不杀头,这就是个比喻。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是脑子还是有用的。

是要想问题的。

有些人说这是编故事。但是从分析来说,英国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意外。

现在中国被芯片卡住了,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很多中国人就喜欢讲风凉话,芯片研发是很难的,是不可能的。

废话,这玩意要不难,美国也不会使出这一招了。

这是星宿老怪的吸星大法,看家本领。

我的武功修为不够,想不出来可以用什么招式化解。

不过昨夜冥思苦想,拈花指如何?

都斗了几十年了,承认差距,迎头赶上。

还是那句话,科研人员加油!

我是没办法,负责扎起。

user avatar

记得我上初中时,那时已经有类似TTL和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我们都觉得很神奇。原先要用好多晶体管构建的电路,这下省事了,用一个集成电路就可以实现了。再后来,读大学时学到单片机芯片和8086计算机芯片,以及各种微机,觉得人类的技术进步真的很厉害。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些芯片一旦变成家用电器的芯片,会如何。

直到某一天,我拆开了一台洗衣机,发现它的控制电路里也有芯片,这才知晓,家用电器控制电路的芯片化,早就开始了。

大概在13年,我到北京开会。和我们的会议室紧挨着的另一间大会议室,似乎讨论主题是电路集成化技术。会议休息时,我到隔壁会议室听他们讲什么,原来讲的就是我国的集成电路发展技术。听了一段时间,才知道我国的集成电路技术是如此落后,芯片几乎都要靠国外,甚至靠台湾。

由于芯片技术与我的主业相去甚远,听完也就算了,没放在心上。去年和今年,中美的贸易战越打越激烈,芯片技术和供应链成为重中之重,这才知道我国当前在芯片技术上的短板,而且还如此严重。

真期望我国的芯片技术能获得长足进步,不再受制于人。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觉得“如果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那么芯片将一文不值”这种说法是不可能存在的。当前许多技术都迫切希望有芯片技术来支持,一旦芯片技术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芯片的应用面也必将面临井喷。虽然当前的核心芯片会变得不值钱,但新的核心芯片依然很值钱。再加上大量新的应用面,芯片产业链必将一片繁荣。

======================

讲两件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们小区。小区的会所因为管理问题租给一家LED材料的公司。某日我经过这家公司,公司老总和我有过一面之情,我就进去泡茶。

老总和我谈起了他们的业务,也谈起了LED的材料和控制电路问题。他不断谈到日本公司和韩国公司,却很少谈到国内公司。询问后得知,我国在LED技术方面也存在瓶颈,目前也在追赶。“一旦中国能彻底地掌握LED技术,中国肯定能占领LED的高端市场!”,这位老总这样说。

我提到了当前的芯片技术受制于人,老总说:中国受制于人的技术瓶颈还很多,都有待于日后发展进步。

第二件事:参加学生的毕设论文答辩,主题是某种芯片的应用技术。这位学生用不同品牌的芯片做了控制器,控制效果有相当差异。较好的是美国芯片,较差的是中国仿制芯片。答辩到最后,老师们和学生一起探讨起芯片技术来了,大家都对我国的芯片技术感慨万千。“何时中国芯片技术才能打翻身仗!?”,一位教授如是说。

这两件事都与芯片有关,真心期盼着中国芯片制造技术能有扬眉吐气的那一天。

user avatar

这是不要脸的说法。

要脸的说法是,如果中国克服了芯片问题,那么芯片的价格将从超额利润的垄断价格回归到正常利润价格,美帝躺着数钱的日子就不复存在了,得老老实实的起来干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