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最近很多人在提收入分配改革,中国真的有那么迫在眉睫去分配财富么?

回答
最近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确实越来越高,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一些深层矛盾的显现。要说“迫在眉睫”是不是有点夸张,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以及你对“迫在眉睫”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需要高度重视和着手解决的关口,其紧迫性是不容忽视的。

为什么大家最近这么关注收入分配改革?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1. 贫富差距拉大是事实,而且影响广泛

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并存: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确实在不断拉大。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区别,它在现实生活中带来了很多问题。
社会认同感和稳定性的挑战: 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积累了巨额财富,而另一部分人却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时,很容易引发社会上的不公平感。如果这种不公平感蔓延,会对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人们会开始质疑改革的初衷,甚至对社会公平产生怀疑。
消费能力的两极分化: 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市场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大量中低收入群体在日常消费上捉襟见肘。这不利于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国内大循环,也限制了整体消费潜力的释放。
机会不均等的担忧: 收入分配不公往往与机会不均等紧密相连。例如,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是否能更公平地分配给社会各个阶层?如果财富和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可能会固化阶层,使得普通家庭的孩子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阶层跃升。

2.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需要更公平的分配机制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创新驱动增长的转型。在这种转型过程中,技术创新、人才的贡献越来越重要。如果收入分配体系不能及时反映这种价值创造的变化,就可能阻碍创新活力。
刺激内需的必然选择: 过去,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投资和出口。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阶段的改变,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而要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让他们有更多的钱去消费。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直接抑制了内需的增长。
降低杠杆和金融风险: 过度的财富集中有时也会与金融风险挂钩。如果一部分人将财富过度储蓄或用于投资,而另一部分人则因收入不足而负债,这会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更均衡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分散风险。

3.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增加了改革的紧迫性

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 在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更需要夯实国内经济基础,提高内生增长动力。一个内部消费市场强大、社会更加和谐的国家,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风险。
对社会公平的普遍关注: 不仅是中国,全球范围内对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公平的讨论都非常普遍。一些发达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国内的收入分配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

那么,中国真的“迫在眉睫”到需要立刻去分配财富吗?

我认为,“迫在眉睫”可以理解为“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必须尽快着手并持续推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确实到了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时期。原因如下:

累积效应: 很多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如果任由差距继续扩大,解决起来将更加困难,社会成本也更高。
社会心理的阈值: 公众对不公平的容忍度是有限的。当不公平感达到一定程度,容易引发不满和抵触情绪。
转型期的稳定: 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需要社会各界的信心和支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是建立这种信心的重要基石。
“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中国明确提出了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而收入分配改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之一。

当然,理解收入分配改革并非是“劫富济贫”,而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续的财富创造和分配机制。 这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努力:

初次分配: 强调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规范资本的逐利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对劳动价值的侵蚀。
再分配: 健全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比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时推进房地产税、遗产税等。同时,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
三次分配: 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捐赠等公益事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将一部分财富用于回馈社会。这是一种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机会公平: 确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可及,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每个人提供更公平的发展机会。
规范资本: 加强对资本的监管,防止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让资本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健康发展,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而言之,收入分配改革不是凭空产生的“情绪发泄”,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它关乎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长远的竞争力。虽然不能说是“秒秒都不能耽误”的紧急状态,但其紧迫性已经相当高,需要国家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稳步推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慢慢能够理解许知远经常感叹的一句话:“这个时代是庸众的胜利。”互联网让底层看到了顶层的生活,又给了他们发声的渠道。为什么互联网上的辩论经常立场先行?因为大部分人除了立场没有知识没有视野没有阅读储备没有话术,什么都没有

知乎上现在一票人在各种社会问题下怀念教员就是这种人菜瘾大无病呻吟的典型案例。崇拜教员的各种丰功伟绩无可厚非,但你们硬是要把教员时代形容成人民的天堂那我真是要说还是吃得太饱了

知乎众们总是喜欢吹捧那个时代工人的地位,这点确实没错,但你们知道在建国初期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工人阶级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不到5%吗?95%的人都是农民,而且是被比现在严格一万倍的户籍政策锁死在农村的农民,你们唯一能做的贡献就是给国家的工业化提供剪刀差,连进城的资格都没有。知道什么是城乡二元制吗?知道当年农民进城没有介绍信是要被拘留遣返的吗?

掂量掂量自己,你在当时也配当工人爷爷?

想靠教育翻身更是没戏,听说过政治审查制度下“不宜录取”政策的威力吗?你是团支书、积极分子、全5分成绩单、五好学生又如何,但凡三代以内的旁系亲属中有一人政治背景不过关,一切的努力都是免谈。何况以共和国当年的高等教育普及水平,1952年第一批招生仅仅6万人,到了1965年也才十几万人,66-70更是没有招生。整个教员时代的大学录取率平均不到千分之三

千分之三哦,放在现在的哪个省份都应该是个中上流985了吧?各位不再掂量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当年能上大学的料?

既当不了工人,又考不上大学,我真的很想知道知乎众们是有多何不食肉糜觉得那阵的农民生活水平很幸福?是物质生活水平人均亩产粮食208公斤还要被收走一大半给工人爷爷们提供剪刀差幸福呢,还是60-62年农村适龄女性两斤粮食就愿意下嫁这样的“社会地位”带来的成就感呢?

反而是邓时代到现在,恢复高考、弱化政治审查、干部年轻化、放松户籍政策、改开发展经济,这些才在真正意义上改变了父辈和我辈很多底层人的人生,知乎众们现在能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也是要归功于他。但讽刺的是,邓在知乎的风评显然配不上他的所作所为

阶级差距在哪个年代都客观存在,但起码现在我身边还有很多农村同学靠着努力读书翻身了的,上升通道并没有被阻塞。现在的贫富差距最多也只是把当年的政治地位差距货币化了而已,你觉得早生十几年你就买得起六七千一平的北京商品房?没想到却给了很多卧龙凤雏“当年我上我也行”的错觉,悲夫

平等不是绝对平等,而是机会平等,如今的社会在机会平等这一点上如何比不上当年?

我以上就要共产主义,我以下阶级分明,这很知乎

一个一切事物明码标价的社会纵然有自己的不堪,但无论如何都好过所有标准都在黑箱里操作的社会的。起码对于我这个操作不了这些标准的普通人来说是这样,所以知乎上又有多少天龙人呢?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至于评论有人说我是2不想让8取代我才说这些,话哈哈哈,这话听起来气量也太小了些

你大可以从我这里把一切都夺走,但那些都是暂时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人能从别人那里夺走

况且失去了又能如何呢?总有人是那些2,不是我们,也是你们他们

我们改变不了人性,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身

user avatar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政策是贯彻了几千年一直没有改变的,分配财富应该是算得上唯一的一条。

在中国,没有人能成为财富真正的主人,每个人都只是财富的安保员或者快递员,只是暂时性的拥有了财富的所有权而非终享权。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无比焦虑的,没钱的人为没钱焦虑,有钱的人为有钱焦虑,为什么中国人一有钱就想出国?真是因为外国更好吗?不是,因为他们在国内不踏实,随时提心吊胆钱又被拿去重新分配了。所以,中国人一有钱,首先想到的就是移民国外,一有权,也是赶紧想办法办好几个绿卡护照,以便随时有退路。

这都和财富的再分配有关。人没钱时,反正光棍一条,到哪里都是死,也就没有那么多顾虑和幻想,但人有了钱时,就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财富,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怎么保住它,人性的自私与贪婪,无情和狠辣,会在财富的分配方案面前表现出可怕的一面。没钱的人从来不谈原谅和保护有钱的人,有钱的人更不谈分享和救济没钱人,所谓先富带后富,永远都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乌托邦式假设,因为赤裸裸的财富会剥夺人性最后一层虚伪的面纱,露出血盆大口吞噬所有的参与者。

所以中国历史无论进展到哪朝哪代,人伦常理易变,规矩方圆易改,但唯一不变不改的主题,就是怎么分配财富的问题,中国人的朴素世界观就是一个,你有的我也要有,但我有的不希望你也能拥有。所以经常让社会陷入一种诡异的轮回当中:人们因为财富的极度不平衡而闹革命,革命成功后很容易因为平均主义的理想破灭而陷入困境,这个时候就急需一个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去做困境破局,破局后又会产生新的收入不均衡问题,然后积累出新的社会弊端,所以分配改革的命题就会一再重复出现在各个朝代的各个阶段,导致高于平均财富的人总怕平均的大刀砍到自己头上,时时萌生退意,而那些低于平均线的人,又总是盼望财富再分配的政策赶紧出台,以为政策出台了就有自己的好处似的。其实,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财富再分配的政策确实经常都会出台并且都落到了实处,先富的人确实也被重新再分配过了,但再分配的财富却并没有落到那些翘首以盼的平均线以下的人手里,只是转移到了另一小部分人手里。所以,往往这样的分配改革制度越改,力度越弱,弊病却会越积越多,直到最后无以为继,再次出现推到重来的革命故事。

user avatar

现在的世界,可供中国轻松做大的蛋糕已经不多了,正如可供美国抢劫的地区也不多了。未来只有2的结果。

一是中国冲破美国的封锁拿到更大的蛋糕,二是美国锁住了中国迫使中国上贡。

欧美各国各种角度抹黑中国,是一种总动员的准备,为了这个决定各自未来能否继续躺着挣钱的全面冲突进行国内总动员。

而中国也在进行总动员,不是靠嘴而是要让更多的国人和国家形成内外连接的利益共同体,优化财富分配,让更多人收益国家经济增长是最好的动员形式。

欧美和中国谁先完成总动员,就可以掌握全面冲突的主动权。

user avatar

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都需要靠更合理的财富分配,来打破发展瓶颈啊。

去年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已经放缓了。

但对于富裕群体,又是一次“天赐良机”的大洗牌。

同时,房价收入比更加夸张,背后是优质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现实,一方面是房价高升,另一方面是收入偏低。

劳动时长对于普通人来说也逐渐不友好。

经济逐渐逆全球化,甚至“脱钩”陷入“新冷战”,难道以后的发展可以不靠普通人的消费内需?

更何况,这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发展动机和社会公平的问题,以及话语权究竟属于谁的问题。

于情于理早改都比晚改强。

user avatar

基尼系数都有好几版,大学和统计局能差一倍。

统计局版本比美国高10%

大学版本按政治经济学理论,这个系数就应该是个崩溃的战乱国家,但我们社会运转平稳,看数字每年都在发展。

而且这确实是大多数人的感受。

昨天听了郑智化的大国民,发现有几句放今天大陆来说,真是太贴切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