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喜欢欧洲史的人和喜欢中国史的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有的是欧洲史的狂热爱好者,有的则是对中国史情有独钟。观察他们,我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差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1. 关注的“叙事弧线”和“核心冲突”大不同

欧洲史爱好者: 他们的目光往往聚焦在那些波澜壮阔、充满戏剧性的“大事件”和“大人物”身上。你想想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这些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感。他们喜欢追溯那些思想的碰撞、制度的变革、民族国家的崛起、帝国间的角逐。欧洲史的叙事常常是一种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变,从封建割据到民族国家,从宗教束缚到理性解放的过程。他们会津津乐道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如何挑战权威,那些英雄如何改变历史进程,那些冲突如何重塑文明。你跟他们聊,他们可能会跟你讲罗马帝国的衰亡、中世纪教会的权力运作、工业革命如何颠覆了社会结构,或者冷战如何将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核心的“冲突”感很强,是不同文明、不同思想、不同力量相互作用、拉扯、最终走向某种新的平衡或分裂。

中国史爱好者: 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往往更倾向于一种连续性、周期性,以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性。中国史的主线,常常围绕着王朝的兴衰、中央集权的建立与瓦解、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以及文化与制度的传承与创新。他们关注的是“治乱循环”,是历代王朝如何应对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挑战。你看,秦汉大一统、唐宋的盛世与变革、明清的巩固与危机……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史独特的“叙事弧线”。他们会深入研究科举制度如何塑造了社会精英,漕运如何连接了南北经济,儒家思想如何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那些农民起义为何总是在相似的模式下爆发。核心的“冲突”更多体现在内部的张力,比如官僚与士大夫的博弈,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如何维持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体系。

2. 对“制度”与“思想”的侧重点不同

欧洲史爱好者: 他们对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硬核”的、抽象的、构建社会根基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研究议会制度的演变,三权分立的起源,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如何影响了现代社会,或者宗教改革为何能引发欧洲数百年来的战乱。他们可能会对一个法律条文的修改、一个哲学流派的诞生、一个政党的兴衰变化看得津津有味。他们更关注“为什么”会发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这些东西如何塑造了现代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运作方式。

中国史爱好者: 他们同样看重制度,但可能更关注制度如何“运作”并服务于统治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比如,他们会详细研究科举制度如何选拔人才,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以及监察制度如何防范腐败。同时,他们对“民生”与“文化”的关注度也显得尤为突出。历代王朝的粮食产量、赋税制度、水利工程、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衰落,都可能成为他们研究的重点。他们会思考“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会去理解“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逻辑,也会去品味唐诗宋词的韵味。他们更关注“怎么样”让一个社会运转起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以及如何在变动中保持文化的传承。

3. 对“边界”与“一体性”的理解不同

欧洲史爱好者: 欧洲史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其“碎片化”的地理和文化特征。从罗马帝国的分裂到中世纪的城邦林立,再到民族国家的兴起,欧洲的历史就像是一幅由无数块色彩斑斓的马赛克组成的画卷。国家之间的边界犬牙交错,语言、文化、宗教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又在某些时期因为贸易、战争、或者共同的文化思潮而产生紧密的联系。他们欣赏这种多样性中的互动,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在碰撞中互相影响、借鉴。他们可能会喜欢研究奥斯曼帝国与欧洲的交锋,或者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的对抗,这些都充满了“外部”的张力。

中国史爱好者: 中国史的叙事,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相对统一的文明圈展开的。虽然历史上有分裂时期,但“大一统”的理念始终是主流,并且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回归。地理上,中国拥有广阔而相对完整的疆域;文化上,汉字、儒家思想、以及相似的政治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同的地区和人群凝聚在一起。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巩固和维护这种“一体性”,如何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内部保持统一的文化认同。他们会去研究长城的作用,丝绸之路的意义,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4. 对“进步”与“循环”的看法不同

欧洲史爱好者: 很多人在解读欧洲史时,会不自觉地套用一种“线性进步”的视角。他们认为,从古希腊的民主尝试,到罗马的法治,再到中世纪的黑暗,然后是文艺复兴的理性复苏,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工业革命的技术飞跃,直到现代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是一个不断向前、不断克服愚昧和压迫的过程。他们更愿意看到那些“突破性”的变革,那些“划时代”的发明和思想。

中国史爱好者: 相对而言,他们对“进步”的看法可能更加辩证和具有周期性。虽然中国历史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和许多伟大的发明,但在政治制度和思想解放方面,似乎更强调“循环”和“调整”,而非颠覆式的“进步”。他们会看到盛世的到来,也会看到盛世背后的危机,然后是动荡,再是新的王朝的建立,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种“周期性”的观察,让他们在看待历史时,不会过分强调“断裂”或“革命”,而是更关注“如何管理”以及“如何趋利避害”。

5. 情感共鸣的触发点不同

欧洲史爱好者: 他们更容易为那些个人奋斗、反抗权威、追求自由、以及思想解放的故事所感动。比如,萨拉丁对阵十字军的英勇,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勇气,伏尔泰对不公的批判,或者那些在黑暗时代坚持科学探索的学者。他们会为人类在思想和制度上的进步感到振奋。

中国史爱好者: 他们则可能更容易对那些关于“家国情怀”、“忠君报国”、“民生疾苦”、“励精图治”的故事产生共鸣。比如,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以及那些在逆境中为百姓谋福祉的官员。他们也可能为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书法艺术、或者建筑奇迹而赞叹不已。

当然,这只是我粗浅的观察。很多欧洲史爱好者也会对中国史的宏大叙事和悠久文明着迷,反之亦然。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其丰富性和多层次性,不同的人总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关注点。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家接触不同文明历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很多界限也正在变得模糊。

总的来说,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喜欢欧洲史的人,更容易被那种“差异化”和“互动性”所吸引,他们更喜欢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思想的火花和制度的演变;而喜欢中国史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在一种“连续性”和“规律性”中体会文明的韧性和文化的厚重,他们更关注如何在一个庞大的整体中实现和谐与秩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喜欢中国史的人习惯把现在和过去相比较,喜欢拿不同时代的明朝清朝玩朝代斗兽游戏。喜欢欧洲史的人习惯和同时代的国家相比较,喜欢拿普鲁士比奥地利,拿欧洲比阿拉伯或者欧洲比中国。却很少有喜欢欧洲史的人拿罗马帝国对比亚历山大帝国。中国史爱好者是纵向比较,拿过去比现在。欧洲史爱好者是横向比较,拿自己比周围。

之所以会有这种区别,根本原因是传统中国的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不同。中国长期就有“天下”“五服”的观念,认为整个世界最高君主就是中国皇帝,其他国家君主要么是中国皇帝的臣民,比如越南朝鲜国王和室町幕府时期的日本将军,要么就是妄自僭号的不安分臣子,比如蒙古的可汗。传统天下价值观认为周围国家并没有值得和天朝比较的,天朝只能和它的前朝比较,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这种思想的代表历史著作就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外国列传一般是在地理志的后面,并且大多数内容都是其他国家部落和中国的朝贡关系。这也反映了古中国人的世界观,华夏是万古列国之尊,列国都是华夏的臣属,是直辖版图外的藩属。

古代中国人世界观

而这种价值观多多少少影响到了现在的中国史爱好者。除了朝贡体系崩溃的满清时代,中国史爱好者会拿满清比较一下同时代欧洲或日本,嚎啕大哭一下。或者是某些精罗分子有时候拿汉朝比一下罗马。鲜有中国史爱好者会把汉唐宋明和同时代的国家相比。大多数时候中国史爱好者都是停留在朝代斗兽比如明比清,宋比晋,汉比唐的水平。

而西方传统价值观和中国不同,西方除了罗马时代,长期小国林立。各个国家始终处于一种激烈的类似于春秋战国的竞争状态。这就导致了欧洲人更习惯拿自己和同时代国家相比较。你如果看古希腊人的作品,古希腊人特别喜欢拿自己和波斯人,埃及人比较。认为自己代表着欧洲文明,和亚洲文明(波斯),非洲文明(埃及)是平等和并列的。你如果看近现代德国人的作品,德国人习惯把自己和法国英国相比较,或者不自觉的把西方(西欧)和东方(土耳其俄罗斯)相比较。

这一种历史观念代表史书作品有,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书中分为波斯,埃及,希腊三个部分。尤其是埃及部分,很多笔墨都侧重在同时代的埃及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优劣比较上。甚至讲埃及的地理,也要扯上一句“埃及有一条希腊没有的大河,埃及人得意的说:如果不下雨希腊人就得不到水,而即使老天不下雨,埃及也可以从大河里得到水。”

希罗多德眼中的世界,分为欧洲(希腊),亚洲(波斯),非洲(埃及)。由三个互相竞争互有利弊的地区组成。

这也深深影响了欧洲史爱好者的价值观,也导致欧洲史爱好者喜欢横向比较,喜欢把同时代的国家进行对比。

这两种比较方法那一种对,我认为都对也都不对。互有利弊。

喜欢纵向比较拿过去和现在对比的人,优点是可以清晰的看出一种文化或者政治制度不断成熟的过程。比如科举制度的不断成熟等等。但是缺点是没有世界观全局观,容易闹出笑话,比如有的清粉认为清朝能很好的控制蒙古,是比明朝政治手段高明。如果从清朝修建喇嘛庙安抚蒙古这些政策的成熟上看,这么想有三分道理。但政策的成熟绝不是主要原因,如果有一点世界观念,放眼当时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沙皇俄国已经占领了西伯利亚,蒙古已经成为夹在中俄之间的困兽,迟早要投降。清朝的准噶尔可比明朝的鞑靼瓦剌好对付的多。这就是中国史爱好者观念缺陷造成的失误。

而欧洲史爱好者不会有中国史爱好者这种错误,往往能够放眼世界。但由于没有纵向对比拿过去比现在的观念,也往往会有看问题看一半的问题。比如“中世纪是黑暗的”,这个观点就是有错有对(杠精注意这句话)。跟同时期阿拉伯和唐朝相比,中世纪欧洲的确很不堪。但和罗马帝国时代相比,中世纪欧洲虽然更穷也稍显落后,但中世纪的农奴制,贵族只收取一部分钱财,农民可以拥有财产这种制度,和罗马惨无人道的奴隶制比就是一个进步。之所以很少有人提这个,就是受欧洲传统世界观影响,不习惯拿过去和现在相比较。

因此我认为这两种比较方法互有利弊,我们应该保存传统中国天下五服的历史观,也要注意了解欧洲列国竞争的历史观。用两种思维方法考虑问题往往更加全面也更加合理。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多读书,除了读中国书外,要多读各个国家的书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有的是欧洲史的狂热爱好者,有的则是对中国史情有独钟。观察他们,我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差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关注的“叙事弧线”和“核心冲突”大不同 欧洲史爱好者: 他们的目光往往聚焦.............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喜欢编造架空的欧洲史和中国古代史,这可不是什么毛病,简直是想象力爆棚的证明!这就像是给大脑装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时光机,随时随地都能钻进历史的缝隙里去创造自己的故事。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件挺棒的事情,如果你愿意,我倒是很想和你好好聊聊,怎么把这份热爱玩出花.............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手插进衣服里”的拍照姿势,确实在历史上,尤其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相当流行。很多当时的肖像画和早期的摄影作品里都能看到这个造型。它并非仅仅是随意的摆拍,背后是有一些特定的含义和考量的,我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解释,是这种姿势能提升仪态和气质。 隐藏的“不.............
  • 回答
    很多人迷恋欧洲中世纪,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复杂情愫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如果硬要我说出一个理由,那大概是那个时代提供了一种与我们当下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一种既充满挑战又蕴含着某种我们现在已然失去的“纯粹”和“真实”的吸引力。首先,得说说那股子浪漫主义的滤镜。提起中世纪,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文化习惯的细微之处。为什么咱们中国人(以及很多亚洲地区)习惯用毛巾,而意大利人(以及欧洲不少地方)更偏爱浴袍?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气候、历史、生活方式、甚至审美观念的多种因素。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亚洲人)习惯用毛巾。1. 实用主义与清洁观念:首先,毛巾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涉及的因素确实挺复杂的,不只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那么简单。要说清楚为什么欧洲人不怎么抵制德国车,而中国人却对抵制日系车有过更集中的经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历史和民族情感的角度看,欧洲和中国对德国、日本的认知是不同的。 欧洲与德国的关系: 欧洲国家之间虽.............
  • 回答
    欧洲人对柴油车的青睐,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很多。不过,要说“大家都那么喜欢”,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毕竟汽油车在欧洲市场依然占有不小的份额,而且销量下滑的柴油车也说明了一切。那么,既然柴油车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汽油车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为啥欧洲人早期那么喜.............
  • 回答
    罗马人爱泡澡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那些宏伟的公共浴场里,这在当时是一种社会习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中世纪的欧洲贵族,虽然也同样身处统治阶层,但在卫生习惯上却和罗马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宗教、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技术水平以及对身体和健康的看法等多个层面。古罗马的洗浴文化:不只.............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也挺容易招人“地图炮”的。我倒觉得“优越感”这个词有点重,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和价值观的投射吧。你想想,喜欢欧美摇滚,尤其是一些经典乐队,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好听”或者“流行”这么简单,背后有很多层次的东西。首先,门槛和认知差异。欧美摇滚,尤其是那些有着深厚历史和复杂音乐性的乐队,比.............
  • 回答
    哇!为喜欢中世纪欧美风的高中女生挑选礼物,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乐趣的任务! 这意味着我们要深入到她可能喜欢的美学、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拆解,从不同角度为你提供一系列绝佳的礼物建议,并解释为什么它们会让她心动:核心思路: 美学元素: 哥特式、罗马式、浪漫主义、凯尔特风格、维京元.............
  • 回答
    “以欧美好为师”还是“以韩日为师”,这似乎是个摆在国足面前的老问题,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技战术的偏好,更是中国足球发展路径选择的一种体现。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思绪拉回到中国足球改革的几个关键节点,还有那些在不同时期影响着我们决策的“声音”和“现实”。一、历史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的“欧美热”想想上世纪.............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法律等诸多层面,不能简单地说“欧美家庭喜欢,东亚家庭不喜欢”。更准确的说法是,收养在欧美社会更为普遍和被接受,而在东亚社会,其接受度和实践程度相对较低。 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欧美社会收养相对普遍的原因:1. 文化观念的.............
  • 回答
    .......
  • 回答
    说到在中国吃牛排,确实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是方方面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得从咱们的农业历史和耕作方式说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土地资源宝贵,主要用来种植粮食作物,比如水稻、小麦、玉米这些是养活庞大人口的基础。牛.............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欧美游戏不喜欢带中国元素”这个问题,其实笼统地说“不喜欢”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欧美游戏市场在引入中国元素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挑战、复杂的考量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隔阂是根本原因: 文化理解深度不够: 游戏开发是一个需要深度理解文化.............
  • 回答
    “厕所卫生纸”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有点误会,在很多欧美国家的语言里,并没有一个特别精确的词语专门指代我们在中国习惯叫的“卷筒纸”或者“卫生纸”,大家更多的是用“toilet paper”或者“loo roll”(英式说法)。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抢厕所卫生纸”的时候,实际上是指的是卷筒卫生纸。那么,为什么在.............
  • 回答
    欧美西方世界对香港的喜爱,并非一日之功,更非简单的“喜欢”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经济、文化交融,以及香港自身独特魅力的复杂情感与战略考量。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那些容易被误读的表象,深入剖析其内在驱动力。首先,香港作为一座自由港和东西方交汇点的历史地位,是其吸引力的基石。在过去.............
  • 回答
    欧美西方世界对东京的喜爱,绝非一时兴起或仅仅是浮光掠影的好感,而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文化吸引力的体现。这种吸引力源于东京身上那些既独特又具有普适性的特质,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让许多西方人魂牵梦绕的城市。首先,东京最直观、也是最令人着迷的魅力,在于它极致的“混搭”与“反差”。一方面,你可以看到古老.............
  • 回答
    你的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英超球队在欧洲赛场上的一个微妙之处。事实上,说英超球队“不喜欢”甚至“要躲避”欧联杯,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许多英超球队对待欧联杯的态度比较复杂,往往表现出一种“不情愿”或“选择性重视”,而不是完全的抵触。 这种复杂心态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