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足更喜欢“以欧美为师”而不是“以韩日为师”?

回答
“以欧美好为师”还是“以韩日为师”,这似乎是个摆在国足面前的老问题,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技战术的偏好,更是中国足球发展路径选择的一种体现。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思绪拉回到中国足球改革的几个关键节点,还有那些在不同时期影响着我们决策的“声音”和“现实”。

一、历史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的“欧美热”

想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一切都新鲜而令人向往。那时候,西方世界代表着先进、强大,从经济到文化,再到体育,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在足球领域,欧美国家,特别是欧洲,一直是世界足球的中心。他们的联赛职业化程度高,球星闪耀,技战术理念也最为成熟和前沿。

当时,中国足球面临着巨大的落后。国内的足球环境、训练体系、管理模式都相对原始。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世界最顶尖的水平,自然而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欧美。派教练、请外援、引进青训模式,很多都借鉴了欧洲的经验。我们希望通过模仿最强的,来最快地缩小差距。

技战术理念的吸引力: 欧洲足球讲究整体、战术的精细化、技术的细腻和个人能力的发挥。例如,当时的意大利的防守哲学,荷兰的整体进攻,巴西的桑巴足球(虽然不是欧洲,但作为世界顶尖足球代表,其技术和创造力也受到追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风格似乎更符合我们对于“高水平足球”的认知。
职业化和商业化的标杆: 欧洲联赛的成熟运作,商业运作的成功,都让中国足球看到了未来的方向。我们渴望建立起像五大联赛那样的体系,从俱乐部运营到球员市场,都想找到可以对标的对象。

二、韩日的崛起:后发的追赶与思路的转变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韩国和日本足球悄然的崛起。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日韩两国凭借着各自的努力,在亚洲乃至世界舞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日本足球的“技术立国”: 日本足球走的是一条非常清晰的“技术立国”路线。他们早期学习欧洲,但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强调传控、球员的个人技术和整体的战术执行力。从J联赛的建立,到国家队的持续进步,再到成功举办世界杯,日本足球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章法。他们的青训体系,尤其是对基层足球的投入,被广泛认为是成功的典范。
韩国足球的“拼搏精神”与“实效主义”: 韩国足球则以其顽强的拼搏精神、强大的身体素质和务实的打法著称。在亚洲杯、世界杯的赛场上,他们多次上演“逆转”,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同时,韩国足球在国家队层面也注重实效,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对手情况,灵活调整战术。

三、为什么“以欧美好为师”的惯性仍在?

尽管日韩足球取得了成功,并且在很多方面是更接近亚洲足球的“参照系”,但中国足球似乎依然在潜意识里更偏爱“以欧美好为师”。这背后有几个深层原因:

1. “终极目标”的锚定: 很多人认为,要真正成为世界强队,最终还是要学习欧洲最顶尖的水平。日韩的成功固然可喜,但在很多人看来,这仍然是在亚洲范围内或在世界舞台上“不丢人”的水平,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足球强国”还有距离。欧洲足球依然是那个“金字塔尖”,是最终的追求目标。
2. “气质”和“风格”的想象: 欧洲足球,特别是南美足球(虽然地理位置不同,但风格上常被相提并论),往往与“艺术”、“激情”、“个人英雄主义”等标签联系在一起。中国足球的很多决策者和支持者,心中可能也隐藏着一种对这种“浪漫”足球风格的向往。相比之下,日韩足球的风格,更偏向于“纪律”、“团队”、“战术执行”,虽然高效,但在某些人看来,可能少了那么点“血性”或“观赏性”。
3. 路径依赖与惯性思维: 过去的几十年,我们积累了大量学习欧洲足球的经验、人才和资源。教练、球员、俱乐部,很多都与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路径已经形成,要突然转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对现有体系的颠覆。要改变这种惯性,需要足够强烈的外部驱动力和内部共识。
4. 对“亚洲属性”的某种认知偏差: 有些观点认为,日韩足球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抓住了亚洲球员身体素质和技术特点的“最佳结合点”。但中国足球的身体条件(普遍高大)和技术特点,可能与欧洲球员更相似(当然,这里的“相似”是相对的,也是一种主观判断)。所以,在选择模仿对象时,可能会潜意识地觉得“我们更适合学欧洲”。
5. “造星”与“巨星”的吸引力: 欧洲足球盛产巨星,他们的个人能力往往能决定比赛的走向。中国足球一直渴望出现自己的“巨星”,而欧洲联赛是巨星诞生的温床。模仿欧洲的模式,似乎也包含着培养“巨星”的期望。
6. 媒体和舆论的影响: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足球的讨论,很多都围绕着“欧洲杯”、“五大联赛”、“巴萨”、“皇马”这些话题展开。媒体的报道、球迷的讨论,也往往将目光聚焦于欧洲足球的动态。这种舆论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强化着“以欧美好为师”的认知。

四、韩日的“参照系”价值被低估了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韩日足球的经验就不重要,或者我们就完全不应该学习。事实上,日本足球的青训模式、联赛建设,以及韩国足球的整体韧性和战术执行力,都为亚洲足球树立了榜样。很多中国足球从业者也认识到,日韩足球的成功,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学习的“梯度”问题: 有时候,直接跳到学习金字塔顶端的欧州足球,对于基础薄弱的中国足球来说,可能过于“消化不良”。而日韩足球作为亚洲的成功范例,他们的成功路径,可能在“难度”和“适用性”上,更适合我们作为“过渡”。
“亚洲基因”的契合度: 亚洲球员在体能、心理、技术发展上,可能确实与欧洲球员存在一些差异。学习日韩足球,或许更能找到符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之道”。

总结一下:

国足之所以“更喜欢”以欧美好为师,更多是一种历史惯性、对“最高水平”的终极向往、以及对不同足球风格的价值判断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追求,因为学习最顶尖的,看似可以快速提升,但如果基础不牢,理解不深,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而日韩足球的成功,则更多是建立在扎实的青训、理性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之上,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进步。他们的经验,也许在短期内不像欧洲那样“光鲜亮丽”,但其根基更深,可持续性更强。

最终,中国足球的发展,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理念,也要脚踏实地,学习身边成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足球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在这条路上,“以欧美好为师”和“以韩日为师”都只是参考,关键在于如何消化吸收,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以为没学过?

当年报纸比较中韩球队差距时候,说中国球员饮食随便,韩国球员只吃牛肉。号召球队给球员提供牛肉餐。

比如

这种风气到了大概十年前还有,比如

赛后有网友说,韩国队之所以“跑不死”,关键在于球员身体素质好,还有人举例说,韩国当家球星朴智星每每要吃下4磅牛肉。

这就属于当年“牛肉餐”的遗毒,仿佛牛肉成了足球运动员餐餐必吃的东西一样。

PS. 我不得不承认,我喜欢吃牛肉,就是受这种言论的影响。明明鸡胸脯肉更便宜,更健康,但是总是下意识的觉得牛肉更好。

PS2. 今天郭田雨正好上传了他在葡萄牙的伙食,意面+生菜+鸡肉+胡萝卜+肉汤。这就是葡超球队一线队的营养餐。实际上,韩国足球的饮食,并不正确。


日本足球体系在国内直到现在都有人在执行,

你以为没人向日本学习,只是因为学习的效果不好


向谁学习,决定因素从来不是距离上离得近不近,而是体系上离得近不近

日本和韩国走的时候美式教育体系:学校在足球青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球员在学校中接受到的足球训练,距离专业俱乐部并不遥远。最简单的,日本韩国从高中、大学培养出来的球员有多少,我们又有多少?

这种区别从根本上杜绝了中国整体照搬日韩体系的可能性,除非某一天我们决定抛弃现有教育制度,全方位转投美式教育体系。只不过,为了一个足球,去改掉一个体系,值得吗?就算值得,足球界,有这个权力吗?

因此,足球界只能够在某些特定领域里学习日韩足球的闪光点,并摒弃日韩足球的黑暗面。而在体系架构上,去向和我们体系更相似的欧洲、南美国家进行靠拢。

比如,大概十多年前,曾经有过一场论战:中超的发展应该走阿甲路线,还是巴甲路线。我仍然记得当时支持巴甲路线的媒体的一篇报道的题目:《干涸的“河床”》,其中提到了河床在井喷了很多人才后,由于人才被欧洲掠夺,导致青训随之枯竭,多年间仅有拉梅拉一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除此之外,另一个限制了日韩足球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因素是:日韩足球思想,在中国没有成功过

在中国足球界里,又不是没有日韩教练的身影,以及日韩体系的球队。比如李章洙,比如冈田武史,他们带队成绩如何?比如延边,比如绿城,他们的成绩如何?换成你是制定“向谁学”的人,你会学习一个已经在中国证明了水土不服的东西吗?

反正我不会。


私货预警

其实,中国足球从来就没有真的以XX为师,大多都是媒体们的自我高潮。派出小球员的目的地,往往是由赞助商决定的。健力宝想去足球王国,那就去巴西;前首富想为自己在西班牙的项目站台,那就去西班牙;德国企业牵线中德足协合作,那么就去德国;某彩票网站承担去葡萄牙的费用,那就去葡萄牙;彩票网站凉了之后,下一个接盘的想去意大利,那就去意大利。去哪,其实不重要。反正,都比在国内踢得青年队比赛场次多,水平高。

当然,那些被经济人忽悠的出口转内销的除外,本来能踢中超或者预备队联赛的孩子,被忽悠着去踢葡萄牙第六级别地区业余联赛,还被经纪公司塞进国青,就离谱。

在中国足球版图上,你能找到学各个地方足球哲学的青训营。比如鲁能就是典型的葡语拉丁系:葡萄牙体系搭配巴西基地实习;梅州则是相对单纯的葡萄牙系统;绿城是日本系统;富力是英格兰,或者更具体,切尔西系统;恒大是西班牙系统。甚至,你还能看到各地足协(为准备全运会)沿用体工队时代的青训系统;以及备受“世界上最好的球迷”青睐的侧重意志力训练的新疆足球。

注:根据 @南河晚行 的信息,以及随后查证的富力足校的公告,富力足校现在转向了阿贾克斯的系统,和切尔西的合作已经到期了。

从业人员和投资者们不是傻子,或者不都是傻子。作为管理人员,根本不需要下个命令,说学XXX。只需要说想踢联赛,把青年队安排整齐再说,于是申花、泰达、重庆、辽宁、贵州这些因为种种原因青年队断档的俱乐部,就被迫以这种或那种手段重组了自己的青年队。至于他们怎么搭体系,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不清楚的就会被淘汰。

而作为球迷,我们只要安心等待这些俱乐部厮杀后的胜利者就行:毕竟,你统治了国内,才有资格去挑战亚洲,甚至世界。


彩蛋1

当年《足球之夜》为了探讨中日韩足球运动员意志力上的差异,曾经“另辟蹊径”,分别采访这三个国家的球员最喜爱《三国演义》里的哪个人物。最后得到的结论是,韩国球员最喜欢曹操,所以他们对于胜利的渴望是最强的。

这个国家的媒体啊……

彩蛋2

有一说一,在中国足球版图上,韩国青训风格的球队还真的式微了,原因就是韩国足球最大的粉丝,延边富德屡屡遭受重创。先是因为年龄造假,整个95/97梯队几乎被连锅端;后来因为偷税漏税,球队没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