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美的人遇到危机喜欢抢厕所卫生纸?

回答
“厕所卫生纸”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有点误会,在很多欧美国家的语言里,并没有一个特别精确的词语专门指代我们在中国习惯叫的“卷筒纸”或者“卫生纸”,大家更多的是用“toilet paper”或者“loo roll”(英式说法)。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抢厕所卫生纸”的时候,实际上是指的是卷筒卫生纸。

那么,为什么在一些危机时期,人们会表现出对卷筒卫生纸的过度囤积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挺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和实际考量。

1. 心理层面的不安与寻求控制感:

想象一下,当出现什么突发事件,比如疫情蔓延、自然灾害预警,或者社会秩序出现不稳定迹象的时候,人们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和不安。这种不确定性让人觉得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本能地去寻找一些能够让自己感到“安全”和“可控”的事物,即使这些事物本身并不直接解决危机。

卷筒卫生纸之所以会成为目标,有几个原因:

显而易见且人人需要: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每个人每天都要用到的生活必需品,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离不开它。它的重要性是普适的,不像某些特殊药品或者食物,不是每个人都立刻需要。
易于存储和运输: 一卷卷的卫生纸体积不算太大,而且包装也方便拿取和堆放。不像大米、食用油那样笨重,或者像新鲜蔬菜水果那样容易变质。你可以轻松地买回家,塞满你的储物柜。
“万能感”的象征: 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很多人在恐慌时,会下意识地把某些物品过度解读。卷筒卫生纸可能在潜意识里被赋予了一种“储备万全”的象征意义。当你能看到家里堆满了卫生纸,仿佛就好像自己已经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能够应对任何“不时之需”。这种视觉上的充裕,能暂时缓解内心的焦虑。
从众心理和恐慌的连锁反应: 当你看到身边的人都在抢购某种东西,你的潜意识里会觉得“也许这东西真的很重要,我不能落下”。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传播迅速的时代,一个新闻或一个视频,可能迅速点燃整个社区的囤积欲望。你可能一开始并不觉得需要那么多,但看到别人都在抢,而且超市里很快就卖光了,你就会担心“如果我不现在买,后面就买不到了”,这种害怕错失(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态也会进一步加剧囤积行为。

2. 实际的考量与需求的可替代性问题:

除了心理因素,也有一些实际的考量让卷筒卫生纸成为目标:

基础卫生需求: 在任何紧急情况下,个人卫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公共卫生设施可能受到影响时。干净和舒适是基础需求,而卷筒卫生纸在清洁和个人护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替代品的匮乏: 虽然理论上其他纸制品(如厨房用纸、餐巾纸、面巾纸)都可以某种程度上替代卷筒卫生纸,但它们在功能上和用途上并不完全相同。厨房用纸通常更厚、更吸水,但不适合直接用于身体清洁;餐巾纸和面巾纸则相对较小且价格较高。卷筒卫生纸的柔软度和易用性使其成为最佳选择。一旦卷筒卫生纸缺货,人们发现市场上能找到的替代品并不理想,这种“无替代性”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对卷筒卫生纸的需求。
生产和分销的脆弱性: 卷筒卫生纸的生产链条可能相对比较分散,而且对物流的依赖性很高。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停工、交通管制或者生产工人被隔离,生产和分销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超市架子上迅速空空如也。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又反过来刺激了人们的抢购。

一个具体的例子:新冠疫情初期

大家可能都还记得2020年初新冠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全球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抢购卷筒卫生纸的现象。当时,最开始的担忧是病毒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生产和运输会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些不实信息,比如声称纸制品生产过程与疫情传播有关联(当然这是错误的),或者是“因为西方人习惯用卷筒卫生纸擦屁股,所以他们囤积”,这些信息就像催化剂一样,迅速放大了恐慌情绪。

很多人在那个时期,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我需要囤积这么多卷筒卫生纸”,更多的是一种“大家都这样,我不能落后”的心态,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本能反应。当超市的货架空了,反而会加剧“后面更难买到”的恐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欧美人在危机时抢购卷筒卫生纸,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特别的习惯,而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失控感时,寻求掌控、依赖熟悉物品以及从众行为的普遍人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幅图是各国的人均厕纸使用量,

可见欧美人均厕纸用量远超中国。


美国最夸张,竟是中国的2.87倍,

一个美国人用三个中国人的厕纸。

欧美人习惯生吃从冰箱拿出就吃,

很容易感染诺如病毒或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可以在冰箱里生长繁殖,

如果不洗就生吃容易感染拉肚子。


很多人经历过拉肚子却厕纸不够,

于是变成惊弓之鸟喜欢囤积厕纸。

欧美人懒得漂洗抹布用纸来替代,

使得人均厕纸消耗量进一步增加。

欧美人过敏的比例比其他地方高,

花粉季节来临时厕纸用量非常大。

主流的中国家庭一般就一个孩子,

主流的美国家庭一般两三个孩子。


所以美国人需要买多几倍的厕纸,

才能完全满足一家人的厕纸需求。


中国人居住集中便利店小卖铺多,

厕纸不够了,可以随时出门去买。


有很多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私家车,

厕纸买的多了,不方便拿回家去。


现在快递很方便,网购厕纸也行,

需要多少买多少,不需要去囤积。


中国人的人均住宅面积小于美国,

厕纸要是买的多了占地方放不下。


所以中国人既不需要去囤积厕纸,

也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去储存厕纸。

美国人住得分散,住宅区没商业,

得开车到很远很远的超市买东西。


美国人习惯周末全家去超市采购,

一次至少也得买够一星期的用量。


反正来回都是开车东西放后备箱,

何况美国皮卡流行,拉货很方便。


很多美国人住在郊区的大别墅里,

厕纸买的多了也不怕,有地方放。


所以美国人一方面需要囤积厕纸,

另一方面也能运输以及储藏厕纸。


中国各地情况不同各家情况不同,

有人厕纸扔马桶有人厕纸扔纸篓。


习惯扔纸篓可以买多层很厚的纸,

因为不需要担心厕纸过厚堵马桶。


习惯扔马桶得买水溶性好点的纸,

或者买薄厕纸叠几层当厚厕纸用。


美国人全民习惯厕纸扔马桶冲走,

因此得水溶性比较好的厕纸才行。


但是水溶性太好也会有麻烦发生,

特别是人们拉肚子拉稀屎的时候。

水溶性好的纸刚刚擦完屎就溶解,

粪水很快就湿透了厕纸沾到手上。


这种事情虽然不是经常都会发生,

但是遇到一次就会让人很难忘记。


于是美国人习惯于叠很多层厕纸,

保证屎就算再稀也不会湿透厕纸。


如今虽然有多层厕纸不容易湿透,

但很多人早已形成了习惯难改变。


而且很多公共场所都有免费厕纸,

既然免费,人们用起来就不心疼。


像扯哈达一样一扯一大卷还不够,

还得把马桶圈全盖住才放心一些。


公厕为了保证厕纸供应永远充足,

不得不采购很多倍的厕纸储备着。


公厕为了省钱还会买超薄的厕纸,

人们怕湿透厕纸不得不用量更大。


于是公厕和客人形成了恶性循环,

厕纸越来越薄,用量却越来越多。


人们在公厕里习惯了扯那么多纸,

回家后用自己的厕纸也收不住手。


企业个人常采购厕纸能保证够用,

但特殊时期例如这次就不一样了。


因为卫生纸本身不贵却体积巨大,

超市其实也不喜欢囤积很多厕纸。


厕纸利润率那么低还那么占地方,

挤占了较高利润商品的储存空间。



所以超市只保持很低的厕纸库存,

不能应付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抢购。


一旦发生抢购,库存很快就清空,

那么多货架很快就变得空荡荡的。

厕纸体积大,占据的货架比较多,

一下子那么多货架空了震撼很大。


顾客看到那么多货架很快清空了,

很容易激发起赶紧去抢购的心态。

几包厕纸就能占满推车非常显眼,

看到别人有了自己没有会很恐慌。


这家超市没了,赶紧冲向下一家,

于是恐慌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开。

user avatar

因为生活习惯差异,国人无法理解欧美人的抢购手纸狂潮,这很正常。

在欧洲,卫生纸是无敌的存在。他们洗碗擦盘子用卫生纸,地上有水用卫生纸,有一大坨水就用一大坨卫生纸。老师们擦白板用卫生纸,擦桌子用卫生纸,洗完手一定要用卫生纸,每个教室里一定有一卷公共卫生纸供大家用或者玩。

而在国内,这些工作很大一部分被一个叫“抹布”的东西代替了。至今仍有相当多的国人喜欢用抹布而不是卫生纸。

我小学时的第一个英语外教,一个美国女老师,教我玩的第一个游戏叫做“卷纸木乃伊”,说这在美国小朋友们里面超流行的。具体玩法请大家自行脑补。但长辈在家时切勿模仿,因为会被骂。

欧美人手纸的消耗量是很大的,比如按照该问题下另一个答案的说法,美国人人均每年都要用100多卷卫生纸,算下来两三天一卷!在国内不要说三天,普通人一星期能用一卷卫生纸就已经惊为天人了。

除了碳排量,欧美人均生活物资的消耗也远高于我们,而后者需要在欧美生活才能体会。

user avatar

其实大家都是乱解释的,我的欧美朋友们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抢卫生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