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美的人遇到危机喜欢抢厕所卫生纸?

回答
“厕所卫生纸”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有点误会,在很多欧美国家的语言里,并没有一个特别精确的词语专门指代我们在中国习惯叫的“卷筒纸”或者“卫生纸”,大家更多的是用“toilet paper”或者“loo roll”(英式说法)。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抢厕所卫生纸”的时候,实际上是指的是卷筒卫生纸。

那么,为什么在一些危机时期,人们会表现出对卷筒卫生纸的过度囤积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挺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和实际考量。

1. 心理层面的不安与寻求控制感:

想象一下,当出现什么突发事件,比如疫情蔓延、自然灾害预警,或者社会秩序出现不稳定迹象的时候,人们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和不安。这种不确定性让人觉得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本能地去寻找一些能够让自己感到“安全”和“可控”的事物,即使这些事物本身并不直接解决危机。

卷筒卫生纸之所以会成为目标,有几个原因:

显而易见且人人需要: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每个人每天都要用到的生活必需品,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离不开它。它的重要性是普适的,不像某些特殊药品或者食物,不是每个人都立刻需要。
易于存储和运输: 一卷卷的卫生纸体积不算太大,而且包装也方便拿取和堆放。不像大米、食用油那样笨重,或者像新鲜蔬菜水果那样容易变质。你可以轻松地买回家,塞满你的储物柜。
“万能感”的象征: 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很多人在恐慌时,会下意识地把某些物品过度解读。卷筒卫生纸可能在潜意识里被赋予了一种“储备万全”的象征意义。当你能看到家里堆满了卫生纸,仿佛就好像自己已经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能够应对任何“不时之需”。这种视觉上的充裕,能暂时缓解内心的焦虑。
从众心理和恐慌的连锁反应: 当你看到身边的人都在抢购某种东西,你的潜意识里会觉得“也许这东西真的很重要,我不能落下”。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传播迅速的时代,一个新闻或一个视频,可能迅速点燃整个社区的囤积欲望。你可能一开始并不觉得需要那么多,但看到别人都在抢,而且超市里很快就卖光了,你就会担心“如果我不现在买,后面就买不到了”,这种害怕错失(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态也会进一步加剧囤积行为。

2. 实际的考量与需求的可替代性问题:

除了心理因素,也有一些实际的考量让卷筒卫生纸成为目标:

基础卫生需求: 在任何紧急情况下,个人卫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公共卫生设施可能受到影响时。干净和舒适是基础需求,而卷筒卫生纸在清洁和个人护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替代品的匮乏: 虽然理论上其他纸制品(如厨房用纸、餐巾纸、面巾纸)都可以某种程度上替代卷筒卫生纸,但它们在功能上和用途上并不完全相同。厨房用纸通常更厚、更吸水,但不适合直接用于身体清洁;餐巾纸和面巾纸则相对较小且价格较高。卷筒卫生纸的柔软度和易用性使其成为最佳选择。一旦卷筒卫生纸缺货,人们发现市场上能找到的替代品并不理想,这种“无替代性”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对卷筒卫生纸的需求。
生产和分销的脆弱性: 卷筒卫生纸的生产链条可能相对比较分散,而且对物流的依赖性很高。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停工、交通管制或者生产工人被隔离,生产和分销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超市架子上迅速空空如也。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又反过来刺激了人们的抢购。

一个具体的例子:新冠疫情初期

大家可能都还记得2020年初新冠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全球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抢购卷筒卫生纸的现象。当时,最开始的担忧是病毒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生产和运输会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些不实信息,比如声称纸制品生产过程与疫情传播有关联(当然这是错误的),或者是“因为西方人习惯用卷筒卫生纸擦屁股,所以他们囤积”,这些信息就像催化剂一样,迅速放大了恐慌情绪。

很多人在那个时期,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我需要囤积这么多卷筒卫生纸”,更多的是一种“大家都这样,我不能落后”的心态,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本能反应。当超市的货架空了,反而会加剧“后面更难买到”的恐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欧美人在危机时抢购卷筒卫生纸,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特别的习惯,而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失控感时,寻求掌控、依赖熟悉物品以及从众行为的普遍人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幅图是各国的人均厕纸使用量,

可见欧美人均厕纸用量远超中国。


美国最夸张,竟是中国的2.87倍,

一个美国人用三个中国人的厕纸。

欧美人习惯生吃从冰箱拿出就吃,

很容易感染诺如病毒或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可以在冰箱里生长繁殖,

如果不洗就生吃容易感染拉肚子。


很多人经历过拉肚子却厕纸不够,

于是变成惊弓之鸟喜欢囤积厕纸。

欧美人懒得漂洗抹布用纸来替代,

使得人均厕纸消耗量进一步增加。

欧美人过敏的比例比其他地方高,

花粉季节来临时厕纸用量非常大。

主流的中国家庭一般就一个孩子,

主流的美国家庭一般两三个孩子。


所以美国人需要买多几倍的厕纸,

才能完全满足一家人的厕纸需求。


中国人居住集中便利店小卖铺多,

厕纸不够了,可以随时出门去买。


有很多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私家车,

厕纸买的多了,不方便拿回家去。


现在快递很方便,网购厕纸也行,

需要多少买多少,不需要去囤积。


中国人的人均住宅面积小于美国,

厕纸要是买的多了占地方放不下。


所以中国人既不需要去囤积厕纸,

也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去储存厕纸。

美国人住得分散,住宅区没商业,

得开车到很远很远的超市买东西。


美国人习惯周末全家去超市采购,

一次至少也得买够一星期的用量。


反正来回都是开车东西放后备箱,

何况美国皮卡流行,拉货很方便。


很多美国人住在郊区的大别墅里,

厕纸买的多了也不怕,有地方放。


所以美国人一方面需要囤积厕纸,

另一方面也能运输以及储藏厕纸。


中国各地情况不同各家情况不同,

有人厕纸扔马桶有人厕纸扔纸篓。


习惯扔纸篓可以买多层很厚的纸,

因为不需要担心厕纸过厚堵马桶。


习惯扔马桶得买水溶性好点的纸,

或者买薄厕纸叠几层当厚厕纸用。


美国人全民习惯厕纸扔马桶冲走,

因此得水溶性比较好的厕纸才行。


但是水溶性太好也会有麻烦发生,

特别是人们拉肚子拉稀屎的时候。

水溶性好的纸刚刚擦完屎就溶解,

粪水很快就湿透了厕纸沾到手上。


这种事情虽然不是经常都会发生,

但是遇到一次就会让人很难忘记。


于是美国人习惯于叠很多层厕纸,

保证屎就算再稀也不会湿透厕纸。


如今虽然有多层厕纸不容易湿透,

但很多人早已形成了习惯难改变。


而且很多公共场所都有免费厕纸,

既然免费,人们用起来就不心疼。


像扯哈达一样一扯一大卷还不够,

还得把马桶圈全盖住才放心一些。


公厕为了保证厕纸供应永远充足,

不得不采购很多倍的厕纸储备着。


公厕为了省钱还会买超薄的厕纸,

人们怕湿透厕纸不得不用量更大。


于是公厕和客人形成了恶性循环,

厕纸越来越薄,用量却越来越多。


人们在公厕里习惯了扯那么多纸,

回家后用自己的厕纸也收不住手。


企业个人常采购厕纸能保证够用,

但特殊时期例如这次就不一样了。


因为卫生纸本身不贵却体积巨大,

超市其实也不喜欢囤积很多厕纸。


厕纸利润率那么低还那么占地方,

挤占了较高利润商品的储存空间。



所以超市只保持很低的厕纸库存,

不能应付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抢购。


一旦发生抢购,库存很快就清空,

那么多货架很快就变得空荡荡的。

厕纸体积大,占据的货架比较多,

一下子那么多货架空了震撼很大。


顾客看到那么多货架很快清空了,

很容易激发起赶紧去抢购的心态。

几包厕纸就能占满推车非常显眼,

看到别人有了自己没有会很恐慌。


这家超市没了,赶紧冲向下一家,

于是恐慌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开。

user avatar

因为生活习惯差异,国人无法理解欧美人的抢购手纸狂潮,这很正常。

在欧洲,卫生纸是无敌的存在。他们洗碗擦盘子用卫生纸,地上有水用卫生纸,有一大坨水就用一大坨卫生纸。老师们擦白板用卫生纸,擦桌子用卫生纸,洗完手一定要用卫生纸,每个教室里一定有一卷公共卫生纸供大家用或者玩。

而在国内,这些工作很大一部分被一个叫“抹布”的东西代替了。至今仍有相当多的国人喜欢用抹布而不是卫生纸。

我小学时的第一个英语外教,一个美国女老师,教我玩的第一个游戏叫做“卷纸木乃伊”,说这在美国小朋友们里面超流行的。具体玩法请大家自行脑补。但长辈在家时切勿模仿,因为会被骂。

欧美人手纸的消耗量是很大的,比如按照该问题下另一个答案的说法,美国人人均每年都要用100多卷卫生纸,算下来两三天一卷!在国内不要说三天,普通人一星期能用一卷卫生纸就已经惊为天人了。

除了碳排量,欧美人均生活物资的消耗也远高于我们,而后者需要在欧美生活才能体会。

user avatar

其实大家都是乱解释的,我的欧美朋友们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抢卫生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厕所卫生纸”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有点误会,在很多欧美国家的语言里,并没有一个特别精确的词语专门指代我们在中国习惯叫的“卷筒纸”或者“卫生纸”,大家更多的是用“toilet paper”或者“loo roll”(英式说法)。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抢厕所卫生纸”的时候,实际上是指的是卷筒卫生纸。那么,为什么在.............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也挺容易招人“地图炮”的。我倒觉得“优越感”这个词有点重,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和价值观的投射吧。你想想,喜欢欧美摇滚,尤其是一些经典乐队,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好听”或者“流行”这么简单,背后有很多层次的东西。首先,门槛和认知差异。欧美摇滚,尤其是那些有着深厚历史和复杂音乐性的乐队,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拆开细说: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这里.............
  • 回答
    在中国,关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不如欧美”的讨论,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它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并且“不如”这个词本身也需要审慎使用,因为它往往忽略了群体内部巨大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指标下的比较结果。如果我们抛开绝对化的结论,尝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其实啊,说中国人“喜欢”炒房、购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主要”选择租房,这是一种挺普遍的观察,但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买房?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看。1. 传统观念的根基太深:安居乐业,落叶归根.............
  • 回答
    中国人肉类消费水平未能完全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虽然近年来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增长迅速,但要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克服一些根深蒂固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经济与收入水平的差异 历史原因与发展阶段: 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工业化进程,其.............
  • 回答
    普通韩国人对于国家被财阀掌控的现状,普遍抱持着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心态。这种心态既有对其经济发展贡献的认可,又充斥着对不公平、垄断和政治腐败的强烈不满。之所以与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根源在于韩国财阀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以及发展路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 普通韩国人对财阀掌控现状的看法: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游戏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差异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游戏制作人的声名远扬,而欧美游戏制作者却相对低调,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为什么日本游戏制作人这么出名?日本游戏制作人,尤其是那些创造了许多经典IP的制作人,他们的名字往往与作品紧.............
  • 回答
    法国菜在欧美地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背后,是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和媒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世界料理的理解也包含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法国菜在欧美影响力的核心原因 1. 历史与文化积淀 贵族与皇室的传承:法国菜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17世.............
  • 回答
    关于同一个问题,为何在国人眼中,欧美明星吸毒和中国明星吸毒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绝不是一句“双重标准”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认知框架和心理距离: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熟悉度与“亲近感”的缺失: 我们对欧美明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
  • 回答
    韩国在《星际争霸2》(SC2)和《英雄联盟》(LOL)中占据顶尖选手优势,而DOTA2的冠军多来自中国或欧美,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发展与赛区文化差异1. 韩国电竞文化成熟度 韩国自1990年代末开始发展电竞,1998年《星际.............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现实的痛点。大家普遍感觉到欧美看病“慢”和“贵”,而国内“快”和“便宜”,为什么没能像“赴美生子”那样形成一个成熟的跨国医疗服务产业呢?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法规、市场、文化、信任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先明确“快”和“便宜”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王室家族都是日耳曼人,而没有其他民族的人当国王”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欧洲中世纪(大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本身就是一系列日耳曼民族迁徙和建国的时代。罗马帝国衰落后,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等日耳曼部落在原罗马帝.............
  • 回答
    在探讨“宣扬欧洲历史造假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造假”标签就能概括的复杂议题,而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社会思潮和信息传播方式演变的产物。要详细分析,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它的根源和表现。一、 历史解释的多元化与重构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真理。.............
  • 回答
    在中世纪欧洲,大学教育是极其珍贵的,拥有这份机会的人屈指可数。然而,即便如此,许多大学生却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远非仅仅是“没钱”两个字可以概括。我们要想理解这一点,得先抛开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固有印象,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具体土壤中去探究。首先,大学的性质和学生的构成,与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面临的深层困境。如果抛开国籍和种族的标签,单纯从体能角度分析,认为中国人的体能不逊色于非黑人欧美人,这在宏观统计上或许有一定道理。毕竟,普通中国人在基础耐力、力量等方面,与许多欧美人并没有本质上的体能差异。然而,足球运动对体能的要求是极其复杂和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类基因多样性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觉得亚洲人好像瞳仁颜色都很单一,而欧洲人则五颜六色。但事实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一些,而且也并非“只有黑色”这么简单。咱们先来聊聊“瞳仁”这回事。很多人说的“瞳仁”,其实更常指的是“虹膜”。虹膜就是我们眼睛里那圈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印象中的“欧美人的身体素质似乎更好”的说法,但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它背后又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具体点,也避免那些生硬的AI腔调。首先,得明确一点,“身体素质”是个挺大的概念,它包含很多方面:力量、耐力、柔韧性、爆发力、.............
  • 回答
    关于“欧美人十几岁看起来很老,而同龄的亚洲人却十分年轻”的说法,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背后涉及到生理学、遗传学、文化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察等多种复杂因素。与其说是一个绝对的事实,不如说是一种倾向性的观察和感知。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可能导致这种感知的各个方面: 一、 生理学和遗传学因素:1. .............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