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菜在欧美上为什么更有影响力,作为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上各国的料理?

回答


法国菜在欧美地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背后,是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和媒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世界料理的理解也包含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法国菜在欧美影响力的核心原因

1. 历史与文化积淀
贵族与皇室的传承:法国菜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17世纪路易十四时期(“太阳王”)确立了“法式料理”的黄金时代。宫廷菜(Cuisine Royale)强调精致、仪式感和对食材的极致追求,这种传统被后世视为法国料理的象征。
“美食之国”的文化标签:法国在19世纪成为“美食之国”,其烹饪理念(如“味道的平衡”“食材的本味”)被全球视为高级餐饮的标杆。法国菜的“优雅”“精致”与“艺术性”成为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理想化代表。

2. 烹饪体系的标准化与专业化
烹饪教育体系:法国的烹饪学校(如Le Cordon Bleu)是全球顶尖的烹饪教育机构,培养出大量国际知名的主厨,推动法式料理成为职业化、系统化的典范。
米其林星级制度:法国是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发源地(1926年),其对餐厅品质的严格标准(如食材新鲜度、服务礼仪、菜品创新)成为全球餐饮业的标杆,进一步巩固了法国菜的权威性。

3. 媒体与旅游业的推动
美食纪录片与文化输出:如《米其林餐厅》《美食大冒险》等节目,将法国菜的精致与艺术性传播到全球,吸引欧美消费者对法式料理产生向往。
旅游与餐饮产业结合:法国的“美食旅游”(Culinary Tourism)发达,游客在巴黎、波尔多等地体验法式餐饮文化,进一步推动了法国菜的国际影响力。

4. 经济与全球化的角色
法国作为欧洲文化中心:作为欧盟的创始国之一,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饮食文化也自然成为欧洲文化的象征。
“法式料理”作为奢侈品符号:法式料理常与高端、优雅、精致等概念绑定,成为欧美中产阶级追求生活品质的象征。



二、中国对世界料理的多元认知

1. 文化差异与饮食哲学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
法国菜:强调“味道的平衡”(如法式三重奏:鹅肝、蜗牛、焗龙虾),注重食材的季节性和烹饪技术的复杂性。
中餐:讲究“五味调和”(酸、甜、苦、辣、鲜),注重食材的多样性与烹饪方法的灵活性(如炒、炖、蒸、炸)。
哲学差异:法国菜追求“精致”与“仪式感”,而中餐更注重“实用”与“家常”,但中餐的“八大菜系”也展现了极高的技艺和多样性。

2. 对世界料理的包容与学习
中国对异国料理的接受度:随着全球化,中国消费者对法式料理、意式料理、日式料理等均有较高接受度。例如,法式鹅肝、意大利披萨、日式寿司等已成为中餐以外的“外来美食”代表。
中餐的国际化尝试:中国菜在欧美市场逐渐从“中式快餐”(如中餐馆)向“融合料理”发展(如“中法融合菜”)。例如,北京的“法式中餐”餐厅将法式烹饪技巧与中餐食材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风味。

3. 饮食文化中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本土化适应:中国消费者在接触法式料理时,会根据本地口味调整(如用甜面酱代替法式香草),这种“本土化”是文化融合的体现。
全球化中的文化输出:中国菜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如“中餐西餐结合”的“中法融合料理”(如用法式煎烤技术制作中餐),成为国际餐饮市场的新兴趋势。

4. 对“料理”概念的深层理解
料理作为文化符号:中国人对法式料理的欣赏,往往与“法式优雅”“欧洲浪漫”等文化符号相关,而不仅仅是食物本身。
饮食与身份认同:中餐在海外华人中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意义,而法式料理则更多被视为“高级餐饮”的象征,两者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三、法国菜的局限性与多元世界料理的共存
法国菜的“精致化”争议:部分人认为法式料理过于讲究形式,忽视了食材的自然本味,而中餐更注重食材的本味与烹饪的实用性。
多元料理的共存:世界料理并非单一的“高雅”或“低俗”,而是多种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的产物。例如,意大利菜的“朴素”与日本料理的“简约”都体现了各自的文化哲学。
中国对世界料理的开放态度:中国人对不同料理的接受度日益提高,甚至在美食领域形成“中西合璧”的趋势,如“中法融合菜”“中意融合菜”等。



四、结语:尊重差异,共享美食
法国菜在欧美影响力的核心,是其历史积淀、文化符号和全球化传播的综合结果。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世界料理的理解应基于尊重和包容:既欣赏法式料理的精致与艺术性,也认可中餐的多样性与实用性。世界料理的共存,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而美食的交流与融合,也是文化互鉴的生动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技术上来说,中餐是走了意大利菜的发展路线(文化商业交流,农业生产演化,各地方自主拓展),得到了法国菜的结果(划时代的技术发明,精巧的审美体系,持续不断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中餐是世界烹饪史上的一朵奇葩。

笼统的讲,前现代的餐饮发展,主流的有三种路线:

  1. 顺着科技树有序攀爬(其实主要就出了法国一个,英国烘培算是沾了个光);
  2. 顺着时间线随机解锁(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3. 殖民与被殖民的强迫文化融合(美国南部,西非,南美,东南亚)。

当然,在这其中,逃不掉一个巨大的共同因素:达官贵人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题主问法国,那就先说法国。和其他国家最有所不同的是,法国在保持领土和主权几乎全面完整的前提下,由政府为严格的行业协会制度注入了活力,刺激了法国菜成体系的传承和革新。

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前的行会不谈,涉及很多宗教和贸易内容。大约在中世纪中期的十一世纪,以旅行商人和地方手工业者为代表的市民阶层为了保护商业利益,统一商品质量,解决贸易争端,垄断行业机密和定价等等原因,开始自愿性质的组成起行业协会。最早是在德国,而后这一轮行会的复兴逐渐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行业协会在德,法,意三地发展出了不同形式:德国出现了汉萨联盟,法国出现了政府监管,而意大利因为没有统一集权所以各地行会一盘散沙。这也体现在了菜色上,德国菜受到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菜很大的影响,而意大利菜一直是各地鼎立缺少国菜。

这玩意儿现在看来怕是特么的有点民族性。

言归正传。中世纪法国的行业协会细分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一个铁匠,如果是属于做刀子协会的,那就只能做刀;你也不能做马蹄铁,不能做铁锅,不能打铁链子,不能打铁钉。这刀子也有细分,做菜刀的是不能做战刀,但是居然也不能做指甲刀;连指甲刀都有自己单独的行业协会。这事儿摊到餐饮业上,就更好玩儿了:在大部分情况下,烤面包的就别想着做蛋糕,卖活禽的就别想着卖烤鸭。

如此细分的行业协会,一方面是商业角力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皇室主动伸手试图捏住国家经济的结果。但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给专业知识的传承提供了稳定因素,二是鼓励研发。为了拉拢从业人员为行会做贡献,拥有好手艺的匠人会在业内给予高社会地位,行会管打钱,皇室也会签单。不同级别的手艺人会被授予不同等级的职衔和称号。同时如果有了发明创造,政府管发专利。这一点传统其实保持了很久,要是看巴尔扎克小说,里面老是讲到谁家是做帽子的,哪条街又是卖手套的。在法国大革命之前,行业协会基本上就是法国的经济生产结构,拿三要重建巴黎,基本也是因为巴黎的市容结构给各行各业混成了巷战利地。中国以前虽然也有商会、行会、产品一条街,但远远没有那么全面细致,也没有那么鼓励创新。

在一个如此的逻辑之下,一个做面包的就只能做面包。想要发大财,那就钻研面包技术,做到人尽皆知,做到贵族侧目,做到皇室采购,做到儿子给皇帝生炉子,做到退休后有行会供养。

以上是法国菜的发展基础。如果忽略法国优良的气候及自然条件,其经济结构在几百年内内起到了对餐饮传承和改革的主导作用。

之后,就是餐饮发展里永远跳不过去的重要影响因子:国家实力和达官贵人。

光靠着各行业有一批厉害的手艺人是不够的,厨师是一个需要到处吃到处学的职业。到了十六十七世纪,法国的势力到达了鼎盛,皇室和贵族阶层变得更有钱了,好厨师的社会地位也提得更高。这时候出现了一批名厨工作室,并不是给某一家餐厅或者某一家贵族打工,而是到处接单办宴会。这一批人通过互相串联总结,各地考察,横向对比,开始系统性的归纳法国菜的特色,推陈出新,奠定了近代法国菜的基础。而欧洲其他国家臣服于波旁王朝,当然也以法国菜是尊。但总的来说,法国菜是比较有规律的技能树式的发展,是随着经验积累足够后点亮下一颗星这么往前走的。直到现在,整个法餐的重要特色,就是比别的菜系敢于做创新;连现代日餐都可以说是被法国人带起来的。创新是法餐的遗产。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法国菜的技能树进程:现代西餐离不开五大基本酱汁,五大基本酱汁来自法国,法国酱汁来自法国高汤。全世界自主研发出多种高汤技术然后拿高汤做调味基础的,据我所知只有法国和中国。然后两个国家用的技术原理,居然是一样的。

没想到还真的有人看,那就再写一点。

意大利是观察一个国家受到文化多样性影响的绝佳案例,比如说看其全国对于同样材料是进行怎样不同处理的,或者各地区受到怎样的外来影响。中国也可以是好的案例,但中国实在太大了,不如意大利这样的小国家能体现出对比。

先上一张图。

意大利如果要分菜系,粗分大概能分出四到六种,细分能分出九到十六种。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意大利直到十九世纪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其各地之间的方言,统治者,物产风土都使全国各地都展现出了相对独立的菜系。

拿上面这张图做例子,西西里是被穆斯林统治的,阿拉伯人带来的是杏仁,菠菜和大米。伦巴第是法兰克人统治,受到的影响是炖菜和腌制的鱼。威尼斯在独立之前属于拜占庭,并一直垄断拜占庭贸易。几大重要港口和共和国都有被外族和异教徒(包括北方蛮子,南方的北非穆斯林和东面的匈奴人)攻击,劫掠和占领的历史;更别提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几个重要的贸易集散地,菜肴受到香料贸易的很大影响。

经过上面一番介绍,你可能会猜到,整个南意大利和北部的几个贸易点,菜肴吃口偏辣偏重,毕竟受到外来香料和外来文化影响。但绝大多数时候,试图如此朔源根本是一团烂账。比如,意大利面是难得全境普遍都吃的食材;但是你想不到,所有家庭都会用的dry pasta, 居然是作为穆斯林士兵为方便作战的干粮推广开来的。再比如说,你可能会以为北意大利吃的会比较咸,因为靠食盐贸易起家的威尼斯指着往波河河谷卖盐,德国北边的汉萨联盟在吕贝克和但泽的盐矿也在往内陆卖盐,而这一带最重要的贸易出口物资是salami,咸肉和熏火腿。可偏偏这一代吃的非常清淡,因为当地统治者给食用盐上了很重的税,重到要爆发农民起义。包括大米虽然是从南面来的货物,却只有在北方农业中心才能推广开。

在这种情况下,分析一个地方的菜肴的文化基底,可以有一个很粗糙但是很管用的公式:

当地菜=主体民族/帝国文化+气候+地理环境+贸易产业链位置+离区域政治中心距离+盐的获取难易程度

拿意大利来说:

拿德国来说:

拿四川来说:

拿江淮来说:

拿云南来说:

移民:


美国南部殖民地(加纳,查尔斯顿,路易斯安那,小海鲜,香料,炖汤,法国菜)

user avatar

法餐的魅力,来自于傲视诸国的贵族生活方式,饱含并深悟味、香、色、器、礼等要素。

中餐名肴,有些来自四川官府,有些来自扬州富商,有些似乎秉承宫廷传统,有些好像滥觞民间富户。总之,中餐尽管已经那么那么好了,但仍旧欠缺总结提炼,没把几条精髓抽取出来,再发扬光大。蔡澜这种絮絮叨叨不得要领是不行的,或许还要等一代人吧。

日餐总结得不错,宣传得也神之乎之,但基础太单薄,就那老三样,sashimi、sushi、roll或者Udon,Ramen,Soba。

德餐是农家菜,自己没好意思总结,反倒法餐里的阿尔萨斯菜为之增色不少。东欧及俄餐在此基础上,更粗犷一些。

意餐是另一高峰,兼有贵族生活方式与乡间品味,灵性上有时比法餐更胜一筹,而且意餐不见得需要总结,适合随意发挥,不拘一格。

西班牙饭如果能整合墨西哥及其他南美地区,我觉得可以引领很大一片高地,可谦可尊,潜力巨大。

英餐,美餐,惨不忍睹,不提也罢,懒得黑。

希腊餐及中东餐也值得一提,有些食材颇为耳目一新,意外之喜。

东南亚,油炸、酸辣,唷,不能想。

非洲饭,两次走到门口,算了,去麦当劳。

印度菜?对不起,手捻糊糊不是烹饪。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法国菜在高端餐饮中的影响力确实很强。情人约会,宴请贵宾,很多人都会想到带人去昂贵的法餐厅。包括在各国国宴中,法餐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菜系,甚至连隔壁邻居日本的国宴都以法餐为主。

但是除了高端餐饮,平时吃的一日三餐,同样是饮食文化影响力的体现。

常见食物影响力比拼

以世界各地最常见的食物举例——

意大利有代表性的披萨、意大利面、千层面、烩饭、提拉米苏、卡布奇诺;

日本人默默掏出了寿司、拉面、天妇罗;

印度人敲锣打鼓的摆出数百种香料,制作出我们称为咖喱的各种食物;

墨西哥人扛来一袋玉米饼,之后端出来taco、墨西哥卷饼、salsa酱;

法国人一想,我们有什么代表性食物?葡萄酒,我们只是后来者;薯条,比利时人说是他们的;可颂包,是奥地利的;油封鸭和鹅肝,不够大众。

想来想去,选出来法棍、可丽饼和马卡龙,挑个弱点的对手,emmm,就墨西哥taco吧,查一查谷歌的搜索热度,看看我们哪个在世界上更流行。

墨西哥taco微微一笑: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在上面这些各国的代表食物面前,墨西哥taco的影响力究竟如何呢?墨西哥taco、可丽饼、咖喱、寿司看着披萨,齐声道:“膜拜大佬”。

那么,拿法国菜和法国的代表性食物和中国菜以及中国的代表性食物作比较,结果如何?

必须承认的是,在世界上,中国并没有像披萨、寿司那样口味、外形、名称都比较统一,且影响力非常巨大的食物。不过要打败法国可丽饼,问题还是不大。

通过谷歌trend搜索数据可以发现,中式面条的搜索热度远高于可丽饼(意大利面和中式面条拼法不同,不存在搞混的可能),其他如豆腐、火锅,搜索热度也要高于法棍和马卡龙。这还是在谷歌被墙的基础上得到的数据。

在文艺复兴之前,法国并不以其饮食出名,与之相比,作为世界6大文明的摇篮和8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数千年来,中国人驯化了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三大油料作物之一的大豆,开发了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驯养了人类最主要的蛋白质来源的鸡(略有争议)和亚洲家猪。同时驯化了黍、粟、荞麦等主粮,青菜、白菜、茄子(有争议)等蔬菜,以及橘子、桃子、柿子、荔枝、龙眼等水果。可以说,对于现代烹饪所需的食材而言,中国有着非常关键的贡献。

(关于各个国家对吃的贡献,参见这篇回答)

中国菜,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源性的,来自本身的传承远比外来文化的影响重要。数千年的历史中,许多来自中国的食材、食物、烹饪手法传播至世界各地,早已融入许多国家的日常饮食文化之中,以至不会让人想起这其实是来自中国的影响。

与之相比,法国菜则是欧洲烹饪传统和技法的集大成者,其饮食传统深受邻国(比如意大利)的影响。在当今的高端餐饮中,源自法国的上菜顺序、用餐礼仪、菜品搭配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其中有多少是真正源自法国,能体现出强烈法国色彩的食物呢?

影响世界的的中国饮食

在世界各地,中餐馆和中餐外卖随处可见。也许在中国人看来,国外的中餐无论口味和形式都不怎么正宗,甚至根本不能算是中餐。但是这些外国中餐又确实具备一些关键的中餐元素,比如米饭、面条、炒菜、中式面点等。这就如同中国的一些廉价西餐,饮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总是会经历许多改变。

历史上, 中国的许多邻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许多中餐元素也化整为零,融入到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传统之中。

面条

比如面条。大约4000年前,中国西北的先民发明了用粟米面粉制作的面条。此后,面条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发展出用小麦、荞麦、稻米等制作的各种面条、以及拉面、刀削面、竹升面等做法不同的各种面。

稻米制作的米粉、米线是东南亚各国(和东亚南方)的常见主食,而在东亚国家(北部),更流行用荞麦、小麦等制作的拉面、荞麦面、冷面。国际上,这些国家的代表性面条,比如越南米粉(pho)、泰式炒粉(pad thai),日本拉面(ramen)甚至比中国本土的各种面条都出名。

面点

再比如饺子、馄饨、馒头等带馅的面食。东欧许多国家都流行类似饺子的食物,俄国饺子(пельмeни)可能起源于乌拉尔地区,传说是来自中国,或由蒙古人传播至乌拉尔地区的。波兰饺子Pierogi看上去和中国饺子更像,也有传说认为这是蒙古人或者马可波罗从东方传来的。

南亚的饺子momo毫无疑问是通过青藏高原传来的,在韩国,饺子被称为(만두,读音大概是mandu),而在中亚和中东,有种叫manti的小饺子,显然,两者都得名于中国的馒头。

近代以来,随着华人移民的到来,中餐作为异域文化的象征扎根于许多国家,甚至成为一些国家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式中餐

19世纪末,随着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大批中国移民来到美洲,中餐馆也随之落地,成为美国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久之后,中餐馆厨师们开发出了各种本土化的美式中餐,从底层的矿工和铁路工人开始,一步步占领了美国人的胃。

秘鲁中餐

南美的秘鲁在19世纪引入了大量中国和日本劳工。于是,根源于中餐的chifa(粤语的吃饭)成为秘鲁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秘鲁的中餐比美式中餐更好吃,也更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口味。

印度中餐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移民以及客家人来到印度加尔各答,洒下了中国美食的种子。在这里,各种炒饭、炒面和饺子成为了中餐的代表。

日本中华料理

日本的中餐,既有比较本土化,日常化的中华料理,也有中国厨师开设,供应比较正宗中餐的中国料理。相对来说,中国料理的档次要比中华料理高一些。

类似的,法国菜也有一些迎合各地物产和文化的变种。比如美国南方的路易斯安纳克里奥尔菜系、卡真菜系、新奥尔良菜系,就是在法国、西班牙饮食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本土印第安人和西非黑人饮食发展而来的。但是其法国特色没有上面的那些中餐浓厚,影响力相对也比较有限。

为何法国菜更有“逼格”?

很简单,因为现代的高端餐饮发源于法国。

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新兴资产阶级有了更高的消费追求,模仿起贵族的生活方式。许多原本为贵族服务的厨师也出来自谋生路,开办起收费昂贵的高级餐厅。在资产阶级需求和餐厅竞争推动下,餐厅的服务和烹饪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出现了一套建立与评价高级餐厅的标准。

在法国大革命前,巴黎仅有不到50家高级餐厅,而到了1814年,据旅游指南Almanach des Gourmands记载,这里已经有了超过3000家餐厅。随着交通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富人们涌入巴黎,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享用当地的美食,到高级餐厅打卡各地美食,逐渐成为一种风尚,于是在19世纪末,欧美各地陆续出现了大量的高级餐厅。法国的饮食文化也因此走向全球,来自法国的米其林指南,也成为许多人挑选高级餐厅的第一指南。

不止是餐饮业,近代以来,法国在许多文化领域都独占鳌头。比如思想领域的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艺术领域的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奢侈品领域的LVMH、开云集团……这些都来自于法国。可以说,在软实力领域,法国是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

反观当时的中国,遭受千年未有变局的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从千年以来的天朝大国沦落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大多数人连吃饱饭的问题都无法解决,谈何文化输出?虽然达官贵人的饮食依然讲究,但那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享受,和欧美发达国家全面铺开,竞争激烈,日益标准化的现代高级餐饮,徘徊于中低端的廉价中餐,自然无法得到和法国菜一样的评价和溢价。

外国人如何看待各国料理?

以数据最全面的舆观调查网(YouGov)排名为例。该网站2018年针对各种菜系在世界上的流行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24个国家或地区,34种菜系,共约25000人参与了调查,结果如下——

根据这份调查,世界上最流行的菜系是意大利菜(广义的意大利菜,自然包括了常见的意大利面、披萨),仅次于意大利菜的,是中餐,其后则是日本料理,泰国菜和法国菜。榜单中还包括排名第14的香港菜(可能接近中西融合的粤菜?),第17的台湾菜。此外,排名第13的越南菜和第18的新加坡菜,多少也和中餐有些渊源。

总体来说,世界各国人民的口味还是很有地域特征的。大部分国家的人们都最喜欢本国口味的菜系,其次则是与本国口味接近的菜系。

从具体数据来看——

意大利菜在欧洲各国广受好评,但是在除了菲律宾、新加坡和日本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得分一般,中国对意大利菜的评分最低。

中国菜在大多数东亚、东南亚和欧洲国家都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尤其是在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但是在意大利、印尼、阿联酋、沙特得到的评分一般。

日本菜在除了中国以外的东亚国家都得到了不错的评价,但是在印度和中东地区得到了非常低的评分,欧美国家对日本菜的认可程度大体都不如中餐。

泰国菜在欧美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得到了不错的评价,但是在中东、东亚和南欧评分不高。

法国菜在大部分国家得到了中上的评价,但除了法国本国以外,没有特别高的评价,除了在印尼以外,也没有得到特别低的评价,得分比较集中。

西班牙菜在欧美非常受欢迎,比法国菜更受认可,但是在东亚、东南亚、中东和南亚评价不高。

美国菜在菲律宾得到了比美国本国更高的评分,总体和法国类似,高分和低分都不多。

墨西哥菜受到欧美各国欢迎,在南亚和中东得分也不低,但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得到的分数较低。

印度菜在大部分欧美和中东国家都得到了中上的评价,但是在东亚、东南亚和南欧得分不高。

土耳其菜在中东得分较高,在欧洲得分中等,但是在东亚、东南亚和美国得分不高。

韩国菜仅在东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得到了较高的分数,在其他国家,尤其是中东和南欧得分特别低。

其他调查综合排序——

口味是相当主观的东西,为此,我找到了多份国外的美食榜单,希望通过综合排名,得到更全面客观的结果。除有括号标注外,其他榜单按倒数第一名1分,第一名最高分计算,此外,每入选1次榜单加1分,入选全部榜单加9分。

排序的榜单包括——

YouGov美食流行程度调查(以榜单分数除以4计算)

CNN十大美食国度排名

Rough Guide美食排名

Uproxx大众美食投票

ListWoo Top 10 International Cuisines(以榜单分数除以5计算)

Willflyforfood12大美食国度排名

More Than Shipping美食排名

A World to Travel 15大美食国度排名

Yonderbound20大美食国度(没有排序,入选的国家统一加2分)

各榜单排名情况——

综合排名情况——

综合各大榜单排名,在国外,意大利菜是当之无愧最受欢迎的菜系,接下来是印度菜和中餐,三大菜系以明显优势领先之后的日本菜和法国菜(印度菜可能占了点人多投票多的优势)。之后则是地中海菜系(西班牙、土耳其、希腊)、东南亚菜系(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墨西哥菜。结合平日所见各种菜馆的分布,这个排名大致应该是合理的。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菜在欧美地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背后,是历史、文化、经济、教育和媒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世界料理的理解也包含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法国菜在欧美影响力的核心原因 1. 历史与文化积淀 贵族与皇室的传承:法国菜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17世.............
  • 回答
    法国在欧洲的角色,以及德国是否正在成为新的“欧陆霸主”,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认为法国被“慢慢边缘化”而德国取而代之,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更准确的理解是,欧洲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法国和德国各自的角色都在演进,而德国的经济体量和工业实力确实让它在许多方面拥有了更大的.............
  • 回答
    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影坛上,伊莎贝尔·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和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都是家喻户晓的巨星,她们各自都拥有着令人瞩目的事业和广泛的粉丝基础。要比较谁的地位更高,这确实是一个颇具趣味且需要细致考量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职业生涯的长度、艺术成就、国际影响力.............
  • 回答
    19世纪中后期,法国从欧洲无可争议的巅峰,那种一度令整个大陆为之侧目的“第一大国”地位,逐渐滑落至一个“普通大国”,这一过程复杂而深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变化。政治上的动荡与分裂:19世纪中后期.............
  • 回答
    继法国尼斯恐袭后,奥地利维也纳发生的枪击事件造成7人死亡,这无疑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恐怖主义在欧洲是否呈抬头趋势的担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详细地审视几个关键方面:1. 近期欧洲恐怖袭击事件的频发性与影响: 时间上的临近性: 尼斯恐袭(2020年10月29日)与维也纳枪击事件(2020年11月.............
  • 回答
    中国在法国成功发行 40 亿欧元主权债券,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交易,背后牵扯到经济、金融、外交等多个层面,意义颇为深远。要说它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看: 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债务发行人的崛起与成熟: 能够成功在欧元区这样一个成.............
  • 回答
    “法国是欧洲唯一独立自主的大国”这一说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分析视角下,都有其深刻的理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的历史积淀、政治体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外交影响力以及文化软实力。为什么说法国是欧洲唯一独立自主的大国?这种说法主要强调了法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以及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所.............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将工业革命的强大力量与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轨迹相结合,来审视法国在类似的背景下能否实现欧洲的整合。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推演,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时代特征、历史条件以及工业革命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技术的飞跃及其对生产力、战争形态和.............
  • 回答
    特拉法尔加战役,一场决定性的海战,其结果几乎可以被视为近代欧洲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轨道,倘若英国在这场海战中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其影响将是深远且连锁性的,重塑我们所熟知的后期战事格局和欧洲大陆的命运。首先,直接后果便是英国海军的实力将遭受重创。特拉法尔加战役不仅是对当时英国海军最精.............
  • 回答
    法国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全黑”国家,或者黑人(包括混血)人口远超白人人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融合等多个层面,并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角度进行分析。人口结构和移民趋势:首先,要理解法国人口构成变化,关键在于分.............
  • 回答
    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两位巨头,它们的实力对比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德国以其强大的工业制造、工程技术和经济实力闻名于世,但法国在诸多领域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法国究竟在哪些领域可以傲视德国。1. 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法国在文化.............
  • 回答
    法国在网络上的“黑”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其中既有对其文化和政策的普遍批评,也有针对特定事件和现象的攻击。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对法国文化与社会模式的普遍批评与刻板印象: 傲慢与自大感 (Arrogance and Superiority Complex): 这.............
  • 回答
    法国在一战后虽然是战胜国,但其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战争的巨大消耗、国内政治经济的困境、国际关系的演变以及自身战略失误等。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一战对法国的毁灭性打击与国内困境: 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法国是战争中最主要的受害者之一。其领土大.............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可以用“不堪”来形容,尤其是在德军闪电战的猛烈攻势下,法国迅速溃败,并最终沦为纳粹德国的占领区,成立了维希法国政权。然而,即便如此,法国在二战后依然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历史的巧合。绝非仅仅因为其在战争中的军事表现,而是多方面因素.............
  • 回答
    法国在俄乌战争中的活跃表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地缘政治利益的考量,也涉及欧洲安全格局的变化、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历史传统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地缘战略与欧洲安全格局的重构 维护欧盟内部团结:法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长期试图在德国主导的“东欧政策”中发挥协调作用。俄乌冲.............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选择迅速投降,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军事上的惨败和战略失误: “马奇诺防线”的过时与无效: 法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记忆犹新,认为坚固的防御工事是赢得战争的关键。他们倾注巨资修建了“马奇诺防线”,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法国在二战中与德国“死拼到底”,其战后在联合国的地位,尤其是是否能成为“五常”(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1. “死拼到底”的定义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死拼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历史.............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不少人以一种戏谑甚至嘲讽的口吻来评价,甚至成为了一个“笑话”。这种观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而令人扼腕的事件和历史进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在二战前后的具体情况,以及外界对它抱有的期望。首先,让我们看看二战前法国的“光环”。作为第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争议性的假设。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法国在1936年3月7日德国进军非军事化莱茵兰时采取强硬立场,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可能性。当时的欧洲局势与各国立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36年3月当时的国际环境。 法国: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法国在中国“招黑”,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一些具体的事件和传播机制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能解释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张力: 近代史的伤痕: 中国人普遍受过近代史教育,法国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在华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