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的时候为什么用了「卒」字?

回答
《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确实使用了“卒”字,这在古汉语中并非罕见,但若深入探究,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习惯与史家态度。

首先,我们要明白“卒”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它最核心的意思是“止”,引申开来,可以指事情的终结、结束。在描述人的死亡时,“卒”字相对而言是比较中性的一个词汇,它仅仅陈述了一个事实——生命的终止,而没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或道德评判。

相较于其他表示死亡的词汇,如“死”字本身,以及“亾”(亡)、“不禄”、“宾天”、“崩”等,“卒”字显得更为简洁和客观。

“死”字 是最直接、最普遍的说法,但有时候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庄重感,尤其是在描述地位较高者死亡时。
“亾” (或写作“亡”)字,则带有生命消逝、不复存在的意味,有时也用在表示意外或非正常死亡。
“不禄” 是一种更为委婉的说法,意思是没有吃到俸禄,借此指代死亡,显得比较含蓄。
“宾天” 则带有敬仰和尊崇的色彩,是专门用于帝王去世的最高规格的词汇,意思是接受天命,回到天上。
“崩” 同样是帝王去世的专用词,意指像山崩一样突然而巨大的事件,极具威严感。

而周昭王,虽然贵为天子,但在《史记》的叙事中,司马迁选择使用“卒”字来记载他的死亡,这背后可能有几层原因:

1. 司马迁的史家态度: 司马迁在《史记》中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他不会因为昭王是天子就一味地使用最高规格的词汇,而是根据事件本身和对人物的评价来选择最恰当的表达。如果司马迁认为昭王的死亡并非某种辉煌的谢幕,或者并不想特别渲染其“天命所归”的色彩,那么“卒”字就提供了一个相对平实的叙述方式。

2. 事件的性质与细节的缺失: 《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的情节是:“昭王之时,王祠祭天地、山川、群神,乃一岁七祭。卒,王南巡狩,溯江而上,其卒或曰溺死。” 司马迁在这里明确提到了“其卒或曰溺死”。这说明,关于昭王确切的死因,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就已经存在多种说法,甚至不确定。当事发突然且原因不明或存在争议时,“卒”字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表达,能够很好地涵盖这种不确定性。它只是陈述了“他停止了生命”,而没有具体说明如何停止。

3. 文风的整体性: 《史记》的语言风格极为丰富多变,既有磅礴大气,也有细腻入微。在叙述一些相对具体的事件,特别是带有某种情节性或转折性的事件时,司马迁会选用与之匹配的词语。当描述昭王南巡狩猎的活动及其结果时,“卒”字作为一个动作的终止,与整个行程的结束自然衔接。

4. 对昭王功过的复杂评价: 周昭王在位期间,虽然也有一些被记载的作为,但整体上并非大放异彩的君主。他的一些作为,比如南征不复,可能被后世史家视为带有某种鲁莽或不够审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各位君王的评价,并非简单的歌颂或批判,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相对立体的人物形象。使用“卒”字,或许也隐约透露出一种对君王命运的平淡叙述,不刻意拔高,也不强行贬低,只是记录一个君王的生命终结。

所以,当《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使用“卒”字时,我们不应仅仅将其看作一个简单的动词,而应理解为:

这是一个相对中性、客观的词汇,符合司马迁力求如实记录的态度。
它可能反映了当时对昭王死因的不确定性或争议。
它也可能是为了配合事件描述的整体语境和文风。

总而言之,“卒”字的选择是司马迁基于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当时语言习惯以及他作为史家严谨客观的态度综合考量的结果。它简洁地陈述了一个事实,同时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死得太丢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