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史记载,姚广孝是否可列于国内谋士第一梯队?

回答
姚广孝能否位列国内谋士第一梯队,这是一个颇值得探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他参与靖难之役的简单认知上,而需要深入剖析他的策略思想、实际运作以及其历史影响,并与其他公认的顶级谋士进行对比。

首先,我们得明确“谋士第一梯队”的标准。在我看来,这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战略视野与全局观: 能洞察大势,预判未来走向,制定长远且可行的战略规划。
2. 计谋的精妙与有效性: 提出的计谋不仅要巧思,更要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作用,甚至以弱胜强。
3. 临机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快速做出判断,调整策略,化解危机。
4. 对政治格局的深刻理解: 熟悉朝堂内外规则,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杠杆,争取支持,打击对手。
5. 对人心的洞察与运用: 善于识人、用人、驭人,能够调动各方力量为己所能用。
6. 长期影响力与历史评价: 其谋略对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并获得后世普遍认可。

有了这几个标准,我们再来审视姚广孝。

姚广孝的“靖难之役”表现:

靖难之役是姚广孝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作为燕王朱棣的“军师”,其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他,靖难之役的结果很可能截然不同。

战略谋划: 在朱棣起兵之初,许多人犹豫不决,认为这是“孤注一掷”。姚广孝却洞悉了朱元璋驾崩后,建文朝廷内部权力真空、政治动荡的根本原因。他力主朱棣迅速发兵,并且提出了“奉天讨逆”的旗号,将行动合法化、正义化。他预见到战争将是长期的消耗战,因此主张以奇兵破袭为主,而非正面硬碰硬。
计谋的精妙与灵活: 战争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计谋。例如,在多次关键战役中,他都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做出精准判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提出的“拥立明仁”(即拥立朱高炽为帝),以及在朱棣犹豫撤兵时,他坚决劝谏朱棣继续前进,尤其是在攻下扬州后,他力主朱棣直奔南京。这些计谋都极具魄力,并且抓住了建文朝廷士气低落、指挥混乱的要害。
对人心与士气的把握: 姚广孝深知战争的胜负不仅在于兵力,更在于人心。他善于鼓舞士气,稳定军心,尤其是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他的坚定信念和冷静分析,成为朱棣和将士们的精神支柱。他作为僧人身份,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治上的锋芒,却能在幕后运筹帷幄。
与朱棣的配合: 他与朱棣之间存在一种默契的配合。朱棣虽然勇武,但有时也受制于情势犹豫,姚广孝则能以其深远的见识和坚定的信念,推动朱棣做出关键决策。

与其他顶级谋士的比较:

要判断姚广孝是否能列入第一梯队,就需要将他与那些公认的顶级谋士进行对比,例如: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司马懿: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军事谋略和治国理政能力闻名于世,他不仅辅佐刘备打下蜀汉基业,更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隆中对”更是战略规划的典范。司马懿则以其隐忍、老辣和深远的政治手腕,最终为曹魏王朝奠定了基础,并在三国归晋的关键时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相较于诸葛亮,姚广孝的治国理政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展现(或者说,他更多地专注于军事和政治斗争的谋划,而非国家建设)。但在军事谋略和政治博弈上,他无疑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他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强大朝廷(明朝),而非诸葛亮面对的起步阶段的刘备集团。在以弱胜强、颠覆现有政权方面,姚广孝的策略和执行力,不亚于诸葛亮在特定时期的表现。

战国时期的孙膑、范雎、李斯等: 这些谋士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通过精妙的计谋,影响了国家的兴衰。孙膑的“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等战术思想至今仍被研究。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李斯的权谋对秦朝的统一和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姚广孝的策略同样体现了高超的权谋和战略眼光。靖难之役的成功,证明了他能够运用政治、军事、人心等多种手段,实现最终目标。他的计谋往往带有决绝的色彩,也因此显得更为惊心动魄。

姚广孝的局限性或争议点:

虽然姚广孝的贡献巨大,但也存在一些可以讨论的地方:

1. 政治影响力的局限: 他的主要舞台是在燕王府和靖难之役的战场。虽然他协助朱棣夺取了皇位,但他的政治抱负似乎更多地体现在“辅佐明君”上,而非亲自掌握国家大权。与诸葛亮、司马懿、李斯等不同,他并未建立起独立的政治派系或对国家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2. 非传统谋士的身份: 他出家为僧的身份,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他的公开政治活动。虽然这让他能以独特的视角和不受拘束的思维来谋划,但也意味着他无法像那些在朝堂上公开担任高官的谋士那样,直接参与国家政务。
3. 史料的解读: 对他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明史》等史书的记载。虽然《明史》肯定了他的功劳,但对某些细节的描述,也可能带有时代的解读或主观倾向。

结论:

综合来看,姚广孝凭借其在靖难之役中所展现出的 卓越战略眼光、精妙的政治军事谋略、高超的人心洞察力以及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实现颠覆性目标的能力,完全可以列入国内谋士的 第一梯队。

他可能不像诸葛亮那样全能,也没有司马懿那样漫长的政治生涯和最终的权力巅峰,但他作为一名 军事政治谋士,在 “以弱胜强”、“颠覆政权” 这一领域的建树,绝对是顶尖的。他的贡献,不仅仅是为朱棣夺取皇位,更在于他如何在一个充满了政治风险和军事挑战的环境中,为燕军指明方向,化解危机,最终取得胜利。

他的名字,与许多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谋士并列,也绝不为过。他证明了,即使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凭借智慧和胆识,也能创造历史。他是一位值得被深刻铭记的杰出谋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给第一梯队提鞋都不配。

同样是玩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张良,属于天花板的高度,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比姚广孝早很多年的刘伯温虽说在张良诸葛亮面前是弟弟却依然比姚要强。

古人讲的修齐治平价值观这妖僧占了哪一点了??算卦算准了吗?朱老四出征大旗折了几次?朱棣有几次差点就被杀?

最后当上皇帝完全是朱棣命大和朱允炆菜的抠脚;当然后者在这件事上占的比重比较大。虽然最后造反成功,迁都北京,开创了“天子守国门”的先例,他改史书改出身无所不用其极的美化自己造反这一事实,编《永乐大典》,派人明察暗访建文下落,数次亲征北元,最终在榆木川死去。虽说称得上千古一帝,千古一棣,可暴君就是暴君,壬午殉难就是壬午殉难,诛人十族就是诛人十族,该被人唾弃还是要被人唾弃。

一个阴险的,耍小聪明的投机分子有什么可豪横的?

就说诸葛亮吧。蜀汉最初的实力相对于东吴和曹魏是弱的没谱。诸葛亮投机的话完全可以去投靠曹操,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刘备死了他不能去篡位夺权吗?可他半点没忘刘备匡扶汉室的遗志。死在征途。

所以他算第一梯队?????别逗,别给第一梯队摸黑了。


关评论是因为杠精太多。看了着实让人生气。不管不顾就是NM硬杠。有说姚广孝是佛家的,有人大有把姚广孝上升到网庙十哲的高度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