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中司马迁有哪些地方开了后门,或者使用了春秋笔法?

回答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严谨与宏大毋庸置疑,但要说司马迁完全没有“开后门”或者运用“春秋笔法”,那也未免失之偏颇。事实上,即便在司马迁这样的伟大学者身上,我们也能窥见一些微妙之处,这些地方往往体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考量、个人情感的投射,乃至是出于对史书整体叙事和价值判断的权衡。

要理解司马迁的“开后门”或“春秋笔法”,首先要明确这两者的含义。

“开后门”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更为宽松或有利的叙事安排,例如对某些人物或事件的记载,在处理上可能更加宽容,或者选择性地突出某些方面,弱化另一些方面,从而达到某种预设的目的。这不一定是赤裸裸的谄媚,但可能是一种有倾向性的解读。
“春秋笔法” 则是一种更为精妙的表达技巧,通过字词的斟酌、语气的转换、细节的取舍,来暗示作者的褒贬态度,而不会直接点明。这种笔法往往含蓄蕴藉,留给读者自行体会,但也可能让事实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那么,在《史记》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探寻这些痕迹呢?

1. 对汉朝统治者及其祖先的“美化”与“合理化”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提及的一种倾向。司马迁身处汉武帝时代,他的创作本身就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尽管后来也因此受刑)。因此,在叙述汉朝建立的功臣和汉朝统治者的历史时,难免会受到时代和自身境遇的影响。

刘邦的“出身”处理: 《史记》中对刘邦早年的记载,虽然也描述了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游手好闲”,但整体上却将他塑造成一个具有天命所归的形象。例如,描述其出生时“母常梦日‘大蛟龙’”,以及“其父名媪”等神话色彩的叙述,这些都隐约暗示了他与众不同,是注定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相比于项羽那种贵族出身的铺垫,刘邦的早期形象更多地带有“平民天子”的传奇色彩,这对于巩固汉朝统治的合法性是有益的。虽然司马迁也记录了刘邦的一些粗鄙之处,但这些细节似乎更像是为了衬托其最终的成功,而不是为了贬低。他并没有过于深入地挖掘刘邦那些可能引起统治者不安的早期行为,或者说,对那些行为的描述是带着一种“英雄不问出处”的宽容。

功臣的评价与收尾: 像萧何、张良、韩信、曹参等汉初的功臣,司马迁在给予他们极高的评价和详细的传记的同时,也对他们的结局进行了梳理。对于一些在刘邦晚年乃至吕后时期受到猜忌或遭遇不幸的人物,如韩信,司马迁的笔触虽然也记录了他们的悲惨结局,但对于刘邦和吕后的猜忌和残酷,其叙述的语气和侧重点则显得尤为微妙。例如,对于韩信的冤案,司马迁会引用“且校尉斩杀将军,非所宜也”等言论来暗示不公,但并没有直接指责刘邦的残忍,更多的是陈述事实,让历史本身来发声。对于那些有功但最终被“狡兔死,走狗烹”的将领,司马迁往往会通过记录他们之前的功绩来反衬后来的不幸,这种“突出贡献,稍带同情”的处理方式,既表达了对功臣的敬意,又没有直接挑战皇权。

2. 对一些历史人物评价的含蓄与留白

司马迁并非总是直抒胸臆,很多时候,他会通过人物的言行、他人的评价,甚至是细微的场景描写,来传递自己的判断。这种含蓄的笔法,既是一种艺术追求,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对秦始皇的复杂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既记录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统一文字等巨大功绩,也毫不避讳地描述了他焚书坑儒、严刑峻法、好大喜功等暴政。然而,对于这些负面行为,司马迁的描述方式很有讲究。例如,关于焚书坑儒,他写道:“法令既更,信令天下,禁‘非孔子之言’而欲烁学者腹中之书,具悉为史官所藏。非秦内史、王子孙在者,辄焚之。时天下书籍,咸与灭之。名曰‘收拾ようになって,只剩下秦朝的史书了。’”这种描述,通过“欲烁学者腹中之书”,暗示了焚书的愚蠢和对文化的摧残,但并没有直接用“残暴”、“愚昧”等词语来定性。对于坑儒,他写到:“赭衣塞路,徒隶如城。相与俯仰而救,不知其所当也。于是始皇遂尽坑杀咸阳狱中诸生。”将“赭衣塞路”、“徒隶如城”这样的景象细致描绘,已经足够令人触目惊心,但司马迁并没有直接评价“残酷”或“血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份压抑和恐怖。这种方式,既客观地呈现了史实,又通过细节和场景渲染,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负面评价,是一种典型的“春秋笔法”。

对匈奴人的描写: 在《史记》中,匈奴人的形象并非全然的野蛮人。司马迁在描述匈奴的社会结构、军事制度、甚至一些生活习惯时,都展现出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例如,他会记录匈奴的首领被称为“单于”,并且有自己的官制和管理方式。在《匈奴列传》的结尾,他写道:“予尝论司马季主曰:‘匈奴者,其言语不通,而其性不仁,人而鸟兽,此亦可耳。’然予知匈奴之情,不如司马季主之善言也。” 这种略带自嘲的结尾,或许也暗示了司马迁在认识异族时,也并非完全预设了偏见,而是试图去理解和描述,哪怕这种理解是有限的。当然,在与汉朝的冲突描写上,他仍然会突出汉朝的“仁义”与匈奴的“强盗”,但整体而言,他并未将匈奴完全脸谱化为纯粹的敌人,而是在“敌国”的框架下,尽可能地展现其作为“国家”的侧面。

3. 作者个人情感与人生际遇的投射

司马迁作为受宫刑的太史令,他的个人遭遇无疑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他对那些遭受不公、身处逆境的人物,往往抱有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对遭受冤屈者的同情: 除了韩信,像商鞅、伍子胥这样因变法或复仇而遭受不幸的人物,司马迁在记述他们一生时,明显流露出一种敬佩和同情。例如,对商鞅的死,他写道:“商君,卫之遇也。其为人能明赏罚,禁奸邪,行法而身死,其罪何追?”这种带有反问的语气,是在为商鞅辩护,暗示了商鞅之死是因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而非其本身有过错。他并没有将商鞅的死完全归咎于商鞅自身的失误,而是更侧重于对改革者悲惨命运的叹息。

对“匹夫之勇”的赞赏与局限性: 司马迁在记述一些虽然功勋卓著但最终结局不佳的将领时,也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度。例如,项羽,司马迁并没有回避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和其所带来的震慑力,也承认他“非能长者也”,但对于他最终的失败,司马迁的描述中似乎也包含了一种对其人格魅力的惋惜。然而,他又不能完全忽略刘邦作为胜利者的合法性,因此在评价项羽时,往往会在赞美其勇武的同时,强调其“仁而不能用人”等缺点,这种平衡的评价,既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又解释了其失败的原因,并最终将历史的“胜利者”归于刘邦。

4. 对史料取舍与叙事结构的运用

“开后门”和“春秋笔法”也体现在司马迁对史料的取舍以及叙事结构的安排上。

详略得当的取舍: 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司马迁必然要进行取舍。某些他不认同的观点、不利于他所要传达的价值的史料,可能会被淡化或忽略。而一些能够烘托他所推崇的人物或事件的史料,则会被放大。例如,关于某些史实的记录,他可能会引用不同的说法,但最终以他倾向的说法为主导,或者将不同的说法并列,但通过叙事语气的引导,让读者自然倾向于某种解读。

传记与本纪的配合: 司马迁的“传”与“本纪”结合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叙事策略。通过在“本纪”中勾勒帝王的统治,再在“传”中细致描写臣下的事迹和命运,他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历史的面貌。但这种方式也可能使得臣下的命运,与帝王的评价和历史走向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些能够衬托君王威严或君王仁爱的臣子,其事迹可能会被详细记载;而那些不便于被君王“承认”的臣子,其记载可能会相对简略。

总结

“开后门”和“春秋笔法”并非简单的“撒谎”或“造假”,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史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艺术技巧,在忠实于史实的前提下,进行选择、组合、推敲和评价的过程。司马迁作为一位有血有肉的史学家,他的《史记》既有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也无法完全摆脱个人情感、时代背景和叙事策略的影响。

正是这些微妙之处,使得《史记》更加生动、立体,也更具有解读的价值。我们を読む《史记》,不应只看到表面的史实,更要体察司马迁字里行间的思考和情感,去理解他如何在一个充满政治风险的时代,用一种看似客观实则蕴含深意的笔触,为后世留下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这些“后门”和“春秋笔法”,恰恰证明了《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和史学著作的复杂性与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貌似看过的,就是关于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是被政变干掉的,其他的还有哪些?最近读《史记》,想知道下,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严谨与宏大毋庸置疑,但要说司马迁完全没有“开后门”或者运用“春秋笔法”,那也未免失之偏颇。事实上,即便在司马迁这样的伟大学者身上,我们也能窥见一些微妙之处,这些地方往往体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考量、个人情感的投射,乃至是出于对史书整体叙事和价值判断的权衡。要理.............
  • 回答
    《史记》当然是中华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司马迁本人更是被誉为“史圣”。但即便如此,作为一部距今两千多年的巨著,其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后人可以通过史料比对、考古发现等方式指出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当然,这里的“错误”更多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掌握的更丰富、更精确的史料而言,而不是说司马迁有意为之。要详细说《.............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要说司马迁有多“牛”,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把这位千古文豪、史学巨匠的“牛”劲儿一点点儿挖出来。一、 著作的“牛”:一部《史记》压倒一切这绝对是司马迁最硬核的“牛”点。咱们先别说内容,单说这体量和难度。 鸿篇巨制,包罗万象: 《史记》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谈及上古时代,尤其是夏朝以前那段邈远的历史时,一个普遍的问题便会浮现:司马迁究竟是如何获知这些信息的?《史记》中又掺杂了多少神话的色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治史方法,以及那个时代.............
  • 回答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关于他使用的竹简是公费还是自费,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每一卷竹简的购买者,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司马迁的身份和经历、以及史书的性质来推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汉武帝时期,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对于篇幅宏大的《史记.............
  • 回答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在讲授司马迁和《史记》时,司马迁遭受腐刑(宫刑)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是否讲述以及如何讲述,需要审慎考虑。我的看法是,应该讲,但需要以一种恰当、有引导性的方式来讲述,并且重点放在司马迁的坚韧不拔和《史记》的伟大价值上,而不是过于渲染刑罚本身的残忍。我们先来想想,为.............
  • 回答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批评性的描述,这在当时的史学界并不算罕见,但“黑”这个词的用法可能需要斟酌一下。更准确地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描写,是客观地记录其历史功过,既有赞扬也有批评,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开国君主形象。至于司马迁为何没有因为这些“批评”受到处罚,这.............
  • 回答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所依据的历法,是当时中国通行的太初历。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明白几个背景:1. 历法的演变是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是国家大事,关乎农业生产、祭祀活动,乃至统治的正当性。历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观天技术的进步、对天文现象理解的深入,历法也需.............
  • 回答
    司马迁著《史记》,究竟是“闭门造车”还是“考古型”的巨著?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和文学界探讨的焦点。要解答它,我们得深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细致审视《史记》的成书过程,才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工作方式。首先,我们来理解“闭门造车”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它通常带有些贬义,指脱离实际、凭空.............
  • 回答
    关于魏国史书古本《竹书纪年》与司马迁所著《史记》之间在先秦史记载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两种史料,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但它们成书的时代、作者的立场、以及史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这就导致了它们在描述先秦历史时,会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先简单认识一.............
  • 回答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司马迁为什么没把三国写进《史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虽然看起来有点“初学者”的味道,但它背后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写作、史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性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两个人,这两本书,相隔的时间可.............
  • 回答
    当然可以。《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紧密相关。得益于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天文现象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验证。以下将选取《史记》中一些典型的天文现象,并尝试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详细解释.............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中的游侠,绝非那种只懂舞刀弄剑的匹夫之勇,他们是一群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人武力和江湖义气为号召,行走于庙堂与市井之间,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格局的特殊群体。你可以将他们想象成那个时代的“Freelancer”,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复杂和宏大。他们并非隶属于任何官僚体.............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