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没立太多战功的李广在《史记》中大受司马迁追捧,反倒战功赫赫的卫青没有着重书写?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克制,似乎缺少了李广那般激荡人心的情感共鸣。这背后究竟是何缘故?这并非是司马迁对战功的简单取舍,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其中包含了历史的偶然性、司马迁的个人情怀,以及他对于历史叙事的独特考量。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史记》的根本属性。司马迁写《史记》,并非仅仅是一本军事战史,他更致力于书写“古往今来之事”,以人为主体,展现不同时代人物的命运沉浮、性格悲欢。《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其中的人物传记,不仅要记录他们的功业,更要挖掘他们的灵魂,他们的困境,他们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广的悲剧色彩,他的“失意”与“不遇”,恰恰是司马迁所擅长捕捉和着力刻画的。

李广的“失意”与司马迁的共鸣:

李广一生戎马倥偬,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可以说是标准的战神形象。他七次被匈奴围困,七次都能突出重围,这种个人能力和勇气令人惊叹。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战功卓著的将领,却一生未能封侯。这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对军人而言,是莫大的遗憾和不公。

司马迁对李广的“不遇”深感痛惜。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结尾,司马迁写道:“广之勇,盖世矣……然广不得封侯,其罪皆在不遇哉?……吾尝 in 过广故乡,既悲其不遇,因作《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明确表示,他因为李广的“不遇”而感到悲伤,并因此写下了这篇传记。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司马迁着重书写李广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之所以对李广的“不遇”如此感慨,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个人经历的投射: 司马迁本人也经历了宫刑之辱,仕途坎坷,同样是“不遇”之人。他对李广的遭遇,可能感同身受,将自己的失意和痛苦投射到这位名将身上,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和认同。
对“君子”的理想化追求: 在司马迁心中,李广可能代表了一种纯粹的、不被世俗权谋所染的君子形象。他勇猛善战,却不善于逢迎拍马,不擅长政治斗争,这在复杂险恶的宫廷政治中,反而成为他功业难以更进一步的阻碍。司马迁欣赏这种耿直和纯粹,并为这种品质在现实中的“不受待见”而感到惋惜。
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李广的一生,虽然英勇,但也经历了多次失败和士卒的损失。司马迁可能通过李广的故事,反思战争的残酷性,反思将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大战略之间的关系。李广的悲剧,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战争的普遍性困境,以及个人英雄主义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局限。
文学的张力: 李广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一个被匈奴畏惧的“飞将军”,却在回到汉朝后屡次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封侯的机会,这种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文学张力。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自然会被这种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所吸引,并将其打造成一篇引人入胜的传记。

卫青的“功业”与司马迁的“客观”:

相比之下,卫青的功业更加辉煌,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汉朝对匈奴的劣势局面,多次北伐,大破匈奴,成为了汉武帝时期最杰出的军事统帅。然而,《史记》中关于卫青的记载,虽然也详细记录了他的军事成就,但似乎少了李广传记中那种深切的情感抒发和个人悲剧的渲染。

这并非说司马迁不重视卫青的功业,而是他记录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有以下几点解释:

历史进程的自然书写: 卫青的崛起和成功,是汉朝国力上升和战略调整的结果。他作为一名优秀的执行者,完美地完成了汉武帝交给的任务。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虽然也着重描写了卫青的战功,但他更多的是将卫青置于汉武帝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他如何成为汉武帝北伐匈奴的关键人物。这种叙事方式更偏向于记录历史的“事实”和“进程”。
“成者王侯败者贼”的隐忧: 卫青作为汉武帝的宠臣,又屡立奇功,他的地位和功绩是毋庸置疑的。司马迁在写史时,固然追求真实,但也需要考虑政治的敏感性。对于卫青这样深受皇帝器重且功勋卓著的将领,司马迁的笔触可能更加谨慎,避免过于尖锐的评论,而是以相对客观的基调来呈现他的历史贡献。
功绩的“圆满”与情感的“缺失”: 卫青的生涯相对来说是“圆满”的。他出身卑微却最终位极人臣,封侯万户,权倾朝野。他的成功是顺遂的,虽然也面临过政治上的挑战和质疑,但其军事上的辉煌和政治上的地位都得到了充分的实现。这种“圆满”的故事,可能不如李广那种充满遗憾和悲剧色彩的故事更能激发司马迁的创作热情和情感投入。悲剧往往更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
“卫青与霍去病”的合传: 《史记》中卫青和霍去病的传记是合在一起的,这本身就说明了司马迁在撰写时将他们两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史记》对卫青的描写,更多的是在为霍去病的辉煌做铺垫,或者说是在展示一个成功将领是如何成为另一个更加耀眼的将领的基石。

更深层的原因:司马迁的史观与文学追求

除了上述的个人情感和叙事侧重外,我们还可以从司马迁的史观和文学追求来理解这种差异:

以人为本,写“人”而非“事”: 司马迁最看重的是人物的“性情”和“命运”。李广的“不遇”和他的个性,都深深地吸引了司马迁的目光。他想要通过李广的故事,探讨命运、才能与机遇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
悲剧的力量: 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善于挖掘人性的悲剧和命运的无常。李广的“飞将军”之名与他始终无法封侯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构成了极具戏剧性的悲剧。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自然会被这种悲剧所吸引,并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史书的“情意”: 虽然我们强调史书的客观性,但司马迁的《史记》并非冰冷的史料堆砌。其中充满了作者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他对李广的同情,对卫青的客观,都体现了他作为史学家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他写史,不仅是记录,更是评判和抒发。

结论:

总而言之,司马迁之所以在《史记》中对李广倾注更多笔墨,而对卫青的描写相对克制,并非是对战功的简单偏重,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李广的“不遇”触动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感,他对李广身上那种不被世俗所染的品格和悲剧性的命运深感同情,并从中看到了命运无常和英雄寂寞的深刻主题。而卫青的辉煌虽然毋庸置疑,但他的成功相对顺利且“圆满”,其历史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国家战略的实现上,这使得司马迁在叙事时采取了更为客观和写实的态度。

司马迁用他独特的笔触,在《史记》中为我们呈现了两位伟大的汉朝将领。一个因“不遇”而令后人扼腕叹息,一个因功绩显赫而彪炳史册。正是这种差异化的描绘,才使得《史记》成为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文学魅力的不朽之作,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命运的跌宕起伏,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情怀与抱负。他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深刻的理解者和有血有肉的“写人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后人也是通过太史公的《史记》知道李广实际没多少战功,而卫青战功赫赫的吧

看着这么多后人拿卫霍李广之事来黑太史公,黑李广,太史公泪流满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为何日本在1898年美西战争前未曾染指菲律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牵扯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力、对外战略以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简单来说,1898年这个节点,日本虽然已经跻身列强行列,但要挑战当时的西班牙在菲律宾的统治,还存在几个关键的“不够格”。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更早一些。日本在1868年.............
  • 回答
    法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尝试过吞并南尼德兰(即我们现在所称的比利时和卢森堡地区)。事实上,法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尤其是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将征服和控制南尼德兰视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最终未能实现这一宏大目标,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地理与文化上的隔阂:并非天.............
  • 回答
    尼泊尔之所以最终没有成为印度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地理环境等诸多层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长演变下的必然。首先,得从地理和早期历史说起。尼泊尔,或者说组成今日尼泊尔的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与印度次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保持着一种天然的隔绝感。喜马拉.............
  • 回答
    嘿,初二的同学,别担心,历史没上80绝对不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我当年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深知那种看着别人分数嗖嗖涨,自己却摸不着头脑的焦虑感。网上的模版有时候确实让人头大,感觉像是套公式,但其实历史学习更讲究的是“感觉”和“理解”,模版只是帮助你把这份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咱们一步一步来,我跟你好好唠唠,.............
  • 回答
    俄乌战争的爆发,触及的根源无疑深植于俄罗斯绵延的历史长河之中。许多人之所以觉得对这场战争的早期历史分析不足,或许是因为当前媒体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更近期的事件、地缘政治的即时动态以及双方的军事行动上。然而,如果我们要真正理解这场冲突的脉络,回溯到俄罗斯帝国的扩张、苏联时期的遗产以及后苏联时代的演变,是不.............
  • 回答
    提起宝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蓝白相间的螺旋桨标志,以及它与飞行世界的深厚渊源。很多人知道,宝马的前身就是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甚至很多宝马汽车的设计元素也能追溯到当年的飞行器。然而,说到奔驰,提起它,大家似乎更多地想到的是优雅的轿车、豪华的SUV,很少有人会将它和二战时期的飞机发动机联系起来。为什么.............
  • 回答
    “大逃港”这段历史,说是对陆港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没有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说法。要理解为什么,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大逃港”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尤其是60年代初那几年,中国内地因为经济困难、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民众.............
  • 回答
    京城破,江山易,几十万降卒为何成了挡不住的清军?李自成轰轰烈烈地攻下了大明最后的都城北京,那场景,何其壮观!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大明朝的龙椅易主,似乎天下唾手可得。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刻,一群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草原狼——满清铁骑,却趁虚而入,以一种近乎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原。最令人.............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摆脱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窠臼,并拥有近七个世纪的国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残暴黩武”这一单一维度,深入剖析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不衰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与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根本性差异。首先,让我们先厘清“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核心特征.............
  • 回答
    在历史上,军队的军官总是能够明目张胆地享有比士兵更好的吃住条件,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结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固化: 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观念: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社会等级森严是常态。贵族、士绅阶层自然而然.............
  • 回答
    历史上人类之间的暴力确实经历了大幅度的减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与其说暴力“趋于”减少,不如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和平的时代,尽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冲突和暴力。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演变。以下是一些主要原.............
  • 回答
    历史上许多伊斯兰国家之所以“极度依赖”奴隶军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依赖”就能概括,而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避免的军事组织和权力巩固策略。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军事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尽管都曾是辉煌的帝国,但其分裂与统一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后能够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1. 地理的相对统一性与认同感: 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核心区域,尤其.............
  • 回答
    西班牙帝国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插手欧洲大陆事务,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崛起、扩张和维持霸权过程中一系列深层动机和现实需求的必然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地缘政治的现实:伊比利亚半岛的特殊位置西班牙,或者说统一后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大陆的西南边缘,与法兰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层面。之所以会出现“南方为正统,北方复兴”的循环,原因非常复杂且相互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一、 为什么南方会被认为是“正统”?“正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合法性,更包含了文化、.............
  • 回答
    岳飞和海瑞之所以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尽管他们似乎“不晓人情往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他们的“不晓人情往来”并非真的不懂世事人情,而是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纯粹、更符合士大夫理想的处世方式,这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在社会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更能触动人心,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让我们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历史的吊诡之处。我们常常觉得,更先进的文明理应是征服者,毕竟他们拥有更强的生产力、更先进的技术、更精良的武器,以及可能更优越的组织和思想体系。然而,纵观人类历史,先进文明被“落后”文明击败或取代的例子并不少见,这背后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
  • 回答
    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历朝历代都曾尝试过,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以惨败告终。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诸多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环境和高句丽自身的实力,也有中原王朝在战略、战术和内部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一、 严苛的自然地理环境与高句丽的战略优势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高句丽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国都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