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迁写《史记》时用的竹简是公费还是自费?

回答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关于他使用的竹简是公费还是自费,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每一卷竹简的购买者,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司马迁的身份和经历、以及史书的性质来推断。

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汉武帝时期,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对于篇幅宏大的《史记》来说。竹简的制作需要砍伐竹子、削制、干燥、编联等一系列工序,成本不低。

从当时国家机构的运作来看,我认为司马迁使用竹简更倾向于“公费”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如下:

司马迁的身份: 司马迁并非普通文人,他担任的是太史令一职。太史令是朝廷的史官,负责掌管天文、历法,并编撰史书。这是一个国家设立的、有明确职责的官职。他的工作内容本身就是为国家记录历史。
国家史书的性质: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编撰具有重大的国家意义和政治意义。如此重要的史书,从古代到近代,其资料搜集、整理和抄写,历来都是国家支持的工程。国家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书写材料。
太史令的职责范围: 太史令这个职位不仅仅是“看天”那么简单,他身处国家图书馆(天禄、石渠)这样的文献中心,接触的是皇家藏书和各种官方记录。这些地方本身就储备有大量的书写材料,以供官员办公和查阅之用。可以合理推测,司马迁在任期间,太史令的办公和研究需要,国家会予以保障。
“公费”的定义: 在那个年代,“公费”的概念可能和现在不太一样。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家直接发钱买竹简给他。更可能的情况是,国家为太史令这个职位提供了运作经费,或者在他的职责范围内,可以调动和使用国家储备的办公物资,其中就包括了竹简。就像你现在是某公司的部门经理,公司会提供办公用品一样,道理是类似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自费”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一种“公私结合”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的个人投入: 即便是公家提供了基本材料,司马迁作为《史记》的作者,他对这部巨著的倾注是巨大的,远远超出了普通办公需求。他为了搜集史料,不惜远赴各地,这其中的差旅费、食宿费,甚至是购买稀有史料的费用,很可能大部分是司马迁个人承担的。当他需要大量的竹简用于详细的记录、考证和多次修订时,他可能会动用自己的积蓄来补充。
“公费”的局限性: 汉代国家财政并不像现代这样能够提供无限的资源。虽然司马迁是太史令,但具体的书写材料,尤其是如此海量的消耗,可能国家只提供基础的份额。当他的个人研究和写作超出了这个基础份额时,他很可能需要自己想办法。
遭受宫刑后的经济状况: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虽然恢复了太史令的职务,但他的经济状况可能不如从前。在这个艰难时期,如果完全依赖公家拨付,未必能满足他疯狂的写作需求。他可能需要变卖一些家产来支撑他的事业。

所以,更详细地来说: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太史令的身份决定了他最核心的写作用材料,即为了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竹简,很可能是由国家提供的,或者至少是国家在办公经费上予以了支持。 可以理解为一种“国家公用”的性质。

但是,考虑到《史记》的巨大体量、司马迁为了搜集资料的广泛走访、以及他对这部书的近乎狂热的投入,当国家提供的基础材料不足以满足他深入研究、反复修改、以及长期写作的需要时,他极有可能动用了自己的私款,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例如变卖部分财产)来购置额外的竹简,以保证《史记》的顺利完成。

因此,我们可以说,《史记》的创作,是在国家职能的框架内进行的,其主要的书写材料“公费”支持是基础,但司马迁个人的“自费”投入,尤其是在材料消耗量上,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他将个人命运、理想与国家的历史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公费”的便利和“自费”的执着,共同铸就了这部不朽的巨著。他本人可能就曾说过,“文史不详,史不成”,“著述之劳,非人力所能及。” 其中包含的艰辛和付出,是物质条件难以完全概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司马迁的职务有三个:太史公,太史令和中书令。前两者名字相似,官阶差别很大,不是一回事。《史通· 外篇·史官建置第一》:"汉兴之世,武帝又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以司马谈为之。汉法,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叙事如《春秋》。及谈卒,子迁嗣。迁卒,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

那个时代,官名带个"公"字的,都牛逼得要死。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被称为"三公",就是一例。

另外,那时候,春秋战国和秦的制度余绪还在,所有名字上带"史"的官,名义上都是太史公的下属,而且由太史公负责选拔,考核等。你再看看上面那"三公",中间是不是有个"御史大夫"?

做了这种清贵显要的官,虽说实权不大,名义上的地位很高,会用不起竹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关于他使用的竹简是公费还是自费,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每一卷竹简的购买者,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司马迁的身份和经历、以及史书的性质来推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汉武帝时期,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对于篇幅宏大的《史记.............
  • 回答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所依据的历法,是当时中国通行的太初历。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明白几个背景:1. 历法的演变是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是国家大事,关乎农业生产、祭祀活动,乃至统治的正当性。历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观天技术的进步、对天文现象理解的深入,历法也需.............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司马迁著《史记》,究竟是“闭门造车”还是“考古型”的巨著?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和文学界探讨的焦点。要解答它,我们得深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细致审视《史记》的成书过程,才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工作方式。首先,我们来理解“闭门造车”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它通常带有些贬义,指脱离实际、凭空.............
  • 回答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在讲授司马迁和《史记》时,司马迁遭受腐刑(宫刑)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是否讲述以及如何讲述,需要审慎考虑。我的看法是,应该讲,但需要以一种恰当、有引导性的方式来讲述,并且重点放在司马迁的坚韧不拔和《史记》的伟大价值上,而不是过于渲染刑罚本身的残忍。我们先来想想,为.............
  • 回答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司马迁为什么没把三国写进《史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虽然看起来有点“初学者”的味道,但它背后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写作、史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性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两个人,这两本书,相隔的时间可.............
  • 回答
    《史记》当然是中华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司马迁本人更是被誉为“史圣”。但即便如此,作为一部距今两千多年的巨著,其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后人可以通过史料比对、考古发现等方式指出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当然,这里的“错误”更多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掌握的更丰富、更精确的史料而言,而不是说司马迁有意为之。要详细说《.............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要说司马迁有多“牛”,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把这位千古文豪、史学巨匠的“牛”劲儿一点点儿挖出来。一、 著作的“牛”:一部《史记》压倒一切这绝对是司马迁最硬核的“牛”点。咱们先别说内容,单说这体量和难度。 鸿篇巨制,包罗万象: 《史记》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
  • 回答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严谨与宏大毋庸置疑,但要说司马迁完全没有“开后门”或者运用“春秋笔法”,那也未免失之偏颇。事实上,即便在司马迁这样的伟大学者身上,我们也能窥见一些微妙之处,这些地方往往体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考量、个人情感的投射,乃至是出于对史书整体叙事和价值判断的权衡。要理.............
  • 回答
    关于魏国史书古本《竹书纪年》与司马迁所著《史记》之间在先秦史记载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两种史料,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但它们成书的时代、作者的立场、以及史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这就导致了它们在描述先秦历史时,会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先简单认识一.............
  • 回答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批评性的描述,这在当时的史学界并不算罕见,但“黑”这个词的用法可能需要斟酌一下。更准确地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描写,是客观地记录其历史功过,既有赞扬也有批评,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开国君主形象。至于司马迁为何没有因为这些“批评”受到处罚,这.............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谈及上古时代,尤其是夏朝以前那段邈远的历史时,一个普遍的问题便会浮现:司马迁究竟是如何获知这些信息的?《史记》中又掺杂了多少神话的色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治史方法,以及那个时代.............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史学传承和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咱们现在体制外的民间写史人,很难再达到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那样“封神”的地位?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不行”,而是时代、社会、史学本身的演进,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共同造成的。首先,得说说那几位先贤为啥牛。 时代造就的“独一.............
  • 回答
    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否“有意”低估刘邦的军事才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文学界讨论颇多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史料的局限性、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司马迁“有意”去贬低刘邦。司马迁作为史官,其首要职责是记述.............
  • 回答
    司马迁并没有将霍去病和卫青写进《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历史上因得到君主宠幸而获得显贵地位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例如美色、奉承、谄媚等方式来获得君主的青睐,进而掌权干政,对国家政治产生负面影响。霍去病和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赫.............
  • 回答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简单地说,他想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当朝的统治者提供一面鉴照古今的明镜,帮助他们安邦定国,实现长治久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动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一、政治现实的紧迫性与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