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资治通鉴?

回答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简单地说,他想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当朝的统治者提供一面鉴照古今的明镜,帮助他们安邦定国,实现长治久安。

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动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

一、政治现实的紧迫性与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司马光所处的北宋时期,虽然总体上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内部的积弊也日益显现。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严重,与辽、西夏等北方政权的对峙也始终是悬在北宋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宋仁宗时期相对太平,但经历了“庆历新政”的起伏,司马光对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份太平有着切身的体会和焦虑。

他亲身参与过政治,深知朝堂之上衮衮诸公的治国理念千差万别,甚至相互掣肘。有些官员一味求稳,固步自封;有些则激进冒进,缺乏长远考量。司马光认为,如果统治者不能从中汲取足够的智慧,缺乏历史的参照,很容易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国家陷入动荡。

他渴望看到一个真正稳定、繁荣、长久的国家,而他认为,这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之上。《资治通鉴》的“资治”二字,正是点明了其核心目的——为治理国家提供借鉴。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皇帝和大臣们能够看到前朝的兴衰得失,了解哪些做法是有效的,哪些是导致灭亡的根源。

二、对传统史书叙述方式的不满与创新

在司马光之前,中国史书的编纂早已蔚然成风,从《尚书》的年代记事,到《春秋》的“春秋笔法”,再到《史记》的纪传体,《汉书》的断代体,以及后来的《后汉书》、《三国志》等等,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体系。

然而,司马光却对这些史书的体例和侧重点并不完全满意。他认为,许多史书要么过于侧重个人事迹的记载(如纪传体),使得国家大事的脉络不够清晰;要么篇幅庞杂,不易于提取关键信息。更重要的是,他觉得不少史书在叙述时,往往带有作者个人好恶的倾向,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有时不够客观公正。

司马光推崇的是一种“以事系时”的编年体,但又与《春秋》的简略不同,他要的是详尽的史实,但又要以时间为线索,清晰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相互联系。他希望能够“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周太祖广德元年”,将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串联起来,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

他更注重的是国家层面的政治兴衰,特别是君臣关系、制度沿革、战争策略等对国家命运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方面。他希望《资治通鉴》能够成为一部“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为将之道”的教科书,而不是仅仅记录英雄人物的传奇。

三、继承与发扬儒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的思想

儒家思想历来强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认为从历史中学习是治国理政的重要途径。孔子编纂《春秋》,便是希望以此来“明是非,辨善恶”,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司马光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自然深谙此道。

他不仅仅是站在一个史学家的角度来记录历史,更是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他相信历史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就蕴藏在一次次事件的因果之中。通过对这些因果的梳理和分析,他希望能够找到治国安邦的“道”和“术”。

他曾在《与司马温公论史策》中说:“吾尝论史,以为史者,王者之鉴也。王者不明于鉴,则其所以损益兴废者,茫然无所依。”这句话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他的写作初衷:为帝王提供一面鉴照自身的镜子。

四、个人学养与历史责任感的驱动

司马光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博览群书,搜集资料,考辨史实,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同时,他身上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看到国家面临的挑战,感受到时代赋予的使命。他认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写《资治通鉴》是他承担这份历史责任的最好方式。

他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与他的学生胡居厚、刘恕、范祖禹等人一起,才完成了这部巨著。这期间,他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从未放弃。这份坚持本身就体现了他对历史和国家深沉的爱。

总结一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出于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

政治抱负: 希望为北宋的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史学革新: 改革传统史书的体例,以更清晰、更客观的方式呈现历史的全貌,突出政治兴衰的主线。
儒家传承: 践行“鉴于往事,有资于治”的儒家理念,将历史作为指导现实政治的工具。
个人使命: 以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经验总结。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政治百科全书,它至今仍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芒,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这么多回答,我就问一句:你们连作者自述都不看的吗?!

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不能竟其篇第,毕世不能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言。

司马光编撰此书之初的名字叫作《通志》,按照他的说法,是考虑到此前正史内容太过庞大、不利研学,所以专门创作用来科普“诸生”的通史普及之作。作为解决方案,他的关键词是两个:编年、简要!

而从实际效果来说,从作为底本的十七史从1500多卷缩减到294卷,减了4/5多。哪怕现在的各种网络大师都知道吹自己“通读二十四史”多半是要被打脸的,哪怕是宋代以前的十七史都不太可能读的完。这个时候《资治通鉴》就成了最好的装X入门书。

但实际上我们说,大多数人读的甚至还不是司马光的原文,而是各种白话文精简版,甚至纯粹瞎编的《柏杨版》……

不管怎么说,司马光的创作意图倒是达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简单地说,他想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当朝的统治者提供一面鉴照古今的明镜,帮助他们安邦定国,实现长治久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动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一、政治现实的紧迫性与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司.............
  • 回答
    司马迁并没有将霍去病和卫青写进《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记载了历史上因得到君主宠幸而获得显贵地位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例如美色、奉承、谄媚等方式来获得君主的青睐,进而掌权干政,对国家政治产生负面影响。霍去病和卫青都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赫.............
  • 回答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司马迁为什么没把三国写进《史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虽然看起来有点“初学者”的味道,但它背后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写作、史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性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两个人,这两本书,相隔的时间可.............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司马氏篡魏,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事,里头盘根错节,说起来能写一本厚厚的史书。简单点说,就是司马家看曹魏政权不行了,自己又势力够大,抓住了机会,一步一步把曹家的江山给端了。要细说起来,这事儿得从曹操那会儿算起。曹操是魏武帝,他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但他终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还是汉臣。他.............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个史实上的误会。刘裕作为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并没有进行过灭绝司马氏后裔的举动。事实上,刘裕的崛起和执政,本身就是发生在司马氏建立的东晋王朝内部的。我们来捋一捋这段历史的脉络,或许能帮助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以及当时真实的政治格局:刘裕是谁?刘裕,字德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刘裕灭司马氏全族,以及后来的萧道成灭刘氏后裔,这两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朝代,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权力斗争逻辑,以及王朝兴衰的残酷性,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刘裕为何要灭司马氏全族?要理解刘裕灭司马氏全族的原因,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东晋王朝的建立和.............
  • 回答
    要说刘裕诛杀司马懿后人中有才望者,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还得从当时的大背景说起。这可不是小事,里面牵扯到 राजवंश更替的血腥史,以及新王朝建立者巩固权力的政治考量,还有一些历史的巧合与必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是谁,他为什么能当皇帝。刘裕出身贫寒,是个实打实的寒门子弟。你想想,在那个门阀士族把.............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古代像曹丕、司马炎这样的权臣之所以选择篡位,而非效仿日本幕府制度的“幕府将军”,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合法性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复杂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根本性的制度差异:皇权与幕府的起源和性质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者所处的政治语境和制度的根基完全.............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司马懿和李世民都算得上是历史上颇有手段的政治家,都曾用非常规甚至残忍的方式巩固权力。但司马懿在道德评价上遭受的指责,比李世民要沉重得多,这背后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历史背景、道德标准、史书记载以及后世的解读等等。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背景与起点:一个比另一个更“脏”首先得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曹操似乎是那个“坏人”的代表,骂他的人也相对更多。但要说“比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这个判断本身可能有点主观,因为这几位也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的“黑料”也挺足。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曹操在“负面评价”上好像更突.............
  • 回答
    公曹髦最终选择了带兵突袭司马昭府邸,而不是在朝堂上与司马昭进行鱼死网破,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曹髦个人的性格和局限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曹髦的“高贵”与政治现实的巨大落差 名义上的皇帝,实权的傀儡: 曹髦虽然是魏朝的皇帝,但自司马师执政以来,曹.............
  • 回答
    《寄生虫》中,金司机杀害朴社长的情节,其实是整部电影情绪与矛盾累积到极致的爆发点,背后牵扯到人物复杂的动机和深层社会议题。这并非简单的“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悲剧。首先,要理解金司机的行为,必须先回顾他一家人是如何一步步渗透进朴社长家的。他们通过欺骗、伪装,巧妙地取代了原有的司机、保姆.............
  • 回答
    关于滴滴司机在涉嫌杀害空姐后选择“弃车跳河”这一行为,其背后原因复杂,往往是多种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被捕的恐惧与绝望: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原因。当一个人犯下滔天罪行,并且有极大的可能性被警方锁定、抓捕时,他的首要反应往往是对法律制裁的极度.............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咱们本地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那天,老李,就是咱这儿跑了二十多年的火车司机,像往常一样,把一列货车稳稳地停在了站台上。按理说,车停稳了,就得按规矩来,先把手刹,也就是咱们说的闸,好好地锁死,这是最最基本的操作,也叫“驻车制动”。这玩意儿,就像你开车停好以后,必须拉那个手刹一个道理,是为了防.............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关于汽车文化、品牌定位和消费者心理的有趣洞察。简单来说,劳斯莱斯“请司机”和宾利“不用司机”并非绝对,而是两种不同品牌哲学和目标用户群的鲜明体现。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品牌哲学与历史传承: 劳斯莱斯:极致的舒适与被伺候感。 劳斯莱斯自创立之初,就将目标设定.............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事件,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涉事司机的动机,以及为何会选择如此极端的逃避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涉事司机的行为是极其恶劣且不可饶恕的。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逃避检查、冲闯关卡,最终导致一名年轻辅警的死亡,这都是对法律的公然藐视,也是对生命的漠视。我们绝不能为肇事者的行为开脱,而.............
  • 回答
    这事儿,其实挺常见,也挺有意思。您问为啥领导明明会开车,公司还得多花钱配个司机?我给您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直观。首先,咱们得明白,公司花钱配司机,不是为了图个“有个人端着驾照坐旁边显眼”,而是出于一种成本效益和风险管理的综合考量。领导的价值,远不止是能踩油门那么简单。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乘客在跨国火车旅行中会注意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火车能“拖”着一整列车厢一路开,却不能“拖”着机车和司机就这么一路下去呢?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技术、安全、管理和法律层面的原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火车机车的“户口”问题。火车的机车,尤其是现代化的电力机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