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类似于曹丕,司马炎之类的权臣为什么一定要篡位而不是成立幕府做幕府将军?

回答
古代像曹丕、司马炎这样的权臣之所以选择篡位,而非效仿日本幕府制度的“幕府将军”,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合法性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复杂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根本性的制度差异:皇权与幕府的起源和性质

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者所处的政治语境和制度的根基完全不同。

中国的皇权制度: 中国自秦朝统一以来,就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这种制度的合法性建立在“天命”和“宗法制”之上,皇帝是天下的共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这种制度的运行逻辑是,权力必须集中在一个人手中,这个人就是皇帝。

日本的幕府制度: 日本的幕府制度则是在一种相对松散的中央集权(或说地方割据与中央权力并存)的政治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天皇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但实权长期旁落。武士阶层凭借军事实力崛起,逐渐掌握了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幕府将军的出现,并不是直接取代天皇的“合法性”,而是通过掌握了武力,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并将天皇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加以供奉。将军的权力来自于他所领导的武士集团,而非直接继承自天皇的“帝位”。

因此,曹丕、司马炎等人在中国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他们掌握了实际的军政大权,但他们的目标是成为“天下共主”,即皇帝。他们的权力来源并非来自某个军事集团的推举,而是来自对“天命”的继承和对既有政治秩序的重塑。在中国古代,“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是权臣的终极目标之一,而要真正巩固和行使这种权力,最终的标志就是成为皇帝。他们要做的不是在现有君主框架下另立一个实际的军事统帅,而是要成为那个唯一的、合法的最高统治者。

二、 权力的合法性与正统性追求

篡位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使其掌握的权力获得合法性和正统性。

中国古代的合法性: 在中国,皇位的继承和转移,在理论上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即“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当王朝衰败,皇帝无能,权臣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掌握实权后,要彻底坐稳江山,就必须打破旧有的继承规则,并通过某种仪式或理由,证明自己才是“天命所归”。“禅让”是这种合法性转移的一种理想化形式(如汉献帝禅让给曹丕,晋武帝禅让给司马炎),虽然过程可能伴随胁迫,但形式上是旧君主动将权力交给新君。这种“禅让”的戏码,正是为了给篡位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表明权力并非纯粹的武力掠夺,而是被认为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顺应天意、民心的结果。成为皇帝,也就意味着继承了“天命”,成为了国家的合法统治者。

日本幕府的合法性: 日本的幕府将军,其合法性更多是来自于对武士阶层的统治能力和对军事力量的掌控。将军并非直接继承天皇的“天命”,而是被认为是“征夷大将军”等官职的延伸,是武家政权的代表。他们的权威不直接挑战天皇的神圣性,而是通过与天皇保持一种特殊的共存关系来巩固自身统治。幕府将军的合法性是一种“事实上的权力”加上某种程度的“形式上的认可”。

如果曹丕、司马炎选择成为“幕府将军”,那意味着他们依然将那个弱势的皇帝置于某种“名义上”的尊位,自己则成为实际的军事统帅。但这种身份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语境下是站不住脚的。中国的政治逻辑不允许存在两个权力中心,一个名义上的、一个实际上的。一旦有机会,权臣的目标必然是将这两个权力统一起来,完成身份的转变,成为那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皇帝。

三、 权力基础与结构的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政治权力基础和结构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 中国的政治权力基础是建立在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事力量之上。权臣需要控制朝廷中的文官集团(三公九卿等)和军队(中央禁军、地方兵力)。篡位之后,新皇帝会重新任命和调整官僚体系,将效忠于自己的人安插到关键职位,以巩固统治。这种权力是国家层面的,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个角落。

日本: 幕府将军的权力基础是其所领导的武士集团,以及通过武士集团在各地形成的藩国势力。将军的权力是一种对这些地方军事力量的领导和协调。幕府的权力并非直接统治全国民众,而是通过管理武士阶层来间接管理国家。

曹丕、司马炎所处的环境,他们是通过掌控朝廷、军队以及代表国家机器的官僚体系来行使权力的。这种权力结构天然就指向了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而不是一个凌驾于最高统治者之上的军事首领。如果他们要做幕府将军,就意味着他们仍然要臣服于汉献帝或曹魏的皇帝(即使是傀儡),而这与他们已经拥有的实际权力是矛盾的,并且也无法解决其权力合法性的根本问题。

四、 历史进程与文化观念的影响

中国: 中国有着悠久的中央集权和统一王朝的历史记忆。王朝更替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当一个王朝衰败时,新的有能力者通过武力和政治手段取而代之,建立新王朝,是历史的常态。虽然“禅让”是一种历史叙事,但其背后是权力交接的现实。

日本: 日本的幕府制度是武士阶层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与皇室并存的权力模式。它是一种适应了日本地方分权和武士阶层兴起的政治安排。幕府将军并非想要取代天皇的“地位”,而是想要成为掌握实权的“主导者”。

简而言之,曹丕和司马炎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没有孕育出可以让他们成为“幕府将军”的政治土壤。他们的目标和行动逻辑,是按照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王朝更替”和“权力集中于一身”的模式来运作的。他们拥有的是掌握国家核心权力的能力和野心,而这种能力和野心的终极体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认知中,就是成为那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幕府将军,意味着他们的权力永远处于一种不完整、不彻底的状态,并且无法获得最高层次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总结来说,曹丕、司马炎之所以要篡位成为皇帝,而不是成立幕府做幕府将军,主要原因在于:

1. 制度根基不同: 中国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日本的幕府制度是在天皇制下,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权力结构。
2. 合法性追求不同: 中国权臣追求的是“天命所归”的皇帝合法性;幕府将军的合法性更多来自武士集团的认可和对地方的掌控。
3. 权力结构不同: 中国权臣控制的是国家机器的各个层面,目标是成为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幕府将军更多的是武士阶层的领导者。
4. 历史与文化差异: 中国强调王朝统一和权力集中;日本则形成了天皇与将军并存的特殊政治模式。

因此,对于像曹丕、司马炎这样的中国古代权臣而言,篡位成为皇帝,是他们掌握权力后最自然、最符合当时政治逻辑和合法性诉求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限中央政权的话,其实类似日本这样权臣世袭的例子是有的,就是大理国,段氏当皇帝,高氏掌权。

中间段正明曾经被高升泰篡过位,高升泰临死前让儿子高泰明把帝位还给了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之后也一直照旧是高氏掌权。

段氏历代皇帝大部分退位出家为僧,也和日本天皇类似。以及段氏皇帝因为不掌权,反倒活得久,段和誉(段誉的原型)活了90多岁,比乾隆还长寿。

user avatar

大概就那么多,题主自己看吧:

吕后:吕氏男女,不论老小一律处斩

霍光:全族坐罪处死

窦宪:被逼自杀,凡是在朝廷任职的窦氏子弟全部赐死

梁冀:全族被杀

董卓:尸体被点灯

诸葛恪:被灭三族

孙峻、孙綝:开棺戮尸,夷灭三族

杨骏:夷灭三族

贾南风:吞金酒自杀

八王之乱的那一帮人:最后的大赢家司马越灵柩被石勒烧了

王敦:夷灭三族

桓玄:脑袋被挂在建康示众

乙浑:被杀

徐羡之、傅亮、谢晦:徐羡之和傅亮坐罪被杀,谢晦被斩首于建康

戴法兴:赐死

胡太后:河阴之变被沉于黄河

尔朱荣:被孝庄帝设计杀死,家族被地方各军阀剿灭

宇文护:在宫中被杀。他的死坚定了杨坚篡位的决心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没有武则天的脑袋还乱搞事,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杀死

太平公主:政变失败,被杀

唐朝后面都是宦官搞事,五代直接“天子为兵强马壮者当之”,宋朝也就个贾似道勉强算

任得敬:被杀

海迷失:被投入河中溺死

伯颜:赐死

胡惟庸:被灭族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鳌拜:下狱后死在牢里

后来直接军机处了

评论补充:多尔衮

user avatar

霍光:区别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像曹丕、司马炎这样的权臣之所以选择篡位,而非效仿日本幕府制度的“幕府将军”,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合法性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复杂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根本性的制度差异:皇权与幕府的起源和性质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者所处的政治语境和制度的根基完全.............
  • 回答
    在古代印度,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确实存在一套军事防御体系,但与中国长城那种宏大的、连续不断的线性防御工事有所不同。开伯尔山口的防御更多是基于其险峻的地形,并辅以分散的、适应性的防御设施。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开伯尔山口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它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边界,是连接南亚和中.............
  • 回答
    欧洲历史进程中,确实没有形成类似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这样一套系统性的政策和思想体系。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1. 早期欧洲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差异 罗马帝国的影响与瓦解: 罗马帝国时期,虽然农.............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与西方相似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又复杂的问题。它不像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汇聚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河网。如果非要寻找一个“没能”的原因,那就像是在问“为什么一棵树长不成一座山”,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比较的预设,而这个预设未必能完全抓住事.............
  • 回答
    古代小说中“一枪刺于马下”这样的句子,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但要说它存在“错误”,可能就有些过于绝对了。我们不妨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句式特点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句子:“一枪”作主语,“刺”是谓语动词,“于马下”是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或结果。.............
  • 回答
    “日行百里”,一个在古籍中屡屡出现的词语,总让人联想到那些矫健的身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惊雷闪电般穿梭于战场。尤其提到“武卒”,那更是古代精锐中的精锐,仿佛天生就该拥有如此超凡的速度。那么,这“日行百里”究竟是夸张的文学渲染,还是确实存在于当时的军事实践之中?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一番。.............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古代罗马帝国是否持有某种形式的“普世价值观”,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可能过于片面。更恰当的说法是,罗马帝国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人群,展现出了某些具有普适性的理念和实践,但这些理念的普适性程度以及它们如何被解读和应用,却并非铁板一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普.............
  • 回答
    咱们聊聊古代有没有轴承这事儿,这可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要说“轴承”,现代人一听就知道是啥,它是个精密的机械零件,用来支撑旋转部件,减少摩擦。但你要把现代的轴承跟古代的东西一对照,那可就得扒一扒历史的细节了。古代有没有轴承?这得看你怎么定义“轴承”。如果非得是那种滚珠、滚柱、或者精密的滑动轴.............
  • 回答
    “兮”和“矣”这些古汉语的语气词,它们在古代的发音,就好比为那个时代的语言注入的灵魂,赋予了语句以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先聊聊“兮”。这个字,在很多古诗歌里都能见到,比如屈原的《离骚》。“兮”的出现,就像是文章中突然拉长的一个音,不是简单的停顿,而是一种饱满的、带有情感的延长。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当一.............
  • 回答
    中国古代刀剑入鞘,确实有一些蕴含着特定的讲究和仪式感的动作,虽然不一定有“纳刀”这么一个固定、广为人知的词汇来直接概括,但那些细致的动作本身,便传递了“收纳”的精髓。这背后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刀剑放回鞘中,更包含了对兵器本身的尊重,对技艺的熟练,以及对使用者的心态的体现。动作的讲究:不仅仅是“插”你可以.............
  • 回答
    说起来,这现代坦克和古代的重装骑兵,乍一看似乎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战场上的“硬茬子”,冲锋陷阵的主力。但要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更多是表面的,而它们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和承载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说说那古代的重装骑兵。你想啊,在冷兵器时代,一套全套的盔甲,那是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无疑是古代神话传说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至今仍令人惊叹。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确实,文学史上不乏将古代故事进行改编,并赋予全新内涵,同时保持高度文学性的优秀作品。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些与《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但又各有特.............
  • 回答
    古代文人努力阅读《左传》、《汉书》等史书,以及现代人阅读这些经典史书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古代文人为何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古代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阅读史书对他们而言,绝非仅仅是消遣或学术研究,而是关.............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鬼怪传说,那可是浩如烟海,五花八门,比日本的“百鬼夜行”还要更早、更庞杂,而且绝不是简单的“列表式”存在,而是渗透在历史、文学、民俗的方方面面。要说有没有一个像“百鬼夜行”那样明确、成体系的分类,我得说,中国古人的思路更像是“融会贯通”,他们并不执着于把所有鬼怪都分门别类清楚,更多的是在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古代两军短兵相接,特别是那种骑兵冲锋、步兵跟上的宏大场面,绝大多数时候可不是现代兵击台上那种点到为止、互相试探的“君子之战”。那是一场血肉横飞、生死相搏的殊死搏斗,普通士兵上去,那就是奔着把对手打倒、打死去的。为啥会这样?有几个关键原因:1. 生存第一,没.............
  • 回答
    古代中国若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历史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是否会完全复制欧洲的道路,答案却并非全然肯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如果缺失,商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白“重农抑商”的本质。它并非简单地“看不起商人”,而是一种国家治.............
  • 回答
    当美国考虑在日本和韩国部署中程导弹时,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担忧的比较对象便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种类比并非空穴来风,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关键的差异。理解这些相似与不同,对于评估当前局势的风险至关重要。相似之处:步步升级的对峙与战略平衡的颠覆首先,最核心的相似之处在于对现有战略.............
  • 回答
    这张图里的车,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辆老式敞篷车。这种风格的车在电影里、老照片里见得最多,那种大气的曲线、精致的细节,总能勾起人一种复古的情怀。从轮毂的设计和车身整体的线条来看,我猜这辆车大概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产物。具体是什么牌子,因为图片角度和清晰度有限,很难断定,但它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优雅、奢华,绝对.............
  • 回答
    在探究古代文明历史的文献时,我们绕开那些将整个历史捏造的“伪史论”的论调,转而关注那些具体揭示了“托古”(即伪托、伪造、伪造文献以冒充古代作者)现象的史料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细致梳理的过程。因为“托古”的行为,虽然不至于让整个古希腊、古埃及或古罗马的文明凭空出现,但它确实是古代社会中一种真实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