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时,两军普通士兵是往死里剁就完事了,还是类似现代兵击一样会互相试探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古代两军短兵相接,特别是那种骑兵冲锋、步兵跟上的宏大场面,绝大多数时候可不是现代兵击台上那种点到为止、互相试探的“君子之战”。那是一场血肉横飞、生死相搏的殊死搏斗,普通士兵上去,那就是奔着把对手打倒、打死去的。

为啥会这样?有几个关键原因:

1. 生存第一,没有“规则”可言:

对手是敌人,不是队友: 战场上的你,对面站着的是那个要把你脑袋砍下来的人。他不会因为你招式好看就手下留情,也不会等你酝酿一个漂亮的连击。他们的目标和你一样,就是生存,而生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消灭眼前的敌人。
恐惧和肾上腺素: 想象一下,你冲进人堆里,周围是战马嘶鸣、战鼓震天、士兵的呐喊和兵器碰撞的声音。你手里是沉重的刀枪剑戟,身上可能还穿着厚重的铠甲。在这种极度的紧张和恐惧下,人的反应往往是本能的,是激发出的求生欲和攻击性。你不会去想“我要试探一下他的防守弱点在哪里”,你只会想“我要尽快打倒他,不然他就要打倒我了”。
训练的侧重点: 古代士兵的训练,虽然也有一些基本功,但更多的是为了让他们能熟练地挥舞手中的武器,形成有效的攻击和防御阵列,而不是像现代兵击那样追求精妙的技巧和对战经验。他们的训练是为了在混乱的战场上,能够有效地杀伤敌人,保护自己,并且听从指挥。

2. 短兵相接的本质是“消耗战”:

人海战术: 在很多古代战役中,双方兵力悬殊是常态。一旦进入短兵相接阶段,往往意味着双方的阵型已经开始混乱,但依然是人海对人海。在这样的消耗战中,谁能更快、更有效地消灭敌人,谁就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武器的威力: 古代冷兵器的威力是巨大的。一刀劈下去,如果砍中了,往往就是致命的。特别是那些重型武器,如长柄斧、战锤,或者锋利的刀剑,它们的设计目标就是快速破坏敌人的肢体和生命力。
“压倒”敌人: 战场上的局面瞬息万变,一旦你稍微犹豫,对手的刀剑可能就到了。所以,在短兵相接时,士兵们更倾向于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去压倒对方,也就是全力砍杀、戳刺,不留余地。

3. “试探”的局限性:

战场环境复杂: 战场上哪有那么多安静的空地让你慢慢“试探”?你可能要踩着尸体、趟着血水,身边挤满了和你一样拼命的战友和敌人。在这种混乱且充满危险的环境下,“试探”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很容易被抓住破绽。
铠甲的保护: 虽然不是所有士兵都有精良的铠甲,但有一定防护的士兵,想要一招致命并不容易。这就导致了双方会更倾向于用更强的力量和连续的攻击去破开对方的防御,而不是小心翼翼地寻找那个微小的破绽。
战术和指挥的限制: 在军队的整体作战中,士兵的行动受到指挥官的约束。一旦进入了整体的冲锋和搏杀,个体士兵更像是整个战争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需要按照既定的节奏和目标行动。大规模的“试探”可能会打乱整体阵型,反而不利于战局。

那么,是不是完全没有“试探”?

也不能这么绝对。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有类似“试探”的动作,但这跟现代兵击的“试探”性质完全不同:

开战初期,阵列未乱时: 在双方军队刚刚接触,阵型尚算完整的时候,前排的士兵可能会有一些小的动作,比如用盾牌格挡、用长矛试探性前刺,主要目的是为了稳住阵脚,观察对方的动向和力量。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戒备和观察”,而不是现代兵击那种为了寻找技术破绽的“试探”。
个体搏斗中的经验: 经历过多次战斗的老兵,可能会在搏杀中凭着经验和直觉,在攻击的间隙中,用身体或者武器的轻微动作去“感受”对手的力量、节奏和习惯。一旦发现对方有露出破绽的迹象,就会抓住机会全力出击。但这是一种实战经验的体现,是在生死搏杀中磨砺出来的,跟在干净场地里的“规则性试探”是两码事。
某些特殊兵种: 比如一些弓箭手或者长枪兵在阵列中,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伸缩和调整,但那更多是为了配合整体阵型,而不是个体之间的“试探”。

总结来说:

古代两军短兵相接,对普通士兵而言,那是一场用生命去换取对手生命的残酷绞杀。他们上去的第一目标就是用尽全力,以最快的方式将眼前的敌人置于死地,为自己和战友争取生存的空间。那种“往死里剁”的描述,虽然粗暴,但却很贴近战场真实的惨烈。现代兵击的“试探”,更多的是一种竞技层面的技巧交流和策略运用,在古代战场上,那样做几乎等于自杀。

可以说,战场上的搏杀,是意志、体能、武器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生死较量,容不得半点犹豫和多余的动作。每个动作都充满了杀机,每一次交锋都可能决定生死,所以,是搏命,而不是试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时,两军普通士兵是往死里剁还是互相试探呢?

这其实可以看一下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这两本书分别写的是戚继光在江南抗倭和在北方抵御蒙古骑兵的经验总结,而这两种地域分别是江南水网地区和北方平原。前者更多需要“鸳鸯阵”这样的小队式灵活作战,后者需要如车营、骑营那样的堂堂大阵。

《纪效新书》在前言部分就说的很清楚了。

或问曰: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以用於敌否?子所教,亦有是欤?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也就是说,两军打起来了,攻击是第一位的,很难像两个人比武的那样闪展腾挪来选择攻击方向,火用虚招来找对方漏洞。

但这不等于就是憨憨的往死剁,一样要进行试探、格挡、骗招的。

以最普遍的长枪为例,在小队作战种,手法和步法也是要练的,通过兵器的小技巧,进行距离控制和攻击防御。

长枪单人用之,如圈串,是学手法;进退,是学步法、身法。除此复有所谓单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学也。须两枪对较,一照批迎、切磋、扌崩挤、著拿、大小门圈穿,按一字对戳一枪,每一字经过万遍不失,字字对得过,乃为成艺,后方可随意应敌,因敌制胜也。

因此《纪效新书》里对长枪的练法要求不少。

八母枪起手
你扎我,我拿枪。
你扎我,我拦枪。你扎我脚,我颠枪。你上扎,我捉枪。
你下扎,我橹枪。你上扎,我捉枪。你下扎,我颠枪。你枪起,我缠拦下。你扎我,我拿枪。

但比试的时候就是简单的攻防了。

先单枪试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复二枪对试,真正交锋;复以二十步内立木把一面,高五尺,阔八寸,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各安一寸木球在内,每一人执枪二十步外,听擂鼓,擎枪作势,飞身向前戳去,孔内圆木悬于枪尖上,如此遍五孔,止。

等到了《练兵实纪》,对长枪的用法要求更简单,

舞过柄颤手熟者为上等。二人相对,分枪即进者为上等。若枪分不知进,歇枪等他入者为下等。生熟例一照藤牌拟之。

可以看到,《练兵实纪》相比《纪效新书》,少了一个步法的要求。这是因为堂堂之阵,不同于鸳鸯阵那样的小队作战,没啥活动空间。

同时,北方边军长枪手一般着甲,一些防御动作可以忽略,而南方明军因为气候原因,着甲相对少,因此更要注意步伐上的拉开距离。

但北方边军的长枪也不是瞎戳就可以的,也是要练的,但要求的是能“分枪而进”,即拨开对方的枪,同时保证自己的枪刺进去。

user avatar

摸鱼为主,拼命为辅。

当你能捅到别人时,别人也能捅到你。

没必要为了那点工资把命丢了。

而真实的大战场中,战场阵亡率非常低。

往往是某处战线被捅破,就要撤退了。这处被捅破的部队伤亡率可能不低。但其他部队往往是枪打枪,枪捅盾牌的摸鱼玩。

为何枪毙时代的主力是线列步兵而非散兵?

除了,训练战术等问题外

还因为这群摸鱼仔没军官看着可能就爬在地上不起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古代两军短兵相接,特别是那种骑兵冲锋、步兵跟上的宏大场面,绝大多数时候可不是现代兵击台上那种点到为止、互相试探的“君子之战”。那是一场血肉横飞、生死相搏的殊死搏斗,普通士兵上去,那就是奔着把对手打倒、打死去的。为啥会这样?有几个关键原因:1. 生存第一,没.............
  • 回答
    古代的箭靶,从其功能和材质上来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目标,让弓箭手进行训练和比赛。明代的箭靶尤其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结合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来详细讲述明代箭靶的情况。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在古代,箭靶的形态和材质因时代、地区、用途(训练、祭祀、军事演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
  • 回答
    当然,古代日本与波斯、阿拉伯地区之间并非完全隔绝,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可能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频繁和直接。这种联系更多地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延伸和海上贸易网络而形成的,其痕迹往往隐藏在考古发现、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以及文化元素的传递之中。丝绸之路的东方回响与海上丝路的波斯湾明珠首先,.............
  • 回答
    在古代,里海和黑海北岸的广袤草原上,确实活跃着许多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马匹、骑射紧密相连。提及这些民族,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草原上的纵横驰骋,但仔细探究历史的痕迹,我们会发现,这些看似“陆地为家”的民族,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也曾发展出过属于自己的水军力量,尽管与地中海沿岸那些以海军闻.............
  • 回答
    古代文人在面对冷兵器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以及对战争的实际参与程度。这些“误解”,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基于他们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一、过度强调“精神”与“技巧”,忽视“物质”与“实操”这是文人阶层对冷兵器最普遍的一种“误解”。在他们的笔下,.............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海事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尤其是在宋元之后,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像西方一样给战舰和商船取名字的习惯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习惯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只上都有体现,虽然形式和文化内涵上与西方不尽相同,但都饱含着人们的期盼、敬畏以及对船只本身的重视。战舰.............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官篡位的情况虽然不像武将那样普遍,但并非绝无仅有。不过,要明确一点,当我们将“文官”定义为以读书、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而非以军事指挥为核心的官员时,他们直接发动兵变、夺取皇位的情况极为罕见。更多时候,所谓的“文官篡位”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政治手腕、权谋手段,逐步架空皇权.............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武将的身高体重,这可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我们对历史人物的想象,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大家普遍的感受,往往觉得古代人普遍比我们矮小,但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古代武将的身高与体重:想象与现实的差距首先得说,我们脑海里那些“顶天立地”.............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这把古代1.10米(110厘米)长、重2.46公斤的剑,要准确判断它属于哪个朝代,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仅仅依靠长度和重量这两个数据,很难一锤定音。不过,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结合历史上的兵器发展情况,来做一些推测和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解一下您提供的这两个关键信息: .............
  • 回答
    要找寻中国古代散文的集评或评注,确实有不少途径和值得推荐的书籍。这些宝贵的资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散文的精妙之处,也能从中窥见历代文人心中的爱憎褒贬,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一、 寻找集评与评注的途径1. 传统学术著作与文集: 这是最主要、也最可靠的来源。许多学识渊博的学者,尤其是清代以来治.............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端庄祥和、飘逸出尘的女神,她们的身上总是环绕着一层层仿佛有生命般舒展的丝带,那场面,简直是仙气十足,美不胜收。试想一下,她们漫步在云端,或者立于仙山之上,那些长长的、轻柔的绸缎便随着她们的动作,在空中缓缓地、舒展地飘舞,宛如流动的云霞,又似轻盈的流水。用古人的.............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为您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方面的学术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要挑选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且深入人心的著作,确实需要一些辨别。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视角,为您细致地介绍几部我认为堪称经典的著作,力求让您在阅读前就能对其内容、价值和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 宏观史观与通史类著作:奠定认知基.............
  • 回答
    印度古代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传统等诸多层面。而外族统治集中于北印度,南印度为何未能随之统一,同样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一、 印度为何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中国得以实现相对长期统一的内在因素,再对比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争,这四个字承载着数千年的烽火与荣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命运。要勾勒出其主要特点,绝非易事,因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战争,种类繁多,跨度漫长,其复杂性远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但如果我们尝试剥离历史的烟尘,从几个核心的维度去审视,或许能窥见其脉络。一、 战争的根本驱动力:生存、扩张与统一中国古代.............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无疑是古代神话传说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至今仍令人惊叹。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确实,文学史上不乏将古代故事进行改编,并赋予全新内涵,同时保持高度文学性的优秀作品。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些与《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但又各有特.............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与您分享一些关于中外古代冷兵器研究的优秀书籍。这些书籍不仅内容翔实,考证严谨,而且往往带有作者深厚的个人见解和对历史的独特视角,希望能帮您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迷人的领域。我尽量用一种更贴近个人经验和感受的方式来为您介绍,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在谈论中外古代冷兵器时,我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不过,关于“汉服是否代表民族文化”以及“古代只有贵族穿汉服”的说法,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应和反驳的。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把这个说清楚,让那些认为汉服只是贵族专属的人哑口无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很多人一提到汉服,脑子里就立刻蹦出那些飘逸.............
  • 回答
    作为一个和你一样热爱剑道的同道中人,我完全理解你对剑道实战性的好奇。这个问题,相信在不少剑道练习者心中都曾经萦绕过。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而是要看我们如何定义“实战”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历史的角度看:剑道与武士的战场我们常说剑道源自日本武士的剑术,这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
  • 回答
    这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啊,在古代战场上那可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尤其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能以弱胜强,让敌人吃尽苦头。要说它为什么这么管用,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1. 孙子兵法里的“势”与“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孙子兵法里就讲究“势”和“形”。“势”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