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古代的箭靶是什么样的啊?如果知道明代的就更好了!?

回答
古代的箭靶,从其功能和材质上来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目标,让弓箭手进行训练和比赛。明代的箭靶尤其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结合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来详细讲述明代箭靶的情况。

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

在古代,箭靶的形态和材质因时代、地区、用途(训练、祭祀、军事演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目标性: 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一个可见且可供箭矢击中的目标。
易于固定: 需要能够稳固地放置在场地中,以便弓箭手射击。
可见性: 靶面需要足够显眼,即使在一定距离外也能清晰看到。
计数/评分: 许多箭靶设计了不同的区域,用于区分射中位置的优劣,以便进行评分或评估。

古代箭靶的演变(简述):

1. 早期(史前至早期王朝):
自然目标: 最早可能只是天然的目标,如树干、石块、或活的动物(这在军事训练或狩猎中有可能)。
简易固定物: 随着社会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简单的、用木桩或泥土堆砌的靶子。
动物皮毛: 有些记录表明,可能会使用动物的皮毛或骨头作为靶子。

2. 青铜时代至汉代:
木质结构: 开始出现用木头制作的靶子,可能是一个立柱,然后在上面固定其他材料。
布质靶面: 可能会在木架上覆盖布匹作为靶面。
泥土/草靶: 也有可能使用粘土或草扎的圆柱体作为靶子。

3. 唐宋时期:
更精细的设计: 箭靶的设计更加成熟,开始出现有明确分区的靶子。
“靶子”的出现: “靶”字在此时开始出现,指向专门的射击目标。
材质多样: 除了木、布,可能还会使用皮革等材料。

明代箭靶的详细讲述:

明代是中华射箭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射箭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艺,在军事、科举、娱乐等方面都得到了重视,因此箭靶的设计也更加规范和多样化。

明代的箭靶,根据不同的用途,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军事训练用的箭靶(“弓箭场”、“靶场”上的箭靶):

军事训练是箭靶最普遍的应用场景。明代的军事训练非常注重实操,箭靶的设置也体现了这一点。

靶的形制:
“的”、“的子”: 这是明代军队中常用的术语,指的就是箭靶。通常是一个立在地上的目标。
木架与靶面: 最常见的形制是使用一个高大的木架(立柱),然后在木架上悬挂或固定靶面。
靶面材料:
厚实的布匹或麻布: 这是最主要的材料。会使用多层厚实的布匹缝制而成,以保证能够承受弓箭的冲击而不至于轻易穿透。布匹通常会进行染色,以便于观察箭矢命中情况。
皮革: 有时也会使用经过鞣制的厚牛皮或马皮作为靶面,皮革具有更好的耐用性和韧性。
草绳编织: 也有可能用草绳或麻绳编织成厚实的靶面,这种靶子相对更轻便,但耐用性可能稍逊。
靶的颜色与分区:
圆形的靶面: 大部分军事训练的靶面是圆形的。
同心圆设计: 靶面会设计成同心圆,最中心的部分通常是红色(称为“红心”),然后向外依次是黄色、蓝色、白色等,或者根据具体规定有不同的颜色划分。
中心区域的重要性: 中心区域往往是目标最难命中但分数最高的,象征着“的”的中心。
刻度与标识: 有些靶面甚至会在不同颜色区域之间标明分数或距离,以方便记录成绩。
靶的固定方式:
大型木架: 通常会用粗壮的木柱在地面打牢,形成一个坚固的框架,将靶面固定在其中。这个框架的高度通常是根据射击距离来确定的,以模拟战场上的目标高度。
悬挂: 有时也会将靶面用绳索悬挂在高处,这样可以增加射击的难度,因为靶面可能会随风晃动。
射击距离: 军事训练会根据不同的兵种和训练科目,设置不同的射击距离,从几十步到上百步不等。
靶场的布置: 整个弓箭场会按照射击距离设置标杆,并根据需要设置多个箭靶,士兵们会轮流进行射击训练。

2. 科举考试用的箭靶(“武举”):

武举考试是明代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射箭项目对箭靶的要求更高,也更具规范性。

“射侯”: 科举考试中的射箭项目被称为“射侯”。这里的“侯”就是指箭靶,但它的形制与军事训练的箭靶有所不同,更加仪式化和标准化。
形制与结构:
复杂的木质结构: “射侯”的结构更为复杂,通常是一个包含多个活动的“靶子”的组合。
“侯”的种类: 常见的“侯”有“鹄”、“凫”、“鸭”、“雁”等,这些都是鸟类的名称,象征着需要射中的目标。
动态靶: 最具特色的是,一些“侯”的设计是带有活动的部件的。例如,可能会有一个活动的鸟形靶子,当射中某个机关时,它就会转动或落下。
“侯门”与“雁落”: “射侯”的场地会设置被称为“侯门”的结构,以及可以活动的“雁落”(一种模拟雁的靶子)。射击的目的是让箭矢穿过“侯门”或射中“雁落”。
分数判定: 根据箭矢射中的部位(例如,是否穿过“侯门”,是否射中“雁落”的翅膀或身体等)来判定分数。
材料: “侯”的材料会更考究,主体是木制,活动部件可能也会用金属或皮革制作。靶面颜色和标识也更加精细。
射击项目: 武举的射箭项目通常包括“射远”(射远距离的靶)、“射近”(射近距离的靶)、“射侯”(射复杂的动态靶)等,以考察弓箭手的综合能力。

3. 宫廷和贵族娱乐用的箭靶:

在宫廷和贵族阶层,射箭也是一种重要的娱乐和礼仪活动。

精致的制作: 这些箭靶的制作会更加精美,可能使用高级的布料、皮革,并配以精美的刺绣和绘画。
图案多样: 除了基本的同心圆,可能会绘制有花鸟、山水等图案,甚至根据节庆或主题定制。
轻便与便携性: 有些小型箭靶可能会设计得比较轻便,方便在庭院等场所使用。
仪式感: 即使是娱乐,有时也会带有一定的仪式感,比如在节日庆典中进行射礼。

总结明代箭靶的关键点:

名称多样: 军事上称为“的”、“的子”,科举上称为“侯”。
材质以布和皮革为主: 厚实的布匹和经过处理的皮革是常见的靶面材料。
结构规范化: 尤其是科举考试中的“射侯”,结构复杂且具有动态性。
颜色与分区: 同心圆的分区设计是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射击水平。
功能性与象征性并存: 从简单的训练靶到复杂的象征性“侯”,都体现了射箭在明代社会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明代的箭靶已经从最初的简易目标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标准化、精细化和多样化特征的射击工具,在军事训练、人才选拔和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您对某个特定方面的明代箭靶有更深入的疑问,欢迎继续提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应该是被邀请了吧?但这个神必的螃蟹没有点亮,不管了,就权且简单根据我对西周春秋的那一点点的了解码点字吧。

如果我们放宽定义,把“箭靶”的概念延伸到一切在射箭时可被当作目标的东西的话,那么至少在西周/春秋时期,所习用的箭靶有这么几种:

1.(用于诅咒仪式的)人物画/人物像。

嗟尔不宁侯。为尔不朝于王所。故亢而射女(汝)。强食尔食。曾孙侯氏百福。(考工记)
惟若宁侯。毋或若女(汝)不宁侯。不属于王所。故抗而射女(汝)。强饮强食。诒尔曾孙。诸侯百福。(大戴礼记)

这是记载在两篇先秦典籍中的文字,文体类似歌谣,其所出的典籍虽然均真正成书于战国时代,但观其行文,其成文时间定然更为古老,具有西周时期的文风的特征,举个例子,这两篇文中有以“曾孙”作为对结尾那句话中受祝贺的当事人的敬称,同样的例子见于《周颂》和《小雅》: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这两篇文字讲述了一个以射象征“不宁侯”即象征着不忠的诸侯的靶子为主要内容的仪式,具有鲜明的原始巫术特征,它的具体样子可能是一个人偶,事见《战国策》: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也可能是一幅画像,事见《太平御览·兵部·卷八十》——当然这条记载的可信度在我个人看来存疑,太平御览的成书时间离先秦太久了,虽然可能收录了一些散佚的先秦古文,但毕竟更可能混入了后人伪托的文本,无论如何援引如下:

《太公金匮》曰: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画丁侯,三向射之。丁侯病,遣使请臣。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头箭,丙丁日拔其目箭,戊巳日拔其腹箭,庾辛日拔其股箭,癸亥日拔其足箭。丁侯病乃愈。四夷闻,皆惧。越常氏献白雉。

2.盔甲/盔甲片

散军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说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郊射,为射宫於郊也。左,东学也。右,西学也。《貍首》、《驺虞》,所以歌为节也。贯革,射穿甲革也。(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三十九 乐记第十九)

射击铠甲/铠甲片的先秦射礼叫贯革之射,是军射的一种,它所使用的靶子,按《十三经注疏》,”所谓军射也,言军中不习於容仪,又无别物,但取甲铠张之而射,唯穿多重为善,谓为“贯革”也“,是取一副铠甲悬挂起来,当作射击的标靶。《左传·成公十六年》中,同样说明了这种情况下的靶子是铠甲:

癸巳,潘尪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

这种靶子直接套用当时的铠甲即可,其形状,我举曾侯乙墓发现的皮甲为例:

3.兽形靶子

大侯既抗,弓矢斯张。(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昭质既设,大侯张只。执弓挟矢,揖辞让只。(楚辞·大招)

大侯就是兽侯。《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言:“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大侯,熊侯,谓之大者,与天子熊侯同。”这些靶子的外形,按《十三经注疏·仪礼著注疏·卷十三·乡射礼第五》,这些靶子的外形是:

凡侯,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此所谓兽侯也,燕射则张之。乡射及宾射,当张采侯二正。而记此者,天子诸侯之燕射,各以其乡射之礼而张此侯,由是云焉白质、赤质,皆谓采其地。其地不采者,白布也。熊、麋、虎、豹、鹿、豕,皆正面画其头象於正鹄之处耳。君画一,臣画二,阳奇阴偶之数也。燕射射熊、虎、豹,不忘上下相犯。射麋、鹿、豕,志在君臣相养也。其画之皆毛物之。
云“象於正鹄之处耳”者,案《梓人》云“参分其广,而鹄居一焉”,据《大射》之侯。若宾射之侯,则三分其侯正居一焉。若燕射之侯,则兽居一焉,故云象其正鹄之处耳。

换句话说,王用的是熊皮制成的靶子,在中心画白点作为靶心;诸侯用麋鹿皮制成靶子,靶心是红点;大夫和士都是白布靶子,在靶子两侧依照参与射箭的人的等级画出虎豹或鹿和猪的样子,我不清楚这些布靶子有没有红点或类似的标记作为靶心。

4.除此之外,还有射牲礼(国语·楚语: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粢;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刲羊、击豕,夫人必自舂其盛。况其下之人,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射余获、射鱼礼(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三·隐三年尽五年:五年,春,公矢鱼于棠)等以动物为射击对象的射礼,但鉴于动物很难称得上是靶子,就不列举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