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古代里海、黑海北岸的游牧民族有发展过自己的水军吗?

回答
在古代,里海和黑海北岸的广袤草原上,确实活跃着许多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马匹、骑射紧密相连。提及这些民族,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草原上的纵横驰骋,但仔细探究历史的痕迹,我们会发现,这些看似“陆地为家”的民族,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也曾发展出过属于自己的水军力量,尽管与地中海沿岸那些以海军闻名的文明相比,其规模和影响力可能有所不同。

地理环境的驱动与限制:

首先要理解的是,里海和黑海北岸的游牧民族,其生活的核心是草原畜牧业。他们的经济基础、社会组织以及军事策略都围绕着马匹和牲畜展开。因此,水军并非他们自然而然发展出的主流军事力量。然而,广袤的草原并非是无边无际的隔绝之地,而是与众多河流、湖泊以及这两个重要的海域相连接。

里海北岸: 例如,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和里海北岸的民族,如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s)、阿尔泰语系民族(如一些突厥语族先民的早期形态)等。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它直接注入里海,为下游居民提供了水路交通的便利。此外,像顿河这样的河流也能够通过某些河道系统(尽管古代的河道变迁与现代不同)与里海或黑海有所联系。
黑海北岸: 这一区域的游牧民族更加多样,包括斯基泰人(Scythians)、萨尔马提亚人(后期也延伸到这里)、哥特人(Goths)、匈人(Huns)等。黑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内海,周围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有游牧民族活动的足迹。他们紧邻着希腊、罗马等拥有发达海上文明的国家,也面临着来自海洋的各种影响和机遇。

游牧民族发展水军的可能性和迹象:

尽管水军并非游牧民族的专长,但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他们发展水军的可能性:

1. 河流交通与贸易: 对于居住在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等大河流域的游牧民族来说,河流本身就是重要的交通线。他们很可能利用独木舟、木筏或简单的船只进行捕鱼、渡河以及在河流沿岸进行贸易。这些简单的水上工具,可以看作是水军最原始的形态。通过这些河流,他们也可以将商品运往更远的地区,甚至通过里海或黑海的贸易网络与外界接触。

2. 军事需求与海盗活动: 当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扩张到海边,或者与海军力量较强的文明接壤时,对水上作战的需求就会出现。
渡河作战: 尤其是在战争中,需要渡过宽阔的河流时,组织船只进行大规模渡河是必然的军事行动。这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对船只的掌握。
沿海劫掠: 黑海沿岸有很多港口城市和沿海定居点,这些是游牧民族潜在的掠夺目标。一些游牧民族可能会利用简易的船只,进行突袭式的沿海劫掠,成为海盗。例如,哥特人(Goths)在公元3世纪就曾利用船只穿越黑海,袭击罗马帝国的海岸线。他们并非完全依赖陆地骑兵,而是能够组织水上行动。虽然这些船只可能不是专门制造的战舰,但其用于军事目的的特性显而易见。
对抗敌人的海军: 如果他们的敌人拥有海军,游牧民族为了自保或反击,也可能被迫发展出一定程度的海上军事能力,至少要能够应对来自海上的威胁或阻碍敌人的海上活动。

3. 文化交流与技术借鉴: 黑海北岸与希腊、罗马等文明有着长期的接触和交流。游牧民族很有可能从这些更发达的海上文明那里学习到造船技术、航海知识,甚至战术理念。如果他们有机会俘获敌人或与其合作,就能直接获得更先进的水军技术。

4. 特定民族的例子:
哥特人(Goths): 如前所述,哥特人在公元3世纪就曾驾驶船只穿越黑海,袭击小亚细亚沿岸。他们的行动规模可能不大,但显示了他们组织远距离水上军事行动的能力。这表明他们至少能够制造和操控足以承载大量战士和物资的船只。
匈人(Huns): 虽然匈人以骑兵闻名,但他们强大的军事扩张能力也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地理环境和技术。在征服东欧的过程中,他们也必然会遇到需要跨越河流或在某些区域利用水路的情况。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匈人发展了庞大的海军,但他们作为强大的征服者,在军事组织和适应性方面非常突出,不排除在特定时期利用过水上交通工具进行军事行动。
保加尔人(Bulgars): 在早期,一些保加尔人部落(属于突厥语系或斯拉夫化突厥语系)也曾活动在黑海北部和伏尔加河地区。他们在迁徙和征服过程中,也可能需要利用河流和湖泊进行交通和贸易,甚至可能在黑海沿岸进行一些活动。

水军的形态和规模: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将古代里海和黑海北岸游牧民族的水军与中世纪地中海的桨帆战队或帆船海军相提并论。

船只形式: 他们的船只可能更倾向于实用和简便。例如:
独木舟: 由整段树木掏空制成,适合在河流和湖泊中使用,也可能用于沿海短途航行。
木筏: 由原木或浮木捆绑而成,用于载货或渡河。
简单的木壳船: 可能借鉴了其他民族的技术,用木板拼接而成,但未必有复杂的龙骨或精良的帆装。船体可能比较轻便,适合在相对平静的水域航行或进行突击。
人员构成: 水军的士兵很可能还是以战士为主,具备一定的骑射能力,但同时也需要掌握操船和水上作战的技能。他们可能不是专门的“水手”,而是在需要时转变为水手角色的战士。
规模与战略: 他们的水军活动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或阶段性的军事手段,而非主要的战略力量。例如,是为了配合陆地作战进行渡河,或是为了进行临时的沿海劫掠,而不是为了争夺制海权或进行大规模的海上征服。

总结:

总而言之,古代里海和黑海北岸的游牧民族,虽然以陆地上的骑射力量闻名,但由于地理环境的联系以及与外界的互动,他们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发展过属于自己的水军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利用河流进行交通和贸易,以及在军事需求下进行的渡河作战和沿海劫掠活动中。像哥特人这样的一些民族,更是直接组织了穿越黑海的军事远征,证明了他们具备一定规模和组织能力的水上军事行动。

他们的水军并非是依靠庞大舰队和专业水手的系统化海军,而是一种更具实用性和适应性的水上力量,与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相适应。这些水军的痕迹,虽然不如他们陆地上的声名显赫,却是古代这些强大民族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和扩张的一个重要侧面。研究这些历史,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游牧”标签,去理解他们在与河流、海洋以及其他文明的互动中所展现出的多面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本来应该是个水文条件是否适合劫掠的问题,对题主为一种海盗行为找出一个继承脉络的想法表示不解


如果非要把哥萨克海盗的行为与基辅罗斯联系在一起的话,这种说法确实是有的,不过显然也只是对一个曾经的历史印象进行简单类比而已,我不觉得这里存在什么必然的起源和继承关系

至于里海,从东岸的曼吉斯套到西岸的希尔万和北岸的阿斯特拉罕也存在传统航路,这里的航船时不时也会成为附近土库曼人海盗的劫掠目标

不过按照16世纪英国旅行家安东尼·詹金森的记录,里海北部的航行条件并不优越,加上东岸的曼吉斯套属于气候恶劣且极度缺乏水源补给的蛮荒地区,并不利于成规模的海盗活动以及组建什么水军,对活动在这里的游牧民族来说,在岸上等着因遭受船难而流落到岸上的商旅幸存者送上门,显然是个风险小得多的选择

user avatar

泻药, @符文图腾 太抬举我了,我可不敢说看过什么中东文献,只是看过剑桥伊朗史的一些篇章而已。

本来发图的,审核太久,还是发文字吧……

关于罗斯人入侵的篇章,我从我翻译的文章里摘录了一下:

1.913年的罗斯人入侵

……至于希尔凡沙阿里一世,在他被放归后不久,其治下的巴库城(Baku)便在伊历301年(913,8.7-12.31)遭到罗斯人的袭击[1]。(劫掠完后)罗斯人便大摇大摆的扬帆准备撤回里海的岛屿上,希尔凡军(可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也乘船追击,结果遭到(精通水战的)罗斯人的反击,死了数千士卒。


2.943-945的入侵

……马尔祖班如今总算是真正掌控了外高加索东部与阿塞拜疆全境,(甚至)从钱币上看,他在 945年还获得了德温的统治权。同时在这年春天,一伙罗斯人(即当时的基辅罗斯)乘舟沿库拉河顺流而下,击败巴尔达城的守军,攻占了此城。这些守军是马尔祖班派往此地的总督在当地招募的民兵部队[1]【战斗力自然不咋地】。起初这伙罗斯人对当地老百姓挺好,但是这些民众[2]可不领情,在穆斯林军队前来收复此城时公开对他们进行援助,因此(在后来)这些民众大部分被罗斯人所杀,其余的那些人在交出自己所有的财产后被赶了出去。穆斯林的圣战者们[3](听闻此事后)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马尔祖班麾下以对抗这些异教徒、入侵者。然而尽管马尔祖班在兵力上极占优势,但还是屡败于罗斯人之手。幸而这些罗斯人由于贪吃新鲜水果【fresh fruit】而导致产生流行病【应该是拉肚子那种,或者水土不服】,导致他们身体变得虚弱。马尔祖班在这时组织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干掉了罗斯人的首领与700名罗斯战士。其余众退守至巴尔达的城堡内。


正当马尔祖班将其包围住(准备一举将其歼灭之时),他听闻摩苏尔哈姆丹的君主纳绥尔·道莱派他侄子侯赛因·本·赛义德率军攻取阿塞拜疆,此时侯赛因已打到萨尔马斯(Salmas)地区,当地的哈兹班尼(Hadhbani)库尔德人在加法尔·本·沙苦亚(Ja'far b. Shakuya)的率领下投靠了哈姆丹王朝。原来早在伊历331年(942)马尔祖班还在和戴萨木打生打死的时候,已经控制巴格达朝廷的叔侄俩便向哈里发穆塔基讨得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统治权。【马尔祖班:我或许不是人,但你们是真的狗.jpg】


马尔祖班听闻此讯,命一支小部队牵制罗斯人,自己则率主力大军火速回军迎战,在伊历334年(945-946)的冬季大败之,侯赛因不久便被纳绥尔召回,准备应对在巴格达的一场战役。【与白益王朝争夺哈里发朝廷归属】而罗斯人乘此时机载着战利品与俘虏离开了巴尔达,扬长而去。


3.987年杰尔宾特(打耳班)埃米尔梅蒙请求罗斯人援助:

……伊历366年(976,8.30-12.31),打耳班的阿赫马德之子梅蒙(Maimun ibn Ahmad)继其父之位,然权力悉操于诸部落首领之手,他们完全把持了朝政。[1]梅蒙(不甘沦为傀儡,)秘密向罗斯人寻求援助。伊历377年(987.5.3-988.420)一队罗斯军乘十八艘船前来解救梅蒙,但这支军队反倒被打耳班人杀死了许多,余众皆逃。梅蒙只好加固了自己正住着的打耳班堡的防御,并让罗斯人担任警卫。伊历379年(989.4.11-990.3.30),从吉兰来了一个名叫穆罕默德·图奇(Muhammad al-Tuzi)的传教士。他求得了一次与梅蒙的会面,希望他能援助自己控制打耳班的教法事务[2]。梅蒙本来被他说动[3],但最终还是拒绝了他的要求。随即他便被图奇的狂热信徒围困在城堡里,伊历380年(990.3.31-991.3.19),他被迫弃家逃往塔巴尔萨兰。……


4.沙达德王朝雇佣罗斯人平定拜拉甘暴动

……同年,法德尔之子阿斯卡鲁亚(Askaruya,听闻此事后)便在拜拉甘悍然发动叛乱。法德尔自从败回甘芝后便卧病在床,于是他派了另一个儿子穆萨前往平叛。穆萨在一队曾劫掠希尔凡地区的罗斯人的援助下攻破拜拉甘,杀死了阿斯卡鲁亚。法德尔在伊历422年(1031,1.1-12.18)病死。


5.1030年罗斯人入侵希尔万的叶齐德沙阿国

……伊历420年(1029,1.20-12.31),曼努契尔因马斯喀特(Masqat)一块地的归属与打耳班重启战端,但他被击败,随即伊历421年(1030,1.9-12.28)打耳班军便入侵他的领土,大肆破坏,损失不可估量[4]。就在这件事刚过去不久,(该死的)罗斯人乘船在希尔万平原登陆,在巴库城附近如摧枯拉朽般击溃了曼努契尔所率之军,死者枕藉[5]。此战之后罗斯人转而前往阿兰。伊历422年(1031,1.1-12.18),这股强盗又来了,在巴库城登陆,但这次被曼努契尔击退。(然而他还没高兴多久)罗斯人便与阿兰人联手,攻破了叶齐迪亚城,随后开始了残酷的掠夺与屠杀。当他们满载着钱财回归时,打耳班的曼苏尔一世率领精锐军队(ghazis)对其迎头痛击,罗斯军死伤甚众,大败而逃,劫掠得来的钱财也丢下了。一年后他们企图对打耳班进行报复,但在卡拉克便被击败。


总体来说比较笼统,描写细节不多

我翻译而获得的也只有这么多,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 avatar

感谢一下各位答主的回复!我会提出这个问题首先是如题干所说对原问题下其中一位答主的评答案表示好奇,只不过他已经退乎了,所以没有机会继续向其请教更多细节;后来我也有在试着了解有关里海的水上势力的历史,不过个人水平有限,只从WIKI上了解到一些东欧罗斯人有关的历史,以下纯复制粘贴——

罗斯人的里海远征
早期的罗斯人(864-1041)已沿着河流踏入里海周边[1],除贸易外也进行武装袭击,其活动范围包括现在的伊朗、达吉斯坦与阿塞拜疆等地。罗斯人在9世纪时已经抵达瑟尔克兰(Serkland),即是阿拔斯王朝;他们沿着伏尔加河顺流而下,买卖毛皮、蜂蜜与奴隶。最早可考的攻击事件大约发生在九、十世纪之交,913年,500艘罗斯船舰出现在戈尔甘一带,随后又有更多船只出现在吉兰与马赞德兰,掠夺了许多奴隶与货物;但他们在回程时遭到伏尔加河三角洲的哈札尔人击败消灭。

罗斯人的第二次远征发生于943年,他们攻陷了高加索阿尔巴尼亚(阿兰)的首都巴尔达阿(今属阿塞拜疆),在该城停留数月并将其洗劫一空,直到爆发瘟疫才使罗斯人退去。965年,基辅罗斯亲王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指挥了下一波袭击,击溃了哈札尔汗国,并为罗斯人打通了南北贸易路线,也改变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权力结构。罗斯人的袭击事件往后仍持续到1041年,最后一次是由维京人“远行者”英格瓦尔(Ingvar the Far-Travelled)所发起的远征,目标在于重新打通经里海前往波斯的商路。
背景与早期的袭击
罗斯人最早是以商人,而非战士的身份与里海周边的穆斯林接触。在9世纪初,斯堪的纳维亚人在俄罗斯北部沃尔霍夫河以南10公里处建立了名为阿尔戴嘉(Aldeigja,今旧拉多加)的据点,作为进入拉多加湖地区的基地。从拉多加湖开始,斯堪的纳维亚人经由伏尔加河、第聂伯河展开向拜占庭帝国的贸易,也与里海南岸的穆斯林接触[2]。9世纪末期的波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在他的《道里邦国志》中描述了来自伏尔加河的罗斯人,他们从哈札尔人手中购买商品,再越过里海,将蜂蜜、毛皮、奴隶贩售给穆斯林商人;[2][3],也有少数罗斯商人也随骆驼商队前往巴格达,欧洲来的奴隶也身兼翻译[3]。

美国历史学家努南(Thmoas S. Noonan)认为罗斯人早在8世纪后期便曾抵达巴格达;这一观点获得出土文物的支持,流通于波斯与阿拉伯地区的迪拉姆银币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彼得霍夫宫出土[4],这些银币的铸造时间不晚于805年。而在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作品中,“罗斯”被描述为一种“萨卡里巴”(Saqaliba),意指斯拉夫裔的奴隶。反诺曼派的学者以此为证据,将罗斯与斯拉夫视为同一概念,而不是斯堪的纳维亚的遗绪;而支持诺曼起源的学者则认为,萨卡里巴泛指所有中东欧、北欧白人,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语意并不够明确[5]。

罗斯人有迹可循的第一次袭击大约发生于864至884年之间,为塔巴里斯坦统治者哈桑·伊本·札伊德统治期间,渡过里海的罗斯人曾对阿巴斯昆(Abaskun)东岸发动了不成功的攻击[6],这次攻击的规模并不大[1]。第二、第三次的袭击同样发生于阿巴斯昆[5][7],分别在909至910年、911至912年之间[1][5]。
913年的袭击
罗斯人在913年发动了首次大规模袭击,500艘船舰穿过哈札尔人的地盘,出现在里海南岸;为了确保哈札尔人不会找麻烦,罗斯袭击者答应分给他们一半的战利品。罗斯人沿着第聂伯河进入黑海,再由亚速海溯顿河而上,抵达哈札尔汗国的萨克尔要塞,让船只上岸后再经伏尔加河进入里海[1]。

罗斯人袭击了戈尔甘与塔巴里斯坦,将乡村地区劫掠一空[8],当地政权对他们的驱逐并不成功,袭击者们继续在里海西南部的岛屿间出没。随后,罗斯人又攻击了巴库,甚至进入路程三天的内陆地区[1],洗劫了阿兰、贝拉甘、希尔万等地[5][9]。袭击者除了抢夺一切财物之外,也将妇孺掳为奴隶;但他们的暴行随即传开[1]。他们在回程时即在伏尔加河三角洲遭到哈札尔人的报复,基督徒也在汗国的默许下加入战局;据阿拉伯史家马苏第所言,残余的罗斯袭击者都被布尔塔斯人与伏尔加保加利亚人收拾干净了[5]。
943年的袭击
据俄国古史《往年纪事》(Primary Chronicle)所载,罗斯人在943年发起对里海的第二次大规模远征,此时也是伊戈尔担任基辅大公的时期(914-945)。在这一次行动中,罗斯人沿着库拉河上溯进入高加索深处,打败了萨拉里王朝的统治者马尔祖班·本·穆罕默德[10],并占领了阿兰的首府巴尔达阿。罗斯人他应当地人保留自身信仰,换取对统治权的承认;罗斯人一度有可能在此长居[11]。但根据波斯史家米斯卡瓦伊所记载,当地人很快地展开反抗,罗斯人试图将反抗者逐出城外,遭到拒绝后即发动屠杀,并勒索赎金。在冲突期间,双方虽然都曾试着谈判,但效果不佳[12];罗斯人持续占领城镇长达数月[13],并不断劫掠周边地区[14]。

巴尔达阿的灾难最终被痢疾解救了[15],米斯卡瓦伊描述道:“罗斯人沉醉于种类丰富的水果,而这水果却带来瘟疫......他们(罗斯人)的数量开始减少。”注意到罗斯人陷入困境,萨拉里王朝的军队卷土重来,罗斯人的首领骑着驴子指挥作战,但仍被击败,损失了700名战士,只得退到巴尔达阿的堡垒中,并遭到穆斯林军队的包围。罗斯人乘着夜色逃出堡垒,一并带走了他们的战利品,包括珠宝、衣物、奴隶等等,停泊在库拉河畔的船只早已准备妥当[14]。穆斯林士兵入城后发掘了罗斯人的坟墓,拿走了放在坟墓中的武器[15]。

俄裔美国史学家乔治·韦尔纳德斯基指出,那位骑着驴子的罗斯人首领便是诺夫哥罗德的奥列格。奥列格在《往年纪事》中被记载逝于912年,但他的生平仍有许多模糊之处;在哈札尔汗国的史料“《谢赫特信札》”(Schechter Letter)的残篇中提及了罗斯人赫尔古(Helgu),这也是奥列格(Oleg)的古诺尔斯语拼写法之一,该文件中提及赫尔古在941年指挥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失败袭击[16],随后乘船前往波斯,并在该地逝世。另一方面,俄国史家列夫·古米列夫根据俄文、阿拉伯文史料对罗斯首领姓名的分析,主张这位骑着驴子的首领应是一位瓦伦吉安人领袖斯文涅尔德(Sveneld),他的富有曾在945年的《往年纪事》中被提起[17]。
哈札尔汗国解体
哈札尔人与罗斯人爆发冲突的起源并不清楚,目前有几项可能的假说:罗斯人有意独占伏尔加河的水路贸易,以免被哈札尔人收取关税;拜占庭的煽动也是可能的起因。拜占庭与哈札尔曾是盟友,但当拜占庭的罗曼努斯一世继位后,却开始迫害帝国境内的犹太人;根据《谢赫特信札》所述,哈札尔统治者约瑟夫一世为了报复,也对境内的基督徒如法炮制。为此,拜占庭便煽动奥列格(赫尔古)攻击哈札尔汗国.[5]。

哈札尔汗国为了因应罗斯人在943年的袭击,决定封锁伏尔加河水路可能也是刺激罗斯人的原因之一。在哈札尔人于10世纪中期留下的文件中,其统治者约瑟夫自称他所扮演的角色是高加索穆斯林的捍卫者,以对抗入侵的罗斯人自任,他写道:“我必须和他们(罗斯人)打仗,如果我贸然放行,他们将会摧毁整个穆斯林的土地,一直推进到巴格达。”[18]更早期的掠夺纪录可能也加深了罗斯人与哈札尔人之间的嫌隙[19]。

965年,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与哈札尔汗国正式开战,大公请来乌古斯人与佩臣涅格人作为佣兵参战,以对抗哈札尔人强大的骑兵部队[20]。同年,以罗斯人为首的联军攻下了萨克尔要塞,并劫掠(尚未攻占)了汗国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重镇刻赤[21]。到968、969年之际,哈札尔首都阿提尔陷落[22];有位随后到访该城的旅人描写道:“罗斯人前来攻击,他们连颗葡萄甚至葡萄干都没留下,就连树枝上也看不到叶子。”[15] 旅行家伊本·霍卡尔则留下了萨曼达尔(Samander,在阿提尔以南)遭到罗斯人摧毁的唯一记录[23] 。

斯维亚托斯拉夫的攻击使得哈札尔汗国的繁盛戛然而止,汗国的倒下也代表罗斯人掌握伏尔加河、顿河水路运输以及黑海北岸草原贸易的开始,这些原先都是汗国的主要收入来源。此外,罗斯人的扩张也使斯拉夫移民大举进入森林与草原交界地区,使原先的萨尔托沃─马雅基文化(由哈札尔、佩臣涅格、马札尔、阿兰、斯拉夫等族群混和而成)逐渐向斯拉夫人倾斜[21]。
晚期的攻击
987年,捷尔宾特的埃米尔麦蒙(Maymun)请来罗斯人协助他抵御当地的地方势力。这些罗斯人大多是职业的战士,分乘18艘船前来,并派出其中一艘前去侦察敌情。然而,该船的士兵遭到当地人攻击而覆没,罗斯人遂掠夺了附近的城镇马斯卡特(Maskat)作为报复。989年,当地教士要求麦蒙将他召来的罗斯佣兵皈依伊斯兰,否则将消灭他们,进而引发一连串内斗。最终,麦蒙遭到驱逐,并向罗斯佣兵们投降,但他在992年又重新上位[5]。

1030年,罗斯人袭击了希尔万地区,占贾的统治者也以高价雇请他们协助镇压贝拉甘的暴动,他们在事件落幕后返回北方。另一种说法指出,该批罗斯人在第二年卷土重来,但在巴库附近被击败驱走。1032年,另一批罗斯人前来攻击希尔万,附近的阿兰人与萨利尔人(Sarir)也加入他们的阵容,本地的穆斯林统治者在次年击退了这些掠夺者。这几批罗斯人的所属集团并不清楚,乌克兰裔史家奥梅尔扬·普里查克(Omeljan Pritsak)认为他们在捷列克河河口附近建立基地,其大本营则位于塔曼半岛上的特穆塔拉坎;普里查克更提出,在里海周边活动的罗斯人也跟者乌古斯人介入了花剌子模的权力斗争[5]。

1042年,斯堪的纳维亚人“远行者”英格瓦尔率领一支拥有200艘船的大舰队进攻波斯,其兵力可能多达两万[5],但其攻击并未成功。根据《远行者英格瓦尔》萨迦记载,斯堪的纳维亚人对最后一次里海的远征始于1041年,可能与拜占庭和乔治亚的在萨西雷蒂的战争有关,作为佣兵的瓦伦吉安人也参加了该次战斗,但相关事迹已与传奇故事融合。

该次远征由来自瑞典的“远行者”英格瓦尔发起,他曾沿着伏尔加河而下,抵达瑟尔克兰(撒拉森人之地)。英格瓦尔留下至少26块卢尼石碑,其中23块位于瑞典乌普兰地区的梅拉伦湖附近,提及了与英格瓦尔一同前往瑟尔克兰的瑞典战士。此次远征的目的可能在于重新打通贸易路线,当时保加尔人与哈札尔人已不再构成威胁。英格瓦尔的兄弟留下的石碑指出他最后向东寻找黄金,但在瑟尔克兰逝世;在英格瓦尔死后,再也没有斯堪的纳维亚人试着打通波罗的海到里海之间的水路[15]。

波斯诗人哈卡尼记录了在1173到1174年间在希尔万的一场入侵战争,他将入侵者指为罗斯人、哈札尔人、阿兰人、萨利尔人等。当代历史学家彼得·戈尔登(Peter Golden)则认为这批袭击者只是普通的伏尔加河盗匪;俄国学者帕霍莫夫(Yevgeni Pakhomov)、米诺尔斯基(Vladimir Minorsky)指出该次入侵应是捷尔宾特埃米尔伯克·巴尔斯·本·穆札法尔所教唆。根据米诺尔斯基的说法,巴尔斯并不受基辅方面控制,并征召了山中的布罗德尼奇人(Brodnici)助战,此部落的居民生活方式类似于近代的哥萨克[24]。

希尔万沙阿阿赫希坦一世(Ahsitan I)转向乔治亚求援,国王乔治三世应允派出援军,当时客居乔治亚的拜占庭皇族安德洛尼卡·科穆宁(1183年时继位为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一世)也参与其中[24];这支联军击败了入侵者,并夺回了夏巴兰要塞。乔治亚史料指出这些入侵者使用哈札尔人的语言,并未提及罗斯人[5]。

看这个词条时我对于罗斯人在伏尔加河河口还为敌人掌握的情况下也有一次又一次冲向里海的行动感到很惊讶,所以反过来好奇几千年来那些住在河口海岸的游牧民族有没有起过类似念头,不过看来是生活形态和社会形势差太多,除了偶尔跟着罗斯人一起打劫外基本没有类似的行动

在结合哥萨克斯捷潘·拉辛的事迹、18世纪彼得大帝水陆并进入侵波斯,以及19世纪沙俄利用里海舰队将波斯里海沿岸彻底划作势力范围,该说俄罗斯人真不愧是瓦良格人的子孙,在内陆湖上照样把海上劫掠和征服玩的炉火纯青

user avatar

文章来源:


关于里海水域海盗活动的第一个可靠信息可以追索到9-10 世纪。穆斯林编年史家伊本·伊斯凡迪亚尔(Ibn Isfandiyar)描述在864 年,一支庞大的海盗舰队,由维京人,或者说是罗斯/瓦良格人率领,袭击了富裕的城市阿巴斯昆(Abaskun)。当时,当地埃米尔的军队设法抵御了这次袭击,甚至还击退了所有海盗。但是对于这些古代编年史家的话我们应该谨慎对待——他们过去常常夸大敌人的力量,也常夸大己方的胜利,否则难以解释为何在遭到如此惨败后,罗斯海盗还是在接下来数年里不断造访里海沿岸。


在 913 年,罗斯海盗开始大量出现在里海,数量不计其数 ——据记载海盗共有 500 战团(chelnts),每一个团都有上百名战士,也就是意味着海盗总兵力达到了五万人!这个数字显然是不真实的。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这群航海劫匪:“这群威武的人,他们的体格高大,胆子也大,他们不知溃逃,没有一个人逃跑,直到他们杀光敌人或被敌人杀死。他们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武器。


他们占领了屹立在库拉河边的巴尔达阿城(Bardha'a),将其作为后勤基地。当地埃米尔多次试图驱逐他们,但总是失败。数年之后海盗们才带着劫掠的财宝和奴隶扬帆归去。


从11-12 世纪,罗斯海盗对里海的袭击明显减少。这很可能是由于基辅罗斯的封建公国解体,也许他们的强大竞争对手不允许他们再从伏尔加河到达里海。而罗斯海盗们自己也很少出海,宁愿在浅滩上抢劫。在罗斯海盗退出的情况下,波斯强盗成了里海地区的新霸主。


在蒙古-鞑靼人入侵之后,罗斯人通常会迷路到圣海,因为他们称之为里海。但圣地不是空的。许多其他 flibusers 爆发了,不仅包括本地人,还包括西欧人。根据来自克里米亚 卡法城的卢卡·塔里戈(Luca Tarigo) 的摘要,他曾经到达里海里海,开始“连续抢劫和纵火”。而蒙古鞑靼人继承自祖先的无与伦比的劫掠传统并没有因为劫掠场所改到河川之上而削弱,甚至还发展到了海上劫掠。写下《三海纪行》的伟大旅行者——特维尔商人阿发那西·尼吉丁(Афанасий Никитин)原本不打算去印度,但他的商船在行驶至伏尔加三角洲时却遭到了阿斯特拉罕“鞑靼海盗”抢劫,使得他无法归乡,




在里海,土库曼部落的海盗同样活跃,他们选择了现代克拉斯诺沃茨克(土库曼巴希)地区设立基地,就像现代的索马里海盗一样,出发袭击不同的商船。在十六世纪,他们开始接触到乌拉尔( Yaitsky)、捷列克(Teresky) 和 顿河哥萨克海盗(​​Don Cossacks-Pirates) 团伙。在十七世纪,他们已经成为里海海盗的一员。海盗的基地位于乌拉尔河口。他们在那里活动,修理船只,装备不比俄罗斯和波斯的差。他们从那里进行了突袭。从本质上讲,十六至十七世纪是里海海盗的高潮时代。


例如,1621年夏天,阿塔曼·特伦斯基.胡须(Trenskiy mustache)统治了“商人和仆役”的商队,甚至围攻阿斯特拉罕。1632 年,顿河和扎波罗热哥萨克劫掠了巴库、杰尔宾特和吉兰,带着丰富的战利品返回了顿河。1636 年,阿塔曼·伊万·波列诺夫(Ivan Polenov)率领 500 名哥萨克人前往费拉哈巴德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在 1649-50 年,哥萨克人伊凡.康德雷雷约夫( Ivan Kondreyreyov) 几乎瘫痪了里海航运。伏尔加河的航运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由于害怕海盗袭击,从阿斯​​特拉罕沿河而上的商队必须大量集结才敢行动,每次不少于50艘船。那些年,当抢劫尤其严重时,商队每年只派出两次——在春季和秋季,数百艘船同行以加强安全保障。


1660 年,哥萨克人对波斯海岸进行了特别大规模的袭击。阿巴斯二世的伊朗军队无法应付,波斯人不得不联系俄罗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沙皇阿列克谢,虽然绰号是“沉默者“”,但他这次选择以暴力回应,哥萨克人在负伤后带着丰厚的战利品离开了波斯。


这些海盗的首领,就是里海最著名的哥萨克海盗,同时挑战过俄国沙皇和波斯沙阿的阿塔曼——斯捷潘·拉辛


在斯捷潘·拉辛的起义被镇压后,捷列克和伏尔加河的哥萨克收到了限制。沙皇政府只将海岸线的驻屯地安置给承诺打击海盗的哥萨克人。在彼得沙皇的时代,里海已经建立起了秩序与和平。但彼得一世死后,海盗又出现了。


这一次,土库曼人开始抢劫渔民。波斯甚至请求俄罗斯当局向袭击附近岛屿船只的海盗团伙施加影响——土库曼海盗袭击了伊朗沿海定居点,并将民众变成奴隶。


十九世纪初,里海形势又出现了新的转折。除了土库曼海盗外,哈萨克人也开始从事 海盗的活动。他们以曼格斯拉克半岛为基地,但武装简陋的他们不敢攻击大船,只能对渔船和小商人发起无情地抢劫。通常,海盗们会以渔民的身份来掩饰自己。于是,阿斯特拉罕鞑靼商人尼亚兹(Nyaz)以捕鱼的名义组织了一支庞大的海盗船队,从事海上抢劫和奴隶贸易。


1836 年,总督佩罗夫斯基(Perovsky)担心海盗猖獗,派出一支军事远征队前往曼吉什拉克摧毁海盗定居点。但是士兵和哥萨克人只部分完成了这项任务。海盗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存在。直到 1842 年,海军上将 Ephraim Putyatin 才最终根除 曼吉什拉克 的海盗活动。


土库曼海盗直到 1870 年才结束,此时浩罕、希瓦和布哈拉汗国皆已 都隶属于俄罗斯。直到那时,海上劫匪才从里海的水域上消失了。



在 4 世纪/10 世纪,土库曼海盗会掠夺在西库赫 ( Sīāhkūh ,即今天的曼吉什拉克半岛 ) 半岛失事的船只;这种掠夺在 12 世纪/18 世纪达到顶峰。他们的主要出没地点位于巴尔坎湾(即今天的土库曼巴希湾 Türkmenbaşy Gulf)周围的岩石海岸、切莱肯角(Cape Cheleken)和邻近的岛屿(达尔甘岛、奥古尔乔伊/奥古尔钦斯基群岛 Dargān island, the Ogūrtjoy/Ogurchinskiĭ islands )上。通常大约一半的船只沿着波斯的吉兰、马赞达兰和戈尔甘海岸发动突袭,而另一半则留在港口以抵御波斯人的报复性袭击。波斯国王纳迪尔沙阿多次远征到土库曼海岸,甚至在巴尔坎湾建立了一座堡垒以打击土库曼海盗,但效果甚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代,里海和黑海北岸的广袤草原上,确实活跃着许多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马匹、骑射紧密相连。提及这些民族,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草原上的纵横驰骋,但仔细探究历史的痕迹,我们会发现,这些看似“陆地为家”的民族,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也曾发展出过属于自己的水军力量,尽管与地中海沿岸那些以海军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古代两军短兵相接,特别是那种骑兵冲锋、步兵跟上的宏大场面,绝大多数时候可不是现代兵击台上那种点到为止、互相试探的“君子之战”。那是一场血肉横飞、生死相搏的殊死搏斗,普通士兵上去,那就是奔着把对手打倒、打死去的。为啥会这样?有几个关键原因:1. 生存第一,没.............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端庄祥和、飘逸出尘的女神,她们的身上总是环绕着一层层仿佛有生命般舒展的丝带,那场面,简直是仙气十足,美不胜收。试想一下,她们漫步在云端,或者立于仙山之上,那些长长的、轻柔的绸缎便随着她们的动作,在空中缓缓地、舒展地飘舞,宛如流动的云霞,又似轻盈的流水。用古人的.............
  • 回答
    要给德古拉在中国神话体系里找个对等的位置,这事儿还真得费点心思,毕竟中西方的神话土壤和文化背景差异太大。不过,咱们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看看他大概能落在哪个“档次”。首先,得说说德古拉的核心能力和特质。他吸血,不老不死,能变蝙蝠,能控制一些小生物,还会影响人的心智,并且有超强的体能和一定的魔.............
  • 回答
    古代的箭靶,从其功能和材质上来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目标,让弓箭手进行训练和比赛。明代的箭靶尤其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结合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来详细讲述明代箭靶的情况。古代箭靶的一般特点:在古代,箭靶的形态和材质因时代、地区、用途(训练、祭祀、军事演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
  • 回答
    当然,古代日本与波斯、阿拉伯地区之间并非完全隔绝,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可能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频繁和直接。这种联系更多地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延伸和海上贸易网络而形成的,其痕迹往往隐藏在考古发现、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以及文化元素的传递之中。丝绸之路的东方回响与海上丝路的波斯湾明珠首先,.............
  • 回答
    古代文人在面对冷兵器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偏差,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教育背景以及对战争的实际参与程度。这些“误解”,与其说是错误,不如说是基于他们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一、过度强调“精神”与“技巧”,忽视“物质”与“实操”这是文人阶层对冷兵器最普遍的一种“误解”。在他们的笔下,.............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海事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尤其是在宋元之后,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像西方一样给战舰和商船取名字的习惯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习惯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只上都有体现,虽然形式和文化内涵上与西方不尽相同,但都饱含着人们的期盼、敬畏以及对船只本身的重视。战舰.............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官篡位的情况虽然不像武将那样普遍,但并非绝无仅有。不过,要明确一点,当我们将“文官”定义为以读书、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而非以军事指挥为核心的官员时,他们直接发动兵变、夺取皇位的情况极为罕见。更多时候,所谓的“文官篡位”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政治手腕、权谋手段,逐步架空皇权.............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武将的身高体重,这可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我们对历史人物的想象,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大家普遍的感受,往往觉得古代人普遍比我们矮小,但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古代武将的身高与体重:想象与现实的差距首先得说,我们脑海里那些“顶天立地”.............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这把古代1.10米(110厘米)长、重2.46公斤的剑,要准确判断它属于哪个朝代,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仅仅依靠长度和重量这两个数据,很难一锤定音。不过,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结合历史上的兵器发展情况,来做一些推测和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解一下您提供的这两个关键信息: .............
  • 回答
    要找寻中国古代散文的集评或评注,确实有不少途径和值得推荐的书籍。这些宝贵的资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散文的精妙之处,也能从中窥见历代文人心中的爱憎褒贬,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一、 寻找集评与评注的途径1. 传统学术著作与文集: 这是最主要、也最可靠的来源。许多学识渊博的学者,尤其是清代以来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着迷的问题,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拥有古代文物,但却无法完全复刻其工艺,原因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为什么我们有古代文物,但有些工艺无法复刻?核心原因:信息的缺失与技术的局限性简单来说,无法复刻的根本原.............
  • 回答
    印度古代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传统等诸多层面。而外族统治集中于北印度,南印度为何未能随之统一,同样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一、 印度为何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中国得以实现相对长期统一的内在因素,再对比印.............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争,这四个字承载着数千年的烽火与荣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命运。要勾勒出其主要特点,绝非易事,因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战争,种类繁多,跨度漫长,其复杂性远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但如果我们尝试剥离历史的烟尘,从几个核心的维度去审视,或许能窥见其脉络。一、 战争的根本驱动力:生存、扩张与统一中国古代.............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无疑是古代神话传说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至今仍令人惊叹。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确实,文学史上不乏将古代故事进行改编,并赋予全新内涵,同时保持高度文学性的优秀作品。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些与《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但又各有特.............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与您分享一些关于中外古代冷兵器研究的优秀书籍。这些书籍不仅内容翔实,考证严谨,而且往往带有作者深厚的个人见解和对历史的独特视角,希望能帮您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迷人的领域。我尽量用一种更贴近个人经验和感受的方式来为您介绍,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在谈论中外古代冷兵器时,我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想.............
  • 回答
    作为一个和你一样热爱剑道的同道中人,我完全理解你对剑道实战性的好奇。这个问题,相信在不少剑道练习者心中都曾经萦绕过。答案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而是要看我们如何定义“实战”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历史的角度看:剑道与武士的战场我们常说剑道源自日本武士的剑术,这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不过,关于“汉服是否代表民族文化”以及“古代只有贵族穿汉服”的说法,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回应和反驳的。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把这个说清楚,让那些认为汉服只是贵族专属的人哑口无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服”本身就是一个广义的称谓。很多人一提到汉服,脑子里就立刻蹦出那些飘逸.............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