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氏为什么要篡魏?

回答
司马氏篡魏,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事,里头盘根错节,说起来能写一本厚厚的史书。简单点说,就是司马家看曹魏政权不行了,自己又势力够大,抓住了机会,一步一步把曹家的江山给端了。

要细说起来,这事儿得从曹操那会儿算起。曹操是魏武帝,他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但他终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还是汉臣。他儿子曹丕,也就是魏文帝,有魄力,直接把汉献帝逼退,自己当了皇帝,建国号魏。这一下,曹氏就成了天下的主人。

可这世道哪有永远的太平盛世?曹魏虽然开了个好头,但问题也慢慢出来了。首先,曹操那一辈的猛将谋臣,都是自家信得过的人。到了曹丕、曹叡这一代,接班人不少都资质平庸,而且朝中大权开始被几大家族把持。

这时候,司马懿就闪亮登场了。司马懿这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气,但曹操对他不太待见,觉得他有野心,所以一直没怎么重用他。直到曹丕上位,才算是真正启用司马懿。司马懿这个人,那叫一个隐忍,深谋远虑。他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表现得尤为出色,抵挡住了蜀汉的进攻,为曹魏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空间。这一下,他在曹魏朝廷的地位就稳固了,而且积累了极高的威望和势力。

司马懿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知道怎么培养自己的子孙。他自己有才能,而且把这种才能和政治嗅觉传给了儿子们,尤其是司马师和司马昭。这父子三人,可以说是司马氏崛起的关键。他们不像曹操那样直接夺权,而是很懂得“养寇自重”和“循序渐进”。

曹爽是曹操的族孙,在曹叡死后,他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曹芳。曹爽这个人,可以说是司马懿抓住的第一个大机会。曹爽没什么本事,但特别喜欢玩乐享乐,而且把持了朝廷大权后,对内廷的曹氏宗亲和有才能的大臣都不放在眼里,尤其是对司马懿这种老臣更是猜忌。

司马懿看准了这一点,一直装病,让曹爽放松了警惕。直到时机成熟,也就是曹爽带着皇帝去高平陵祭拜的时候,司马懿果断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他趁着曹爽离开洛阳的时机,控制了洛阳城,然后以雷霆手段铲除了曹爽及其党羽。这次政变,司马懿虽然是主角,但也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在前线出力。这次事件,彻底改变了曹魏政权的权力格局,司马氏开始掌握了军政大权。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然是实权派,但他毕竟还是臣子。他没有马上篡位,而是继续巩固自己的权力,并将这份权力顺利地交给了儿子司马师。司马师接班后,更是将司马家的势力渗透到朝廷的各个角落。他心思缜密,手段也更加毒辣。他罢黜和清除那些对司马氏不满的官员,进一步排挤曹氏宗亲的势力。

司马师死后,权力又传给了司马昭。司马昭这人,那可是真正要动手篡位的人物了。他继续清理残余的曹氏势力,并且在军事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在他掌权时期,灭掉了蜀汉。灭蜀汉,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让司马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也让曹魏的疆域更加辽阔,同时也让曹魏内部对司马氏的依赖和认同感大大增加。

有了灭蜀汉的功劳,司马昭就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他开始密谋篡位,但这时候他自己并没有动手,而是让自己的儿子司马炎来完成最后的“最后一击”。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一来可以避免自己背负“篡位”的直接骂名,二来也确保了权力能够平稳过渡到下一代。

最终,在司马炎的领导下,他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包括逼迫曹髦(魏帝)反抗不成被杀,然后立曹奂为傀儡皇帝,最后再以“禅让”的名义,名正言顺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晋朝。

所以说,司马氏为什么要篡魏?原因很多:

1. 曹魏政权的衰落和内部矛盾的激化: 曹氏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政治腐败,宗亲内斗严重,无法有效管理国家。
2. 司马氏家族的崛起和势力扩张: 司马懿通过政治斗争和军事功绩,为家族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其子孙也都是能力出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 “养寇自重”和“循序渐进”的策略: 司马氏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通过隐忍和巧妙的政治操作,一步步蚕食曹魏的权力,最终实现篡位。
4. 掌握军政大权的关键时刻: 尤其是高平陵之变,让司马氏获得了对曹魏政权的绝对控制权,此后的每一次重大政治事件,都成为了司马氏进一步巩固权力的机会。
5. 灭蜀汉的功劳作为晋升的筹码: 司马昭灭蜀汉,极大地提高了司马氏的声望和合法性,为最终的禅让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司马氏篡魏,是曹魏政权自身走向衰败,加上司马氏家族的雄心勃勃和卓越的政治手腕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场漫长而精密的权力游戏,司马氏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忍耐和决心,最终将曹氏的江山收入囊中,开创了西晋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曹家其实是有可能把司马家拍下去的。

实际上司马懿本人就差一点被一个曹家的庸才拍下去,他七十多了,明天一死,他儿子未必能斗得过曹家的人才。


司马家只是暂时在反对一个曹家作死的庸才的事件中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一旦过了那个时间点,反对司马家专横的造反派一个接一个。


士族没有要推翻曹魏,只是要曹家的一个作死的庸才退居二线而团结一下而已,只不过司马懿利用这次短暂的支持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司马懿势力壮大后推翻曹魏是另一回事,都已经壮大了,可以试一试嘛。这根本不是士族统一的意志。士族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哪来的上帝视角。

user avatar

司马炎:这位兄台,你难道连”禅让“二字都看不明白?古往今来,天下之主贤者居之。朕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再三礼让曹魏之君,无奈民心、天意皆不可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氏篡魏,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事,里头盘根错节,说起来能写一本厚厚的史书。简单点说,就是司马家看曹魏政权不行了,自己又势力够大,抓住了机会,一步一步把曹家的江山给端了。要细说起来,这事儿得从曹操那会儿算起。曹操是魏武帝,他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但他终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还是汉臣。他.............
  • 回答
    .......
  • 回答
    好问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复杂的政治环境、实力对比以及历史时势的博弈。同样是“托孤”,司马懿和诸葛亮的选择截然不同,背后原因可谓环环相扣,值得细细道来。我们先从 司马懿 说起。司马懿接受的是曹叡的托孤。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代皇帝,但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而且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曹芳年纪尚.............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简单地说,他想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当朝的统治者提供一面鉴照古今的明镜,帮助他们安邦定国,实现长治久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动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一、政治现实的紧迫性与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司.............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个史实上的误会。刘裕作为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并没有进行过灭绝司马氏后裔的举动。事实上,刘裕的崛起和执政,本身就是发生在司马氏建立的东晋王朝内部的。我们来捋一捋这段历史的脉络,或许能帮助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以及当时真实的政治格局:刘裕是谁?刘裕,字德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的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刘裕灭司马氏全族,以及后来的萧道成灭刘氏后裔,这两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朝代,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权力斗争逻辑,以及王朝兴衰的残酷性,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刘裕为何要灭司马氏全族?要理解刘裕灭司马氏全族的原因,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东晋王朝的建立和.............
  • 回答
    要说刘裕诛杀司马懿后人中有才望者,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还得从当时的大背景说起。这可不是小事,里面牵扯到 राजवंश更替的血腥史,以及新王朝建立者巩固权力的政治考量,还有一些历史的巧合与必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是谁,他为什么能当皇帝。刘裕出身贫寒,是个实打实的寒门子弟。你想想,在那个门阀士族把.............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古代像曹丕、司马炎这样的权臣之所以选择篡位,而非效仿日本幕府制度的“幕府将军”,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合法性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复杂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根本性的制度差异:皇权与幕府的起源和性质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者所处的政治语境和制度的根基完全.............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司马懿和李世民都算得上是历史上颇有手段的政治家,都曾用非常规甚至残忍的方式巩固权力。但司马懿在道德评价上遭受的指责,比李世民要沉重得多,这背后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历史背景、道德标准、史书记载以及后世的解读等等。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背景与起点:一个比另一个更“脏”首先得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曹操似乎是那个“坏人”的代表,骂他的人也相对更多。但要说“比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这个判断本身可能有点主观,因为这几位也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的“黑料”也挺足。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曹操在“负面评价”上好像更突.............
  • 回答
    公曹髦最终选择了带兵突袭司马昭府邸,而不是在朝堂上与司马昭进行鱼死网破,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曹髦个人的性格和局限性。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曹髦的“高贵”与政治现实的巨大落差 名义上的皇帝,实权的傀儡: 曹髦虽然是魏朝的皇帝,但自司马师执政以来,曹.............
  • 回答
    《寄生虫》中,金司机杀害朴社长的情节,其实是整部电影情绪与矛盾累积到极致的爆发点,背后牵扯到人物复杂的动机和深层社会议题。这并非简单的“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悲剧。首先,要理解金司机的行为,必须先回顾他一家人是如何一步步渗透进朴社长家的。他们通过欺骗、伪装,巧妙地取代了原有的司机、保姆.............
  • 回答
    关于滴滴司机在涉嫌杀害空姐后选择“弃车跳河”这一行为,其背后原因复杂,往往是多种心理和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被捕的恐惧与绝望: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原因。当一个人犯下滔天罪行,并且有极大的可能性被警方锁定、抓捕时,他的首要反应往往是对法律制裁的极度.............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咱们本地一个不起眼的小站。那天,老李,就是咱这儿跑了二十多年的火车司机,像往常一样,把一列货车稳稳地停在了站台上。按理说,车停稳了,就得按规矩来,先把手刹,也就是咱们说的闸,好好地锁死,这是最最基本的操作,也叫“驻车制动”。这玩意儿,就像你开车停好以后,必须拉那个手刹一个道理,是为了防.............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关于汽车文化、品牌定位和消费者心理的有趣洞察。简单来说,劳斯莱斯“请司机”和宾利“不用司机”并非绝对,而是两种不同品牌哲学和目标用户群的鲜明体现。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品牌哲学与历史传承: 劳斯莱斯:极致的舒适与被伺候感。 劳斯莱斯自创立之初,就将目标设定.............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事件,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涉事司机的动机,以及为何会选择如此极端的逃避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涉事司机的行为是极其恶劣且不可饶恕的。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逃避检查、冲闯关卡,最终导致一名年轻辅警的死亡,这都是对法律的公然藐视,也是对生命的漠视。我们绝不能为肇事者的行为开脱,而.............
  • 回答
    这事儿,其实挺常见,也挺有意思。您问为啥领导明明会开车,公司还得多花钱配个司机?我给您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直观。首先,咱们得明白,公司花钱配司机,不是为了图个“有个人端着驾照坐旁边显眼”,而是出于一种成本效益和风险管理的综合考量。领导的价值,远不止是能踩油门那么简单。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乘客在跨国火车旅行中会注意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火车能“拖”着一整列车厢一路开,却不能“拖”着机车和司机就这么一路下去呢?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技术、安全、管理和法律层面的原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火车机车的“户口”问题。火车的机车,尤其是现代化的电力机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