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骂曹操的比骂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曹操似乎是那个“坏人”的代表,骂他的人也相对更多。但要说“比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这个判断本身可能有点主观,因为这几位也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的“黑料”也挺足。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曹操在“负面评价”上好像更突出一些,或者说,他的争议性为何如此鲜明:

一、历史记载的“偏向性”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

正统观念的塑造: 在中国传统史学观中,“正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汉朝作为正统朝代,无论后期多么腐败,其延续性本身就带有合法性。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最终是“代汉自立”,建立的魏国被后来的晋朝(司马炎)视为“篡归正统”的继任者。而朱温(后梁)、安禄山(叛乱)、赵构(南宋)等,他们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王朝的灭亡、战乱的加剧,或者被视为“篡夺”或“逆贼”,在史书的评价上,虽然也有历史记载,但往往缺乏那种“正统”的加持。
《三国演义》的“丑化”: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然历史学界对其“七实三虚”的评价不一,但它在中国民众心中的影响力几乎是颠覆性的。在这部小说里,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极其复杂但总体上负面色彩浓厚的形象:“奸雄”、“多疑”、“残忍”、“好色”等等标签被反复强化。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德”和“正统”,曹操几乎承担了所有“坏人”的角色。他的奸诈、杀人如麻(比如杀吕伯奢全家、杀华佗、杀孔融等),都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对比之下: 朱温的残暴是史实,但《三国演义》并没有一个能够与之对抗的、如同刘备那样的“正义”形象来突出他的罪恶。安禄山是叛乱的典型,但他的故事更多是关于野心和破坏,不像曹操那样被赋予了复杂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从而使其“奸”的色彩更加突出。司马懿虽然在《三国演义》里也有“阴险”的描写,但其后代司马炎灭了曹魏,建立了晋朝,在某种程度上,“司马”这个姓氏在后来的历史叙事中,至少不像曹操那样被直接与“破坏汉朝”挂钩。赵构更像是“丧权辱国”的代表,但他的问题更多是“怯懦”和“苟且”,与曹操那种“明知故犯”的“奸”有所不同。

二、曹操政治生涯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曹操的政治生涯,本身就充满了争议,这给了后人足够多的解读空间,也容易被负面解读。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曹操最被诟病的一点。虽然从政治角度看,这是他稳定局势、统一北方的一种策略,但从“忠君”的传统道德观来看,这无疑是一种“篡逆”的行为。他利用了东汉末年皇帝权力的衰微,掌握了实际的政治权力,但又没有像王莽、曹丕那样直接称帝(虽然他已经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这种“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形象,很容易被认为是虚伪和狡诈。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出自《三国演义》的名言,虽然其历史真实性存疑,但却完美地概括了许多人对曹操的负面印象。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哲学,与传统士大夫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格格不入。
政治手段的“不择手段”: 为了实现政治目标,曹操确实采取过一些非常残酷的手段,比如屠城、坑杀降卒等。虽然这些行为在乱世中可能“情有可原”,但作为后世的“道德审判”,这些残酷的行为就很容易被放大,成为攻击他的把柄。

三、曹操的“人才观”与“文人集团”的对抗

曹操在人才使用上,表现出了超前的“唯才是举”的理念,打破了门阀制度的限制,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同时,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倚重门第的士大夫阶层。

“唯才是举”的“破格”: 曹操招揽人才不问出身,这在当时是划时代的。但这也意味着,那些出身名门、讲究门阀的士大夫,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或者觉得曹操不懂“规矩”。
与儒家思想的冲突: 曹操在思想上,并不完全 adherence 于传统的儒家思想。他提倡法治,崇尚务实,甚至进行过一些“破除迷信”的举动。这与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张力。因此,一些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厚的文人,可能会从思想和道德层面批评曹操。

四、与其他被骂者的比较

让我们简单对比一下为什么曹操似乎“更被骂”:

朱温(朱温): 朱温的罪状主要是其个人品行恶劣,比如滥杀、淫乱等,以及其建立的后梁政权短命且混乱。他的“恶”更多是一种个人行为的放纵和政治的无序,不像曹操那样具有复杂的政治谋略和深远的影响。
司马懿: 司马懿的“罪”主要在于其“篡魏”的最终结果,以及其政治手腕的阴狠。但他的许多行为,如抵御诸葛亮,确实也有功绩。而且,他的后代司马炎完成了统一,建立了晋朝,这在一定程度上“洗白”了他的功过。更重要的是,《三国演义》对他的“阴谋家”形象虽然有描绘,但没有像对曹操那样,把他塑造成一个“反派主角”。
安禄山: 安禄山是典型的“乱臣贼子”,他的叛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他的“恶”在于其破坏性,在于他颠覆了强大的唐朝。然而,与曹操相比,安禄山更多是一个“破坏者”,而不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智慧和复杂人性的“枭雄”。人们骂安禄山,更多是骂他的“叛乱”和“残暴”,而对曹操的批评,则包含了更多对“政治道德”和“个人品行”的复杂审视。
赵构: 赵构被骂的原因主要是“南宋偏安”,以及他“撤岳飞”,导致了“岳飞之死”。他的“罪”在于“怯懦”和“自私”,以及对忠臣的迫害。这种“软弱”和“昏聩”的形象,与曹操那种“雄才大略”但“心狠手辣”的形象,在“被骂”的性质上是不同的。人们对赵构的批评,更多是基于“丧权辱国”和“保护不了国家”的愤慨,而对曹操的批评,则掺杂了更多对他“利用汉室”、“政治手腕”的复杂解读。

总结一下:

曹操之所以在“负面评价”上显得更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1. 《三国演义》的“丑化”式塑造,将他推向了“奸雄”的舞台中央。
2. 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道德观上与传统“忠君”观念存在冲突。
3. 他“不择手段”的政治实践,以及“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哲学,容易招致道德上的批评。
4. 他打破传统门阀制度和与儒家思想的潜在张力,也为一些文人集团的批评提供了基础。

相比之下,朱温、安禄山、赵构等人的“恶”,更多是显性的、直接的破坏或丧权辱国。而曹操的“恶”,则被《三国演义》赋予了更复杂的“政治伪装”和“道德操守”的争议,使得他在后世的评价中,承受了更多来自“道德审判”的火力,并且因为其“主角光环”(即使是负面光环)而更加深入人心。

所以,与其说骂曹操的人“绝对”比其他人多,不如说曹操的“争议性”和“复杂性”被历史叙事,尤其是文学叙事,放大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从而使得他在民众心中的“坏人”形象更加鲜明,也更容易成为被“骂”的对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是个伟大的人物,教员钦定,陈寿钦定!

陈寿对曹操的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曹操已经被定性为正面人物,所有抹黑扭曲曹操的人,本质上都是苍蝇

引用鲁迅的一段话: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安全,远在战士之上。


以下是史论:

教员:

毛主席读《魏书·武帝纪》时,圈画批注得非常多,只要是描写曹操的地方,他都多次批注、多次画线,主张对曹操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实际上,毛主席是一直反对贬低曹操的,也是极其反感这种说法的。

在1954年夏天时,毛主席到北戴河休假,有一次跟保健医生徐涛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1957年4月10日,毛主席在跟《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到了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在跟郭沫若、胡乔木一起吃饭时,再次提到了曹操的“冤案”,说:“唱戏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

一年后,即1958年11月20日,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明确地表示:“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事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

到了1959年8月11日,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欣慰地说:“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了。”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

1959年2月19日,历史学家翦伯赞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其中写道:“在我看来,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像这样一个中国史上有数的杰出人物,却长期被当作奸臣,这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复名誉。”

黄摩西:魏武雄才大略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

鲁迅: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说他至少是个英雄

郭沫若先生认为曹操是民族英雄

吕思勉先生认为曹操是绝代英雄

1999年新版《辞海》如此评价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要《孙子接要》等书。善诗歌, 《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这样评价曹操: “他在政治上代表着地主阶级中比较寒微的阶层。他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得到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制度的强有力的维护者,合乎地主阶级的需要,因此他在政治上迅速取得了成功,统一了北中国,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指出: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钟嵘说: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鲁迅说:

“曹操是‘改革文章的祖师’。”

赞扬曹操的诗句部分整理

毛泽东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胡适《魏武帝颂》
千古奸雄数曹公 天下枭强当孟德
义伐黄巾初建功 诛讨董贼奉天子
进身丞相执黄牌 从此号令从诸侯
扫灭群雄显霸气 稳固中原施仁德
三分鼎足已成势 创立曹魏开新风
海纳百川招智勇 深谋远虑汇英才
治乱四方有文武 威镇八面是相将
严肃军纪强士卒 整理政令安百姓
纵横一生不称帝 乱世谁人谓天子
后人不知时势趋 硬将正邪论刘曹
沙场明中飘烟火 权谋暗里战刀枪
煮酒谈笑诗词意 执戟论兵机势谋
短歌行里展文才 观沧海上见坚志
兵将中军威令严 歌舞相府风流乐
骄霸懦雅盖世才 非凡乱世真豪人

唐 张说《邺都引》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家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北宋 王安石 《将次相州》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驎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曹操部分流世作品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名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明君不赏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天地间,人为贵。
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user avatar

因为曹操是一个具有典型的人物。曹操是一个革命性的人物。他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导致在古代他被人骂的频率要比其他人多。

三皇五帝本是一家,夏商周秦自相传承。汉朝诛秦本是偶然。王朝将相本来有种。一般来讲一个王朝只要建立,他就具有了很强大的神圣感。帝位在同一家族内部自相传承是世界各国的惯例。无论是英国日本,法国挪威阿拉伯还是俄国向来都是万世一系的。

万世一系,时代富贵,是历史的常态。无论是印度的婆罗门还是俄国的沙皇,法国的波旁,还是英国的威廉,还是日本的天皇,阿拉伯的哈里发,他们的富贵直传到今天。

世世代代永世不减,贵贱相袭,世代不变,世界之常态也。

本来中国也会是这样,但是曹操生,而万物变,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杀皇后而贬大臣,破刘备而擒刘表,最后打碎皇权的虚假神圣性,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

但是任富贵家族都期望历史的常态,万世不变的富贵,因此他们仇恨曹操,虽然没有曹操就没有他们后世的富裕富贵,但是他们向来是不纪念前人的,只渴望自己的富贵永世不变的。只用各种封建伦理观去洗脑百姓,去攻击辱骂曹操,以用来更好的盘剥百姓,以和秦始皇一样幻想,世世代代称孤道寡,永坐在龙椅之上。以用来PUA百姓和杰出的人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曹操似乎是那个“坏人”的代表,骂他的人也相对更多。但要说“比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这个判断本身可能有点主观,因为这几位也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的“黑料”也挺足。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曹操在“负面评价”上好像更突.............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 回答
    说袁术麾下的大将谋士比曹操那边的“菜”,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时期人才济济,曹操能聚集起一帮子能征善战、智计过人的猛将谋士,本身就是他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的巨大体现。反观袁术,虽然也曾一时风光,但终究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使得他即使有不错的班底,也留不住,更难吸引真正一.............
  • 回答
    蜀汉粉们热衷于论证刘备在“三国”时期比曹操和孙权更成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历史解读和粉丝文化交织的心理驱动。他们之所以“经常用不同的标准分别论证”,也恰恰反映了这种多元论证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他们试图在各个维度上证明刘备“成功”的努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其中的原因:一、情感认同与文化内核:蜀汉.............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曹丕篡汉和王莽篡汉,虽然都是借着汉朝的名头上位,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乃至名声,却天差地别。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聊聊他们各自的“篡汉”方式和背景。王莽:伪君子与“新朝”的幻影王莽篡汉,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他打着“复兴古礼”、“拯救民生”的旗号,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有点自己的想法。秦岚版的富察皇后和江疏影版的曹皇后,按理说都是“善良贤惠”的皇后设定,为啥一个让大家觉得“如沐春风”,另一个就没那么“深入人心”呢?我觉得主要还是出在“演”和“被演”这两方面,以及观众的情感投射上。秦岚的富察皇后:润物无声的温柔,恰到好处的克制先说说秦岚的富察.............
  •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东吴的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曹操征讨凉州和刘秀平定凉州的时期、背景、对手都有很大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差异很大。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两位大佬在凉州的故事,就能明白为啥曹操那边的“战况”显得更顺畅一些。首先得明确,这俩人的“凉州之战”可不是同一场战争,发生在时间上也隔了三百多年,凉州这个地方在这三百多年里也变了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三国演义中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实力对比的普遍感受。要解释为什么曹操麾下名将如云,为何在很多人心中却没能拿出“五个能与五虎上将比肩”的武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曹操阵营的武将数量确实是当时最庞大的。从初期跟韩馥、袁绍争夺冀州,到后期统一北方,再到.............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许褚之所以能成为曹操身边最亲近的护卫,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人缘好”或者“运气佳”,而是曹操对人才的敏锐洞察,以及许褚自身无可替代的过硬实力和忠诚品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说起来,还得从许褚登场的那一刻说起。许褚,字仲康,来自谯郡(今安徽亳州)。当年曹操还没完全统一北方,正跟袁绍在官渡鏖战。这个时候,.............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不见了”,不如说是“人事变迁,时过境迁”。我们细细梳理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当初跟随曹操出生入死的那批人,在曹丕登基后,即便还在,也已不是当初的模样,甚至有些人真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了。这背后牵扯着权力交接的复杂性、曹丕政治手腕的运用,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存法则。一、 历史洪流的冲.............
  • 回答
    曹操和他的谋士们之所以对掌握汉献帝如此看重,说到底,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它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正统的象征,是天下百姓心中最稳固的道德和政治认同。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也逐渐掌控了北方大片土地,但他终究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中一个相当普遍且有趣的现象:对三国时期两位核心人物曹操和刘备的解读,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观点。为何会出现“曹操洗白,刘备诋毁”的倾向,以及“忽略曹操残暴,忽视刘备得民心”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历史叙事与官方评价的基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曹操以压倒性的兵力南下,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然而,细究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次让曹操颜面尽失的战役中,曹操麾下那些赫赫有名、在三国演义中出尽风头的名将们,似乎“安然无恙”,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阵亡或重大损失。这究竟是为何?其中缘由,并非一两.............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许多人提到曹操,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奸雄”、“乱世枭雄”,还有那些冷酷的手段。可一说到《蒿里行》,这首诗,又确实是那么悲凉,那么有力量,仿佛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在诉说。这中间的矛盾,才让曹操这个人,这么的让人着迷,也这么的让人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的“杀人如麻”是个复杂的概.............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