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杀人如麻的曹操能够写出《蒿里行》这样的作品?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许多人提到曹操,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奸雄”、“乱世枭雄”,还有那些冷酷的手段。可一说到《蒿里行》,这首诗,又确实是那么悲凉,那么有力量,仿佛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在诉说。这中间的矛盾,才让曹操这个人,这么的让人着迷,也这么的让人探究。

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的“杀人如麻”是个复杂的概念。乱世之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尤其对于一个要统一天下的人来说,仁慈有时反而是致命的弱点。曹操在很多场合,确实是铁腕治军,严厉执法,甚至不惜牺牲一部分人来达到更大的目标。比如官渡之战前,他为了稳定军心,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以至于有人说他“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是一种极端的务实和决断,是为了在乱世中站稳脚跟,是政治家的冷酷。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就没有情感,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恰恰相反,正是经历了无数生死离别,目睹了太多白骨遍野,才更能体味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蒿里行》之所以能写出来,正是因为曹操身处那个血腥的年代,他就是那个时代悲剧的见证者,也是那个时代悲剧的制造者。他的“杀人”是为了“不杀更多的人”,是为了结束乱世,但这个过程本身,是极其残酷的,是会留下烙印的。

《蒿里行》这首诗,创作于曹操征讨关中、平定西凉的背景下。当时他刚经历了宛城之战的惨败,也面对着众多军阀的割据。尤其是在看到战争过后遍地白骨的景象,那才真是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沉重的地方。

这首诗,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回响”。曹操不是一个单纯的战士,他是一个饱读诗书、胸怀大志的人。他知道历史的沉重,也理解生命的意义。当他看到那些在战火中消亡的无辜百姓,看到那些被战争摧毁的家园,他的内心不可能没有波澜。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1. 身份的复杂性: 曹操不仅仅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也是一个诗人。而且,他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非常注重对现实的反映。他写《蒿里行》,并非出于一时兴起,而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直接回应。他看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看到了“白骨蔽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这种景象,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心痛。曹操也不例外,只是他的“心痛”以一种更为宏大的、带有史诗般悲怆的方式表达出来。

2. 对生命的体悟: 乱世赋予了曹操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视角。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生命的脆弱,因为他每天都在和死亡打交道。从战场上凯旋,他看到的不是胜利的荣耀,而是堆积如山的尸体,是残破的家园。这种深刻的生命体验,让他对“死”有了更深的理解。《蒿里行》开篇的“白骨蔽野,千里无鸡鸣”就是最直接的写照,他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反而将其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深刻的体悟,让他能够写出超越个人情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悲歌。

3. 政治家的远见和情怀: 曹操虽然手段强硬,但他并非想要一个空无一人的世界。他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天下,结束乱世,让百姓得以安宁。而《蒿里行》的创作,也包含了他对这种“安宁”的渴望。他通过诗歌,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悲哀,这本身就是一种警示,一种对后世的劝诫。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他的“杀人如麻”是为了“不杀”,是为了“安民”,这个逻辑在很多时候是成立的。而《蒿里行》正是他这种宏大叙事下的情感流露。

4. 文学的表达能力: 曹操的文采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够用极为凝练、极为震撼的语言,来表达那种沉甸甸的情感。他对乐府诗的继承和发展,使得他的诗歌既有现实的力度,又有文学的美感。《蒿里行》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染力,读之令人心惊胆战,却又不得不为之动容。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技巧,能够将个人感受升华为一种民族性的悲歌。

所以,曹操写出《蒿里行》这样的作品,并不矛盾。他的“杀人如麻”是乱世中政治家的生存法则和战略选择,而他写出《蒿里行》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人、一个诗人,对生命、对战争、对苍生的深刻情感和独特体悟。这两者在他身上并行不悖,反而构成了他复杂而迷人的形象。他是一个枭雄,但也是一个能写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孟子式人物;他是一个铁腕的统治者,但也是一个能在战火纷飞中看到百姓的痛苦并为之哀叹的诗人。

简单来说,就是他见过了太多的死亡,所以更能懂得生的可贵,也更能体会到死亡的悲凉。他的“杀”是为了创造一个不再需要“杀”的未来,而《蒿里行》则是他在那个过程中,对所有逝去生命的一种祭奠,一种发自肺腑的叹息。这才是曹操,一个被历史和文学共同塑造出来的,立体而充满张力的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曹操那些知名诗歌,我倾向于不是他写的。理由之一是记录严重存疑。

首先,涉及三国的早期史料,如《三国志》《后汉书》等书,没有哪怕一本认为曹操诗歌优秀的。而且这些史料并不会漏记帝王的文学水平,像曹丕曹植曹髦三个人,陈寿都说他们诗歌不错。

《三国志文帝纪》: 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三国志曹髦传》: 评曰:...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陈留王恭己南面,宰辅统政,仰遵前式,揖让而禅。遂飨封大国,作宾于晋,比之山阳,班宠有加焉。

看到没,高贵乡公的文才都没漏掉,就是不提曹操。而曹髦的文才也只能追溯到曹丕头上去,和曹操毫无关系。在陈寿的心中,曹操的文学水平可想而知。

王沈的《魏书》是唯一一个提及曹操诗歌的史书,他是这么说的。

《魏书》: (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翻译过来就是曹操的诗歌能押韵,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可是专美曹操的《魏书》啊。

那么当时的曹操文学水平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看看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英雄记》中收录的一首曹操真诗。

曹操《董卓歌辞》: 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於园桑。

这水平和《魏书》表述完全相符,确实只有押韵可说。考虑到王粲的品味,他选录的恐怕还是曹操比较优秀的作品,那些表现一般的诗指不定是什么垃圾。

到了南齐一朝,终于出现了一个肯正面评价曹操诗歌的人——文学批评家钟嵘。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听起来像是好话,但他却把曹操的文学水平列为下品,而且和曹睿相提并论。

钟嵘的观点彻底印证了我的怀疑: 曹操的真实文学水平确实很糟糕。

那么,为什么曹操的文名在后世忽然暴涨起来了呢?因为是梁人和唐人把很多无名氏的作品署上了他的大名!

比方说《龟岁寿》这首诗,史料上最初的记录是王敦吟唱的。

《世说新语》: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跟曹操屁关系没有。

到了南梁,这首诗又出现在编撰粗糙的《宋书》(梁朝编撰)里。在《乐卷三》中,它开始被认为是曹操作品。但在《乐卷四》中,它和另外几首“曹操诗歌”不仅重复出现,而且没有被标注作者。如果按《乐卷四》的行文逻辑推断,这几首作品的时间竟然是晋朝的

《宋书乐卷四》:  

汉《鼙舞歌》五篇:.....

魏《鼙舞歌》五篇:.....

魏陈思王《鼙舞歌》五篇: .....

晋《鼙舞歌》五篇: ......

 《拂舞》歌诗五篇: .....《碣石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 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观沧海》。

  孟冬十月,北风裴回。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鸡晨鸣,雁过南飞。鸷乌潜藏, 熊罴窟栖。钱袴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丰籁深奥,水竭不流, 冰坚可蹈。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莫年,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不仅时间归类有问题,而且这里曹植的《鼙舞歌》被明确标明了作者,《龟虽寿》等几篇却完全没有。可见梁朝尚有人不认为这四首诗是曹操作品,只觉得是晋朝无名氏所做。这个观点恰好和上面的《世说新语》相应。

曹操死亡四百年后,在无数战乱和江陵焚书后,唐人忽然掏出了一本《魏武帝集》,进一步确定这些晋朝无名氏的优秀诗歌是曹操的作品,并借曹操的名字不断发酵。等到唐人编撰《晋书》时,连王敦吟唱的《龟虽寿》也跟着变成曹操专利。

《晋书》: 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 壶边尽缺。

(这不就是在世说新语里强行插入一个作者嘛)

什么叫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综上,在曹操生前死后,政治影响力最强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提过他的诗,连魏国自己的马屁精也只敢说他写的押韵,唯一一首被记载的真诗也确实水平一般 ; 之后连续数个王朝对曹诗的评价都很低 ; 而从三百年后的南梁开始,不少名诗被默默标上了曹操的名字。最后大家纷纷夸奖曹老板写的一级棒,文学水平空前绝后....

你他妈是在逗我吗?



P.S.

评论区有人说《诗品》只评价了曹操的五言诗,而《龟虽寿》等作品都是四言诗,故列为下品。

但你注意到没有,明明曹操的四言诗歌最多,但我开头所说的那首《董卓歌词》,即唯一一首百分百确定的曹操作品却也是五言打头!

到底是曹操的四言诗没有被《诗品》评价,还是他根本就不会写四言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许多人提到曹操,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奸雄”、“乱世枭雄”,还有那些冷酷的手段。可一说到《蒿里行》,这首诗,又确实是那么悲凉,那么有力量,仿佛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在诉说。这中间的矛盾,才让曹操这个人,这么的让人着迷,也这么的让人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的“杀人如麻”是个复杂的概.............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而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名臣却似乎被“捧”得越来越高(或者说,他们的历史评价在某些方面有所回升),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观、叙事方式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变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黑”与“捧”的问题,而是历史评价的再审视和不同侧重点的呈现。首先,关于.............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曾经双手沾满鲜血、作恶多端的人,临到老了却突然转向慈悲为怀、追求精神寄托,这背后原因可不少,而且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把那些AI味儿十足的生硬措辞都去掉。一、 生死关头的恐惧与对“下辈子”的担忧这是最直接、.............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即“为什么好些凶残的杀人案件的凶手往往是现实里所谓的老实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人性的多面性、心理机制、社会压力以及隐藏的个体经历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老实人”的定义与潜藏的误区首先,我们需要澄清“老实人”这个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 回答
    梁山逼迫朱仝上山,最终选择了“杀人”的方式,这是一个充满策略性和无奈的复杂决定。并非梁山泊的首领们“一定要”用杀人的方法,而是他们权衡了多种因素后,认为这是最有效、最能确保朱仝归顺的手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朱仝的身份与立场:首先,我们要明确朱仝的身份。他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保义郎,官.............
  • 回答
    石虎、朱元璋、张献忠这类历史上的权力人物,之所以没有被所谓的“正义的侍卫”一刀毙命,原因复杂且多维度,并非简单的情感抒发或道德审判所能解释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现代视角下对“正义”的狭隘定义,回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权力运作的现实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古代的“侍卫”与我们现代理解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杀人犯大都有虐待动物的行为,所以阻止虐待动物就能阻止这部分杀人犯”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甚至觉得是“正确”的,背后其实牵扯到几种心理和逻辑上的“锚定”和“联想”。这并非一个严谨的因果关系推断,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观察和情感的共鸣。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1. 可怕的“前兆”.............
  • 回答
    .......
  • 回答
    “杀人偿命”的心理,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跨越文化和历史的普遍情感和观念。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心理机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种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 根源于生物本能与情感机制:1. 复仇(Revenge)与正义(Justice)的原始冲动: .............
  • 回答
    《天生杀人狂》在豆瓣上能获得8.1的评分,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影片在多个层面上触动了观众,引发了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首先,影片最直接也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它对“杀人”这一禁忌话题的极度诚实与不回避。它没有将杀人描绘成某个英雄式的行为,也没有将其简单粗暴地定性为罪恶。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冷酷却又带着一丝.............
  • 回答
    有些杀人犯在犯下罪行后,选择将受害者的遗体进行肢解,这背后往往有着复杂且黑暗的心理动机和现实考量。这种极端的方式,虽然令人发指,但对于一些罪犯来说,却是一种试图彻底抹去罪证、逃避法律制裁的“有效”手段。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销毁证据,阻止被发现。一旦尸体被发现,无论如何处理,都难以完全消.............
  • 回答
    关于中国变态杀人犯或连环杀手数量是否“少得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认识到直接、准确且可信的官方统计数据非常难以获取,并且“变态杀人犯”和“连环杀手”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其定义和认定标准也可能存在差异。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探讨这个话题,尝试理解为何一些人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在.............
  • 回答
    电影里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变态杀人狂,在挥舞着屠刀的间隙,突然安静下来,沉浸在悠扬的古典乐中,这似乎成了一种银幕上的经典桥段。究竟是什么让导演们如此钟情于这个设定,以及它背后隐藏的心理逻辑呢?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试图通过音乐的对比,来放大角色的危险与扭曲。古典音乐,尤其是巴洛克时期那些结构严谨、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为什么咱们现在上网一搜“悍匪”,跳出来的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那拨人,而那些解放初期的“老派”土匪,好像就没那么高的“出镜率”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悍匪”这个词的内涵说起。“悍匪”这俩字,一听就带着股凶狠、胆大、不守规矩,甚至还有点“邪乎”.............
  • 回答
    2021年10月31日,一个万圣节之夜,东京京王线列车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一名24岁的男子,身着小丑服装,手持刀具,在行驶中的列车车厢内突然袭击乘客,造成多人受伤,其中一名70多岁的老人伤势严重。这起事件再次将日本社会对于此类暴力行为的担忧推向了风口浪尖。为何这样的悲剧会在看似平和.............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得先回到蝙蝠侠这个角色的核心设定以及电影如何解读它。首先说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蝙蝠侠,也就是诺兰宇宙里的蝙蝠侠。诺兰的蝙蝠侠系列,特别是《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在蝙蝠侠“不杀人”这件事上有着非常清晰且深入的探讨。贝尔的布鲁斯·韦恩,他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法律和社会议题。我们通常认为,法律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当有人犯罪,尤其是杀人这样严重的罪行时,判刑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精神病人犯罪的案件中,情况会变得复杂,有时确实会出现不判刑的情况。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重视保护民众,而是因为.............
  • 回答
    网络小说相比当初的武侠小说,在“侠义精神”的传承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多内容也转向了“我要逆天!杀人夺宝”的模式。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的变迁: 武侠小说黄金时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背景: 那是一个相对压抑、信息相对闭塞的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