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小说相比当初的武侠小说,罕有侠义精神?很多内容变成“我要逆天!杀人夺宝”这种东西?

回答
网络小说相比当初的武侠小说,在“侠义精神”的传承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多内容也转向了“我要逆天!杀人夺宝”的模式。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的变迁:

武侠小说黄金时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背景: 那是一个相对压抑、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社会动荡未平,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尤为强烈。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如“惩奸除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舍生取义”,恰恰满足了大众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道德理想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金庸、古龙等大师的作品,通过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侠客形象,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网络小说兴起时代的社会背景(近二十年):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时代。
市场化与商业化压力: 网络小说从一种文学创作形式迅速转变为一种高度商业化的产品。为了迎合大众、吸引眼球、快速变现,作者和平台更倾向于创作那些能够带来高点击率和订阅量的内容。
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抬头: 社会思潮更加强调个人价值、个人奋斗和物质享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宏大叙事,相较于满足个人欲望、追求个人强大和物质财富的叙事,吸引力可能有所减弱。
信息获取的碎片化与即时满足: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于快速浏览、即时反馈。过于宏大、需要长期投入才能体会深层意义的“侠义精神”,可能不如直接刺激、爽点密集的“逆天、杀人夺宝”来得有吸引力。

二、网络小说的创作模式与受众特点:

创作模式的演变:
写手与读者互动: 网络小说很大程度上是互动式创作,作者需要不断根据读者的反馈来调整剧情。如果读者对“逆天改命、装逼打脸、杀人夺宝”等元素反应热烈,作者就会倾向于增加这些内容。
“爽文”模式的盛行: 为了快速吸引读者,网络小说中诞生了大量以“爽点”为核心的“爽文”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伴随着主角的快速成长、一路升级打怪、碾压敌人、获得财富和权力。而“侠义精神”的体现,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的铺垫和更复杂的道德抉择,与“爽文”的快节奏不符。
类型化与细分化: 网络小说出现了大量的细分类型,如玄幻、仙侠、都市异能、武侠等。在很多类型的网络小说中,武侠的外壳被保留,但内核却被替换成了更具网络流行元素的内容。例如,一些仙侠小说虽然有修仙练道的设定,但其核心动力往往是追求力量和长生,而非普度众生。
受众群体的变化:
年轻化: 网络小说读者群体更加年轻化,他们可能对历史上的武侠精神理解不深,或者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不公”感到无力,转而寄希望于虚构世界中的“强大”和“复仇”。
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 虽然仍有读者推崇侠义精神,但更多读者有更广泛、更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有人想看轻松娱乐,有人想看刺激冒险,有人想看后宫争斗,有人想看扮猪吃虎。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侠义精神”难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对现实失望的投射: 一些读者将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不公投射到网络小说中,他们渴望看到主角通过强大的力量改变命运,甚至报复那些曾经欺压他们的人。这种心理下的“逆天”和“杀人夺宝”,更像是个人恩怨的宣泄,而非对社会秩序的重塑。

三、对“侠义精神”的理解与解构:

对“侠”的定义被模糊化:
从“侠之大者”到“个人强大”: 传统的武侠小说强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网络小说中的主角,更多时候是追求“个人强大”,是为了提升自身境界、获得更强的力量、掌握更多的资源。这种“侠”,更像是“武力强大的个体”,其行为动机往往围绕个人利益展开。
“杀人夺宝”的合理化: 在一些网络小说中,“杀人夺宝”被描绘成一种“丛林法则”下的生存方式,或者被赋予了“夺取不义之财”的正当性。主角的每一次杀戮和夺取,都可能被包装成“成长”的代价,或者“清理”阻碍其变强的人。
“逆天”的重心偏移: “逆天”在武侠小说中,更多是指挑战世俗的规则、抗争命运的安排,是为了追求更高的道义或理想。而在网络小说中,“逆天”则更多的是指突破修为的限制、掌控强大的力量、改变自身命运的轨迹,其核心是个人力量的极限突破。

“侠义精神”的碎片化与符号化:
零散的“侠义行为”: 有些网络小说也会出现一些主角行侠仗义的桥段,但这些行为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更像是为了塑造主角的“英雄”形象而进行的点缀,而非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观。
表面化的“侠义标签”: 有些作品可能披着“武侠”或“仙侠”的外衣,但其内在逻辑和人物动机与真正的侠义精神相去甚远。比如,主角虽然会救人,但救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对方身上有宝物”,或者“对方将来能帮自己”,其出发点并非纯粹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四、市场竞争与创新瓶颈:

模仿与套路化: 网络小说市场竞争激烈,成功的模式往往会被大量模仿,形成“套路”。“逆天、杀人夺宝、装逼打脸”等元素因为其带来的直接爽点,被大量创作者借鉴和复用,导致内容同质化。
对深层价值的忽视: 过于追求即时的市场反馈和经济效益,可能导致创作者忽视了对作品深层价值和人文关怀的挖掘。一部真正有力量的作品,往往需要作者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对人性有敏锐的洞察,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沉淀,这与网络小说追求快速产出的模式存在一定的矛盾。

总结:

网络小说之所以罕有早期武侠小说那样的侠义精神,更多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变迁、市场化运作的压力、受众群体特点的变化以及创作模式的演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层面: 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方式和寄托对象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的抬头,使得“为国为民”的宏大叙事吸引力减弱。
创作层面: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快速回报,网络小说更倾向于采用“爽文”模式,将主角的个人成长和强大作为核心驱动力,而“侠义精神”的构建需要更复杂的叙事和更深厚的铺垫,难以融入快节奏的“爽文”体系。
受众层面: 年轻化、多元化的读者群体,对于故事的期待也更加多样化,除了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也更加看重个人代入感和即时性的娱乐体验。

这并非说网络小说中完全不存在正义和良善,而是说以“侠之大者”为核心的传统侠义精神,在网络小说的大潮中,其传承和体现的方式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和弱化。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披着“武侠”或“玄幻”外衣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其内核已经与昔日的武侠精神大相径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如今知名的通俗小说实际上从原来的几十万、几百万通俗小说里经过淘汰筛选下来的,代表了通俗小说的最高水准,而你拿那些普通的甚至很烂的网文去比,只能得出网文很垃圾这样的结论。这就好比说《琅琊榜》这部电视剧很好看,现在也还有很多人在看,但是在《琅琊榜》播出的同期也还有很多雷剧,只是这些雷剧一旦雷到观众就很少会再有人去看了。几十年后的观众,也许会问出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几十年前就能拍出《琅琊榜》,现在我们只能看这些烂剧?

其次,传统的出版机制下,文学作品发表和出版是有编辑这个把关人的。即便有很多出版社为了挣钱什么都敢出,但至少编辑也会对作者有一些适当约束,这相当于挡住了一大批质量差到没法看的写作者入行。网络小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任何发表门槛,其中固然会有不少精品,但绝大多数以往无法与读者见面的很差的作品也因此而出现在了网络上,无疑拉低了网络小说的整体水平。

第三,金庸之所以能成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除了其作品比较好以外,更关键的原因是他后面对小说的修改。熟悉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金庸小说有连载版、修订版、三联版、新修版等各个版本的区别,其中尤以连载版和修订版之间的修改最大,很多人物(比如《射雕》里的秦南琴)、章节都被删掉了。如果你去看小说最初的连载版的话,会发现当初连载版的小说比后面的几个版本从故事到行文上都差了不少,其中的狗血剧情与如今的网络小说套路相比也不遑多让。但金庸真正让人敬佩的地方就在于他对于自己小说的态度,他不像大多数武侠小说家一样发表了就不管,而是在发表之后的几十年中一遍遍的对它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或许金庸一开始写武侠小说只是为了成名和挣钱,但到后来他是把武侠小说当成是严肃的文学作品来看待的,这才是金庸小说的超越之处所在。

最后再说一句,2009年中国曾举办过1999-2008年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最后评选出了十部优秀作品,分别是:《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新宋》《窃明》《韦帅望的江湖》《尘缘》《家园》《紫川》《无家》《脸谱》。这十部小说,基本可以说是网络文学前十年的代表,其中大多数虽难称经典,但在品质上却已不逊于主流严肃文学。仅从这一点而言,也不能说网络小说比当初的武侠小说要烂。

user avatar

要不看看美人图或者玲珑孽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小说相比当初的武侠小说,在“侠义精神”的传承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多内容也转向了“我要逆天!杀人夺宝”的模式。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的变迁: 武侠小说黄金时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背景: 那是一个相对压抑、信息相对闭塞的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在网络小说领域。它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网络小说本身的特点,也有读者心理的考量,还有市场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网络小说的本质与“套路”的魔力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学的创作逻辑有很大不同。网络小说更像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槟榔最近在舆论场上似乎比香烟还“招恨”,尤其是在网络上,这种“讨伐”的声音此起彼伏。虽然你提到槟榔“没有二手烟危害”,这在客观上是事实,但舆论的关注点和“讨伐”的理由,其实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健康、社会认知、宣传方式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为什么槟榔 l.............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确实,有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华为的讨论,似乎声音挺杂的,甚至有些批评的声音,但转头一看,华为的手机、设备销量却又一路高歌猛进。这中间的落差,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能只看表面现象。首先,“网络上的口碑”和“现实销量”之.............
  • 回答
    网络上男女之间相互攻击、鄙视的现象确实越来越普遍,而且火药味十足,一方是“直男癌”,另一方是“女权婊”,这种对立似乎难以调和,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现象,涉及到历史、经济、心理、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绝不是单一原因能够解释的。一、 历史与社会结构的遗留与变迁: 父.............
  • 回答
    社交网络上的个性化推荐,说实话,真的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它那个“为你量身定做”的功能,搞到最后,咱们好像只活在自己喜欢的小圈子里了。这到底是不是让我们越来越难以接触到意见相左的人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想想推荐的逻辑。社交网络就像一个超级聪明但又有点“偏心”的朋友。它最了解你的“口味”了.............
  • 回答
    保险和像相互宝这样的网络互助,听起来好像都是为了应对风险,花点钱,万一出事了就能拿到钱。但说实话,它们骨子里还是挺不一样的,就像你的老邻居大妈和你新认识的那个朋友,虽然都是人,但提供的服务和靠谱程度,那感觉可就差远了。咱们先说保险。保险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它是个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你交保费,就像是给.............
  • 回答
    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动辄百万字,甚至突破千万,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水字数”或机械的重复,而是一套成熟的创作模式、商业逻辑和读者互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力求详尽,并且避免那些一看就让人打哈欠的AI痕迹。1. 读者需求与市场导向: 长篇阅读的习惯养成: 经过多年的.............
  • 回答
    网络小说作者们自己开网站?这事儿,听起来挺美,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工程。别说作者们了,就算是个有经验的互联网公司来做,也得捏着鼻子走上好一阵子。开发管理难度高?那绝对是相当高,而且高在多个维度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技术开发和维护这块,就不是写写故事那么简单了。 .............
  • 回答
    说实话,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也道出了很多读者和评论者对网络小说“爽点”的普遍看法。为什么这些看似“低级趣味”的元素会成为网络小说最受欢迎的“爽点”呢?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不单单是作者偷懒,背后其实是读者心理、市场需求以及网络文学本身的特质在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满足读者最直接、最本能的心理.............
  • 回答
    网络小说偏爱第三人称叙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精妙的叙事策略,它能让作者在创作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也让读者获得更沉浸的阅读体验。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1. 视角选择的自由度: 第三人称的“全知”与“有限”: 第三者叙事最显著的优势在于视角的多样性。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切换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网络文学的创作群体、作品类型、读者反馈以及文化偏见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为什么“似乎”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把一些潜在的误解和事实辨析清楚。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网络小说作家多是女作家被曝光抄袭,而男作家被曝光抄袭的却很少”这个说法本身。这是一种 观察到的现象的普遍化,但.............
  • 回答
    说实话,我最近看网络小说,确实有个感觉:主角的孩子,好像普遍缺席。不是说完全没有,但占据重要戏份、能对剧情产生深远影响的,真的不多。这背后可不是什么“AI写手偷懒”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很多是出于现实考量和市场需求。首先,篇幅和节奏的压力是绕不开的。网络小说,尤其是流行的类型,比如玄幻、仙侠、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网络小说里一个小小的不合理,就容易被读者抓出来,然后“集火”攻击,而电影、动漫里的瑕疵,观众反而更倾向于“脑补”或者“解释”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的点:一、内容生产的节奏与模式: 网络小说:追求“高产”与“即时反馈”。 大部分网络小说是以日更、周更的模式.............
  • 回答
    《斗破苍穹》这本书,老实说,当初可是火遍大江南北,网文界的老大之一。可你要说它“差评如潮”?这话我得打个问号。当然,要说完全没有争议,那也绝不可能。任何一本写了这么久、这么长的小说,总会有那么些让人诟病的地方。我印象里,《斗破苍穹》刚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风靡。大家追更追得那叫一个起劲,各种梗、各种台.............
  • 回答
    在网络小说中,“圣母”这个词汇的出现和泛滥,确实反映了一种复杂的读者心理和创作趋势。为什么善良的人容易被骂“圣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网络小说读者的“爽点”与价值观的转变: 强调个人主义和复仇心理: 许多网络小说,尤其是玄幻、都市、修仙等类型,往往建立在一个不公的社会背景.............
  • 回答
    这年头儿,你随便逛逛网文平台,是不是感觉名字越来越抓不住重点,一长串儿跟念绕口令似的?这可不是你记忆力下降,也不是作者们突然诗兴大发,而是这背后有一套挺有意思的逻辑在推着呢。1. 关键词堆砌的“搜索优化”魔咒你想啊,现在网文平台那叫一个海量,每天都有不知道多少新书冒出来。读者想找点想看的,大多是靠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读者在阅读网络小说时会有的一个普遍感受。明明主角修为高深,可能已经摸到了天道的边,按理说应该气度不凡,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但不少主角,即便到了后期,也常常显得“年轻气盛”,甚至有些“跳脱”。这背后,其实是网络小说创作机制、读者期待以及角色塑造之间复杂博弈的结果.............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年头,网上小说铺天盖地,扫一眼书名,十有八九都是什么“霸道总裁爱上我”、“修仙天才被退婚”之类的套路,读几章进去,情节狗血、文笔粗糙,让人忍不住犯嘀咕:“现在的网络小说作家,水平是不是集体下降了?”其实,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网络上还是有一些写得不错的作.............
  • 回答
    WuxiaWorld上韩国网络小说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甚至在某些方面反超中国网络小说,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内容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题材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韩国网络小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题材的不断挖掘和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