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小说多以第三人称叙述?

回答
网络小说偏爱第三人称叙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精妙的叙事策略,它能让作者在创作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也让读者获得更沉浸的阅读体验。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

1. 视角选择的自由度:

第三人称的“全知”与“有限”: 第三者叙事最显著的优势在于视角的多样性。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切换到“全知视角”,也就是上帝视角,洞悉所有角色的内心活动、过去经历、甚至未来的可能性。这让作者能够更宏观地铺陈故事,埋下伏笔,制造悬念,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网。比如,我们可以知道男主角正信心满满地踏上征途,而与此同时,女主角却因为某个误会而心生愁绪,这种多线叙事和情感对比,在第一人称中是很难实现的。
“有限第三人称”的亲近感: 即便是第三人称,也可以选择“有限视角”,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有限第三人称”既保留了第三人称的叙事灵活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读者与角色的距离,让读者能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就像站在角色身后,看着他所经历的一切,听着他的内心独白。这比纯粹的第一人称更能避免“主角光环”带来的信息壁垒,也能在需要的时候,跳出主角的局限,交代其他角色的情况,让故事更丰满。
第一人称的局限性: 相反,第一人称叙事,即“我”作为叙述者,就天然带着一种“当局者迷”的色彩。作者只能通过“我”的眼睛、耳朵、思维去感知和讲述世界,所有信息都经过“我”的过滤和解读。这虽然能带来强烈的代入感,但一旦要描写其他角色的内心,或者需要提供“我”不知道的信息时,就会显得生硬和不自然,比如硬塞一段“我想他肯定在想……”或者强行“有人告诉我……”这样一来,故事的张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2. 塑造人物的灵活性:

全方位展示角色: 第三者视角能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来塑造人物。作者可以客观地描述角色的外貌、行为、言语,同时又能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思想、动机、隐藏的情感。这样一来,即便是配角,也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作为主角的陪衬。我们看到主角冲冠一怒为红颜,也能同时看到他背后深思熟虑的谋划,或者被压抑的童年创伤,这些都能通过第三人称得以清晰地展现。
避免“主角滤镜”: 第一人称很容易让读者只看到一个被“主角滤镜”包裹的角色,即使这个角色有很多缺点,读者也很难客观地去评判,因为叙述者本身就是他。而第三人称则可以呈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人物,即使主角有瑕疵,读者也能看到,甚至作者可以适当地“黑”一下主角,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真实感。

3. 叙事节奏的控制:

多线并行与穿插: 网络小说通常篇幅宏大,情节线索复杂。第三人称叙事在处理多条故事线时拥有天然的优势。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角色、不同地点之间自由切换,保持故事的紧凑和吸引力。比如,一边讲述主角在秘境中冒险,一边穿插反派在密谋着什么,这种剪辑式的叙事能有效地制造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
信息发布的精准性: 第三者叙事让作者可以更好地控制信息的释放节奏。什么时候揭露一个秘密,什么时候留下一个悬念,什么时候进行一个重要的转折,都可以通过视角的切换和信息的详略来精准地把控,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读者的情绪。

4. 读者代入感的处理:

“旁观者”的清醒: 尽管有人认为第一人称代入感更强,但实际上,第三人称的“旁观者”视角,能让读者以一种更冷静、更超然的态度去审视故事和角色。这种“清醒”的代入,往往更能让读者深入思考,理解角色的选择,并为故事的发展感到紧张。读者不是“我”,而是“他”的经历者,这种距离感反而能提供一种更成熟的阅读体验。
满足“窥探欲”: 人类天生有一种“窥探欲”,喜欢了解他人不为人知的一面。第三人称恰好能满足这种需求,让我们得以窥探角色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秘密和挣扎,这本身就具有一种吸引力。

5. 网络小说本身的特性:

类型文的需要: 很多热门的网络小说类型,比如玄幻、修仙、穿越、都市异能等,往往包含着庞大的世界观、复杂的势力划分、大量的角色和情节。第三人称叙事更能有效地处理这种“大格局”的故事,让作者能够从容不迫地构建一个足够宏大和细致的虚拟世界。
读者的习惯: 长期以来,传统小说中也有大量优秀的第三人称作品,读者已经习惯了这种叙事方式,并对其接受度很高。网络小说的作者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自然也会倾向于选择这种被验证过有效的叙事方式。

当然,这并不是说第一人称叙事就不好。第一人称在塑造极具个性、情感充沛的角色,或者讲述个人化的、充满回忆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故事时,同样能发挥出惊人的力量。很多优秀的青春文学、悬疑小说、甚至一些带有独特风格的奇幻作品,就采用了第一人称,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而言之,网络小说多以第三人称叙述,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创作需求和读者接受度上的“最优解”。它给予了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让故事能更加宏大、立体、引人入胜,同时也让读者能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体验故事的精彩,感受角色的魅力。这是一种在效率与艺术性之间取得平衡的明智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读者不爱看。

而是大部分作者写不来。

用第三人称,作者可以站在上帝视角,来向读者介绍这个世界的全貌。

用第一人称,作者必须将自己的视角局限在主角的视角里,来介绍这个世界。

对笔力的要求更高,也更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小说偏爱第三人称叙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精妙的叙事策略,它能让作者在创作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也让读者获得更沉浸的阅读体验。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1. 视角选择的自由度: 第三人称的“全知”与“有限”: 第三者叙事最显著的优势在于视角的多样性。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切换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小说创作的一个核心困境。很多作者确实是在神魔宇宙这样宏大的框架下进行创作,但为什么反而会招来“格局小”或“缺乏想象力”的批评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神魔宇宙”的设定与叙事的脱节: 表面的宏大,内核的琐碎: 作者可能搭建了一个神魔林.............
  • 回答
    以宋末元初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人气确实可能不如以明末或宋朝其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共鸣: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弱”与“亡国”情节: 宋朝,尤其是南宋,在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往往带着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虽然文人辈出,经济繁荣,但军事上.............
  • 回答
    .......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挤地铁,对着电脑敲打报表,生活按部就班,甚至有些枯燥。然后,你下了班,疲惫地瘫在沙发上,手机里一滑,点开了那个你常去的网文平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熟悉又充满诱惑的名字——“龙傲天逆袭:九世轮回铸帝威”。这名字就自带一股熟悉的荷尔蒙气息,让你忍不住点进去。标题里透露着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网络文学的创作群体、作品类型、读者反馈以及文化偏见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为什么“似乎”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把一些潜在的误解和事实辨析清楚。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网络小说作家多是女作家被曝光抄袭,而男作家被曝光抄袭的却很少”这个说法本身。这是一种 观察到的现象的普遍化,但.............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忍不住想深入聊聊。都2020年了,网络小说里“低俗烂大街套路的小白文”依然是数量庞大,这其实是个挺复杂但又很普遍的现象,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妨一项项掰开了说。首先,读者基础巨大且多样化。网络小说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它的普罗大众性,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无论是写还是.............
  • 回答
    语文老师让你多看名著,少碰网络小说,这背后其实是有着深远的道理的,绝不仅仅是老师的“固执”或者“老古板”。这背后的逻辑,就藏在文字的魅力、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韵律里。一、 名著:时间的考验与精神的滋养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名著”。名著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被一代代人传颂,不是因为它们赶了时髦,而是因为它.............
  • 回答
    关于“西方古代文明不真实”(即所谓的“伪史论”)在网络上流行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学术、社会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研究中的争议与不确定性1. 史料的碎片化与断代难题 西方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记录主要依赖于考古发现、文献残卷和后来的编年史。.............
  • 回答
    关于“网络上黑法国”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法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拥趸,但与此同时,它也确实会受到一些负面评价和批评,甚至被一些人“黑”。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将法国描述为“不堪”或“完美”。为什么网络上会有这么多.............
  • 回答
    关于“网络上为什么这么多‘精神美国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观察,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一下,尽量让你听起来就像是在跟朋友聊天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词本身带点调侃甚至贬低的意味。“精神美国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对美国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表现出强烈认同.............
  • 回答
    在我看来,网络上一些人对东北人存在偏见,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能感觉到这种声音挺大。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几个点比较突出,而且这些点很容易被放大,导致大家伙儿产生刻板印象。首先,网络文化的特性就容易制造和传播偏见。你想啊,网络是个啥地方?信息爆炸,节奏快,大家看东西就跟刷视频似的,点到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观察得相当准确。成都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来的影像总是那么矛盾又迷人。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成都黑”,说它“生活节奏慢到让人焦虑”、“美食都是营销出来的”、“城市建设不行”、“年轻人没出路”等等。但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甚至不少外国人,都对成都充满向往,削尖了脑袋想在这里安家落.............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细想之下,网络上的焦虑似乎比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要汹涌得多。就好像我们走在街上,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顶多也就是遇上一个迟到的人,或者点错了一杯咖啡,但一打开手机,整个世界好像都变成了无休止的“紧急通知”和“未竟之事”。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呢?我觉着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感觉像是大家都在网上演了一出戏,而戏外的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为什么网上会有那么多“道德标兵”,而现实中却很难见到呢?我想,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东西,不只是简单的“人前人后一套”,而是人性、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方式等等一系列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一、 网络的匿名性和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为什么网络上的声音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景象会差那么大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和论坛,它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且参与门槛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发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人都曾疑惑过的。明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似乎大多都能和平共处,性别之间也普遍存在着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但一打开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各种性别对立、互相攻击的言论(我们常说的“打拳”)却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感到心累。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线上线下反.............
  • 回答
    网络上为何存在对"直接发钱"的反对和对信贷放水的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复杂的经济学逻辑、利益分配矛盾以及公众认知偏差。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一、政策本质与传导机制差异1. 货币流动路径差异 直接发钱: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达个人,形成消费端直接刺激,但可能因储蓄率不同导致效果分化(如低收.............
  • 回答
    网络上有不少人对孔子及其思想提出批评,原因复杂且多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演进与现代观念的碰撞: 封建等级制度的代表: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其中“礼”包含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平等、自由、民主,这种强调等级尊卑的思想被认为与现代价.............
  • 回答
    C919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自亮相以来,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讨论。网上存在大量“喷”C919 的声音,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技术上的审视,也有对国家战略的解读,更有情绪和舆论的放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其“自主研发”真实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