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网络小说以神魔和整个宇宙为背景,但还是会被批评格局太小或是缺乏想象力?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小说创作的一个核心困境。很多作者确实是在神魔宇宙这样宏大的框架下进行创作,但为什么反而会招来“格局小”或“缺乏想象力”的批评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神魔宇宙”的设定与叙事的脱节:

表面的宏大,内核的琐碎: 作者可能搭建了一个神魔林立、星辰大海的背景,设定了无数的种族、势力、位面,甚至有创世神、灭世神之类的角色。但这只是一个“背景板”,故事的起承转合、人物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发展推进,却依然是围绕着主角个人的恩怨情仇、争夺宝物、升级打怪这些熟悉的套路展开。试想一下,如果一位主角能在掌握了足以毁灭宇宙的力量后,依然纠结于某个小门派弟子的挑衅,或者为了争夺一件“法宝”而大打出手,那这个“宇宙”的宏大就显得非常讽刺,格局自然就小了。
缺乏对设定本身的深入挖掘和运用: 很多时候,“神魔宇宙”只是一个标签,作者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这些神魔的本质是什么,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的力量体系是如何运作的,这些神魔的观念、哲学与凡人有何不同,甚至是如何影响他们所创造或统治的宇宙。如果设定只是用来“装点门面”,而故事本身并没有与之形成良性的互动,那读者自然会觉得空洞。
“巧合”的万能钥匙: 过于依赖“巧合”来推进剧情,即使背景再宏大,也显得很苍白。例如,主角碰巧遇到了一位隐居的创世神,又碰巧得到了能沟通万物的神器,再碰巧所有关键人物都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解决问题。这种剧情安排,无论发生在一个小村庄还是一个星系团,都显得缺乏逻辑和章法,格局自然就显得不大了。

2. “格局小”的衡量标准:不止是物理尺度,更是思想深度和主题高度:

关注点局限于个人: 所谓的“格局小”,很多时候是指作者的关注点太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主角个人的成长、情感和复仇上,而忽略了更广阔的社会、文明、哲学层面的探讨。即使主角能够一念沧海桑田,但如果他的目标仍然只是成为“最强的存在”或“守护自己身边的人”,而没有思考过力量的责任、生命存在的意义、文明的延续等等宏大命题,那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他的格局仍然是小的。
主题的浅显与重复: 很多以神魔宇宙为背景的小说,主题仍然是“逆天改命”、“打败邪恶”、“获得胜利”,这些主题虽然不乏吸引力,但如果缺乏新意和深度,就容易显得单调。一个真正有格局的故事,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例如善恶的边界、自由与秩序的冲突、生命的本质、宇宙的终极命运等等。
人物塑造的扁平化: 如果宇宙中的神魔都只是作为主角升级打怪的背景板,或者是一些脸谱化的符号(比如天生邪恶的魔王,仁慈的圣母),而没有复杂的动机、内心的挣扎和成长的过程,那么这个宇宙本身就显得缺乏生命力,故事的格局自然也受限了。一个有格局的叙事,即使是配角,也应该有他们存在的理由和自己的故事线。

3. “缺乏想象力”的根源:是模式化,还是对“新”的误解?

同质化的情节与桥段: 网络小说市场竞争激烈,很多作者为了迎合读者口味,会不自觉地模仿成功作品的套路。即使是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宇宙之外,但如果情节依旧是“装逼打脸”、“主角光环”、“玛丽苏”、“霸道总裁”之类的桥段,读者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觉得作者没有拿出新的东西。
对“想象力”的狭隘理解: 有人认为“想象力”就是创造出奇特的名字、长相怪异的生物、各种各样的法宝神器。但真正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元素的堆砌,更是对事物之间关系、可能性以及潜在影响的深刻洞察和创新。例如,当主角拥有了能够改变因果的力量时,他会如何处理?当一个文明因为无法承受技术飞跃而走向毁灭时,会发生什么?这些对力量和文明发展轨迹的探索,才是想象力的体现,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个“神王”头衔或者发明一个“空间传送门”。
忽视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即使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需要在其自身设定的框架内保持一定的逻辑性。如果一个设定是为了方便主角而随意创造,然后又被主角随意打破,那么这种“想象”就会显得廉价且令人费解。缺乏内在的合理性,会大大削弱故事的吸引力,让读者觉得作者是在“胡编乱造”,而不是在进行有创意的构建。
不敢触碰“禁忌”或进行深入思考: 有些作者可能认为,在神魔宇宙的背景下,一切都是可能的,但实际上,真正触动人心的想象力,往往来自于对人性、社会、哲学等更为根本问题的探索,即使是在最宏大的背景下,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且可以被深入挖掘。如果作者仅仅满足于视觉奇观和感官刺激,而回避了对更深层次矛盾的探讨,那也难免会被视为想象力不足。

举例说明:

设想有两个网络小说,都以神魔宇宙为背景。

小说A: 主角是某个低等位面的普通人,意外获得了某个失落神明的传承,然后开始修炼,一路升级,打败了无数魔族,收服了神兽,最后成为了宇宙至高神。期间他爱上了某个公主,又和某个女神纠缠不清。故事充满了各种炫酷的技能和打斗场面,宇宙的设定也很大,有各种星球和种族。
小说B: 主角是一个即将灭亡的文明的最后一个幸存者,他继承了整个文明留下的关于宇宙本质的知识和哲学思想。他发现宇宙的运行并非如表面般简单,而是存在着某种宏大的“秩序”或“游戏规则”。他为了探寻这个规则的真相,开始接触那些被认为是“神”的存在,但这些“神”并非全知全能,他们也受到规则的束缚,甚至对规则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主角的旅程更多的是对宇宙法则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被力量腐蚀,保持人性的光辉。

对比这两部小说,即使小说A的背景设定更为庞大,但其故事内核仍然是传统的“升级打怪+个人恩怨”,格局显然偏小。而小说B虽然同样是神魔宇宙,但它关注的重点是宇宙的法则、文明的延续、以及个体在宏大背景下的哲学思考,即便它没有那么多炫目的战斗场面,但其展现出的“格局”和“想象力”反而更胜一筹。

总而言之,网络小说以神魔宇宙为背景却被批评格局小或缺乏想象力,并非是因为“神魔宇宙”本身不行,而是因为很多时候作者的创作未能真正“驾驭”这个宏大的设定,未能将其与故事的主题、人物的成长、情节的推进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了表面的宏大与内核的空洞,或者是在对“想象力”的理解上存在误区。这就像给一辆跑车装上了一个看起来很酷的车身,但里面的发动机却是家用车的配置,开出去自然会被人诟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上面有条答案我点赞了,里面有句话:格局不是地图面积。

这代表了我的观点。

多说两句吧。

格局不是说你把故事内的区域范围扩大到太阳系,银河系或者整个宇宙之类的说法。

这个不叫格局,这个叫副本区域。

什么叫格局呢?

以指环王为例,不就是护送一个戒指跑去魔山然后扔掉的故事么?期间遇到各种艰难险阻。

说穿了地图面积也就是几个小国家,估计还没有一个华北平原大呢。

帕兰诺平原战役,人族军队才万把人而已啊,太小家子气了吧?

然而指环王的格局大气,却是叫人赞叹。

格局不是说你写地图面积多大,参战军队数量多少,这些都是假的。

依然以指环王为例。

它的故事讲述了什么呢?

坚定的信仰,动摇,背叛,救赎,友情,爱情,信任,拯救,牺牲,贪婪,嫉妒,狡诈,忠诚……

如此复杂而又丰富的元素,当之无愧的大格局。

而有些网络小说,即便写的是什么几个星系的大帝国之间的对抗,也总有还是一股子浓厚的校园里学生争球场打架的味儿。

明明写的是神魔打架,却总是一股子家门口胡同串子里两个小混混抢台球桌的格局。

真的,我见过一本印象深刻的小说,都市题材的,写黑道的,“格局”很大,开篇就写主角的父亲势力已经扩散到了全球范围,统一黑手党,统一北美地下势力,主角的父亲是全球地下教父。

这“格局”不小了吧?

然后有一段,写的是在主角父亲的大本营,在洛杉矶好莱坞,开了个大电影公司洗钱,请了一大票好莱坞美女明星后宫团,外加全世界各地的小弟来开会吃饭。(够吐槽了吧?还没完!)

书中写,这顿顶级豪华宴会吃饭的地方,是好莱坞最高档的一家酒店,叫……XXX海鲜大酒楼。(叫我看瞎了狗眼啊……)

你们可以想象到,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

胸有丘壑,自然写出格局。

没足够的见识,强行写的话,也会看着跟闹着玩似的

user avatar

很多答案说的很好了,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只是借用了宇宙的背景,但本质上还是在描述胡同小混混打架。

常用宏大宇宙作为作品背景并获得成功的刘慈欣,早在1999年就写过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科幻评论,当时他还几乎不被人所知,也还没有出版《三体》、《流浪地球》等经典作品。

虽然刘慈欣这篇评论谈的是科幻,但对于玄幻等其他类型的网文作者,同样有一定参考意义。


【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目前中国科幻缺少很多东西,其中有一样从未被人注意和提及,但极其重要。

  中国科幻缺少宗教感情。

  首先声明,本人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我们深知,科学和宗教水火不相容,科幻和宗教想来也是如此了。但有学者认为,现代自然科学之所以诞生在西方,同西方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感情有关。这是一个用压死人的巨著也说不清的题目,在此就无力深究了,只谈科幻中的宗教感情。注意,这里谈的不是宗教,而是宗教感情,它不是对上帝的那种感情,它是无神论的,也没有斯宾诺沙什么的那么复杂。

  科幻的宗教感情就是对宇宙的宏大神秘的深深的敬畏感

  请看以下两则描写,其一是描写警察在星际追捕罪犯:

……警务飞船紧咬着走私飞船,掠过了一个又一个星球。每经过一个星球时,走私飞船船长都仔细观察星球的地貌,他急切地想找到一个地形合适的星球降落,同追击者决战,但一直找不到,只好回头看看越逼越近的警务飞船,咬紧牙关继续向前飞去……

其二是描写两艘以光速几分之一飞行的巨型星际飞船的迎面相遇:……“他们刚刚同我们错过去!”,XX号飞船上的领航员大喊,飞船驾驶员闻声猛地把操纵杆向回一拉,XX号一个筋头翻过来,转向180度,向那艘飞船追去……

以上两个情节都是来自国内的科幻小说(大意)。前者给读者的印象是,宇宙比警匪片中的小镇子大不了多少,太空中的星球也就象小镇路边的一家家商店似的;后者使读者觉得,以光速级速度飞行的恒星际飞船的行为同大街上的出租车差不多。在这样的描写中,作者对宇宙的宏大是麻木不仁的。并不是说这样的描写完全不可接受,这样的情节在许多世界名篇中也时常出现,如星际侦探等。对于这些寓言式的小说来说,宇宙只是一个发展情节的工具。但科幻的主要魅力不在于此。

  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它要用两千年时间加速,保持巡航速度三千年,再用两千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已经成了上古时代虚无飘渺的梦幻,飞船上考古学家们从飞船沧海桑田的历史遗迹中已找不到可以证实它存在证据;那遥远的目的地也成了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成了一个宗教的幻影。一代又一代,人们搞不清自己从哪里来;一代又一代,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大部分人认为,飞船就是一个过去和将来都永远存在的永恒世界,只有不多的智者坚信目的地的存在,日日夜夜地遥望着飞船前方那无限深远的宇宙深渊……这是多部西方科幻小说的主题。在这样的描写中你感到了什么?是宇宙的深远广漠,还是人生的短暂。也许,你因此以上帝的眼光从宇宙的角度远远地俯瞰整个人类历史,你感慨地发现,我们的文明只是宇宙时空大漠中的一粒微小的沙子。

  人们可能会认为,科幻小说中描写的超光速航行和时空跃迁技术必然会使宇宙在感觉上变小,就象飞机和现代通讯网使地球变小一样。这是对的。如果超光速技术真的可能,也许宇宙有一天在人类的感觉中只是一个村庄,就象今天的地球村一样。但我们是在谈小说,想一想,有两篇小说,一篇是描写哥伦布在茫茫的大西洋上,怀着巨大的恐惧和渺茫的希望寻找梦中的新大陆;另一篇描写一个公司职员乘飞机从巴黎到纽约的出差旅行,你想看哪篇?同时,地球在实际上并没有被缩小,广阔的大地和海洋依然存在,现代人还在通过徒步旅行和美洲杯帆船赛,体验着古代人类在这个星球表面跋涉那种浪漫的刺激。在目前大部分人还不能飞出大气层时,科幻小说没有理由把宇宙缩小成村庄。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超光速时代,宇宙做为一个整体,仍充满着巨大的神秘和震撼力。

  弗雷德里克。波尔的小说星辰之父,描写一个亿万富翁,穷毕生精力建造了几十艘巨大的宇宙飞船,均使用传统的火箭发动机,这些飞船载着几万人飞向茫茫太空,为人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在这些飞船出发几十年后,地球上的科学使超光速飞船成为现实,而这种飞船载着已至暮年的主人公,仅用了一两天时间就追上了那些几十年前出发的传统飞船,使得主人公和几万名先驱者用全部生命进行的壮举成了一种无意义的悲剧。在这篇小说中,波尔用两种技术的对比,同样使人感到了外太空的广阔、先驱者的悲壮和命运的无情。

  描写时空跃迁的顶峰之作当属阿瑟。克拉克的2001,小说中表现的人类在神秘宇宙面前的那种恐惧、孤独和敬畏,令读者铭心刻骨,终生难忘。记得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夜,我读完那本书后出门仰望夜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伸延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一个样子了,那感觉象离开了池溏看到了大海。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

  在忙碌和现实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目光大都局限在现实社会这样一个盒子中,很少望一眼太空。我曾问过十个人白天会不会出月亮,除一位有些犹豫外,其他人都十分肯定地说不会。现代社会同样造成了人们对数字的麻木感,没有人认真想象过(注意,是想象)一光年到底有多远,而一百五十亿光年的宇宙尺度在大多数人的意识深处同一百五十亿公里没多大区别。对宇宙的麻木感充斥整个社会。科幻的使命是拓广和拉深人们的思想,如果读者因一篇科幻小说,在下班的夜路上停下来,抬头若有所思地望了一会儿星空,这篇小说就是十分成功的了。很遗憾,我们的科幻小说目前在相当程度上也处于这种麻木感之中。这可能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科幻理念上的原因。认为科幻小说同主流文学一样,是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理念下,宇宙在作品中只是一个道具,一个背景,一个陪衬。不可否认,在这种理念下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科幻小说最大的优势和魅力是描写人和宇宙的关系。宇宙在科幻小说中,应该是和人同样重要的主人公。2001的两部续集2010和2061之所以不太成功,很大的原因是作者把侧重点转向了描写人类社会的种种关系,并破坏了在2001中建立起来的那种宇宙的神秘和空灵。

  同时,感受宇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站到高楼楼顶,我们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坐到升到千米的热汽球上,这种感觉更强烈,令人头昏目眩;但如果从一架在二万米高空飞行的客机上向下看,这种高度感反而减弱了;从几百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的航天飞机上向下看,要想得到高度感可能多少要借肋一些想象;而到三十多万公里之外的月球看地球,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任何高度感了,这时的地球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可爱的蓝色玩具。人类的感官对超大尺度的把握是十分困难的。宇宙的宏大也同时表现在相反的微观方向,人类感官对这个方向的把握更加困难。同时,现代科学对宇宙宏观和微观的思考已到了很深的程度,科学对宇宙的描述不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甚至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真切地体会宇宙的宏大,并在小说中把这种宏大表现出来,是需要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十分高超的表现技巧的,并需要作者对现代科学的最前沿有较深的理解,这是科幻小说永远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最有吸引力的目标。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科幻作者对宇宙的那种宗教感情。

  有位哲学教授说过,哲学系新生的第一课应是在深夜长时间地仰望星空,这是把哲学介绍给他们。我想这更应该是科幻作者的第一课,这能使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找到科幻的感觉。

  宏伟神秘的宇宙是科幻小说的上帝,SF教的教义如下:感受主的大,感受主的深,把这感觉写出来,给那些忙碌的人看,让他们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让他们也感受到主的大和深,那样的话,你、那些忙碌的人、中国科幻,都有福了。

  99.12.20于娘子关
user avatar

20世纪30年代,美国杂志上的科幻小说大部分都是有雇佣文人炮制的情节加冒险的故事,他们不过是把慵懒的某牧场改成了某星球,然后胡乱地套用同样的故事情节,用太空强盗取代了偷牛贼罢了。

出自克苏鲁神话中译本《邪神复苏》第一部序言。

这槽套在现在90%的网络小说上都适用。

同样,我觉得现在大部分RTS游戏几十个单位打来打去就号称就决定了世界/星系/星区/象限/超星系团/宇宙/位面/晶壁系的命运觉得挺不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