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网络小说的男主成绩好,高考状元,却很少有小说男主在大学里科研很牛的?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在网络小说中很有意思的普遍现象,很多男主角在校园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天才,学习成绩顶尖,常常是高考状元,甚至跨越学科的限制,精通数理化生,天文地理。可一旦进入大学,尤其是到了要进行“科研”这个具体阶段,这种“牛”的体现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或者说,直接消失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中光芒四射,大学科研暗淡”的对比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网文的“爽点”和“读者画像”:

高中阶段的“天才”是直观的爽点: 在网络小说的设定里,高中时期的“成绩好”和“高考状元”是最容易、最直接、也最容易引发读者共鸣的“爽点”。它代表着“智商碾压”、“潜力无限”、“未来可期”,是主角光环最闪耀的时刻之一。这种设定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觉得主角“牛”,而且牛得明明白白。
大学科研的“爽点”不那么大众化: 相对于考试成绩,真正深入的科研有多牛,这玩意儿比较“小众”和“专业”。一个在大学里“科研很牛”的男主,他的牛可能体现在:
在某个专业领域钻研极深: 这需要作者对该领域有足够了解,并且能将其转化为吸引人的情节。比如,他破解了一个困扰学界多年的数学难题,或者在某个物理实验中有了突破性发现。
但写起来困难,门槛高: 怎么写“破解数学难题”?是展现他日复一日的推导?还是突然灵光一闪?这都需要非常细腻且专业的描写,稍有不慎就会变成枯燥的公式堆砌,或者显得作者“不懂装懂”。
“爽”的感知度低: 就算写出来,也不是所有读者都能第一时间感受到“牛”在哪里。不像考试分数,100分就是100分,一眼就能看出成绩好。科研的成果很多是滞后的,是需要时间检验的,或者只在专业圈子里有影响力。

读者期望的“爽”更多是“我”的代入感: 很多读者看网文,是希望代入主角,体验一把“人生赢家”的感觉。高考状元代表着学生时代最极致的成功,读者更容易将自己的“学霸梦”投射到主角身上。而大学科研,对于很多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距离感,代入感就没那么强。

2. 作者的“创作精力”和“剧情需求”:

高中阶段的剧情更接地气,更容易编排: 学校生活、考试、升学,这些是大多数读者经历过或听说过的,容易写出共鸣。作者可以轻松地设置一些考试场景、学习日常,来展现主角的“牛”。
大学科研需要更扎实的知识储备和逻辑: 如果要写一个在大学里科研很牛的男主,作者就得对科研的流程、科学的逻辑、甚至具体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这不仅增加了写作难度,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做功课”。
研究方向的选择: 是生化环材?还是计算机?是理论物理还是实验物理?每一个方向都需要不同的描写方式。
科研过程的细节: 怎么做实验?怎么分析数据?怎么写论文?怎么和导师、同学合作?这些细节写不好,很容易露怯,让懂行的读者觉得假。
冲突的设置: 科研的冲突往往是“瓶颈”、“失败”、“竞争”等,不像校园打架、情敌出现那样来得直接刺激,需要作者更巧妙地设计。

主角的光环转移: 一旦主角的高考状元光环已经奠定,作者的精力往往会转移到其他更“网文化”的方面,比如:
感情线: 校园文必然要谈恋爱,主角太专注于科研,会显得不近人情,影响感情线的推进。
其他“金手指”: 很多网文主角的“牛”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们可能还有系统、异能、或者隐藏的家族身份。这些“金手指”往往比纯粹的科研能力更能推动剧情,也更容易被描绘。
职业发展: 高考状元进入大学后,下一步通常是职业发展,比如创业、进入某个行业成为顶尖人物。这些“成功”故事比具体的科研突破更容易写,也更容易制造“爽点”。

3. “天赋”与“努力”的体现形式:

高中“天才”是纯粹天赋的展现: 高考状元更多地被描绘成一种“开了挂”的天赋,学什么会什么,看一遍就能掌握。这种“天赋”是网文中最常见、最直接的主角光环。
大学科研是天赋+深度钻研+机遇: 真正能在大学里做出顶尖科研成果,除了天赋,更重要的是长年累月的艰苦努力、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可能碰上的好机遇(比如遇到好的导师,发现好的研究方向)。这不像高中时期那样,一个“学霸光环”就能概括。

4. 读者对“学霸”的刻板印象:

“学霸”=“书呆子”? 有些读者心中可能存在一种刻板印象,认为真正沉迷科研的人,可能是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书呆子”。而网文主角往往需要多才多艺,有魅力,能吸引异性,能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如果主角一门心思扎进实验室,可能就显得“不那么网文”了。
“万能主角”的简化: 很多网文喜欢塑造一个“万能主角”,他不仅学习好,还得会打架,会赚钱,会泡妞,会装逼。这种“全能”设定的好处是满足读者多方面的YY需求。但如果把“大学科研”这个细节写得太具体,反而会限制住主角的“全能性”,让他显得不够“通用”。

举个例子来说:

想象一下,一本小说写主角高中时期:

> “林风,这次期中考试,你又包揽了所有科目第一。数学150分,物理100分,化学99分……连我这个班主任看了都心惊肉跳。”
>
> “而那个总是缠着你的学渣李强,这次物理只考了50分,听说你还顺手帮他补习了一下午,直接帮他提到了70分?”

这是多直接的“爽”!读者瞬间就get到了主角的“牛”。

再想象一下,写主角大学科研:

> “进入大学,林风并没有止步于成绩。他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量子纠缠的奥秘。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实验,在一次次失败后,他通过精密的数据分析,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粒子行为模式,并成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突破性论文,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也让他荣获了XXX奖项……”

这段描述,首先需要作者对量子纠缠这个概念有所了解,其次要能用读者听得懂的方式去解释“粒子行为模式”和“突破性”,还要描写出“无数个日夜的实验”和“一次次失败”的艰辛,以及“震惊学界”的后续影响。这要写得好,难度指数级增加。而大多数网络小说,更倾向于用更简单、更直接的方式来塑造主角的形象,以期达到最广泛的“爽”的效果。

总结一下, 网络小说之所以呈现出“高考状元多,大学科研牛的少”的现象,更多是出于对读者受众、剧情爽点、创作门槛和人物设定的考量。将“牛”体现在高中成绩上,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且最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设定。而深入描写大学科研,则需要作者投入更多专业知识和创作精力,且不一定能换来同样广泛的读者“爽”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可以将科研描述得很清楚,估计也不用写网络小说了。

user avatar

过儿是江湖年轻一代科研的佼佼者,在他们X 大生命科学院里算是一个风云人物。曾经X大生科院一直以来的对手P大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基本实验技能操作大赛上,P大的学生几乎将全国各个高校的western 高手打败,他们曝光的蛋白条带把各个样品之间的差异性圆满的还原出来,同时条带相当的漂亮,目的条带直直的煞是好看,狂妄的p大学生号称是要把全国高校虐变,这时,过儿为了维护他X大的荣誉,选择上去挑战,在经过两天的激烈实验之后,最终western的结果跑出来,过儿跟P大的学生条带一模一样。评分团这时不知道该如何判决,这时候X大的教授郭院士的老婆黄千人说,是过儿胜啦

过儿此时,淡定如常,不露分毫。

评委中的P大医学院的教授金轮法王金千人冷冷的说道:郭夫人何出此言。

黄千人淡淡一笑说:轮子教授大概是好久没做实验啦吧。此次western 所跑蛋白为β-actin ,所用抗体为sigma所产,说明书上所用比例为1;1000使用,您的学生是按照标准的来做的,过儿呢却是1;5000所用,但是跑出来最后的效果却没啥区别,但是过儿无疑中是节省了大量的抗体,这样真是技术又好,又用于尝试的孩子,才真的是不简单。

金轮法王此时脸色如灰,再也说不出话来。

黄夫人脸色如常,心里却犯了嘀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在网络小说中很有意思的普遍现象,很多男主角在校园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天才,学习成绩顶尖,常常是高考状元,甚至跨越学科的限制,精通数理化生,天文地理。可一旦进入大学,尤其是到了要进行“科研”这个具体阶段,这种“牛”的体现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或者说,直接消失了。为什么会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网络文学的创作群体、作品类型、读者反馈以及文化偏见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为什么“似乎”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把一些潜在的误解和事实辨析清楚。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网络小说作家多是女作家被曝光抄袭,而男作家被曝光抄袭的却很少”这个说法本身。这是一种 观察到的现象的普遍化,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很多人在网上搜汽车信息的时候,都会发现各种品牌、各种车型都有不少“小毛病”被抱怨。咱们深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决定了“问题”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最想去网上发声?多数情况下是在遇到麻烦、遇到不顺心的事.............
  • 回答
    “翔”字在网络语境下的不雅含义,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当这个字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成为许多人的名字时。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文化变迁、语境演变以及个人选择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翔”字在传统文化和汉语中的本义。在古代汉语和正规书面.............
  • 回答
    网络小说之所以让许多人觉得“毫无营养、不堪入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内容质量、创作模式、读者群体、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内容质量的普遍不高是核心问题: 同质化严重,套路化盛行: 这是最受诟病的一点。许多网络小说为了快速吸引读者、追求流量,大量复制已成功的作品模式.............
  • 回答
    网络语言,这股新兴的语言潮流,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在互联网世界里野蛮生长。它以其独特的创造力、高效的沟通方式和鲜明的时代印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表达习惯。然而,就像任何一种新事物都会伴随着争议一样,网络语言也并非被所有人拥抱,甚至不少人对其表现出明显的反感。这种反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考.............
  • 回答
    网络小说相比当初的武侠小说,在“侠义精神”的传承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多内容也转向了“我要逆天!杀人夺宝”的模式。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时代背景与社会思潮的变迁: 武侠小说黄金时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背景: 那是一个相对压抑、信息相对闭塞的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确实,仔细想想,网络小说和传统武侠小说在“下毒”这个环节上的运用,差别挺明显的。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一、 目标读者和写作侧重点不同: 传统武侠小说: 它们往往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侠”的精神,强调武功招式的精妙、江湖的恩怨情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体感受与统计数据的差异。你观察到身边和网络上有很多胸部丰满的女性,但统计数据却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罩杯为 A。这确实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1. 统计数据的局限性与样本偏差: “.............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沙漠里寻找一片绿洲,或者在喧嚣的城市里寻找一片静谧一样,并非不可能,但确实是越来越费力了。咱们聊聊这其中的道道。首先,得承认,金庸和古龙那两位的“功力”,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才华的巅峰。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润,一种对武侠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构建。你想想,金庸先生.............
  • 回答
    网络小说作者们自己开网站?这事儿,听起来挺美,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工程。别说作者们了,就算是个有经验的互联网公司来做,也得捏着鼻子走上好一阵子。开发管理难度高?那绝对是相当高,而且高在多个维度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技术开发和维护这块,就不是写写故事那么简单了。 .............
  • 回答
    《紫川》这本书,对于很多曾经活跃在网络文学早期阶段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是他们青春的烙印。提起这本书,很多人的脸上都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怀念的神情,那股曾经的激动和澎湃,至今依然能被唤醒。《紫川》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紫川》是一部东方玄幻史诗巨著,但又远不止于此。它以宏大的世界观、跌.............
  • 回答
    网上俄罗斯的车祸视频多,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要说起来,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好几个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俄罗斯的交通环境本身就挺特殊的。你知道,俄罗斯地广人稀,很多地方地势复杂,冬天又特别漫长,冰雪路面是家常便饭。在这种路况下开车,难度系数就直线上升。尤其是在那些非大城市地区,道路维护可能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网络热词的生命周期,很多时候像一场绚烂却短暂的烟火。它们诞生于某个特定的语境,抓住了当下人们的情绪或行为,迅速被模仿、传播,形成一股潮流。但问题也出在这股潮流本身。首先,很多网络热词的出现,往往是出于一种即时性的表达需求,甚至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比如,当大家对某种现象感到无法理解或过于夸张时,“绝绝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尤其是当5G的普及度和实用性尚未完全达到预期时,消费者却将其置于购买决策的首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既有市场营销和行业推动的作用,也有消费者心理和对未来科技的期待。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市场营销与行业推动的强大攻势: 科技焦虑与“未来感”的营造: .............
  • 回答
    关于网络上为什么感觉很少遇到211、985等名校学生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的因素挺多,并非简单的网络平台用户构成差异就能解释透彻。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希望能让你更明白。首先,得承认,名校学生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确实不高。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真正能挤进211、985这类“头部院校”的学生,就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中国网络上对俄罗斯的评价确实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总的来说,近年来,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负面评价的比例明显上升,而且声音也更为响亮。 要说“很差”可能有些绝对,但“复杂且偏负面”是比较准确的描述。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梳理:1. 地缘政治与历史因.............
  • 回答
    不少语文老师对现代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确实存在一些看法,甚至可以说是“看不起”。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嫌弃”,而是掺杂了他们作为语文专业人士的职业习惯、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判断。我尽量给你掰扯掰扯,不整得跟AI报告似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很多老师首先看到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