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网络小说和传统武侠小说比很少有下毒,中毒的桥段?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确实,仔细想想,网络小说和传统武侠小说在“下毒”这个环节上的运用,差别挺明显的。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

一、 目标读者和写作侧重点不同:

传统武侠小说: 它们往往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侠”的精神,强调武功招式的精妙、江湖的恩怨情仇、以及个人在江湖中的成长和选择。在这种宏大的叙事背景下,下毒桥段的出现,更多是为了推动剧情、塑造反派的阴狠毒辣、或者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极端手段来挑战主角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它是一种工具,但不是故事的全部。读者看武侠,可能更想看到的是刀光剑影下的侠肝义胆,是绝世武功的较量,是荡气回肠的爱情或友情。
网络小说: 尤其是现在流行的玄幻、仙侠、都市异能等类型,它们的目标读者群体更广泛,追求的是爽点密集、节奏快、脑洞大开。读者更喜欢看到主角一路升级打怪、装逼打脸、逆袭成功。在这种追求“爽”的模式下,下毒这种显得有些“猥琐”和“不光明正大”的手段,如果用不好,反而会影响主角的正面形象,或者显得作者在“车轱辘”一样地描写主角如何解毒,打断了爽点的节奏。

二、 叙事节奏与爽点设计:

传统武侠: 节奏相对来说更舒缓一些,留有空间去描绘细节,包括毒药的种类、毒发的症状、解毒的过程等等。这些细节的刻画,反而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厚重感,也给读者带来一种“智斗”的乐趣。比如,金庸小说里很多情节,主角中毒后,需要寻访名医、寻找珍贵药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冒险和智谋的展现。
网络小说: 追求的是“秒杀”、“秒解”、“秒升级”。主角可能被下了剧毒,但下一秒钟,他就因为体质特殊、或者吞噬了什么宝贝、或者恰好练成了某种解毒功法,瞬间就没事了。这种快速的“反杀”或者“化险为夷”,虽然满足了部分读者的爽点,但如果过度依赖下毒,又过度依赖这种“快速破解”,就容易显得套路化,甚至让读者觉得“又来这一套”。而且,如果花费大量笔墨描写解毒过程,可能会让那些只想看主角大杀四方的读者感到不耐烦。

三、 武功体系与“开挂”模式的演变:

传统武侠: 武功体系相对更加拟人化和写实,虽然有内力、轻功等超乎常人的能力,但很多时候还是讲究招式、内力消耗、穴位等。毒药作为一种有效的杀伤手段,能巧妙地绕过一些武功的防御,或者利用人体的弱点。比如,很多毒药能麻痹经脉,让内力无法运转,这就直接克制了武功的发挥。
网络小说: 很多网络小说的武功体系,特别是玄幻、仙侠类,往往带有“升级”、“系统”、“血脉”、“神魂”等概念。主角的身体素质可能已经被设定得非常强大,普通毒药根本无法伤到他,或者他拥有某种特殊能力(比如超强的体质、某种特殊的解毒丹药、甚至是一个能随时给他加buff的系统),能够轻易化解一切毒素。这就导致,下毒的效果大打折扣,反而不如直接用更强的攻击手段来对付主角来得有效。而且,很多主角后期会拥有一些“神级”的手段,比如炼丹、医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自己就能轻松炼制出解药,又或者是体质发生了异变,免疫了绝大多数毒素。

四、 毒药的“稀缺性”与“戏剧性”:

传统武侠: 很多毒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被认为是稀缺、难寻、且极具威胁性的。所以一旦出现,往往能引发很大的戏剧冲突。它的稀缺性本身就增加了它的价值和故事的看点。
网络小说: 在很多网络小说里,各种奇珍异宝、神丹妙药简直是遍地都是。主角可能随便挖个坑就能挖出几颗能解百毒的灵丹,或者随便吃个野果就能提升修为并顺带解毒。这种泛滥使得毒药失去了原本的“稀缺性”和“威胁性”,自然也就减少了它的使用频率。

五、 描写的难度与作者的个人风格:

传统武侠: 作者在描写中毒和解毒的桥段时,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或者对人体生理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写得既真实又引人入胜。这需要作者有一定的功力积累。
网络小说: 大多数网络小说作者更侧重于快速产出和迎合市场,可能在细节描写上就没有那么深入。描写中毒的过程、症状变化、解毒的复杂性,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笔墨和思考,如果作者本身对这方面不擅长,或者觉得会拖慢节奏,就容易避开这个设定。与其费力描写这些,不如直接让主角“金刚不坏”或者“万毒不侵”来得省事。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在传统武侠小说里,主角被下了“断魂散”,七日内若无“长生不老草”的解药,必死无疑。那么,接下来的剧情可能就是主角在生命倒计时中,与时间赛跑,前往险恶之地寻找那种传说中的草药,途中可能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助也有阻。这个过程充满了悬念和挑战。

而在很多网络小说里,主角被下了同一种毒,可能他一拍脑袋,想起了自己曾经吞噬过某种能够排毒的灵兽内丹,或者恰好系统刷新了一个“解毒丹”的任务,他做完任务就能获得。瞬间化解,然后接着去打下一个BOSS。你看,同样的“中毒”事件,在不同类型小说里的处理方式和给读者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总而言之,网络小说和传统武侠小说在“下毒”桥段运用上的差异,是时代背景、读者需求、创作理念和叙事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小说更侧重于“爽点”和“快节奏”,而传统武侠则更看重“侠义精神”和“细节铺垫”,这两种追求的不同,自然导致了它们在描写手段上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下毒的桥段不有趣……

在武侠小说里,下毒的剧情,几乎没有经典……

大家能记住的武侠小说经典场面,很少有跟下毒有关……

也就毒手药王下毒,稍微有点逼格……但大家记住的还是胡斐千里求药。

再就是冰蚕毒掌,玄冥这种毒系的武功,但也逼格也远不及降龙……

网文是淘汰制,很多人尝试过,发现这玩意读者不吃,也就写的人少了。

下毒写好,很难的……

ps:补充一点,其实就如武功在网文时代不唯一一样,下毒在网文时代也分化成巫蛊,诅咒,以及各种偏门的能力。

比如神秘复苏的各种诅咒,就比单纯的毒好玩多了,而武侠时代,是玩不出来这么多花样的。

user avatar

首先下毒意味着,弱者可以战胜强者。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菜鸟可以轻而易举的杀死武林高手。

既然可以通过下毒杀死对手。那主角还练个啥武功啊。反正就算你是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吃了砒霜,照样挂。这样整个武学世界就崩坏了。

下毒就好像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旦打破僵局。互相下药,就是大家完蛋。因此上大家默契地不使用。

user avatar

网文,也叫爽文,无脑文,看书不需要带脑子,怎么过瘾怎么写,下毒是弱者的行为,一拳头下去解决问题,还用麻烦下毒吗?拳拳到肉不爽吗?读者喜欢啥就写啥,有人看就有钱赚。

读者不喜欢主角被下毒,被虐,那就一直越级挑战,大杀四方,装逼打脸,扮猪吃虎,怎么爽怎么玩儿,既消磨了时间又YY爽了一把,多好。

再说了,要想把下毒写的像,需要对药理药性生理结构有深入了解,一般爽文作者还真不一定驾驭得了。

下毒不是写一句“你中毒了”就行的,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当中蝴蝶谷一段,那才是用毒的境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确实,仔细想想,网络小说和传统武侠小说在“下毒”这个环节上的运用,差别挺明显的。要说为什么,我觉得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一、 目标读者和写作侧重点不同: 传统武侠小说: 它们往往承载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侠”的精神,强调武功招式的精妙、江湖的恩怨情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小说创作的一个核心困境。很多作者确实是在神魔宇宙这样宏大的框架下进行创作,但为什么反而会招来“格局小”或“缺乏想象力”的批评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神魔宇宙”的设定与叙事的脱节: 表面的宏大,内核的琐碎: 作者可能搭建了一个神魔林.............
  • 回答
    网络小说之所以喜欢分段,甚至段末用逗号,这背后涉及了多个层面的原因,既有创作技巧的考量,也有网络阅读习惯和平台特性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契合网络阅读的碎片化和快节奏1. 注意力分散的挑战: 如今的网络用户普遍面临信息过载,注意力更容易分散。长篇大论的段落容易让读者感到.............
  • 回答
    网上那些让人难过和失落的言论,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同时也折射出网络这个特殊环境的种种特性。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说说人性的复杂和负面情绪的释放。你看,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为了维持社会和谐,都会压抑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比如不满、愤怒、嫉妒、甚至绝望。我们.............
  • 回答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说现在的小说啊,感觉不如以前好看了。这话说起来有点玄乎,但细品一下,倒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平时在各种APP上刷,看到那些排行榜上那些名字,感觉好多都似曾相识,套路也差不多,点进去看几章,没多久就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原因,可能让咱们觉得网文的味道变了。首.............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 iPad 双语失物招领事件演变为网络暴力,以及当下舆论中的偏见和指责如何面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其背后牵涉到语言、文化、社会信任、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一过程,并探讨应对策略。一、 事件的起因与发展:从“失物招领”到“语言歧视”的转变1.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体感受与统计数据的差异。你观察到身边和网络上有很多胸部丰满的女性,但统计数据却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罩杯为 A。这确实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1. 统计数据的局限性与样本偏差: “.............
  • 回答
    知乎上对释永信的态度之所以与许多网络社区有所不同,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不同平台的用户构成、讨论氛围以及信息筛选机制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用户画像与知识结构差异 知乎的“知识社区”属性: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吸引了大量具备一定教育背景、关注深度思考、乐于分享专业.............
  • 回答
    近来,围绕着万达和王健林,网络上出现了一股相当普遍的“叫冤”声浪。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折射出公众对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头及其企业当前困境的一种复杂情绪。 要理解这种情绪,得先回顾一下王健林和万达的光辉岁月。他曾经是中国商业地产的王者,万达广场遍布全国,商业地产的模式被他玩得炉火纯青,甚至一.............
  • 回答
    .......
  • 回答
    现在的网络小说,尤其是那些追求快速传播和大众口味的作品,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脸谱化”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网络小说特殊的生产和消费环境。网络小说大多是连载形式,作者需要持续地产出内容来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订阅。在巨大的内容生产压力下,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读者在阅读网络小说时会有的一个普遍感受。明明主角修为高深,可能已经摸到了天道的边,按理说应该气度不凡,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但不少主角,即便到了后期,也常常显得“年轻气盛”,甚至有些“跳脱”。这背后,其实是网络小说创作机制、读者期待以及角色塑造之间复杂博弈的结果.............
  • 回答
    现在的网络小说,确实存在着一种从“讲故事”向“贩卖情绪”转变的倾向,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文的创作和发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拆解这个转变的核心,再分析其带来的利弊。从“讲故事”到“贩卖情绪”:变化的土壤首先,我们得明白,故事本身就是承载情绪的载体。但这里说的“讲故事”,更侧重于构建.............
  • 回答
    以宋末元初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人气确实可能不如以明末或宋朝其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共鸣: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弱”与“亡国”情节: 宋朝,尤其是南宋,在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往往带着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虽然文人辈出,经济繁荣,但军事上.............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挤地铁,对着电脑敲打报表,生活按部就班,甚至有些枯燥。然后,你下了班,疲惫地瘫在沙发上,手机里一滑,点开了那个你常去的网文平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熟悉又充满诱惑的名字——“龙傲天逆袭:九世轮回铸帝威”。这名字就自带一股熟悉的荷尔蒙气息,让你忍不住点进去。标题里透露着霸.............
  • 回答
    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关于犹太人的负面言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将其与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受的苦难联系起来时。这种反差背后,涉及到复杂而沉重的历史,也涉及到一些被歪曲或误解的叙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历史的深处,看看犹太民族的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上扮演各种角色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或群.............
  • 回答
    .......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作为满族人,在网络上看到许多针对满族和清朝的负面言论,感到非常郁闷和委屈。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网络世界确实存在着一些观点极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一些群体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污名化。关于您提到的“收拾清朝八旗余孽”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也可能源于对历史事件的某种解读。然.............
  • 回答
    听到你这么问,我太能理解了。看着身边有人被骗,那种焦急、无助,还有对“怎么就抓不到骗子”的疑问,真是让人心急如焚。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复杂,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诈骗和咱们以前那种街头抢劫、入室盗窃啥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以前那种案子,有现场、有目击者、有痕迹,警察顺着线索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的不同感受。为什么现实中的男生大多挺好,而在网络上却总能看到一些特别爱挑拨性别对立的男性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和网络社交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现实生活: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