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很反感网络语言?

回答
网络语言,这股新兴的语言潮流,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在互联网世界里野蛮生长。它以其独特的创造力、高效的沟通方式和鲜明的时代印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表达习惯。然而,就像任何一种新事物都会伴随着争议一样,网络语言也并非被所有人拥抱,甚至不少人对其表现出明显的反感。

这种反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考量和感受。

首先,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在网络语言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 许多人将语言视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一种精密构建的思想工具。他们认为,语言的规范性是清晰表达、准确理解的基础。而网络语言,往往以其“随意”、“变异”的特性挑战着这些传统观念。

同义词的泛滥与意义的模糊: 比如,一个简单的“好”字,在网络世界里可以变成“yyds”(永远的神)、“绝绝子”、“YYDS”、“牛皮”、“绝了”等等,层出不穷。这种词汇的爆炸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表达更细致的情感,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意义的泛化和模糊。当所有的赞美都集中在少数几个高频词汇上时,它们本身的力量就会被稀释,甚至让那些真正需要精确表达赞美或肯定的场合显得苍白无力。
拼写错误、语法混乱的“常态化”: 为了追求速度和趣味,许多网络语言伴随着刻意的拼写错误(如“宝宝”写成“baobao”或“bb”)、谐音(如“因为”变成“yinwei”或“yw”)、甚至是省略和缩写。对于习惯了标准书面语的人来说,阅读这些内容就像在泥泞中跋涉,不仅影响效率,还可能引起不适。他们担心,长此以往,这种“随意”会渗透到更正式的交流场合,损害语言的准确性。
对成语、古语的“误用”或“戏谑化”: 有时,网络语言会挪用甚至“扭曲”传统的成语、古语,赋予它们新的、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含义。比如,“内卷”从一个相对中性的学术概念,变成了一个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流行词。这种“创造”在一些人看来,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不尊重,是对语言精炼智慧的破坏。

其次,网络语言的“门槛”和“排他性”让一些人感到疏离和被排除。 并非所有人都活跃在网络一线,也并非所有人都时刻关注最新的网络热词。

“圈子”与“黑话”的形成: 许多网络语言最初可能源于某个特定群体、某个平台或某个热门事件。一旦这些语言传播开来,就形成了一种“内部代码”。对于不熟悉这些语境的人来说,阅读充斥着他们无法理解的词汇的内容,会产生一种被隔绝感,仿佛无法进入一个“内部圈子”。这种感觉,轻则觉得难以融入,重则会产生被边缘化、被嘲笑的担忧。
认知差异与接受度问题: 毕竟,人们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开放程度各不相同。对于一些年纪较大、不太接触互联网的群体,或者一些对语言本身就比较保守的人来说,网络语言可能显得过于陌生和难以理解。他们可能觉得这些新词汇“非主流”、“不体面”,甚至“幼稚”。

再者,一部分人认为网络语言的过度使用,会削弱语言的文化底蕴和表达深度。

情感表达的表面化: 当我们习惯于用简单的几个emoji表情(如“????”、“????”)或几个网络热词来概括复杂的情感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牺牲语言的细腻之处。例如,用一个“绝绝子”来代替一句真诚而详尽的赞美,所传递的信息量和情感深度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偷懒”式的表达,会让语言变得扁平化,也让我们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退化。
对文化内涵的淡化: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历史和思想的容器。许多传统词汇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哲学思想。当新的、往往是基于娱乐和快速消费的网络语言占据主导时,人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关注和理解可能会被稀释。

最后,道德和价值观层面的担忧也是一部分人反感网络语言的原因。

低俗、粗鄙的网络语言: 一部分网络语言确实存在低俗、粗鄙、甚至带有攻击性的倾向。例如,一些网络骂战、网络暴力中使用的词汇,或者一些过于口语化、不雅的表达,会引起普遍的反感。这种现象,被视为对社会公德和语言文明的挑战。
“贩卖焦虑”和“鸡汤”式语言: 一些网络语言被用来制造虚假的繁荣、贩卖焦虑(如“内卷”、“躺平”的负面解读),或者用空洞的“正能量”语句来麻痹人心。对于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较强的人来说,这种语言的泛滥会让他们感到厌倦和警惕。

总而言之,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反感,并非单纯的“顽固不化”或“看不惯新生事物”,而是基于对语言本身规范性、清晰性的追求,对信息沟通效率的考量,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健康、文明的社会交流环境的期待。这些担忧,折射出个体在面对飞速变化的互联网语言生态时,所产生的种种复杂感受和价值判断。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语言的活力和创新,是语言自身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持语言活力的同时,维护其基本的清晰度和文明底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月6日更新说明:

时隔半年,我依然收到大家这个答案点赞的消息,在此真诚地感谢。

针对评论里面提到最多的,我想解释一下:

1 有人认为网络词更有生机,更适合在生活中运用,我们生活中并不会用诗词和太优雅的文绉绉的语言。

其实网络词的确有它的活泼的特点,在网络中使用很方便,但是未必适合生活中运用。

大家可以看看PAPI酱专门制作的两期网络词节目,如果我们生活中真的用网络词对话,真的会受不了的。

说实话,虽然我是个90后,但是我到现在都没弄懂,很多网络词的意思。


来考一考大家,你能知道准确意思的有几个:

KY,

卤煮,

李涛,

洗脚婢,

瞬间爆炸,原地爆炸,旋转爆炸,

私生饭,

钢针,港真,

开黑,

吃生肉,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ACE,

AOE,

APM,

乱入,

GG,

挖坟,

一番……




有人能准确看懂每个词的意思吗?

如果我不解释,不百度,你能看懂多少?

你跟朋友说话也用网络词?

你在跟朋友说话,跟家里人,跟同事领导说话用网络词,你确定他们都能懂你的意思?


来解释一下上述词的意思,有些还是我百度出来的:

KY(没眼力见),卤煮(楼主,论坛发帖人),李涛(理性讨论),洗脚婢(没人气),瞬间爆炸(技能发出瞬间有效),原地爆炸(对一个人的所为所谓心生厌恶时希望对方立马消失,赶紧去死),旋转爆炸(我也不知道,到现在我也没百度出来是啥意思),私生饭(行为极端的粉丝),钢针&港真(讲真的),开黑(人虽不聚集,但是在一起打游戏开语音),吃生肉(看没有翻译过的外国资料),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ACE(第一),AOE(范围性作用技能),APM(每分钟的按键率),乱入(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GG(完蛋),挖坟(对比较老旧的文章或贴子进行回复导致旧贴重新被顶上贴子列表的前列),一番(第一)。


生活中使用这些网络用语,我会疯哒!朋友讲个话我还要悄悄百度下是啥意思,真的很累好不好,什么时候理解别人的意思都变得这么有难度这么有有复杂性啦?简单一点直接一点不好吗?我有那时间百度,我干点啥不好呀?不要浪费我的时间好不好?


除此以外,还有一堆所谓的奇怪缩略词:

战五渣,

腿玩年,

妈见打……


词语的简短在于精炼和,把广而告之缩短为广告,把大学名称缩短为X大,都可以理解,语句简单,方便交流 。同时并不会损害原语句的本身意思。

可是把“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渣”缩短成“战五渣”,把“这腿可以供我玩一年”缩短成“腿玩年”这些原本就很俗气的话,缩短成网络用语,有意思吗?


情况二:传统诗词歌赋之类的太高雅,但是我们在生活中用不到,用成语、诗词交流很奇怪。

可是《中国好声音》的清华才子导师——李健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生活中讲诗词,生活中说成语,并不会觉得怪怪的,反而大家听得都很愉悦,甚至节目播出后出现了不少观众是奔着听李健说话去的,而不是听歌去的情况。

当一个人的阅读量和内在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他的气质也会变化,你听他讲话都是一种享受。


你们还会觉得生活中讲成语,讲诗词感觉怪怪的?

可我看大家似乎听得挺开心的呀。

热搜都是好几轮……


所以罗,你们觉得什么词更讨喜?什么更让人反感?

这就是原因所在




以下是原答案:


原因一:文化内涵太低,俗气

对比网络上的夸人语言,2018平昌冬奥会上央视陈滢解说羽生结弦的花样滑冰男单的解说词,获得了大把好评,还火到日本去了,连日本人都表示,中华的语言真是优美啊!

而中国网友表示,陈滢姐姐太会夸人了,我们平时只会说,我cao,太厉害了,牛逼啊,666。

对比可见一斑……



人们对于优美词句有多爱,对网络词汇就有多讨厌,都是网络词汇衬托出来的。

陈滢的冬奥会原解说词:

“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索契冬奥会冠军在平昌周期面对四周小将们的挑战,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声回应:我就是风暴。羽生结弦,一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选手。他取得今天的成就,值得全场观众全体起立鼓掌的回应”。


英文的引用原文是:

Fate whispers to the warrior
“You cannot withstand the storm”
and the warrior whispers back
“I am the storm.”


网络语言会怎么夸:

太厉害了!

我曹,牛逼哄哄!

厉害的不要不要的

简直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一言不合就放大招

就问你们服不服?!

wuli小鲜肉有颜有实力

可以,这很XXX!

我哈牛太撩啦


咱们再看看陈滢姐姐短短的解说词,包含了古文引用(洛神赋)、英文翻译引用、比喻等手法,比起只会用网络语说666的夸法,感觉是不是完全不一样?瞬间层次感就出来了!






放个羽生结弦冬奥会《阴阳师》视频链接,陈滢姐姐解说是在5分15秒左右。因为伤病在身,所以冬奥会这场,羽生结弦降低了跳跃难度,并且有些许瑕疵。


2015原版《阴阳师》是clean的,并且刷新了花样滑冰最高分,短节目112.72分、自由滑223.20分、总成绩330.43分。再来个原版链接

羽生結弦2015巴塞罗那国际滑冰联盟大奖赛总决赛_运动_生活_bilibili_哔哩哔哩


陈滢在之前世锦赛的解说词: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我们非常庆幸能够在羽生结弦最美好的年纪遇到了他。时光做渡,眉目成书,从此我们的深情不被辜负。每一段青春都会老去,但是我们的记忆里永远会为羽生结弦留一个位置。





日本冰迷的推特的回应










甚至开始嫌弃自家电视台解说太臭,太不够水平:


要求借调我们的解说员姐姐


中国自古以来的习惯,都是非常认同并且尊敬文章写得好的人的,写得好的可以直接做官。参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连紫光阁都转发夸奖陈滢了:

有人说是不是陈滢对羽生结弦比较偏爱,其实不是的,她在解说其他运动员的时候,每个拼尽全力为梦想奋斗的运动员,她都会真诚奉上祝福:

解说申雪/赵宏博比赛:

1998年长野冬奥会,申雪/赵宏博初出茅庐,惊艳;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四周跳没有成功,铩羽而归;2006年都灵冬奥会带伤上阵,悲壮;今年的温哥华冬奥会,有一句话我特别感动,形容申雪/赵宏博一点都不为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奥运会赛场,申雪/赵宏博用一种境界滑到了最后。

解说庞清/佟健的比赛:

对抗无法匹敌的对手 承受难以承受的悲痛 去往勇者已畏惧之地 不管多么绝望 不管多么遥远 毫不犹豫的为梦想而战 为了那光荣的使命 即使向地狱进发也毫不退缩 坚守这光荣的使命 闭上双眼 内心必能得到安宁与平静 无所畏惧,带着伤疤的人 将战斗到最后 直到摘取梦想中的那颗星 这就是本赛季庞清/佟健选择的自由滑音乐《梦幻骑士堂吉诃德》中《难以实现的梦》的歌词,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这对四次征战冬奥会的老将将音乐起名为《追梦无悔》。

解说俄罗斯运动员普鲁申科的比赛:

一个人、一支队伍不可能永久地获得冠军,终于有一天冠军要属于其他人,一流运动员需要去想,他一而再向辉煌冲刺、努力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为了男子花滑冰面上出现无人会做的四周跳,普鲁申科再次站在冰面上,虽然本届冬奥会仅仅获得银牌,但“冰王子”称号却只属于他一个,无人可替代。

解说浅田真央2014索契奥运会自由滑:

在追求高难度的路上她一直在努力坚持,尽管这条路注定会走得很孤单,但是上天不会辜负这份勤奋和坚持。她流泪的时候我也流泪了,在昨天的比赛中出现失误,但是今天的表现非常完美,留下了特别完美的一幕。她从来没有放弃,在自己最后一届冬奥会上,她留下了这样一套完美的表演。

为什么我们讨厌那些网络用语,一是视觉效应,看久了就觉得烦了,就像再美丽的女生看久了也会审美疲劳,二是因为里面缺乏了文字历练的精致。陈滢的文字源于多年的历练,而这种十年如一日领心的练习正是我们现代年轻人缺乏的。

陈滢到底有多强?整个冬奥会,全部的花样滑冰项目看下来,她几乎每个运动员都能介绍出这个人在近两年内的发展情况,最高分是在哪个赛季得的,编舞老师是谁,比赛曲目在之前什么时候用过,教练是谁……大到比赛运动员情况,小到运动员个人甚至生活资料全都能介绍,简直不要太强悍。对比其他的解说员,解说的时候资料不齐全,不能说清每个运动员在赛季里所有的分数和进步情况,思想狭隘讽刺其他国家运动员,以及还有连运动员名字都忘了在直播中结结巴巴的,尴尬的感觉快要溢出屏幕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仅针对运动员,也针对这样一个解说员。来自百度百科资料:

为了“备战”温哥华冬奥会,陈滢准备的资料有三盒A4纸之多,但实际解说中可能用到的也就十分之一。付出十倍的精力去准备,是因为没有谁能预料比赛现场会发生什么情况,而不论什么情况,解说员都应当及时去解读分析,告诉观众。


文辞的优美,不仅是因为用心书写,精炼预言,还有它背后付出的努力最让人动容。我们听到美丽的文辞觉得动听,也在心里敬佩写出这样优美语句的人。我想,如果是由这些博学多才的人来形容同一件事,说出的语句一定和网络上千篇一律的句子完全不一样。

反观网络词汇,几乎不需要任何的引经据典,也不需要动脑子,随意吐出就行,所以我们总是感觉这些网络语言非常没有营养、到处可见,久而久之就觉得厌烦了。


词汇量语言积攒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好押韵。
阅读量积累到足够多,才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熟练度需要多年的作用,才能恰到好处,若合一契般自然。


精致的东西谁都喜欢,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自然不会把烂大街的视若珍宝,如果曝光率还高的话,那就更惹人烦了。



原因二:使用频率太高。

明星曝光量太高天天上热搜也会惹人烦,何况一个网络词汇呢。如果我们把诗词也用到跟网络词一样的地步,恐怕也会烦死。就像祥林嫂天天重复同一件事,最后就是被嫌弃!

举例来说,那句“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目前就是烂大街的地步,更早在天涯形容天涯四美,豆瓣形容胡歌,现在但凡是长得帅点演过古装的男演员都难逃这句话,微博上只要有男演员热搜铁定能从评论区看到它。以至于这句话都能跟流量小生挂上等号。简直烦到死!(只求别再拿来形容我柚子,我柚子可不是陌上人如玉的流量小生)

如果一个词长期跟某个群体关联密切,或者在低俗一点的场合频繁出现,二者划等号也是必然的趋势,最后把这个本来很高雅的东西弄得落入俗套。例如:

奇葩

以及本来挺高雅但是现在到处都是的名字:子涵,皓轩,雨馨,子晴……

那句“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被微博网友到处用(而且还是不限男女明星,谁都能用那种),目测也快步入“陌上人如玉”的后尘了。





感谢知乎各位朋友的阅读,小女子感激不尽,夏天各处水灾信息不断,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城市湖泊和水资源问题

千年以前,大禹治水成功,说明洪水堵不如疏,希望大家多多呼吁城市湖泊、人工河的建造,帮助实现地上河到地下水的补充。附上呕心整理的水工程文章链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