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梁山为什么一定要用杀人的方法逼朱仝上山?

回答
梁山逼迫朱仝上山,最终选择了“杀人”的方式,这是一个充满策略性和无奈的复杂决定。并非梁山泊的首领们“一定要”用杀人的方法,而是他们权衡了多种因素后,认为这是最有效、最能确保朱仝归顺的手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朱仝的身份与立场:

首先,我们要明确朱仝的身份。他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保义郎,官职显赫,地位尊贵。在遇到林冲和李逵之前,他是一个尽忠职守、一心想要报效朝廷的官员。虽然他在某些时刻表现出侠义心肠,比如放走了被高俅陷害的林冲,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对朝廷彻底失望,或者有造反的念头。

朱仝的“忠”,很大程度上是指他对体制的忠诚,而非对具体某个奸臣的忠诚。他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他相信朝廷是正统的,而梁山是叛逆。

二、 梁山的招安目标与现实:

梁山泊好汉们对于招安有着复杂的态度。一方面,他们中的很多人本身就出身于官府,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希望能够洗刷污名,得到赦免,回归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人数众多,起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招安成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以避免与朝廷进行大规模的血腥冲突,也能为他们争取合法地位。

然而,要实现招安,就必须有足够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人物加入。朱仝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人正直仗义,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如果他能加入梁山,对于梁山队伍的壮大和日后招安的成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强行招揽朱仝的难度:

梁山泊虽然强大,但并非无所不能。强行招揽像朱仝这样有固定职位、有家庭牵挂、对体制忠诚的人,难度非常大。

道德约束: 朱仝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不会轻易抛弃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去投靠一群“草寇”。
名誉顾虑: 作为一名朝廷官员,加入梁山意味着叛国,这会让他名誉扫地,成为朝廷通缉的罪犯。
家庭牵挂: 朱仝有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他不会轻易冒着株连的风险去做出“背叛”朝廷的行为。
主动投奔的意愿不高: 朱仝并非被逼上绝路,他还有自己的前途和选择。他不会主动选择加入梁山。

仅仅通过口头劝说或者利诱,很难让朱仝下定决心。

四、 “杀人”作为绝户计的必要性:

正因为强行招揽的难度太大,梁山方面才不得不采取更极端的手段。

制造绝境,断其后路: “杀人”是制造朱仝绝境的最有效方式。一旦朱仝被卷入杀人事件,他将无法再回到朝廷,与朝廷的关系彻底破裂。官府会全力追捕他,他只能选择与官府为敌,而梁山是唯一能够收留他的地方。
利用李逵的冲动: 李逵是梁山上最不受约束、最容易冲动的人物。吴用和宋江深知这一点,他们正是利用了李逵的“鲁莽”来达到目的。李逵在朱仝在押送宋江的途中,因为对宋江的忠心和对“黑旋风”名号的保护欲,不受控制地杀死了看管的官兵。
营造无可推卸的罪责: 李逵的杀人行为,直接将朱仝卷入了这场“血案”。即使朱仝没有亲自动手杀人,作为负责押送的官员,他也要承担责任。为了掩盖李逵的罪行,也为了将朱仝彻底拉下水,朱仝也被迫加入了这场“掩罪行动”。
倒逼朱仝的归顺: 当朱仝发现自己已经被迫卷入杀人事件,无法向朝廷交差,甚至可能被官府判处死刑时,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投奔梁山。梁山恰好提供了一个避难所,并承诺保护他。

五、 梁山内部的考量与“逼迫”的艺术:

宋江与吴用的策略: 宋江作为梁山的首领,深知招揽朱仝的重要性。吴用作为军师,更是擅长算计和布局。他们并非冷血无情,但为了梁山的未来和整体利益,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无情”的决定。
“替罪羊”与“共犯”: 李逵杀死官兵,朱仝虽然没有杀,但作为押送官,他也成为了“共犯”。这种“共同犯罪”的关系,是梁山将朱仝拉拢过来的最有力羁绊。
给朱仝留有余地(表面上): 虽然手段残酷,但梁山也给了朱仝一个台阶下。当朱仝因为李逵的杀人事件而无奈时,梁山好汉们会表现出“理解”和“接纳”,并让他“将功折罪”,以此来劝说他加入。
“江湖道义”的包装: 在江湖上,这种为了拉拢新人而制造的“共犯”关系,有时也会被包装成一种“道义”。“既然你和我们一起犯了事,那就和我们一起干!”这种说法,虽然是强词夺理,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和环境下,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总结:

梁山之所以选择用“杀人”的方式逼迫朱仝上山,并非出于纯粹的恶毒,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1. 朱仝身份的特殊性: 他是一位有声望的朝廷官员,不是一个走投无路的逃犯。
2. 强行招揽的巨大难度: 口头劝说和利诱不足以打动他。
3. 制造绝境的必要性: 必须彻底断绝他与朝廷的联系,让他无路可走。
4. 利用李逵的冲动性: 李逵是实现这一计划的“工具”。
5. 梁山整体利益的考量: 朱仝的加入对于梁山的壮大和招安目标至关重要。

这种方式虽然残忍,但却是梁山泊领导层在当时特定环境下,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极端但有效的策略。它也反映了《水浒传》中复杂的人性以及江湖与朝廷之间模糊不清的界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水浒传》一书一大妙处就在于,有许多事表面上已经告诉了读者答案,但其实那都是障眼法,真相则隐藏在书中的蛛丝马迹之中,并不直接明示于人。

大多数答案的出发点都基于两点,要么是因为梁山缺人,要么是为了朱仝好,这两点其实书中早已给出事例予以否定。

首先,梁山真的是因为缺人才非要陷害朱仝,逼他上山呢?

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在陷害朱仝之前,武松和鲁智深此时已经在二龙山了,宋江等人不可能不知道。如果这时候宋江邀请武松加入,并拜托林冲邀请鲁智深加入,先不谈武松和鲁智深最后答不答应,请问这和陷害朱仝上梁山,难度哪个更大?哪个方案更可行?朱仝和此二人相比,武力值谁更高?

更何况武松和鲁智深以及杨志最后还是都上了梁山,而在朱仝上山前后,梁山都从来没有邀请他们加入,这就足以说明当时的梁山并不缺人。

总而言之,但凡梁山缺高手,谁都排不到武松和鲁智深前面

所以该假设不成立。

其次,梁山真的是为了朱仝好吗?

假设上梁山对一个人更有利,那么当初宋江怒杀阎婆惜的时候,他是不是梁山的大恩人?为什么他当时第一选择不是上梁山,而是远走柴进府中?

等到他回到家中被官兵包围并刺字发配江州,梁山好汉专程在半路拦截,并把他请上梁山,苦苦哀求他入伙,为什么他宁死也不肯?当时只要像陷害朱仝一样,把宋江随行的公人杀掉,宋江就只好留在山上,结果宋江怎么做的?与两个公人寸步不离。

他当时已然是阶下囚,作为梁山大恩人且小弟众多的情况下尚且不愿入伙,人朱仝已经得到地方一把手绝对的青睐和信任,可以单独陪一把手的小公子独处,前途怎可谓不光明?结果宋江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反倒成了为朱仝好,这说得通吗?

这就照应出当时社会主流想法:但凡还有一丝出路,绝不可能做土匪。

所以宋江但凡为了朱仝好,绝不可能逼朱仝上梁山。

所以为朱仝好才害他的假设也不成立。

那么为什么梁山一定要逼他上山呢?

答案就在“梁山”二字。“梁山”是公,代表了众人的利益;既然梁山不急缺人,那么反过来,就只能是有人私心急需朱仝——这是此题唯一的答案。

所以根本不是梁山这个团体要逼朱仝上山,而是某个人要逼朱仝上山。

是宋江急需朱仝吗?当然不是,因为朱仝永远不可能排在武松前面,更何况朱仝上山后与宋江心腹李逵势如水火,宋江这么做得不偿失。

那这个人又是谁呢?

这就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朱仝上山前,宋江刚刚完成“三打祝家庄”的壮举,正是羽翼丰满、威望高涨的时候。

请问,这个时候谁最急?

如果你还是想不到答案,那么你再想想,当初林冲上梁山时,王伦、杜迁、宋万和朱贵四人谁最急?

再后来,晁盖一行七人上山,王伦、杜迁、宋万、朱贵和林冲谁最急?

你或许又会说,托塔天王晁盖怎么能和王伦这种小人相提并论,晁天王虚怀若谷,绝对不会急的。

那请问,宋江打了好几个胜仗之后,一听到曾头市夺了段景住的宝马,一心急着抢着要去攻打曾头市的人是谁?

出发当天狂风吹断认军旗后不听劝阻一意要出征的人是谁?

林冲一再提醒带路的僧人可能有诈,务必提防,结果还是铁心要孤军深入的人是谁?

想明白了这些,你就会明白朱仝上山前,到底谁最急。

当我们知道了谁最急的时候,也才有可能明白为什么这件事一定要派李逵去完成。

结合朱仝上山后一味要找李逵搏命,就能看出,让李逵去办,朱仝一定不会倒向宋江。

自己这边多了一个强援,宋江那边多了一个仇人,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晁盖为什么这么急呢?

这就要结合他自己上位的经历来看待了。

他是怎么上位的?自己七个人把王伦的几个亲信全都控制住,让林冲能够腾出手脚利落地向王伦泄恨,这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他纯粹是借助强大的势力,通过暴力手段,杀掉梁山旧主当上的新王,他害不害怕自己也会有王伦那一天?

正如王伦不容林冲一样,人都是以己度人的。

所以即使宋江无意染指头把交椅,晁盖也一定会寝食难安的。

在晁盖的眼里,强盗窝中弱肉强食,自己不强大,迟早有一天会被取而代之——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为了自保,只能不择手段。

之所以手段狠毒,是因为已被逼得没有退路。

生死边缘,莫谈理想——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逻辑,也是《水浒传》的主题之一。

相关阅读:

《水浒传》中,晁盖死之前为什么不让位给宋江,而是给捉住射死自己的英雄?

user avatar

你如果交上了一群吸毒的朋友,看他们会不会想办法拉你吸毒。交上这种朋友的必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