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江被毒死时,有三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为何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回答
在《水浒传》原著中,宋江被毒死后,梁山泊确实有几位手握重兵的好汉,但他们未能为宋江报仇,原因并非简单的无能为力,而是 错综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核心在于权力的真空、政治的考量、现实的无奈以及梁山内部的离心离德。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和各位好汉的处境:

当时梁山泊掌握重兵的三位好汉:

1. 卢俊义: 作为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卢俊义是事实上的军事统帅。他镇守梁山泊,拥有一支精锐的梁山水军和陆军精锐。卢俊义武艺高强,但性格相对正直,缺乏政治头脑,更倾向于服从上级命令。

2. 吴用: 梁山泊的军师,虽然不是直接掌握兵权,但他的智谋和在梁山内部的声望,使得他的意见举足轻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兵力。吴用是宋江最信任的心腹之一,两人关系非同寻常。

3. 燕青: 虽然燕青的职位不如卢俊义和吴用显赫(他是卢俊义的亲随,地位特殊,但负责情报、外交和一些关键的暗中行动),但他却拥有极高的个人能力和声望,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组织和调动一部分忠于他的心腹。燕青的独立行动能力非常强。

为何他们无一人为宋江报仇?

我们逐一分析:

一、 卢俊义:政治的考量与对皇权的忠诚

体制的束缚: 宋江死后,梁山好汉们已经被朝廷招安。他们已经不再是反贼,而是大宋的臣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梁山内部发生大规模的动乱,或者公开对抗朝廷,无异于自投罗网,重拾“反贼”的帽子。卢俊义作为梁山泊的军事首脑,深知这一点。他的职责已经从对抗朝廷变成了保卫国家,维护大宋的秩序。
宋江的遗命和朝廷的态度: 宋江最后的结局,是“受诏征辽、平方腊,身染重病,被奸臣毒害”。他的死,在朝廷的官方说法里,是病故,是被奸臣所害,但并非是朝廷直接下令毒杀,更不是一个公开的政治阴谋。朝廷此时还在利用梁山好汉的声威和战斗力。如果梁山因此大动干戈,只会让朝廷找到借口进一步打压,甚至将梁山好汉赶尽杀绝。卢俊义很可能也听到了关于宋江死因的“官方解释”,并权衡利弊。
对皇权的复杂情感: 尽管宋江对皇权充满幻想,但梁山好汉们在为朝廷效力期间,也看到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和黑暗。然而,这种认识并没有达到推翻皇权的程度。他们中的很多人,包括卢俊义,仍然抱有“忠君报国”的理想,只是对具体的执行者(奸臣)感到不满。为宋江报仇,就意味着要与整个朝廷开战,这与他们最后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
自身地位的考量: 卢俊义是招安后接受官职的梁山好汉,他的地位和前途都与朝廷紧密相连。贸然为宋江报仇,只会断送自己的官途,甚至引来杀身之祸。他的首要任务是稳定梁山军心,继续执行朝廷的任务。

二、 吴用:智慧的无奈与绝望的放弃

政治的高度敏感性: 吴用是梁山泊的智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宋江被毒死,很可能是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的产物,或者说是奸臣利用权力清除异己的手段。这种层面的斗争,不是梁山好汉们能够直接对抗的。
证据的缺失和力量的悬殊: 即使吴用想要报仇,他也缺乏确凿的证据证明宋江是被谁下的毒。即使他怀疑是某位高官或奸臣,梁山好汉的力量与整个朝廷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直接向朝廷发难,无异于以卵击石。
对梁山前途的绝望: 招安之后,吴用就已经看透了朝廷的虚伪和梁山好汉的命运。宋江的死,更是加剧了他的绝望。他知道,无论梁山如何努力,如何忠诚,最终都难逃被卸磨杀驴的命运。为宋江报仇,在他看来,只是徒增牺牲,并不能改变梁山泊注定衰败的结局。
可能存在的自我牺牲或保护: 也有观点认为,吴用可能为了保护梁山好汉的残余势力,或者为了自己能够隐退,选择不再追究宋江的死因。他可能意识到,继续追究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文人的局限性: 虽然吴用足智多谋,但他的力量主要体现在谋划和智辩上,而非直接的军事行动或江湖上的血腥报复。在面对朝廷的阴谋时,他更可能倾向于策略性地规避风险,而不是直接对抗。

三、 燕青:明哲保身与人情练达

洞察一切的冷静: 燕青是梁山好汉中少有的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和独立思考的人。他聪明伶俐,洞察力极强,很早就看穿了朝廷的虚伪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他知道宋江的死,很可能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对宋江的特殊感情与个人能力的运用: 燕青对宋江有深厚的感情,他不会轻易放弃。然而,他的报仇方式更加隐秘和个人化。在宋江死后,他并没有号召梁山大军开战,而是选择独自行动。
明哲保身的选择: 燕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身而退”。在为宋江报仇之后,他更希望的是摆脱官场的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深知,如果他过于激进地为宋江报仇,不仅会牵连自己,也会给其他忠诚于梁山的兄弟带来危险。
隐秘的行动与有限的复仇: 在原著中,燕青在宋江死后,的确对陷害宋江的奸臣进行了报复,但这种报复是隐秘的、个人的,并且是有限度的。他可能通过他的情报网络和暗杀手段,对某些直接责任人进行了惩罚,但这种行动并没有上升到梁山泊集体反抗朝廷的层面。例如,他曾向李师师打听宋江的死因,并对李师师表示了不满。在他心中,宋江的死是奸臣所害,但他无力也无意去撼动整个朝廷的根基。
最后“全身而退”的结局: 燕青最终选择离开朝廷,回到江湖,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政治的彻底失望,以及他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他并没有将为宋江报仇作为自己此生的终极目标,而是将此作为他离开官场前了却心愿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这三位好汉之所以没有为宋江大规模报仇,主要是因为:

1. 招安后的政治身份限制: 他们已不再是反贼,而是大宋的臣子,任何公开的报复行动都将是叛国行为。
2. 力量的悬殊与现实的无奈: 以梁山泊的力量对抗整个朝廷是不可能的,任何轻举妄动都只会导致灭顶之灾。
3. 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宋江的死很可能是朝廷内部斗争的结果,梁山好汉们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信息去揭露和反击。
4.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他们虽然对朝廷失望,但仍抱有“忠君报国”的幻想,大规模复仇与此相悖。
5. 个人选择与命运的安排: 卢俊义选择服从,吴用选择绝望,燕青选择隐退和有限的个人复仇。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应对了宋江的死亡,但都未能发动大规模的复仇行动。

可以说,宋江的死,是梁山好汉们悲剧命运的最终注脚。他们的忠诚和努力,最终化为泡影,而他们也因此失去了为“兄弟”复仇的勇气和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凭什么呀?

都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梁山还不如瓦岗呢,瓦岗好歹还是塑料兄弟情,可梁山算什么,那是血腥兄弟情。

好好的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梁山就来了,杀了你的亲戚朋友,断了你的大好前程,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兄弟了。

算了算了,不提了,蝼蚁尚且贪生,你们梁山势力大,我要是不从我以后就别吃火锅唱歌了,火锅嘛,在哪吃不是吃呀,去梁山吃吧。

可结果上了山之后要招安,我本来就是良民呀,绕了一大圈还不是为了当个良民,图个什么呀,就图你黑胖子孝义黑三郎自己的前途,敢情你们是组团忽悠我来了。

现在你及时雨不下了,我都觉得阳光灿烂的日子来了,老子终于可以开开心心地吃火锅喝酒了,再不用担心教书先生,也不用怕黑炭头,我不放鞭炮庆祝三天都算厚道,还兴兵报仇,我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吗?

user avatar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得承受这条路上的一切。

宋江哥哥,在水泊梁山,如果你有需要,大家伙都会为你赴汤蹈火,不幸身死,大家也都抄起家伙舍命报仇。

可是,现在已经不是在梁山了,兄弟之情上面多了个君臣之义。

而且,我们都清楚你为什么会拉上李逵,既然如此,愿来世再续兄弟情吧。

user avatar

以前听评书看这些小说的时候。听到一句话。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上,教员说:“我们有饭大家吃,有敌人大家打,发饷是没有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七搞八搞便成了正果。……《水浒》里梁山泊就实行了这个政策,他们的内部政治工作相当好。但也有毛病,他们里面有大地主大土豪没有整风,那个卢俊义是逼上去的,是命令主义强迫人家上梁山。因为他不是自愿的,后来还是反革命了。”

1975年8月14日教员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


综合来看,比如关二爷那种义是自己的天下的,隋唐那种是瓦岗英雄之间的,他们找到了一个好的英主李世民。水浒呢,投降给谁了?实际上是向张叔夜投降了。

宋江死了就死了吧,反正他们都投降了。关键是他们投降的是一个大怂包的大怂。死了也好,省得受气。


上面第四篇,李二穿越到了北宋末年。是知乎最爽的文。

我想那些手握重兵的好汉比如是呼延灼吧,看到了康王会是下面的情景。


呼延灼仿佛一瞬间失去了全身的力气,他恍惚下马,走向康王,康王笑着看着他。
呼延灼释然下拜,捧起双鞭举过头顶。
康王接鞭,迎光高高举起。
“此去东京。” 身后,是山呼海啸的万岁声。

user avatar

你看小说和电视剧就可以发现,梁山的人马基本上打光了,剩下一堆肯定也会被分化,而且封官的人大多是副职,有点权肯定不大,名头大权利小,而且他们属于有污点的,有点想法,估计早就被人告密了。

user avatar

其实梁山这个建队的过程

最后大家没有互相残杀实在是非常不科学

可能作者是想黑一下宋廷手段太低级连挑拨离间都不会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