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水浒时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晁盖被宋江捏的死死地,这是为什么?

回答
读《水浒传》时,你感到晁盖被宋江“捏得死死的”,这种感觉是非常普遍且有道理的。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宋江个人的能力和策略,也有晁盖本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梁山泊的局势和人心向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宋江的个人能力与策略远超晁盖:

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笼络人心能力: 这是宋江最显著的优势。他深谙帝王术和官场之道,懂得如何通过恩威并施、笼络人心来收揽权力。
善于拉拢和利用人才: 宋江总是能发现和吸引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并让他们为自己服务。他对梁山好汉们并非一概而论,而是能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去打动他们。比如,他对吴用有“知遇之恩”,对鲁智深、武松有“义气相投”,对卢俊义、梁中书等有“劝降招安”的说辞,对许多人都表现出体贴、关怀,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忠诚。
出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梁山泊在宋江的领导下,从一个绿林强盗的聚集地,变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明确目标(招安)的政治军事团体。他能够制定规矩,分配任务,协调矛盾,让梁山泊的整体运作更加高效。
强大的说服力和洗脑能力: 宋江最擅长的就是用一套“忠君报国”、“替天行道”的说辞来包装和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他能将许多不得志、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描绘成国家栋梁,他们只是暂居梁山,最终目的是为朝廷效力。这种强大的思想引导,让许多人都信服,甚至主动将权力拱手让给他。

“及时雨”的个人品牌效应: 宋江虽然是后来才登上梁山,但他在江湖上早已享有“及时雨”的美誉,以乐善好施、仗义疏财著称。这为他积累了极高的人气和声望。
收买人心,建立信誉: 在上梁山之前,宋江就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救济江湖人士,积攒了大量的人脉和好感。当他来到梁山时,很多人对他本来就心存敬意,愿意追随他。
名望成为他上位的资本: 这种声望是晁盖不具备的,也无法比拟的。当宋江以“名震江湖”的形象出现在梁山泊时,自然就更容易获得众人的拥戴。

宋江的深谋远虑和目标明确: 宋江上梁山并非只是为了落草为寇,他的最终目标是“招安”。这个目标比晁盖单纯的“替天行道”和“占山为王”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现实意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招安的政治合法性: 宋江用“招安”这样一个崇高的政治目标来统一梁山泊的思想,让很多原本对占山为王感到不安的人,找到了精神寄托和出路。
为众人铺垫出路: 他懂得,单纯的占山为王只是权宜之计,最终会被朝廷剿灭。而招安,则能让他们这些“犯法之人”获得合法身份,甚至封妻荫子。这种对未来的规划,对许多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二、 晁盖的局限性与性格特点:

性格单纯,缺乏政治城府: 晁盖是典型的江湖好汉,性情耿直,重义气,但缺乏宋江那样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技巧。
容易相信他人: 晁盖对宋江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宋江在江湖上的名声以及他当时对宋江表现出的忠诚。他没有像宋江那样去审视和利用人心。
缺乏长远规划: 晁盖当寨主时,更多是出于侠义精神和对官府压迫的反抗,其“替天行道”更多是朴素的朴素的“劫富济贫”,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和发展蓝图。这使得他在面临更复杂的局面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不善于处理内部矛盾: 尽管晁盖是首领,但他并不像宋江那样能够巧妙地化解梁山内部的派系和矛盾。

过于依赖个人恩义: 晁盖虽然也仗义,但他对人的笼络更多是通过“兄弟情义”和“面子”。这种方式虽然能赢得一部分人的拥护,但难以对抗宋江那种基于利益和未来规划的强大吸引力。

武力虽强,但非统治型人才: 晁盖武艺高强,是勇武派的代表,但他更多是冲锋陷阵的将军,而非运筹帷幄的统帅。他能够带领众人打仗,但难以在高层面上掌控梁山泊的走向。

三、 梁山泊的局势与人心向背:

梁山泊的“草头王”性质: 梁山泊早期确实是宋江到来之前,由晁盖等人聚义的地方。但其内部人员构成复杂,有许多是被官府逼上梁山的。他们内心深处,依然渴望摆脱“贼寇”的身份,回到正常的生活。
对未来的渴望: 许多好汉上有老母,下有妻儿,他们并非真的想做一辈子强盗。宋江的招安说辞,恰好满足了他们对未来的期盼。
对实力的认可: 宋江到来后,梁山泊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也使得宋江的声望和影响力水涨船高。

宋江出现的时间点: 宋江是在梁山泊实力逐渐壮大,但还没有形成稳定格局的关键时期出现的。他抓住了这个时机,以其卓越的能力迅速填补了领导层上的空白。

吴用的辅佐: 吴用是宋江的“军师”,是宋江政治策略的“智囊团”。吴用的智慧与宋江的笼络人心能力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吴用深知宋江的意图,并全力配合,为宋江的出谋划策,例如设计“智取生辰纲”吸引宋江上山,以及后来在招安问题上推波助澜。

四、 具体事件的印证:

宋江上梁山: 晁盖对宋江的信任一开始是绝对的,甚至把妻子都可以交给宋江照顾。这种信任本身就表明了晁盖的单纯。而宋江上梁山后,并没有立刻夺权,而是先韬光养晦,通过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笼络人心,逐步将影响力扩大。
“智取生辰纲”后宋江的回乡: 尽管“智取生辰纲”是晁盖的核心班底(以吴用为首)策划的,但宋江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将功劳归于晁盖。在这次事件后,宋江虽然是“功臣”,但他并没有贪功冒进,而是选择回乡。这反而让他在回乡后更加从容地利用自己的声望来筹划下一步行动,并最终在被捉拿时,由梁山好汉去“救他”,从而以一种更“正当”的方式加入了梁山泊。
“三打祝家庄”等事件中宋江的领导作用: 在多次重大战役中,宋江都展现出了超强的指挥和组织能力,赢得了众人的认可,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
白虎山之战,晁盖身亡: 这是最直接的证据。晁盖临死前,将梁山泊的领导权托付给了宋江。这既是宋江长期经营的结果,也是晁盖在关键时刻“无奈”的托付,因为在他看来,宋江是最有能力带领梁山泊继续发展的人。而这一幕,更是将“宋江捏得死死的”这一感觉推向了高潮。

总结来说,晁盖被宋江“捏得死死的”,并不是说宋江使用了什么极端阴险的手段(虽然宋江也非完全光明磊落),而是宋江凭借其远超晁盖的政治智慧、笼络人心的能力、明确的战略目标以及对江湖人心的深刻洞察,在梁山泊的权力更迭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晁盖的耿直、单纯以及缺乏政治城府,使得他在宋江面前显得被动和无力,最终将梁山泊的领导权拱手相让,甚至将自己临死的托孤也交给了宋江。 这也是《水浒传》中,宋江这一人物形象复杂性的体现,他既有梁山好汉的义气,更有封建官场中权谋和算计的影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晁盖格局不大,性格直率暴躁,胸无城府,既缺乏手腕,更缺政治智慧,江湖上的名气也没有宋江大。除了个人武力外,为人处事,心智手段,处处不及宋江。他被宋江压得死死的,不是很正常的吗?晁盖若精通“厚黑学”,倒可以与宋江斗一斗,可惜他不懂这些,也做不出对兄弟无情的事情。

user avatar

如果说宋江替晁盖下山作战是架空了晁盖,那么三打大名府的时候,吴用替宋江下山作战,是不是吴用架空了宋江呢?

还有第一次招安的时候。

宋江与众人道:“我们受了招安,得为国家臣子,不枉吃了许多时磨难,今日方成正果。”吴用说道:“论吴某的意,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教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宋江道:“你们若如此说时,须坏了‘忠义’二字。”林冲道:“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幺。中间未必是好事。”关胜便道:“诏书上必然写着些唬吓的言语,来惊我们。”徐宁又道:“来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门下。”宋江道:“你们都休要疑心,且只顾安排接诏。”
……
宋江道:“虽是朝廷诏旨不明,你们众人也忒性躁。”吴用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弟兄们发怒,朝廷忒不将人为念。如今闲话都打叠起,兄长且传将令,马军拴束马匹,步军安排军器,水军整顿船只。早晚必有大军前来征讨,一两阵杀得他人亡马倒,片甲不回,梦着也怕,那时却再商量。”众人道:“军师言之极当。”

按照阴谋论的标准,这妥妥的是吴用串通了一批“反招安”的人来围攻宋江啊。你看,招安这么大的事情,吴用都能越过宋江直接搅黄了,而且众头领全都附和吴用,这肯定是吴用把宋江架空了。参与这件事的关胜、林冲、鲁智深、武松、徐宁、刘唐、李逵、史进、穆弘、李俊、张横、张顺、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当然都是“吴派”成员了。

再看第二次招安的时候。

卢俊义道:“兄长且未可性急,诚恐这是高太尉的见识,兄长且不可便去!”宋江道:“你们若如此疑心时,如何能勾归正?众人好歹去走一遭。”吴用笑道:“高俅那厮被我们杀得胆寒心碎,便有十分的计策也施展不得。放着众弟兄一班好汉,不要疑心,只顾跟随宋公明哥哥下山。我这里先差黑旋风李逵引着樊瑞、鲍旭、项充、李衮,将带步军一千,埋伏在济州东路;再差一丈青扈三娘,引着顾大嫂、孙二娘、王矮虎、孙新、张青,将带马军一千,埋伏在济州西路。若听得连珠炮响,杀奔北门来取齐。”吴用分调已定,众头领都下山,只留水军头领看守寨栅。
……
当时军师吴用正听读到“除宋江”三字,便目视花荣道:“将军听得么?”却才读罢诏书,花荣大叫:“既不赦我哥哥,我等投降则甚!”搭上箭,拽满弓,望着那个开诏使臣道:“看花荣神箭!”一箭射中面门,众人急救。城下众好汉一齐叫声:“反!”乱箭望城上射来。

你看看,你看看,宋江都指挥不了兵马了,从头到尾都是吴用不请示宋江就发号施令。卢俊义带头反对宋江,连花荣、李逵这种宋江的亲信都只听吴用的不听宋江的了。

但是,能是这么回事吗?很显然,上述的分析全是扯淡。

所谓“宋派”“晁派”的划分,首先就毫无道理,看看盗御酒时反对宋江招安的那些人,如果说刘唐、三阮是因为属于“晁派”才反对宋江,那穆弘、李俊、张横、张顺这些从江州跟着宋江一起上山,一贯被“厚黑学大师”们划入“宋派”的人反对宋江又是为了什么呢?张横被抓的时候,三阮尽力解救,晁盖遇险的时候,燕顺也拼死保他突围。所谓“晁派”“宋派”,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好汉之腹。

晁盖也好,宋江也好,都不是梁山众头领的主公,而是大哥。梁山不是某个人的,而是大家的,是所有头领的,就像林冲杀王伦时质问的:“这梁山泊便是你的?”

晁盖也好,宋江也好,都从来没拿梁山泊当成自己的,众头领也从来不认为大哥就是梁山的绝对君主。他们是结义兄弟,所有的头领全都是梁山泊的合伙人。大家认为晁哥哥说得对时,就听晁哥哥的,要是宋哥哥说得对,就听宋哥哥的,吴哥哥或者卢哥哥说得对,那就听他们的。众头领虽然有座次的差别,地位有高下之分,但身份都是平等的,比如说三打大名府的时候,时迁当时的座次是倒数第一,但是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批评比他座次高得多的孔明、孔亮,二孔也没有任何的反驳。所有的重大决策,都是某人提出建议,众兄弟大多不反对才能实行。无论晁盖还是宋江,看的全都是众家兄弟的意见,没有任何一件大事是他们自己就能随便拍板作主的。每次都是众头领齐声称是,至少大部分人都不提出反对意见,这件事才能办,一旦像盗御酒时这样,有大批头领公开反对,事情就办不成。

为什么关胜、秦明、呼延灼这些朝廷军官被宋江抓了之后就能跟着宋江干?因为他们不是给宋江当奴才,而是来梁山当股东。所有的头领,或者是带着兵加盟的,或者是带着钱加盟的,或者对梁山有重大贡献,或者有突出的个人能力,所以他们每个人的意见都是会得到尊重的。哪怕是排名靠后的几个头领,地位也和一般的喽啰截然不同。王定六水性过人,而且在危难中帮助过张顺;郁保四孔武有力,本就是靠着个人能力成了个强盗首领,破曾头市的时候又有卧底之功;白胜在劫生辰纲时至关重要,后来在梁山的历次作战中虽然没多大功劳,苦劳却攒了很多;时迁专业技术过硬;段景住懂马。所以虽然这些人出身低微,也没带资上山,更打不过那些排在前面的头领,但是和一般的喽啰相比,他们的能力和功劳也要强得太多了。都是有资格参加结义,在人格上和其他头领平起平坐的,只是在影响力上要差得远。对于梁山的决策,头领们是有发言权的,影响力大的头领可以站出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影响力小的头领也能跟着起哄。当头领们觉得宋江的想法不对的时候,就连花荣、张顺这种和宋江最铁的哥们也会跳出来反对宋江的招安政策。

所有能分析出“宋江架空晁盖”的地方,无一例外是因为当时宋江的想法比晁盖的更高明,而且得到了众兄弟的认可。之所以这种地方很多,那是因为晁盖本身能力就不如宋江,自然是宋江对的时候多。而当宋江出的主意不如吴用的时候,众兄弟同样会反对宋江支持吴用,甚至像第二次招安时那样,反对宋江支持卢俊义。这里面根本不存在谁架空谁的问题,而是因为本来就是众兄弟商量着来,大家觉得谁对就听谁的。晁盖也好,宋江也好,从来就没掌握过绝对的权力,只是一个带领众兄弟的大家长,也都是众头领公推出来的,又何来争权夺利。

user avatar

因为晁盖早就死了。

大宋宣和遗事里

【宋江为此,只得带领朱同、雷横、并李逵、戴宗、李海等九人,直奔梁山泺上,寻那哥哥晁盖。及到梁山泺上时分,晁盖已死;又是以次人吴加亮、李进义两人做落草强人首领。见宋江带得九人来,吴加亮等不胜欢喜。】

宋江上山前晁盖就死了。

元杂剧里晁盖是死于三打祝家庄。

《水浒传》的故事来源之一是元杂剧。现存元杂剧六种,对晁盖之死有描述。

《黑旋风双献功》:“哥哥晁盖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拜了某为头领。”

《梁山泊李逵负荆》:“后来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推某为头领。”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拜某为头领。”

《同乐院燕青博鱼》:“不幸哥哥晁盖,三打祝家庄中箭身亡。”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晁盖哥哥并众头领让我坐第二把交椅,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

这五部杂剧对晁盖之死的叙述基本相同:三打祝家庄身亡。唯有《争报恩三虎下山》不曾提及晁盖之死问题。

元杂剧中关于水浒的故事大概有三十多种,留存下来的只有六种。五种杂剧对晁盖之死的叙述相同。基本上可以推断,在元朝时,晁盖之死是发生在祝家庄的故事。

现剧情里还有前作内容,比如打下祝家庄后宋江和吴用想要屠村,被石秀劝住了,原文是洗荡村坊,曾头市那里宋江说要替晁盖报仇也要洗荡村坊,曾头市并没有被屠

晁盖本来就是一个过渡人,早就退场了,结果作者出于某些原因,没让他早早退场(三打祝家庄),可是前作里晁盖早就退场,只能在不改动大剧情下,增加他的存在感,可是前作里本来就是宋江一把手了,自然他主导,两者一定会产生冲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