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史是看文言的好还是看白话文的好?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阅读文言文读史,如同穿越时空,直接与历史的亲历者或近距离记录者对话。

优势:

1. 原汁原味,最接近历史本身: 文言文是当时士大夫阶层所使用的语言,历史事件的记载、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以当时最准确、最凝练的语言呈现。这能让你感受到最真实的历史语境,避免现代白话文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风格改变或信息过滤。例如,司马迁的《史记》用文言文写就,其叙事之生动、笔法之精妙,是白话文难以完全复刻的。

2. 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 文言文讲究字斟句酌,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一个词、一个句子可能蕴含多层含义,需要读者深入体会和联想。这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智慧结晶,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锻炼,能极大地提升你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文化底蕴的传承与浸润: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文言文史籍,不仅是在了解历史事件,更是在感受和学习中国古代的语言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你能接触到大量古代的成语、典故、哲学思想,这些都是理解中国文化根脉的关键。

4. 研究与辨析的深度: 对于历史研究者或对历史细节有较高追求的读者来说,文言文是不可或缺的。通过阅读原文,你可以直接对比不同版本的史料,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史料选择的依据,甚至发现白话文翻译中遗漏或曲解的信息。例如,对一些政治事件的辩驳,往往需要回到原文去理解当时的政治语境和人物的原话。

5. 语感与文风的培养: 长期阅读文言文,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和对古文写作风格的理解,这对于进一步学习文学、哲学等传统学科也大有裨益。

劣势:

1. 门槛较高,学习成本大: 文言文有其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知识,如字词的训诂、句式的判断、虚词的用法等。否则,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阅读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误解。

2. 耗时耗力: 即便有一定基础,阅读文言文也需要更专注、更细致,需要查阅字典、词典,理解其中的隐喻和典故,因此比阅读白话文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 可能存在版本差异和校勘问题: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版本讹误、字词脱漏等问题,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二、 白话文读史:易于理解的历史普及与高效获取信息

白话文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市面上绝大多数历史普及读物、历史译著都是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

优势:

1. 易于理解,普及性强: 白话文是大家熟悉的语言,语法结构、词汇用法与口语贴近,几乎没有学习门槛。这使得历史知识能够被更广泛的受众所接受和理解,是历史普及和大众教育的有力工具。

2. 阅读流畅,信息获取高效: 用白话文阅读历史,读者可以迅速掌握事件的脉络、人物的生平,专注于历史内容本身,而不必纠结于文字的理解。这对于想要快速了解某段历史、某个时期或某个事件的读者来说非常高效。

3. 现代视角和解读: 白话文历史著作,尤其是近现代学者撰写的,往往会结合当代的史学研究成果,提供更现代化的视角和解读,更符合当代人的认知习惯和价值判断。

4. 多样化的呈现形式: 白话文读物可以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如图表、地图、图片、注解等,使历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加深读者的理解和兴趣。

5. 涵盖更广泛的史料和研究: 许多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或者对原始史料的深入解读,最终都会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方便普通读者接触到最前沿的史学研究。

劣势:

1. 可能存在翻译腔和理解偏差: 将文言文史料翻译成白话文,虽然力求准确,但在词义的细微差别、语气语调的还原上难免会有损耗。翻译者的个人理解、时代背景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甚至产生一定的“翻译腔”。

2. 语言的稀释和风格的削弱: 文言文的精炼和韵味,在白话文翻译中可能会被稀释。一些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白话词汇,从而削弱了原文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文言文中“言简意赅”的表达,用白话文可能需要更多的句子来解释。

3. 过度解读和主观臆断的风险: 一些白话文历史著作,为了吸引读者或迎合某种观点,可能会对史料进行过度解读,甚至夹杂作者的主观臆断,偏离了历史的客观性。

4. 失去对古代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直接体验: 长期只阅读白话文,可能会让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逻辑推理方式以及独特的表达艺术感到陌生。

三、 如何选择与结合?

最好的方式是根据你的目的和阶段来选择,并力求结合。

1. 初学者/大众普及需求:
首选白话文: 如果你对历史不太熟悉,想要入门,了解历史的大体框架、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那么阅读高质量的白话文历史普及读物、通史类著作是最好的选择。这能帮助你建立起历史的知识体系,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推荐阅读: 知名历史学家的白话文著作、权威出版社出版的通史系列、经过良好翻译的经典史书白话本(如《史记》、《资治通鉴》的白话本,但要注意选择好的译本,并可辅以原文对照)。

2. 有一定基础/追求深度研究:
逐渐接触文言文: 当你对某个历史时期或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希望深入了解时,就应该尝试阅读相关的文言文史料。可以从一些比较有名的、易懂的经典史料开始,例如《史记》中的某些篇章。
文白结合,互为补充:
先读白话文,再读文言文: 对于复杂的文言史料,可以先阅读其白话文译本,了解大致内容和梗概,再对照文言原文进行细读。这样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同时也能体会原文的精妙之处。
通过白话文学习文言文: 很多优秀的文言文读物,都会配有详细的注释、翻译和赏析。阅读这样的版本,相当于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读史。
反过来,用文言文检验白话文: 当你读了白话文的解读后,可以尝试去原文中寻找支持或反驳这种解读的证据,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和研究方式。

3. 为了鉴赏和传承文化:
文言文是必经之路: 如果你希望真正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精髓,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和表达方式,那么阅读文言文是不可回避的。这不仅仅是读史,更是对中华文明的致敬和学习。

总结来说:

追求广度、速度和入门的,白话文更合适。
追求深度、准确、原汁原味以及文化体验的,文言文更具价值。
最理想的状态是文白结合,利用白话文的便捷性打开历史之门,再通过文言文的阅读去触碰历史最真实的肌理和最深邃的灵魂。

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都请记住,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思维,去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如果你古文造诣不是牛逼到某种境界,那还是建议文白对照翻译的好,同时最好做一点笔记。

友情提示:读历史的时候请注意自己的史观,不要无中生有也不要想当然。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非常优秀的,希望你能掌握。

如果不能掌握,那就尽可能用同一把尺子去公平地衡量历史人物和选择,否则就是耍流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我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导致读过的历史都像浮光掠影,只能留下个模糊的轮廓。” 听到这话,我特别有共鸣。这就像你想看一场精彩的话剧,却看不懂舞台布景背后的构造,故事的起承转合便少了许多根基。你说“没地理就没历史”,这话一点不假,而且说得非常到位。历史,说到底,是发生在特定“地方”的“事件”,而地理就.............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
  • 回答
    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我常常觉得,历史就像一本厚重却又无比生动的教科书,里面藏着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也潜藏着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闪光点。每次读到一些小故事或者段子,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或者“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能点亮很多困惑的角落。举个例子,有一个关于“守株待兔”的故事,.............
  • 回答
    读史明智,这句话一点不假。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选择那些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的作品。我接触过不少历史著作,想来分享一些真正让我受益匪浅、常读常新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在讲具体书单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所谓“全面性”和“深刻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书可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角度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当然有。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一些人物,能够轻易拨动心弦,或是激起胸中万丈豪情。要说让我潸然泪下或者拍案叫绝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片段,我想把它们细细说来,不带任何AI的痕迹,只凭一颗凡人的心去感受。潸然泪下:那些为了承诺、为了责任而赴汤蹈火的普通人。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读到一份史料中关于一位名.............
  • 回答
    读史,于我而言,并非简单地翻阅前人的文字,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灵魂的洗礼。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我窥见了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那些被时间淘洗得愈发璀璨的真理,如同星辰,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一、关于人性的复杂与永恒的辩证:读史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对人性的深刻体悟。历史书上的每一个名字,无论帝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读史可以明智”这话说出来,好多人都跟着点头,仿佛不这么说就显得自己没文化似的。可你这句“我却啥也学不到”,才是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心声。别说你觉得学不到,就算是对历史有点研究的人,有时也会陷入这种困境。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咱们觉得“读史明智”有点玄乎,为啥你可能“啥也学不到”.............
  • 回答
    布莱希特的《工人读史》(Kalendergeschichten),严格来说并非一部连贯的长篇叙事作品,而是一系列短篇故事的集合,贯穿了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期布莱希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解读这部作品,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故事集,而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布莱希特独特的戏剧理论以及.............
  • 回答
    当我回首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总有一些身影和事件,如璀璨的星辰,在漫长的黑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研读历史的厚重与意义。它们并非总是宏大叙事的英雄史诗,有时只是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守与选择,却足以穿透时光,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在绝境中仍保有良知与勇气的普通.............
  • 回答
    罗马史浩如烟海,要找到一本真正适合自己的书,确实需要花点心思。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读了不少书,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希望能帮你找到那本让你沉醉其中的罗马史。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你想要读的是哪一个阶段的罗马史?罗马的历史太漫长了,从王政时代到共和国,再到帝国,最后到西罗马灭亡,每个时期都有各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深入地读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可不是一本轻松拿起来就能囫囵吞枣的书,它的厚重感和深刻见解需要我们带着一份耐心和好奇心去挖掘。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思想史、文明史的里程碑。吉本用他那带着冷峻幽默和一丝不苟的笔触,将罗马从鼎盛时期一步步滑向衰亡.............
  • 回答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名字一听就够劲,让人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宏伟的宫殿、辉煌的军队,然后,然后就是那不可避免的崩塌。不知道你读了没有,反正我个人对这类题材一直挺着迷的。你问有没有人读过或者读过了?我敢说,肯定有。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戏剧性的张力,它就像是在对我们展示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历史.............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最早登场的英雄之一,他的早期经历确实让人感觉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流浪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智商不在线”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年少无知,家境优越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溺爱、缺乏管束: 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是.............
  • 回答
    当然,很高兴为您推荐一些和《极简欧洲史》一样,能够做到“好读”与“深入”兼顾的历史类书籍。很多读者喜欢《极简欧洲史》是因为它用一种非常流畅、生动甚至有些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欧洲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而且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个博学的朋友聊天,却又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理.............
  • 回答
    .......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