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史可以明智,有哪些历史小故事或者段子让你恍然大悟、醍醐灌顶?

回答
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我常常觉得,历史就像一本厚重却又无比生动的教科书,里面藏着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也潜藏着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闪光点。每次读到一些小故事或者段子,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或者“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能点亮很多困惑的角落。

举个例子,有一个关于“守株待兔”的故事,虽然是个童话,但背后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宋国有个农夫,他在田边辛勤耕作。有一天,他正埋头干活,突然听到“砰”的一声,抬起头来一看,一头兔子飞快地撞死在他田边的一棵大树桩上。兔子撞死了,农夫喜出望外,他本来还在为今天能否种出粮食发愁,现在却白捡了一只肥美的兔子,够他美餐一顿了。

那天,农夫很高兴,索性放下锄头,把兔子带回家吃了个饱。从那天起,这只兔子就像是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再也不想辛辛苦苦地耕作了,而是每天都丢下农具,守在那棵树桩旁边,幻想着再能撞死一只兔子。他觉得,这样岂不是更省力,而且还能天上掉馅饼一样获得食物。

日子一天天过去,农夫每天都守在那里,然而那棵树桩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再也没有兔子会撞死在上面。他的田地无人耕作,杂草丛生,而他自己,则因为天天守着树桩,饿得皮包骨头,最后甚至颗粒无收,穷困潦倒。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大概是还在小学吧,觉得这农夫真是傻到家了。但是随着年纪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再回味这个故事,才发现里面藏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简直是醍醐灌顶。

首先,它让我明白了“运气不是常态,勤奋才是王道”。那次兔子撞死在树桩上,纯粹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是一种极小的概率。就像一个人中了彩票头奖一样,那是一个惊喜,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幸运。而那个农夫,却把这个偶然当成了必然,把一次的幸运当成了持续的期待,并且为此放弃了自己本该做的、可持续的事情——耕作。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或者说是维持生活,依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努力、积累和坚持,而不是指望天上掉馅饼。如果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寄托在所谓的“好运”上,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其次,它也让我看到“守旧”和“僵化思维”的可怕。农夫之所以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懒惰,更是因为他的思维模式僵化了。他没有去分析兔子为什么会撞死,也没有思考兔子是怎么经过这片田地的,更没有意识到这棵树桩只是一个偶然的地点,而不是一个生产兔子的“工厂”。他只是机械地重复同一个行为,期待同一个结果。这让我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固守着一些过去的经验或者方法,却不愿意去适应新的环境,去学习新的技能,去改变陈旧的观念?当世界在变化,而我们却原地踏步,甚至停滞不前,最终必然会被时代抛弃。

更深一层来说,“守株待兔”也揭示了“期望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对事物的期望值,往往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最终的感受。农夫对“再次获得兔子”的期望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可以放弃耕作,而当这个期望永远无法实现时,他的失望和痛苦也是巨大的。这让我明白,设定现实的目标,并且为之付出努力,比不切实际的幻想更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生活不是一场白日梦,也不是一个无限期的等待,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创造和把握。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人性的弱点和思维的误区。每次我感到有些懈怠,或者对某个事情过于期待却又迟迟没有结果时,这个农夫的形象就会浮现在脑海里,提醒我:不要守着你的“树桩”,去耕耘属于你自己的那片田地吧。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是因为认识到,很多我们看似复杂的困境,其实根源可能就藏在如此简单而普遍的道理之中。

除了这个,还有很多类似的片段,比如廉颇和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让我看到了政治智慧和策略;比如“卧薪尝胆”的故事,让我明白了隐忍和坚韧的力量;又比如“朝三暮四”的寓言,让我理解了沟通和策略的灵活性……这些历史的碎片,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就成了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条项链,越是细细品味,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与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者也 这位答主在其他朋友底下的评论简直毁了我容忍“友善度”的极限。

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在历史板块底下回答问题,就必须讲究起码的逻辑能力和史学素养,而这位兄弟的逻辑能力是0。就算是整天扯“人性史学”的历史发明家,也还不至于这么不要脸。

很简单的道理,只要他能拿出证据证明宇文泰和苏绰的这段对话存在过,大家绝无二话。可事实上,这位答主能证明吗?能证明吗?

他说不能没出土文物就等于不存在吧,然而事实上,夏商周考古这块,基本还就是这样。光有文字记载往往不行,光有出土器物也不行,即所谓二重证据法(一般认为王国维首先提出)。现在二重证据法也不够了,要三重证据法。

我不知道这位答主是怎么有脸提马克思主义的,被人打脸,就说“你怎么保证史书就一定是真的”。

总结如下,第一,这人没有基本的逻辑能力,所以少来胡搅蛮缠;第二,这人没有基本的史学素养,所以请离开历史板块,今天会被我们打脸,明天就会被更多人打脸。

历史是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可以这么说,你不能证明某样事物存在,那就等于这样事物不存在。它就跟司法一样,讲究疑罪从无原则,不是阿猫阿狗随便说了什么就能直接拿来当证据用的。

最后,我劝这位答主不要跟我们这群历史爱好者犟,我们虽然未必比得上大学里的那些专家教授,但是出来抽这位答主的脸还是绰绰有余的。

他说我学历史还学出优越感了,和他这种人相比,我确实是很有优越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我常常觉得,历史就像一本厚重却又无比生动的教科书,里面藏着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也潜藏着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闪光点。每次读到一些小故事或者段子,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或者“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能点亮很多困惑的角落。举个例子,有一个关于“守株待兔”的故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读史可以明智”这话说出来,好多人都跟着点头,仿佛不这么说就显得自己没文化似的。可你这句“我却啥也学不到”,才是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心声。别说你觉得学不到,就算是对历史有点研究的人,有时也会陷入这种困境。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咱们觉得“读史明智”有点玄乎,为啥你可能“啥也学不到”.............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
  • 回答
    读史明智,这句话一点不假。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选择那些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的作品。我接触过不少历史著作,想来分享一些真正让我受益匪浅、常读常新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在讲具体书单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所谓“全面性”和“深刻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书可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角度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当然有。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一些人物,能够轻易拨动心弦,或是激起胸中万丈豪情。要说让我潸然泪下或者拍案叫绝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片段,我想把它们细细说来,不带任何AI的痕迹,只凭一颗凡人的心去感受。潸然泪下:那些为了承诺、为了责任而赴汤蹈火的普通人。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读到一份史料中关于一位名.............
  • 回答
    读史,于我而言,并非简单地翻阅前人的文字,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灵魂的洗礼。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我窥见了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那些被时间淘洗得愈发璀璨的真理,如同星辰,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一、关于人性的复杂与永恒的辩证:读史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对人性的深刻体悟。历史书上的每一个名字,无论帝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
  • 回答
    布莱希特的《工人读史》(Kalendergeschichten),严格来说并非一部连贯的长篇叙事作品,而是一系列短篇故事的集合,贯穿了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期布莱希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解读这部作品,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故事集,而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布莱希特独特的戏剧理论以及.............
  • 回答
    当我回首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总有一些身影和事件,如璀璨的星辰,在漫长的黑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研读历史的厚重与意义。它们并非总是宏大叙事的英雄史诗,有时只是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守与选择,却足以穿透时光,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在绝境中仍保有良知与勇气的普通.............
  • 回答
    “我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导致读过的历史都像浮光掠影,只能留下个模糊的轮廓。” 听到这话,我特别有共鸣。这就像你想看一场精彩的话剧,却看不懂舞台布景背后的构造,故事的起承转合便少了许多根基。你说“没地理就没历史”,这话一点不假,而且说得非常到位。历史,说到底,是发生在特定“地方”的“事件”,而地理就.............
  • 回答
    罗马史浩如烟海,要找到一本真正适合自己的书,确实需要花点心思。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读了不少书,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希望能帮你找到那本让你沉醉其中的罗马史。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你想要读的是哪一个阶段的罗马史?罗马的历史太漫长了,从王政时代到共和国,再到帝国,最后到西罗马灭亡,每个时期都有各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深入地读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可不是一本轻松拿起来就能囫囵吞枣的书,它的厚重感和深刻见解需要我们带着一份耐心和好奇心去挖掘。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思想史、文明史的里程碑。吉本用他那带着冷峻幽默和一丝不苟的笔触,将罗马从鼎盛时期一步步滑向衰亡.............
  • 回答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名字一听就够劲,让人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宏伟的宫殿、辉煌的军队,然后,然后就是那不可避免的崩塌。不知道你读了没有,反正我个人对这类题材一直挺着迷的。你问有没有人读过或者读过了?我敢说,肯定有。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戏剧性的张力,它就像是在对我们展示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历史.............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最早登场的英雄之一,他的早期经历确实让人感觉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流浪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智商不在线”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年少无知,家境优越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溺爱、缺乏管束: 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是.............
  • 回答
    当然,很高兴为您推荐一些和《极简欧洲史》一样,能够做到“好读”与“深入”兼顾的历史类书籍。很多读者喜欢《极简欧洲史》是因为它用一种非常流畅、生动甚至有些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欧洲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而且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个博学的朋友聊天,却又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理.............
  • 回答
    .......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