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史的时候看到杨坚杀光了宇文泰的所有后代气得想砍死他怎么办?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

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分析为何它会引起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

事件背景:宇文泰的功业与北周的统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宇文泰(公元507年-556年)的地位。他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通过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改革,奠定了北周王朝的基础,并最终统一了北方的部分地区。宇文泰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后代,也就是北周的皇帝,继承了他的事业。

杨坚的发迹与北周的衰落

杨坚(公元541年-604年)出身于一个功臣世家,他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八公之一,为宇文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坚本人在北周时期也逐渐崭露头角,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和政治手腕,一步步攀升,最终成为了北周的重臣,并娶了北周宣帝的皇后。

然而,北周后期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杨坚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掌握了实权,并最终在北周静帝宇文阐年幼的时候,通过禅让的方式,建立了隋朝。

“杀光宇文泰后代”的真相与解读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历史上关于杨坚“杀光宇文泰所有后代”的说法,并非完全准确。在杨坚建立隋朝后,他对北周的皇室后裔进行了残酷的清洗,但其规模和具体细节,以及是否“杀光所有”都需要更细致的考量。

主要的清洗行动发生在隋朝建立前后,主要针对的是北周的宗室,也就是宇文泰的子孙和近亲。 这些清洗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防止北周旧臣和宗室复辟,确保杨氏政权的稳定。历史记载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包括:

北周静帝宇文阐: 在杨坚建立隋朝后,静帝被废黜,不久后被杀害。这是最直接的对宇文泰直系后代的打击。
其他北周宗室: 许多北周皇室成员,特别是那些有潜在威胁或者可能被拥立为反抗力量的宗室,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包括流放、赐死等。

为什么这段历史会让你如此愤怒?

您的愤怒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1. 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冷酷无情。为了巩固新生的王朝,夺权者往往会不择手段地清除旧政权的残余势力,即使是曾经辅佐过自己家族的功臣之后,也可能成为政治牺牲品。
2. 无辜者成为牺牲品: 宇文泰的后代,尤其是那些年幼无辜的孩童,可能并未参与政治斗争,却因为他们的血统而遭受灭顶之灾。这种“株连”式的残酷,让人感到极其不公和愤怒。
3. 对功臣后代命运的同情: 宇文泰为北周江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后代本应是王朝的守护者,却最终成为了被新王朝摧毁的对象。这种从荣耀到毁灭的巨大落差,容易引起人们对功臣后代命运的同情。
4. 历史叙事的强调: 历史记载往往会侧重于权力斗争的戏剧性和残酷性,这些具有冲击力的事件更容易被后人记住和传颂,从而加剧了人们的愤怒感。
5. 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您的愤怒也反映了您对仁慈、公正和生命价值的重视。杨坚的行为在现代人看来,是践踏了这些基本价值观的。

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愤怒?

虽然您现在感到愤怒,想要“砍死他”,但重要的是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对历史的理解和反思。

1. 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古代政治非常复杂,生存和权力是首要的考量。虽然杨坚的行为在道德上受到谴责,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他可能认为这是巩固政权、避免更大动乱的必要手段。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行为是正确的,而是需要理解其产生的背景。
2. 区分历史人物与现代道德: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完全评判古代的人物。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政治规则都与现在截然不同。
3. 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权力的滥用、政治的黑暗,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4. 将愤怒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您的愤怒可以激励您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研究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状况以及杨坚的个人动机。通过更全面的了解,您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5. 认识到历史人物已逝: 杨坚和宇文泰的后代都已经是历史的尘埃。即使您现在有多么愤怒,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重要的是从历史中学习,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在未来重演。

总结:

杨坚对北周宗室的清洗,特别是对宇文泰后代的处理,是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它残酷地展现了权力更迭的代价,以及政治斗争的无情。您的愤怒是出于对生命和公平的尊重,这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与其沉浸在愤怒中,不如将这份情绪转化为深入了解历史的动力。通过研究当时的具体情况,分析各方人物的动机,以及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您将能更全面地认识这段历史,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思考。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与黑暗,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并警醒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倒是个性情中人,但是不至于为此事生气。

毕竟要是就因为杨坚清洗北周皇室血压就上来了,那一旦看到杨坚的其他杀戮记载该如之奈何?

杨坚平定尉迟迥时,尉迟迥部众数十万,杨坚不仅把邺城的尉迟迥数万党羽坑杀,而且还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尉迟迥各地的部众斩决。

虽说这里面也有正常战死的,但考虑到隋军向数万邺城百姓万箭齐发,并且焚毁邺城,说杨坚此役前后诛戮数十万人也不过分吧?

【大象二年,尉迟迥起兵讨杨坚,坚使韦孝宽击平之。乃焚烧邺城,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城为相州理所,仍名邺,而改旧邺县为灵芝县。】

邺中士民观战者数万人,行军总管宇文忻曰:"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乃先射观者,观者皆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

【迥所管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勤所统青、胶、光、莒诸州,皆从之。众数十万。

【周大象二年,尉迥败于相州。坑其党与数万人于游豫园。】

【迥穷迫自杀。兵士在小城中者,尽坑于游豫园。诸有未服,皆随机讨之。

【勤、惇等东走,并追获之。余众,月余皆斩之

对于尉迟迥部众的家口,杨坚则将其抓做奴隶,直到开皇六年才赦免为民。

【又诏免尉迥、王谦、司马消难三道逆人家口之配没者,悉官酬赎,使为编户。】

之后隋朝一统天下,因为治理江南失败,从而激发江南百姓大规模起义,于是杨坚便让杨素放手屠杀。

杨坚还特意强调要把起义百姓中的男性都杀掉,女性则当做战利品,阵前投降也要当奴隶。

帝命平定日,男子悉斩,女妇赏征人,在阵免者从贱。
【开皇十一年,江南叛反,王师临吊,乃拒官军,羽檄竞驰兵声逾盛。时元帅杨素,整阵南驱,寻便瓦散,俘虏诛剪三十余万。

于是又有三十余万人受难。

而且就算不打仗,基层群众也不能幸免于难。

杨坚为了享乐兴建仁寿宫,又杀害数以万计的百姓,并且把他们直接埋了,给仁寿宫做地基。

【后起仁寿宫,颓山堙谷,丁匠死者太半。】


丙午,诏营仁寿宫于岐州之北,使杨素监之。素奏前莱州刺史宇文恺检校将作大匠,记室封德彝为土木监。于是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屯颠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


杨坚用法严酷,每当自己不开心了,就要杀人。被杨坚故意定重罪杀害的人,不可胜原。

而杨坚又信赖奸臣杨素,导致刑场上高呼冤枉的人比比皆是。

候帝所不快,则案以重抵,无殊罪而死者,不可胜原。远又能附杨素,每于途中接候,而以囚名白之,皆随素所为轻重。其临终赴市者,莫不途中呼枉,仰天而哭。

至于被杨坚诛杀的臣子,我以前统计过,就不在这里复述了。

总之被杨坚诛戮者加上没为奴隶者,可谓有百万之众,而清洗北周皇室也只能占其中的零头而已,所以说有什么好生气的呢?

user avatar

这倒不必气,一来杨隋二世而亡,二来杨坚自己也几乎绝后了(动手的还姓宇文,虽然是赐姓),三来作为宇文泰外孙女的窦氏虽然未能亲手复仇,但她的儿子也算完成了她的愿望。

我觉得真正可气的是,杨隋摘了史上最大的一个桃子达成最轻松的大一统,结果这个被现在他们粉丝吹上天的大一统只持续了如此短暂的时间,而隋亡后的局面还不如没他隋篡位时的北周南陈对峙时期,广大帝一番骚操作害死黎民百姓无数,若不是李唐迅速收拾烂摊子,怕不是又一个神州陆沉时期,结果好命的杨隋靠着前摘北周桃后有李唐擦屁股不但避免了和晋一个评价,在粉丝口中甚至可以高攀秦,才是让人恶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
  • 回答
    当我回首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总有一些身影和事件,如璀璨的星辰,在漫长的黑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研读历史的厚重与意义。它们并非总是宏大叙事的英雄史诗,有时只是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坚守与选择,却足以穿透时光,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在绝境中仍保有良知与勇气的普通.............
  • 回答
    “我喜欢历史,但地理太差,导致读过的历史都像浮光掠影,只能留下个模糊的轮廓。” 听到这话,我特别有共鸣。这就像你想看一场精彩的话剧,却看不懂舞台布景背后的构造,故事的起承转合便少了许多根基。你说“没地理就没历史”,这话一点不假,而且说得非常到位。历史,说到底,是发生在特定“地方”的“事件”,而地理就.............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读史明智,这句话一点不假。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选择那些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的作品。我接触过不少历史著作,想来分享一些真正让我受益匪浅、常读常新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在讲具体书单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所谓“全面性”和“深刻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书可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角度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当然有。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一些人物,能够轻易拨动心弦,或是激起胸中万丈豪情。要说让我潸然泪下或者拍案叫绝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片段,我想把它们细细说来,不带任何AI的痕迹,只凭一颗凡人的心去感受。潸然泪下:那些为了承诺、为了责任而赴汤蹈火的普通人。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读到一份史料中关于一位名.............
  • 回答
    布莱希特的《工人读史》(Kalendergeschichten),严格来说并非一部连贯的长篇叙事作品,而是一系列短篇故事的集合,贯穿了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期布莱希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要解读这部作品,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故事集,而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布莱希特独特的戏剧理论以及.............
  • 回答
    阿庇安的《罗马史》在浩如烟海的古罗马历史著作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常常被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们视为一份珍贵的遗产。那么,它是否是“最”值得读的那一部呢?这个问题颇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最”这个字眼总是带有主观性,取决于我们阅读历史的出发点和偏好。但无可否认的是,阿庇安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
  • 回答
    当然,很高兴为您推荐一些和《极简欧洲史》一样,能够做到“好读”与“深入”兼顾的历史类书籍。很多读者喜欢《极简欧洲史》是因为它用一种非常流畅、生动甚至有些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欧洲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而且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像是在听一个博学的朋友聊天,却又能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理.............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我常常觉得,历史就像一本厚重却又无比生动的教科书,里面藏着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也潜藏着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闪光点。每次读到一些小故事或者段子,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或者“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能点亮很多困惑的角落。举个例子,有一个关于“守株待兔”的故事,.............
  • 回答
    读史,于我而言,并非简单地翻阅前人的文字,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灵魂的洗礼。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我窥见了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那些被时间淘洗得愈发璀璨的真理,如同星辰,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一、关于人性的复杂与永恒的辩证:读史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对人性的深刻体悟。历史书上的每一个名字,无论帝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史中一个非常微妙且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儒家对“三代”和周朝的推崇,与王莽“复古”的尝试,两者在目的、执行方式以及历史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后世儒家对王莽的态度也更为复杂。一、 儒家为何崇尚三代和周朝?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尤其是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读史可以明智”这话说出来,好多人都跟着点头,仿佛不这么说就显得自己没文化似的。可你这句“我却啥也学不到”,才是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心声。别说你觉得学不到,就算是对历史有点研究的人,有时也会陷入这种困境。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咱们觉得“读史明智”有点玄乎,为啥你可能“啥也学不到”.............
  • 回答
    罗马史浩如烟海,要找到一本真正适合自己的书,确实需要花点心思。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读了不少书,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希望能帮你找到那本让你沉醉其中的罗马史。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你想要读的是哪一个阶段的罗马史?罗马的历史太漫长了,从王政时代到共和国,再到帝国,最后到西罗马灭亡,每个时期都有各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何深入地读懂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可不是一本轻松拿起来就能囫囵吞枣的书,它的厚重感和深刻见解需要我们带着一份耐心和好奇心去挖掘。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思想史、文明史的里程碑。吉本用他那带着冷峻幽默和一丝不苟的笔触,将罗马从鼎盛时期一步步滑向衰亡.............
  • 回答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名字一听就够劲,让人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宏伟的宫殿、辉煌的军队,然后,然后就是那不可避免的崩塌。不知道你读了没有,反正我个人对这类题材一直挺着迷的。你问有没有人读过或者读过了?我敢说,肯定有。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戏剧性的张力,它就像是在对我们展示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历史.............
  • 回答
    在《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最早登场的英雄之一,他的早期经历确实让人感觉他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沦为流浪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智商不在线”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年少无知,家境优越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溺爱、缺乏管束: 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是.............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