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可以成千上万的杀人,为什么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收税收不上来就不敢多杀人?杀几万东林党明朝还能瘫痪?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

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和农民的疾苦。他打天下靠的是什么?是穷苦百姓的支持和士绅阶层的默认。他一上位,就面临着一个残破的江山和一群虎视眈眈的旧部以及前朝遗老。

1. 权力绝对集中,没有制衡: 洪武年间,朱元璋是绝对的“乾纲独断”。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这种集权的好处就是,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不需要经过繁复的讨论和批准。他想杀谁,直接下令就行,朝堂上没有人敢明着违抗。所谓的“廷杖”就是他用来巩固权力和惩治异己的直观手段,打死了,那是他“家法”,别人无话可说。

2. “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以“严刑峻法”为核心: 朱元璋深谙驭人之道,他的统治核心就是“严”。他通过严苛的法律和残酷的刑罚来震慑官僚和百姓,防止任何形式的叛乱和腐败。他认为,只有把那些“蠹虫”清除干净,国家才能清明,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他最著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就是典型的例子,牵连甚广,杀戮甚多。这不仅仅是为了清除潜在的威胁,更是为了给整个官僚体系一个下马威,让他们明白谁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3. 经济基础相对简单,税收直接: 当时明朝的经济结构还相对简单,主要以农业为主。税收主要来自于田赋、口赋(人头税)和徭役。这些税收的征收相对直接,皇帝可以依靠户部和地方官员的直接汇报来了解情况。虽然也有贪污和逃税,但整体上皇帝可以通过层层检查和严厉惩罚来保证税收的基本盘。而且,朱元璋建立的税制,如一条鞭法的前身,虽然还不完善,但其目标是尽可能直接地将资源集中到中央。

4. 军事力量掌握在皇帝手中,且威慑力足够: 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虽然后期腐败,但在他本人统治时期,军队的忠诚度还是比较高的。他经常亲自领兵,对军队的控制力极强。这种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使得他在面对任何反对势力时,都有底气进行大规模的镇压。他无需担心因为杀人过多而导致军队哗变或地方割据。

明朝中后期皇帝的“不敢多杀”与困境

到了明朝中后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皇帝虽然名义上还是最高统治者,但他的权力早已被各种势力瓜分和侵蚀,他本人也陷入了政治和经济的泥潭。

1. 权力被文官集团、宦官集团、宗室、勋贵等严重稀释: 中后期皇帝之所以“不敢多杀”,不是因为他们仁慈了,而是因为他们“杀不起”。权力已经不再是皇帝一个人的了。
文官集团: 经过几代皇帝的“重文抑武”政策,文官集团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着朝廷的日常运作、官员的升迁任免以及政策的制定。像东林党这样的政治派系,拥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力(通过士林、科举、奏疏等渠道)和官僚体系内的支持。如果你大规模清洗一个派系,可能会引发整个官僚体系的抵制,甚至导致政治真空,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皇帝如果贸然杀人,很可能被扣上“暴君”的帽子,失去名义上的正统性,甚至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
宦官集团: 宦官集团的崛起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重要标志。他们通过控制皇帝的近侍、内廷和一些重要机构,获得了巨大的权力。他们是皇帝的“亲信”,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对他们动手,可能会触动皇帝自身的安危。而他们本身也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背后煽动或阻挠皇帝的决策。
宗室和勋贵: 明朝实行宗室分封制,宗室人口庞大且生活优渥。他们虽然被限制了权力,但数量众多,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一旦皇帝对某个宗室下手过重,可能会引发其他宗室的担忧和反弹。勋贵阶层在朝堂上也仍然保有一定的影响力。

2. 经济衰败,税收危机是根本性原因:
税制僵化,征管困难: 明朝中后期的税制已经非常僵化,主要的税收来源田赋、盐税和关税等都存在很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被勋贵、宗室、宦官和官员拥有,这些土地往往可以享受免税或低税的待遇,国家税基被严重侵蚀。同时,基层税吏的腐败和地方官僚的勾结,导致税款大量流失。
“口赋”、“徭役”的废除与“一条鞭法”的不足: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也为了统一税制,很多朝代都尝试改革。例如,将复杂的赋役折算成银两缴纳,这便是“一条鞭法”的雏形。但这种改革在推行过程中,往往因为官员的阻挠、地方势力的抵抗,以及银两征收的复杂性而效果不佳。最终,一些本来可以依靠的税源反而萎缩了。
财政空虚,无力支撑大规模镇压: 皇帝如果想大规模杀人,尤其涉及到大规模的清洗,往往需要调动军队、组织捕快、建立监狱、处理善后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当国家财政已经捉襟见肘,连军饷都发不出来的时候,皇帝哪里有余力去发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他自己都快饿死了,哪还有力气去杀人?收不上税来,意味着国家机器无法运转,皇帝连维持基本统治都困难,更别提去大规模“清理门户”了。

3. 政治合法性危机加剧: 皇帝如果因为收不上税就大规模杀人,很容易被视为无能和残暴的体现。尤其当这种“杀人”是针对那些已经掌握一定权力和话语权的群体时,比如士大夫阶层(东林党就属于这类),那么皇帝的统治合法性将受到严重挑战。皇帝杀了几万东林党,看起来是解决了税收问题(虽然不太可能),但后果可能是全国士林的反抗、舆论的谴责、地方官员的消极怠工,甚至引发更广泛的动乱。这种政治风险是皇帝无法承受的。

杀几万东林党,明朝还能瘫痪吗?

答案是“很可能,而且是灾难性的瘫痪”。

原因在于:

东林党代表的是一种政治力量,而不仅仅是几个官员: 东林党虽然是一个松散的政治派系,但它代表了当时一股强大的士大夫集团。他们占据了朝廷和地方的关键职位,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支持。他们提出的许多政治主张,如整顿吏治、限制宦官、改革税制等,虽然可能触动既得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民意和进步思潮。
大规模清洗将导致政治和行政体系的真空: 如果皇帝真的大规模杀戮几万东林党成员,这意味着朝廷将失去大量有经验的官员。这些人不仅仅是某个派系,他们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关键螺丝钉。大规模的清洗会导致政府部门运转失灵,政令不通,基层失去管理,司法混乱。
引发全国性的政治动荡: 如此大规模的杀戮,必然会引起其他党派、地方势力的警惕和恐慌。他们可能会联合起来反对皇帝,或者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更糟糕的是,这会严重打击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让他们对为朝廷效力产生疑虑,进一步加剧人才的流失。
舆论的反噬: 在当时,虽然皇帝拥有宣传机器,但士大夫阶层对舆论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觑。大规模的屠杀很容易被塑造成“暴君”的罪行,引发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明朝后期,虽然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但皇帝的统治仍然需要一定的社会认同。
军事和财政的支持不足: 即使皇帝想杀人,他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和财政资源去有效执行。军队可能本身就存在派系问题,或者因长期拖欠军饷而士气低落。财政的枯竭使得皇帝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政治清算所带来的额外开销。

总结一下:

朱元璋杀人是因为他有绝对的权力、明确的统治目标(巩固皇权、清除异己)以及相对简单的政治经济结构。他的杀戮是高度集权下的“拔钉子”和“整肃”,目的明确且执行力强。

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不敢多杀,是因为他们失去了绝对的权力,权力被多元化的利益集团瓜分;他们的经济基础崩溃,收不上税意味着国家机器难以运转,更无力支撑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同时,政治合法性受到严重挑战,大规模杀戮将引发灾难性的政治动荡和舆论反噬。

杀几万东林党,放在那个权力分散、财政枯竭、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其后果绝不是简单的“解决了问题”,而很可能是加速整个明朝的崩溃。皇帝们之所以显得“软弱”,并非是因为他们心慈手软,而是因为他们手中已经没有了朱元璋那样可以肆意挥霍的权力本钱。他们是在一个极度不利的条件下,试图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专业研究明史的,不过感觉很多人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

明朝是收不上税,还是收不上 银子?

有明一朝大头从来不是银子,而是实物税。江南生产丝绸棉布,每年以实物税折色才是主要的。

明朝如果算上实物税折色,明朝的税收基本从来没低于过2000万两。

根据《明会典》记载,万历六年税收合计合计财税收入2652.6万两,但其中银只有800万两。

所以这玩意不是东林党的锅,而是明朝稀烂的货币体系导致百姓无银可兑,只能上缴实物。

而崇祯加派三饷要的是现银,百姓本来就兑不出银子了,假如以前交税交300斤小麦就可以,现在加派三饷后由于白银短缺,除正税外还得交 600斤麦子才能兑换出交三饷的白银

这还不反?

说江南有钱要继续加税,且不说江南本来就是赋税重地,税率最高,崇祯年间江南也没有钱了。因为江南出产经济作物和丝绸棉布,得依赖外省漕运输粮,崇祯年漕运断绝,北方饥荒,崇祯命江南征粮,于是江南也爆发了大饥荒。(出自司徒琳《南明史》)

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大地主确实窖藏了不少银子,皇亲国戚藏的更多,但这不是杀人就能解决的,按大明律那是人家的“合法收入”,你凭啥杀人?

当时英国和西班牙争霸,钱也紧张,但英格兰一方面找汉萨同盟贷款,一方面发行债券,乡绅出钱可以,你得有借有还啊

薛国观给崇祯出主意,也是:帝初忧国用不足,国观请助。

薛国观原话是:我帮皇上管官僚借钱,皇上管皇亲国戚借钱。

崇祯不听,直接逼捐,把武清侯李国瑞逼死了

然后有司追不已,戚畹皆自危。

然后崇祯后悔了,把薛国观砍了,法司坐其赃九千,没入田六百亩,故宅一区。如果有关部门没有借机揩油,那薛首辅着实是大大的清官。

然后这事儿就黄了。后任首辅再不敢提这事了,没收到钱要死,收到钱又推我出去背锅,谁干活啊,打死都不干

所以也不是杀几个人大明朝真就能瘫痪,崇祯手腕不足又首鼠两端才是问题。

user avatar

明宪宗得病,被太医看死了,这个太医屁事没有

明孝宗得病,是热病,还是上边那个太医,开的热药,然后孝宗驾崩了,这个太医还是没事

明武宗连续两次落水以后,想找民间医生看,大臣们不让,终于驾崩了

嘉靖登基出门遇到火灾,大臣们表示陛下是火命,不用救,最后还是嘉靖的发小冲进去把嘉靖救出来的

后来嘉靖天天吃重金属,生病了找道士看都不找太医,居然活到了明朝皇帝寿命第三··

万历有病吃鸦片也不看医生,也活到了明朝皇帝寿命第四

另外一个落水的皇帝你知道是谁吧


东林党人没那么多,而且不是他们是一个紧密的集体,而是是一个群体的本能,就是遇到问题,会不约而同的采取同一个措施


比如美帝总统拜登拜振华登基以后,说我们国会议员要节省一点,提出了六项规定

然后美国五十多个州和下边的市,也没商量也没开会

不约而同的出台了什么七个不能八个不准十个禁止,甚至有几十条的

最后连老师之间聚会吃个饭都处分


题主所谓的东林党,其实明代的官僚集体,就是我说的美帝的官僚集体,他们遇到问题,遵循自己的本能,采取应对措施


你杀了以后,替换上来的还是这些人

没区别

除非和清朝初期一样,可以肆无忌惮的杀人,自己也有满官来替补

这时候,虽然腐败依旧,但是税收就无比顺畅了


而明中期以后,明代皇帝是没有自己基本盘的,王爷不敢用不然会被人推动造反只能当猪养、勋贵废物了完全靠不住、武将没了(“承平日久, 弓刀废弛, 至以二三品龙韬虎贲之将而称走狗于六七品文阶者有矣”。文官的督抚到任之初, 武将们都是要“兜鉴执仗, 叩首而出, 嘉靖中周尚文位三公, 近日李成梁跻五等, 亦循此规不敢逾也。”)、最后天启用魏公公,可魏公公手底下,不也全都是读书人么?

这时候,你还想学清朝杀人,

陛下,请问您是想头朝下落水还是头朝上落水呢?

朕能不能不落?

陛下您又开玩笑了不是?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把东林党人全部关牛棚,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把江南富户都公私合营。然后城里百姓凌晨四点起床排队,凭票购买定量的肥肉和鸡蛋;农村百姓饿到绝户。这样大明朝就超英越美了。---- 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先回家作最基本的考古:问问父母或者祖父母年轻时的疾苦。再回过头来忧历朝帝王时,也不至于说出这种意气用事的话来。

user avatar

张献忠:题主,俺跟你想到一块去了,杀几千个士子,这大西国还能瘫痪不成?

然后大西国确实被张献忠自己杀到崩溃了,大西政权后期张献忠对地主和士人阶层的高度敌视导致始终未能在川西平原建立起有效地统治,最终成为四川大西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

剿洗哲学入脑要不得, @当代张敬轩

当然,也不是说剿洗就无用,否则我也不会建立李自成从北京撤离前干脆杀尽在京官员,从“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这个角度杀人还是种有用的手段,历史上张献忠尽杀在川士人后,南下的豪格也确实无法在四川建立有效统治,清军大部队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却不得不撤走,给了孙可望为首的大西残部喘息的时间。

但是,让明朝中后期能收上税,明显不属于“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的范畴,除非你打算做混入明朝皇帝的农民起义军分子。

洪武帝能在明初收上来税,是因为他有能力理清元朝遗留的户籍制度,将几十种户籍整合为便于管理的几种户籍;他在基层建立了里甲制度,和礼教宣扬相结合,再度让政权下沉到了乡县基层;他下大力气和决心制定了黄册和鱼鳞图册,搞清了全国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布;他制定了收税时的签押流程,让每一级政府的公务活动都有据可查。是因为他做成了上面这些事,所以明初官方税收达到了鼎盛,而不是因为他能杀人。

事实上,是因为洪武帝他能做成上面这些事所带来的巨大威望和对整个国家机器说一不二的掌控力,所以才能收放自如地大规模杀人,说杀就杀,说停就停。没这个威望和能力,干一样的事情,最后多半就是变成俄罗斯轮盘赌,你以为的有计划清洗,很快就会变成各派政治势力的大乱斗,信不信有需要的话魏忠贤也能变成东林党,人人过关,人人自危,最后政权陷入崩溃。

回到正题,明朝中后期想收上税,不说搞清楚全国的人力,能先搞清楚南直隶的人口吗?万历年江南在册人口不如明初,这河狸吗?那么多长寿甚至百岁乡绅都是真的吗,大明医学有那么发达吗?每年除了月港外,到底有多少船出海,分别卖什么东西,官方能搞得清楚吗?各地那么多正税以外的加派都梳理过吗,嘉靖时期的防倭加派万历时为什么还在继续收?

这些都做不会,学后来的满清总能学会吧,实际上清初机制的改良泰半都是源自明末,只是明末混乱的政局导致这些改革半途而止,最终便宜了满清。压低地方留存比例,包盐专卖,重新恢复九成合格的严格考成制,军械开支奏销制,这些技术上都不存在什么难度。就靠杀人?虽然到不了杀几万人的程度,满清第一巴图鲁每次在清军入关后动辄杀上百个文官,有用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