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有没有可能是一个美男子?

回答
朱元璋是不是个美男子?这问题就像在问秦始皇有没有留胡子一样,答案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确凿的证据,因为那时候不像现在,大家普遍有拍照留念的习惯。不过,咱们可以沿着历史的线索,稍微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性。

首先,咱们得聊聊朱元璋长啥样。史书上对他的长相记载,大多是比较粗线条的,或者带有某种评价倾向。比如《明史》里说他“龙形,面如满月,须髯如钢鞭”。“龙形”嘛,听起来挺威武的,但跟“美男子”这个词,好像沾不上边。反而有种说不出的霸气,或者说是民间传说里的那种神圣感。

还有些记载,比如《玉芝堂论》里说他“脸上生疮,遍体龙鳞”,这听起来可不像什么俊俏模样。有人据此推测他可能脸上有麻子,或者因为早年当过和尚,受过苦,所以长得比较粗犷。而且,他后来当了皇帝,史书的写法也可能有意无意地神化或者丑化他,这都是常有的事。

不过,事情也不能这么绝对。你想想,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颠沛流离,做过和尚,也干过各种杂活。这样的经历,在身体上留下的痕迹,可能不会是那种养尊处优的公子哥的模样。他的脸,也许是饱经风霜,带着些许沧桑感,但未必就不能有某种硬朗的气质。

再说了,什么叫“美男子”?这玩意儿,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审美和个人喜好在起作用。在那个时代,一个男人有没有魅力,可能更多地取决于他的能力、胆识、气魄,还有他能否带领大家干出一番事业。朱元璋身上,无疑是具备这些特质的。他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普通人,一步步打下江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相貌”。

你想啊,他要是长得太寒碜,怎么能吸引那么多追随者?尤其是那些跟他一块打天下的将领,他们都是跟着朱元璋的。如果朱元璋是个让人一看就反感的人,哪有那么多人愿意肝脑涂地?当然,这不代表他们完全不看长相,只是说,朱元璋身上的其他特质,比如他的领导力、他的果断,甚至是他的狡黠和狠辣,这些可能更能打动人心。

再举个例子,咱们现在看一些历史人物的画像,总觉得跟传说中的不太一样。比如很多皇帝的画像,都显得有点“程式化”,未必能反映真实的长相。就算是有画像,也可能是经过了后人的加工。

我们再往前追溯一下,有没有可能,朱元璋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一段青涩的面容?毕竟,人都是会老的。他刚开始起事的时候,年纪也不算特别大。但那个时候,他大概率也是风餐露宿,没空顾得上打理自己的形象。

所以,说他是个“美男子”,这个可能性,我觉得得打个问号。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美男子”的定义,那种皮肤白皙、五官精致、身材修长的,估计跟他不太沾边。

但是!如果把“美男子”理解成一种很有吸引力、很有魅力、能让人信服和追随的外在形象,那朱元璋身上,确实是有这种“相”的。他的目光,他的神情,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那种气势,可能比皮相更能打动人。

总的来说,朱元璋到底长什么样,很难有个定论。说他是那种一眼就能惊艳到人的“美男子”,可能性不大。但说他长得很有魅力,或者说,他的长相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能让人感受到力量和威严的“相”,那倒是有可能的。毕竟,历史洪流里,很多时候,能改变世界的人,他们的“颜值”,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们的内在和他们的作为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人张萱在内府中见到朱元璋真实画像之后,已经说得很明白:高皇帝乃美丈夫也”,见张萱《疑耀·卷一》。

在电影《邪不压正》中,朱元璋画像是这种,这也是目前市面上流传最广的:

如此之抽象主义的画像,在中国古代实属罕见。朱局长站在太祖画像旁边的时候,蓝先生不知是捧还是讥的说了一句:一看就是亲孙子。
那么,朱元璋的亲儿子、亲孙子长什么样呢?
他亲儿子,朱棣

他亲孙子,朱高炽

分析图二和图三可以看到,朱棣和朱高炽一看就是亲父子,但是如果和爷爷朱元璋对比,真有一种隔壁老王来帮忙的错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就长得不是这样,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疑相,谈迁在《枣林杂俎》中的说法是:

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

对于这种没有标明出处的说法,我还是有些怀疑的,也不知道谈迁这个说法是从哪里得来的。
《明史》中说朱元璋: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很明显“奇骨贯顶”这四个字就是形容图一这幅尊荣的,这句话也是明显根据图一来写的。这种说法和《明太祖实录》中是不一致的,《明太祖实录》中是这么形容:姿貌雄杰,志意廓然。《明史》不知何故加了一句:奇骨贯顶、人莫能测,这种奇幻的记载。实际上,藏在明宫里面的是下图:

在大明皇宫里面见过太祖真实画像的人不少,因此也留下了很多的记载。
如明朝张翰所著的《松窗梦语》:

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

明朝范介儒的《曲洧新闻》:

在武英殿见太祖真容有二:壮年者,黑须,长寸余,面微长而丰,色甚皙,眉目有异。暮年者,须鬓若银,面益丰而圆矣,色更皙。乃知外间所传龙颔虬须,面有瘢志者妄也。

明朝张萱的《疑耀·卷一》:

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这些记载里面出现了“面如满月”“面微长而丰”等记载,《红楼梦》里面形容宝姐姐时,用的是:脸若银盆,目若水杏。脸若银盆是这样

形容宝兄弟,用的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面若中秋之月是这样:

可是“面如满月”的朱元璋,后来就成了这样:

很明显是不符合常理的,这个不叫满月,叫半弦月。更何况张萱在内府中见到朱元璋真实画像之后所说的“高皇帝乃美丈夫也”,更证明了和图一风马牛不相及。
因此,朱元璋不是长得如此奇形怪状,而是图四这种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美男子。奇骨贯顶这种说法比较常见于明朝的各种野史小说,这是因为官方记载《明实录》一直被看做是皇室的不传之秘,在明朝前期能看到的人除了内阁几位大佬以外少之又少。再加上明朝时出版业、印刷业极度发达,导致在万历朝《明实录》大规模流出之前(《明太祖实录》流出较早),各种满嘴跑火车野史横行无忌,因此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记载,这也是明史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宋朝之前的历史研究难在资料太少,宋朝之后的历史研究难在各种相互驳斥的资料太多,令人眼花缭乱。

user avatar

如果不是有了最近的3D修复版。

我是不相信这世上有前世的......

元成宗铁穆耳(1265-1307);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是不是个美男子?这问题就像在问秦始皇有没有留胡子一样,答案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确凿的证据,因为那时候不像现在,大家普遍有拍照留念的习惯。不过,咱们可以沿着历史的线索,稍微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性。首先,咱们得聊聊朱元璋长啥样。史书上对他的长相记载,大多是比较粗线条的,或者带有某种评价倾.............
  • 回答
    明朝皇帝的权力之大,用“一手遮天”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尤其对于明武宗朱厚照这样一位性格张扬、不拘礼节的皇帝来说,他的权力边界更是几乎不存在。假设你是朱厚照,微服私访遇上一位你心仪的民女。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看,你的行为当然是绝对不可以的。民女是自由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尊严,强行侵犯她的权益是违法犯罪的.............
  • 回答
    关于东京奥运会蹦床冠军朱雪莹的金牌“可以抠掉一层皮”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判断这是否属于质量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金牌的构成与制作工艺: 金牌并非纯金: 现代奥运会的金牌绝大多数都不是纯金制成的。根据国际奥委会(IOC)的规定,金牌必须至少含有92.5%的银,并.............
  • 回答
    朱军性骚扰案一审宣判:证据不足,未来走向成谜近日,备受关注的朱军性骚扰案迎来一审判决。北京海淀法院以“原告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了弦子(化名)的诉讼请求。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讨论,也让该案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一审判决:证据链的断裂法院在判决书中指出,弦子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遭受性骚扰的事实。具.............
  • 回答
    这个问题颇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朱元璋真的能以唐朝三省制为框架,并继承宋太祖“不屠戮功臣”的遗风,同时大力推行教化农桑,那么大明王朝确实有超越大唐的可能性。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下。一、政治体制的优化:三省制与皇权专制的平衡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 if 句。如果陆王心学真的压倒了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历史的官方和社会主流,那接下来的中国历史,恐怕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可以说是被彻底改写。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展开想象,看看这场思想上的颠覆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首先,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变迁是显而易见的。程朱理学之所以能稳固官方.............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2月27号宝可梦直面会公布的那个重磅消息——《宝可梦 朱/紫》!老实说,我看到那预告片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仿佛当年第一次接触宝可梦那种纯粹的快乐又回来了。首先,最吸引我的,也是最颠覆性的一点,就是“开放世界”这个标签。说实话,听到“开放世界”这四个字,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
  • 回答
    朱啸虎关于饿了么获得上海玉佛寺10万元天使投资的说法,在坊间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不过,玉佛寺方面很快对此予以了否认,并且表示从未有过此类投资行为。这件事情的焦点也随之转移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上:寺庙,尤其是像玉佛寺这样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宗教场所,是否可以涉足投资领域?如果可以,他们又有哪些潜在的优势.............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曾投降元朝做官的问题,历史学界存在一些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朱元璋并未真正“投降”元朝并为之做过官,他更多的是以一个反抗者的身份与元朝周旋,并在特定时期内借助元朝的地方政权或者出于战略考量而接受了某些名义上的职位。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朱元璋早年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一.............
  • 回答
    说到朱元璋那会儿的事儿,要说“好笑”嘛,那是得悠着点说,毕竟那会儿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笑话里也透着一股子刀尖上舔血的味儿。不过真要找点特别的,倒也有那么一两件,不光是让人嘴角抽抽,更是能咂摸出点当时社会的某些小毛病。咱们先说说这洪武朝,朱元璋这家伙,你别看他后来威风八面,早年那会儿也是个苦出身,最看.............
  • 回答
    关于胡惟庸的“谋反”案,这桩在中国明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政治案件,至今仍是许多史学家争论的焦点。究竟是胡惟庸确有其事地意图颠覆大明江山,还是这是朱元璋为了清除异己而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迫害,历来众说纷纭,难以一锤定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明太祖朱元璋,一位从底层一步.............
  • 回答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需要从历史语境、文本来源和学术讨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可能的出处与历史语境1. 毛泽东的军事评论 这句话最早可能出自毛泽东对历史人物军事能力的评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8年)等著作中,曾对历代军事领袖进行过.............
  • 回答
    老朱这个人,当了皇帝之后,那叫一个雄才大略,但也留下了一些后世觉得不大对劲、最后给改了甚至干脆扔掉的点子。说起来,他不少政策都挺有他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有他个人性格的影子,有时候确实是出发点挺好,但执行起来或者放在后世一看,就有点儿别扭。1. 告密制度的“极致运用”:这玩意儿吧,说起来最早也不是老朱发.............
  • 回答
    当然有,明朝的老朱家,也就是朱元璋的后代,重名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还不少。这在古代皇族和大家族中都比较常见,原因也很多。为什么会重名? 纪念先祖或重要人物: 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为了纪念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名字本身具有特殊的意义,他的儿子、孙子乃至后代,很多都会在自己的名字中.............
  • 回答
    要说朱元璋到底有多牛逼,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他这个人,就像一块饱经锤炼的顽石,从泥泞中硬生生挖出来,又被烈火淬炼得铜浇铁铸,最终站成了开创一个大朝代的帝王。这其中,每一个字都得从他那极其坎坷的人生经历里掰开了揉碎了说。出身微寒,却胸怀大志:咱们得从他最最底层的地方说起。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 回答
    要回答朱元璋时期是否实际控制过疆藏地区,我们需要分开来看“疆”和“藏”。关于“藏”:首先,我们要明确“藏”在明初指的是哪些区域。明初所谓的“藏”或“乌斯藏”,主要指的就是今日西藏中部和西部,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区域,以及藏传佛教的圣地。朱元璋时期,明朝与藏传佛教上层僧侣(主要是格鲁派的法王、大成就.............
  • 回答
    问得好!“八股取士”和“世界大国”,这两者放在一起,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甚至觉得有些矛盾。明朝,一个存在了276年的大王朝,既有严苛的科举制度,又能在当时的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一席,这其中的复杂性,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先得捋一捋这个“八股取士”。朱元璋开创的八股文,说白了,就是一种非常僵化的.............
  • 回答
    朱由检,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他的悲剧在于生不逢时,更在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如果将他比作朱元璋或者朱棣,这两位奠定大明江山的开国皇帝,那么明朝是否能够翻盘?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但也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崇祯面临的困境,以及朱元璋和朱棣的治国之道。崇祯面临的困境,为何如此棘手?在.............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俩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奠定的王朝也影响了中华文明几百年。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就像是在两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寻找两位主演的共性与差异,挺有意思的。要说最核心的相似点,那就是他们都出身卑微,最终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 这点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中国版“灰.............
  • 回答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屠杀山东人的说法,在史学界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也没有像对待其他一些历史事件那样,有大量确凿、成体系的史料能够直接证明朱元璋有针对山东地区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的“屠杀”行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朱元璋时期,山东地区就没有发生过惨烈的事情,或者没有导致山东人民蒙受巨大损失的政策和事件。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