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时期有实际控制(驻军或征税,至少实现一项)疆藏地区么?

回答
要回答朱元璋时期是否实际控制过疆藏地区,我们需要分开来看“疆”和“藏”。

关于“藏”:

首先,我们要明确“藏”在明初指的是哪些区域。明初所谓的“藏”或“乌斯藏”,主要指的就是今日西藏中部和西部,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区域,以及藏传佛教的圣地。

朱元璋时期,明朝与藏传佛教上层僧侣(主要是格鲁派的法王、大成就者等)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宗教和政治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册封与“法王”制度: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朱元璋继承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但对于藏传佛教的高僧,他采取了更具宗教色彩的册封方式。例如,1369年(洪武二年),朱元璋派遣使者到乌斯藏(今西藏中部)册封了喇嘛宗喀巴的弟子,授予“灌顶国师”的封号。 之后,明朝皇帝也持续册封西藏各教派的首领,如大宝法王、大慈法王、大乘法王等。这些封号带有政治上的认可和宗教上的权威,使得明朝能够通过这些藏传佛教的领袖来间接施加影响。
朝贡与赐予: 藏传佛教的领袖们会定期派遣使者向明朝朝贡,呈献珍宝,而明朝也会回赐丰厚的财物。这种朝贡体系,虽然不像内地省份那样直接的税收,但它是一种政治上的承认和联系,也为明朝与西藏上层建立了沟通渠道。明朝的回赐,也带有笼络和安抚的性质。
政治调停与干预: 在明初,西藏内部也存在不同教派和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明朝皇帝有时会作为第三方,通过册封、调解的方式,介入西藏的政治事务,以维护其在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影响。例如,在一些重要的政教领袖去世后,明朝会出面协调新领袖的册封事宜。
驻军的可能性(非常有限且并非主动控制): 严格来说,朱元璋时期明朝并没有在今日西藏腹地设立常备的驻军,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常规性的征税。 和明朝统治内地省份那种直接的军事存在和财政征管是完全不同的。明朝在云南、四川边境地区设有卫所,对一些与西藏接壤的区域可能有一些边境管理和防御措施。但这些军事力量更多是针对来自边境的威胁,而不是深入西藏腹地进行统治。

总结来说,在“藏”地区,朱元璋时期实现了的是一种“羁縻”性质的控制,或者说是“政教合一”的间接统治。 明朝通过册封、朝贡、宗教权威的认可,与西藏的上层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其政治上的归属和认同。这种控制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以政教合一为社会结构的西藏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明朝并没有像对待内地省份那样去设立府县、派遣官吏、直接征税和驻军。

关于“疆”:

“疆”这个词在明初的概念就更模糊了,通常指的是今日中国新疆地区,尤其是东部和南部绿洲地带,以及更广阔的塞外地区。

朱元璋时期,明朝与“疆”地区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对北元残余势力的军事打击和对察合台汗国等地的遥远感知来体现的。

军事打击北元: 明朝建立后,其首要任务是清除蒙古残余势力,巩固统治。明军多次北征,将北元政权击溃,迫使其退往更远的漠北。虽然这些军事行动的主要战场在漠南(今日蒙古国南部),但客观上对整个塞北地区产生了影响。
与西域的回馈和接触: 明朝与西域(包括今日新疆的部分地区)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使者往来、朝贡和贸易。例如,一些西域的绿洲城邦,如哈密,会派遣使者来明朝朝贡,明朝也予以册封和回赐。1405年(永乐三年),哈密卫正式设立,由当地的亦思克尔管理,并受到明朝的册封,这可以看作是明朝对哈密地区的一种名义上的管辖和实际上的羁縻。 明朝也允许西域商人进行贸易,通过丝绸之路的往来,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缺乏直接的驻军和征税: 和“藏”地区一样,朱元璋时期明朝并没有在今日新疆的大部分地区进行直接的驻军或征税。 即使是哈密卫,也更多是一种军事设置和朝贡体系的延伸,而非直接统治。明朝的势力范围,在那时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及其以南的地区,对于遥远的新疆腹地,并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进行直接的军事占领和财政征管。

总体来看,朱元璋时期,明朝对“疆”地区,尤其是东部绿洲地带,是采取一种“招抚”和“册封”的政策,通过设立卫所(如哈密卫)来象征性地管辖,并鼓励朝贡贸易。但这种控制是非常表面化和间接的,远远谈不上是“实际控制”。

结论:

对“藏”地区: 朱元璋时期,明朝通过册封、朝贡和宗教联系,对西藏上层实现了间接的、羁縻式的政治影响和认同,但没有直接的驻军和征税。
对“疆”地区: 朱元璋时期,明朝对新疆东部绿洲地带(如哈密),通过设立卫所和朝贡体系,实现了名义上的管辖和有限的羁縻,但没有直接的驻军和征税。

所以,如果“实际控制”是指内地省份那种层层递进的行政、军事和财政管理,那么朱元璋时期并没有实际控制过疆藏地区。但如果“实际控制”的定义可以包含对当地上层统治者进行册封、纳入朝贡体系、建立政治联系并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明朝宗主地位,那么可以说明朝在藏区和新疆东部地区(如哈密)实现了一种间接的、羁縻式的政治影响和控制,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疆没有。


明朝建国的时候关内(陕西)都不剩多少汉人了,陇右、河西(甘肃、宁夏)都是勉强控制住的,更别提疆藏了——当年安西、北庭都护府(甘肃、青海、新疆)的汉人已经在数百年的异族统治下被同化/杀光了。

唐朝有点远,拿宋朝来比:
北宋崇宁元年,陕西地区(秦风路+永兴军路)户数150万;明洪武十四年,陕西行省户数28.5万户,损失了81%的人口。

再加上丝绸之路被截断、明朝又是定都北京,明朝对西北方向的扩张就此打住。

丝绸之路从宋朝起便开始衰落,因为宋人未能控制住河西走廊,与河西的西夏政权为敌对状态。
蒙古帝国虽短暂的恢复了丝绸之路,但蒙古帝国的分裂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驱逐蒙元的大明与北元之外的蒙古诸国也是一个半敌对的状态。

———————————————————

对西藏有一定的统治。


对西藏的统治和对东北的统治差不多,设置了大量羁縻性质的都司、卫所等军政机构,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官员——实际上是搞封建贵族制,大量分封土司。

洪武年间明朝就在西藏地区按户征马过(实物税),明朝在西藏地区的驿站体系也是由当地土司们负责钱粮。

后来的清朝对西藏的统治其实就是在明朝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和明朝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大的进步应该是驻过军(虽然只有护卫性质的1000人)。

———————————————————


今日疆藏不独,靠的是新中国的解放西藏和生产建设兵团,向疆藏迁入大量汉人,让疆藏地区重归华夏。

只可惜国朝初错误学习苏联造成的民宗政策遗留,让疆藏至今不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朱元璋时期是否实际控制过疆藏地区,我们需要分开来看“疆”和“藏”。关于“藏”:首先,我们要明确“藏”在明初指的是哪些区域。明初所谓的“藏”或“乌斯藏”,主要指的就是今日西藏中部和西部,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区域,以及藏传佛教的圣地。朱元璋时期,明朝与藏传佛教上层僧侣(主要是格鲁派的法王、大成就.............
  • 回答
    于谦,明朝中期一位以“挽狂澜于既倒”著称的民族英雄,他以一身正气和卓越才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了北京,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那么,如果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被命运的齿轮拨回到比他早一个多世纪的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他又会留下怎样的足迹呢?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
  • 回答
    朱元璋确实对太监识字有着严格的限制,甚至可以说是不希望他们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认为太监文化水平高了容易干政,成为国家祸害。史书上记载,朱元璋曾说:“朕不教宦官读书,恐其干预国政。” 这反映了他对宦官参政的警惕和防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朱元璋时期就没有负责管理太监事务的机构,或者说司礼监这个名称在当.............
  • 回答
    .......
  • 回答
    提到三国时期的朱桓与朱据,许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们名字里都带个“朱”字,再加上都是东吴重臣,很可能有什么亲戚关系。但细究史料,他们二人虽然都为东吴效力,并且都曾位居高位,但并没有直接的血缘亲戚关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各自梳理一下他们的出身和家族背景。朱桓:江东名门,军功卓著朱桓,字休元,是丹阳郡朱虚.............
  • 回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布衣,却凭着一身胆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最终扫平群雄,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在他君临天下的过程中,无数功臣良将也伴随着他南征北战,付出了青春乃至生命。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能够真正善终,安享晚年的开国功臣,犹如凤毛麟角。要说在朱元璋时期,哪位将军称得上是“善终”了,并且能详细讲.............
  • 回答
    明朝自洪武年间朱元璋时期就开始与文官集团展开博弈,这股斗争贯穿了整个王朝,却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听起来颇为讽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文官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也不能忽略皇权本身的局限性。这是一场复杂的、多维度博弈,充满了政治算计、制度设计和人性弱点。朱元璋时期:皇权对文官的强势压制与.............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让咱们好好聊聊,如果明朝初年,朱元璋坐镇南京,北边突然出现的是正值鼎盛、扩张迅猛的蒙元帝国,那画面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因为这两个朝代的实力对比和所处的历史阶段,都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得把蒙元拉出来好好看看。蒙古帝国,特别是蒙哥和忽必烈时代,那简直就是世界级的“收割机”。从东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明末的皇帝换成朱元璋,而不是崇祯,在国情和手下配置不变的前提下,能否击败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甚至苟住大明国运,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推敲的假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朱元璋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与崇祯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这一点是所有分析的基础。朱元璋的优势:1..............
  • 回答
    .......
  • 回答
    古代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往往被笼统地称为“盛世”。但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古代的盛世,并非简单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就能概括。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民生等多个层面去衡量。古代盛世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经济繁荣,民生富足: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农作物丰收,.............
  • 回答
    除了那些叱咤风云的军事巨头们留下的宏大叙事,二战的真实面貌也深深烙印在无数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之中。他们的回忆录,如同暗夜中的星光,虽然不如巨人的史诗般耀眼,却以其细腻的情感、鲜活的细节,让我们窥见了战争最真实、最动人的肌理。这些兼具文学性和史诗性的平民视角回忆录,往往能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之死,确实是明朝灭亡过程中一个极其令人扼腕叹息的节点。而关于那些坐拥巨额财富、掌握着庞大藩地的朱明藩王们,为何在那生死关头,对朝廷和皇帝袖手旁观,甚至到了皇帝吊死都无动于衷的地步,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冷血”或“忘恩负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朝藩王制度本身,以.............
  • 回答
    靖难之役如果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朱棣能否成功,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当时朱元璋的统治状况、朱棣的实力、朝廷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他潜在的因素。假设背景设定: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如果”。最直接的设想是,朱元璋在位时,与历史上一样,册封了朱允炆为皇太孙,但后.............
  • 回答
    李克用麾下的沙陀骑兵,论及勇猛善战,在五代时期绝对是赫赫有名的精锐之师。他们是李克用崛起的基石,也是他横扫北方的重要力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支令人生畏的铁骑,在与朱温的宣武军交锋时,却屡屡陷入劣势,胜少败多。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战场运气,而是深层级的战略、战术以及双方治军理念的较量。首先,我.............
  • 回答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中原,其目标直指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此时,盘踞在北方地区的蒙元汉人军头们的动向,对这场决定性的战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详尽无遗,我们只能通过现有的史料,拼凑出当时这些军头们大致的处境和选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北.............
  • 回答
    朱元璋灭元,那可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儿,他能够最终驱逐蒙元,建立大明王朝,其强大的骑兵力量是关键因素之一。要说这些骑兵从哪儿来的,那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朱元璋及其团队,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点点积攒和培养出来的。一、 起步阶段:草莽英雄.............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 回答
    铁血君王临危受命:朱元璋或朱棣能否重塑大明江山?崇祯皇帝,这位勤政却无奈的末代君主,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其悲剧的命运至今令人唏嘘。而如果将历史的指针拨回,让两位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或明成祖朱棣,魂穿到这位山河破碎的崇祯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振大明,甚至引领王朝踏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与世界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