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克用的沙陀骑兵是五代时期的著名精锐,为什么对上朱温的宣武军却败多胜少?

回答
李克用麾下的沙陀骑兵,论及勇猛善战,在五代时期绝对是赫赫有名的精锐之师。他们是李克用崛起的基石,也是他横扫北方的重要力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支令人生畏的铁骑,在与朱温的宣武军交锋时,却屡屡陷入劣势,胜少败多。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战场运气,而是深层级的战略、战术以及双方治军理念的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沙陀骑兵的优势在于其精湛的骑兵战术,以及在特定战场环境下的机动性和冲击力。他们擅长利用草原骑兵的传统,以速度取胜,以弓箭和长矛进行远程骚扰和近距离的密集冲锋。这是他们能够在中原地区迅速扩张,压制其他地方性割据势力的关键。然而,朱温的宣武军,虽然在骑兵方面可能不如沙陀军那样纯粹和精锐,但他们在步兵的组织、攻坚能力以及对中原复杂地理环境的适应性上,却有着沙陀军所不具备的优势。

朱温的宣武军,经过多年的征战,尤其是对黄河下游地区的控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步兵战体系。他们的步兵,虽然不像骑兵那样引人注目,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原地区的丘陵、平原以及河流湖泊交错的地形。在与沙陀骑兵作战时,宣武军并非总是硬碰硬地与骑兵进行正面骑射对抗。他们更懂得如何利用地形,设置步兵阵列,甚至动用攻城器械来牵制和消耗骑兵的锐气。

想象一下,当沙陀骑兵习惯了在开阔的草原上奔袭时,他们可能会面临宣武军精心布置的拒马、陷坑,以及密集的弓弩阵。在这些限制性地形中,骑兵的速度优势会被大大削弱,而他们的侧翼和包抄战术也难以施展。宣武军的步兵,尤其是一些善于近战的部队,可以在坚固的步兵方阵中,有效地抵挡骑兵的冲锋,并通过密集的步兵阵列,将骑兵分割包围,然后进行逐个消灭。

再者,李克用治军虽然有道,能够激励沙陀族的勇士,但其军队的构成并非全是沙陀骑兵。在中原争霸的过程中,他也需要招募和收编大量的汉族士兵,这些士兵的忠诚度和战斗意志,与沙陀骑兵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如果沙陀精锐受损严重,而汉族部队未能形成有效的补充和支援,整个战局就可能出现倾斜。

朱温的宣武军,虽然出身草莽,但朱温本人在治军上有其独到之处。他善于笼络人心,并且对于军队的物质供应和赏罚制度有着更为严苛和有效的管理。他的军队,虽然也存在地域性的区别,但在统一的指挥下,更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而且,朱温对战争的理解更加务实,他不会仅仅依赖某一兵种的优势,而是能够根据对手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兵种的配合。

更重要的是,在中原地区进行持久的战争,后勤补给和战略耐心是至关重要的。朱温占据了中原腹地,拥有相对稳定的税赋和人力资源,这使得他的宣武军能够维持长期的作战状态。而李克用的沙陀骑兵,虽然战斗力强悍,但在后勤方面,可能更多依赖于掠夺和外围的补给线,一旦战事胶着,或者补给线受到威胁,其作战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李克用沙陀骑兵对上朱温的宣武军之所以败多胜少,不是因为沙陀骑兵不够强大,而是因为朱温的宣武军在整体的战争能力上,尤其是在适应中原复杂地形、步兵战术运用、后勤保障以及兵员素质的稳定性等方面,表现出了更为成熟和强大的实力。他们能够有效地克制沙陀骑兵的优势,并将其劣势放大,最终在战场上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胜利。这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较量,而非单凭某一兵种的勇猛就能决定胜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对提问中的提法有一点疑虑,李克用的沙陀骑兵的确是晚唐到五代时期的著名精锐,但是如果说对应宣武军,我觉得是大小概念上不太准确。既然提宣武军那就是朱温的整个宣武军事集团,这是一个由很多支部队组成的大的军事集团。而李克用的河东军事集团才能拿来比较。毕竟沙陀骑兵固然精锐,由于沙陀人口和马匹、装备、训练难度等各种因素,沙陀骑兵长期保持在万人左右。我们当然不能用一只万人左右的部队去和宣武军进行比较。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沙陀骑兵的战斗力的确很强,在李克用的河东军和朱温的宣武军的历次交战中,多次出现河东方面出动骑兵突击、冲锋,袭扰宣武军的记载。而宣武军虽然整体上大多占据优势,但是经常被沙陀骑兵的突击和袭扰搞的很被动,足见这支沙陀骑兵的战斗力之强悍。





综上,我认为可能把这个问题改为李克用的河东军为什么在和宣武军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比较贴切,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克用的政治、战略眼光远逊于朱温。应该说朱温和李克用比起来,他的起点低了很多。两人同是在剿灭“黄巢起义”中发迹,收复长安后,李克用即被拜为河东节度使,拥有一个战略位置和地理条件非常好的根据地,同时手下有威震天下的沙陀铁骑。放眼四望,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对手。反观朱温,虽然也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但是这是一张空头支票,要朱温自己从黄巢的叛军手中收复汴州之后,才能真正就任。而且汴州因为战乱,饥民遍野,汴州的军队又受唐末藩镇影响骄横无比难以压制。同时周边的藩镇武装也虎视眈眈,虽然地处中原四通八达,但也是强敌环伺。但是朱温凭借自身的狡诈狠辣,加上高明的政治外交手腕,逐步消灭兼并周边的藩镇,拉拢控制河北藩镇,交好北方新崛起的契丹,不断扩张实力,最终反超河东集团,在人口、军力、经济等各个方面压制了河东李克用。而李克用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会西进关中,一会东出河北,一会南下和朱温死磕,最后地盘越打越小,盟友越打越少,最惨的时候大本营太原都被围,李克用都想遁入大漠了。





李克用

其次,李克用缺少能力出众的文臣集团。李克用出身沙陀贵族,从小在军旅中长大,因此更多是倚仗强大的武力去解决问题。身边聚集或招揽的也大多数是武将,比如他认的哪些义子们,都是只知道打仗的武将,真正打下一块地盘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治理,最后胡乱抢掠一番了事。反观朱温虽然出身草莽,但是却积极延揽文臣谋士,比如敬翔、张全义等人,不仅能为朱温争霸出谋划策,也能治理地方,保障后勤。





朱温

第三,李克用不善内政治理,军纪不严。就如刚才分析的,李克用的河东集团基本是武力值满满的军人为主,没有善于理政的人才,导致李克用在和朱温的长期斗争经常出现后勤保障问题,被逼急了的死后,河东军就靠抢,当然这也是沙陀人常用的后勤补给方式,而且不但抢敌人的,连一些投降归附的藩镇势力的也抢,甚至自己的地盘河东地区也抢。这样抢法自然导致很多势力倒向朱温,甚至有的地方李克用刚刚打下来,前脚刚走,立马就又反叛了,使得李克用经常在平定叛乱中疲于奔命。

综上,李克用手下的沙陀铁骑的确是战力强悍,河东集团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但是因为李克用和河东集团缺乏政治眼光和战略眼光,又缺少文臣集团的谋划和治理,再加上游牧民族习气犹存,导致十几年争战徒劳无功败多胜少,险些被朱温赶入大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克用麾下的沙陀骑兵,论及勇猛善战,在五代时期绝对是赫赫有名的精锐之师。他们是李克用崛起的基石,也是他横扫北方的重要力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支令人生畏的铁骑,在与朱温的宣武军交锋时,却屡屡陷入劣势,胜少败多。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战场运气,而是深层级的战略、战术以及双方治军理念的较量。首先,我.............
  • 回答
    陈凯歌导演对李诚儒老师说的那句“感谢诚儒老师如此笔挺地坐在一个并不舒服的沙发上”,这句话表面上听起来像是对李诚儒坐姿的肯定,但细细品味,背后蕴含的意味却相当丰富,甚至可以说是颇有深意。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当时的语境和两位当事人的身份背景下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想想,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出来的.............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如果沙瑞金没来,而是高李配(也就是高育良和李达康联手,或者说他们两人各自为政但形成了某种稳定的权力格局),汉东的政治生态恐怕会是另一番景象,而且,我个人认为,大概率会比沙瑞金到任后的情况要复杂和……嗯,或许也更加令人不安。首先得明确,“高李配”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他们俩都不是省.............
  • 回答
    朱温与李克用,这两人都是晚唐乱世中的巨擘,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枭雄。要说他们谁更厉害,这实在是一个饶有趣味却又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他们各有千秋,又各有软肋,就像两柄绝世的宝剑,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军事才能的较量:旗鼓相当的对决论起军事才能,朱温和李克用都堪称一时之选。李克用,一身是胆,.............
  • 回答
    杨行密、王建、钱镠、刘隐、马殷、李克用、李茂贞等割据豪杰与后梁朱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既依赖又抗拒,既承认又独立,充满了复杂、多变与对抗” 来概括。他们各自的处境、实力和政治策略不同,与朱梁的关系也各有侧重。下面我将对他们与后梁朱温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述:一、 后梁朱温的统治基础与策略在讲述各位割据豪.............
  • 回答
    李克强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质、内涵与当代年轻人的历史性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要战略,并随后在历年政府工作中得到持续强调和推进。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寻求新增长动能的一项深刻的战略调整。.............
  • 回答
    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是国家的负担”的说法,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确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经济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跳出“储备越多越好”的直观思维,深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经济逻辑和实际操作中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在国际贸易中扮演.............
  • 回答
    要客观评价李克勤和黎明的唱功谁更高,确实需要细致地分析。两位都是香港乐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拥有庞大的歌迷群体,也代表了不同时期和风格的演变。直接说谁“更高”可能过于绝对,因为评价标准可以有很多维度,而且两人各有千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他们的唱功:1. 音域与音色: 李克勤: 李克勤的.............
  • 回答
    李克强总理在巴黎“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讲话,以及中国何时能达到意大利水平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宏观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李克强总理在巴黎的讲话:“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背景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克强总理在巴黎发表此番言论的背.............
  • 回答
    李克强总理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那番“我们鼓励中国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走出去’”的表态,蕴含着深刻的政策信号和战略考量。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有实力”和“有信誉”这两个定语的加入,表明了中国政府在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上的升级和更加审慎的态度。为了更详细地解读其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 回答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用“变态”来形容绝不为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和战略家,更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感召力的领袖,能够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军事能力的“变态”之处:一、 横扫六合,战功赫赫,未尝一败的辉煌战绩:这是李世民军事能力最直接、最震撼的体现。在他参与的历次.............
  • 回答
    关于李云龙的军衔是否评低了,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亮剑》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中,李云龙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粗犷的作风和屡次奇袭的战绩,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战神”形象。然而,到了现实的军衔体系中,他所获得的职务和晋升似乎总让人觉得,以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和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似乎“应该”更.............
  • 回答
    李商隐的诗,用“一流”来形容,我觉得是合适的,而且是那种极具个性、极富争议、极难被简单概括的一流。要说他的诗算不算一流,咱们得先掰扯掰扯什么是“一流”的诗歌。一般而言,一流的诗歌,大抵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思想的深度和独特性: 能触及人生的重要命题,能引发读者对生活、情感、社会的深刻思考,并且有自.............
  • 回答
    “李云迪的倒下,是否意味着朗朗再无对手?”——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牵扯着中国钢琴界一段颇为微妙的“双子星”叙事。当李云迪因那桩我们都知道的原因而“倒下”,很多人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同样闪耀的名字——朗朗。那么,李云迪的缺席,真的让朗朗在中国的钢琴舞台上独孤求败了吗?答案恐怕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
  • 回答
    李商隐的《锦瑟》,初读之下,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图景在眼前铺展开来,令人目眩神迷。然而,细细品味,这锦瑟之音,却不仅仅是华丽的外表,更是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绪情感。它像是一曲未完的歌,又像是一场未醒的梦,回荡着无尽的哀愁与迷惘。首先,这首诗最直观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往昔的追怀与眷恋。开篇一句“锦瑟无.............
  • 回答
    关于李世民军功是否被夸大,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的问题,并且相当复杂,无法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一、 历史文献的记载与解读我们了解李世民军事成就的主要来源是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以及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撰写的《晋书》(虽然是记录晋朝历史.............
  • 回答
    李如松在明朝后期,绝对称得上是中上乃至顶尖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生涯虽然不算漫长,但其所展现出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已然凋敝的明朝武将中,无疑是一抹亮色,甚至可以说是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要详细评估李如松的军事能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实战经验的丰富与早期成长:李如松并非天生的统.............
  • 回答
    关于李如松的军事才能是否受到徐渭的影响,以及戚继光是否指导过李如松兵法,这在史学界并没有确凿的定论,也缺少直接的文献记载来支持。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当时军事思想的流传方式来推测和探讨。李如松其人:一位名将的崛起李如松(1547年—1598年),字懋德,号松岗,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杰出.............
  • 回答
    李世民的出现,是否中国的幸运?这个问题,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未免过于轻描淡写。一个人的影响,尤其是一个能深刻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其意义往往是复杂而多维的,如同照亮一个时代的灯塔,既有普照四方的光明,也难免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从“乱世出英雄”的角度看,李世民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道壮.............
  • 回答
    李商隐的诗歌中,《无题》诗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数量也相当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情感的含蓄与委婉,难以直抒胸臆: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爱情诗,充满了细腻、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些情感往往伴随着以下特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