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谢 @玛莉蓓尔 邀。
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虎牢关之战前,没看到柏壁之战前。
下面是武德二年刘武周南侵、李世民请战之前的山西局势图:
非专业美工,配色什么的大家多担待。
**此处重要提醒:不想看长篇大论的,建议可以从这儿直接跳到最尾,有惊喜!!!**
看看敌人距离当初李家渡河入关的龙门渡口多近了?距离“关中大门”蒲坂津/潼关多近了??李渊下诏“放弃河东,谨守关西”是激将法???换你不逃命我都要点赞了!(没别的意思,换我我也逃……另注:龙门因为“失而复得”,所以图中没画宋金刚攻陷龙门的过程。)
山西是唐朝的老根据地,经营多时根基深厚,太原强兵数万、食支十年,而刘武周一开始只有二万人的小本生意,就这还有五百骑兵是突厥爸爸赞助的——要论“大势”,怎么看都是唐朝不在话下,刘武周以卵击石吧?然而刘武周宋金刚攻克太原,拿下临汾,一路推进到运城隔着黄河向关中问好,只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唐朝的地盘呢?大势呢?
看看图中被画上蓝色叉叉的各种红色系唐朝援军——注意只是援军,当地州县兵败我是没画的——唐朝先后往山西派了四拨援军,前两批关中军全军覆没之后,后两批都是从河南的济源和陕州抽调(然后全军覆没)的了……
于是我们再把上面那张图往东南拉一拉,来看看与此同时洛阳那边的情况:刘武周入侵山西期间,河南的原瓦岗控制地区要么被王世充攻占要么投降王世充,因为图太小,没能完整画出窦建德是怎么从河北一路杀过来的——
对军事不熟悉的人,总是很难理解战场上“失势”意味着什么:兵败如山倒,从失势到完蛋并不需要太长时间,李自成从西安打到北京也就是一年,当然你可以说刘武周和李闯一样根基不深坐不稳京城,但大明照样是死了回不来了啊。
然后,李世民出场了,河东齐唱破阵乐,虎牢一战擒二王,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拿下了上述图中所有的地盘。
社稷一戎衣,当如是。
=========字数和点赞数双双超预期,梳理了一下想要说的重点=========
受现代研究方法的影响,许多人喜欢总结历史规律,喜欢宏大叙事,这没有错;但是,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串联起来的。过分强调所谓的“大势”,将事件细节的动态发展过程全都归为历史必然,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历史虚无主义。就像赤壁、淝水的战术错误确实不能改变“黄河经济”时代北强南弱的总体格局,但却结结实实地改写了这两个王朝的命运。
站在后人的视角上,总是很容易把局势的动态变化想得太当然:回到“敌人站在龙门蒲津隔着黄河朝你招手”的那个节点来想一想,如果此时有人出来说,给我三万兵马,让我去五个月收复山西、一年问鼎中原——你会不会把这人当疯子给轰出去?
前几天刚看到一个类似问题下的回答我很赞同:所谓大功,是改变事情原有的走向。如果唐朝真的执行了“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的战略,上党和豫西尚在坚持的唐军会崩溃,王世充窦建德就能趁机抢地盘外加完成猥琐发育,那么等到唐朝自认为缓过来的时候,关外会面临怎样的一个对手就尚未可知了。
李世民的对手弱吗?那是李世民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个潜在的对手:突厥。
洛阳虎牢之战,发生在武德三年7月~四年5月,而就在武德三年11月,突厥的大可汗处罗死了。
有人说这是唐朝的国运,我不否认,但是,武德五年,突厥继任的颉利可汗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侵。
若不是李世民完美利用了外敌仅有的这一年“空窗期”,实现了战果最大化统一了北方,如果等到突厥缓过劲儿来,中原还是割据状态,突厥还可以上下其手,那么届时别说唐朝,整个中原地区会是个什么局面,只怕是根本无法想象。
之前还有人奇怪,为什么武德后期突厥年年大举入侵,之前不是一直走代言人路线谁给的钱多支持谁吗?
阿史那咄苾:我也很想问这个问题啊!能坐地竞标收保护费谁乐意亲自下场去撕啊?!妈蛋为什么我接管个内政的功夫你们那边一下子就铁板一块了呢??!
(写到这突然有种强烈的感觉,李世民简直就是颉利宿命的克星,估计颉利打这儿起就记恨上李世民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行为决策理论”认为: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影响,人们做出的决策都是相对满意的,并不存在基于完全信息计算出来的“完美决策”。这句话同样适合历史上那些军事家的行动思路——
复盘历史,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胜仗都有“战机”,大多都是“抓住机会顺下来”的,很少有绝对意义上的死磕,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所谓大功也不过如此嘛”的感觉;但是,对于身处其中不带上帝视角加buff的人来讲:你能确定这是机会吗?你能确定现在出手就是最佳时机吗?如果现在不出手,以后局势肯定会朝着更好而不是更差的情况发展吗?——随便几个问题都让人感觉CPU要烧。
能够抓住转瞬之间的战机、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制定出正确的战术、如走钢丝般一以贯之地A上去“趁敌病、要敌命”的,都是逆天改命的神人。等到敌人病好之后被一口反噬的例子比比皆是,互相犯错以至于大乱个几十数百年的亦是常态。
况且,就算占据大势、迟早统一,你能保证笑到最后的一定是你吗?三国确实是北方势力统一的,南北朝也确实是关陇势力统一的;然而等到统一的那天,北方已经不姓曹了,关陇也已经不姓宇文了。
在争取“动态博弈主动权”这件事上,从来没有嫌太快的道理。
能够实现“速统”,无论是对李唐王朝一家,还是对天下百姓,都是极大的幸事。
-------------------------------------------------
说到这里,经评论区提醒,补充一段“虎牢关之战”的具体分析,来看看这种“动态细节决定历史走势”是如何真实发生在每一场战役里的:
关于评论区说到的“窦建德是想‘趁你病,要你命’,李二才是逆天改命的那个”——题主是否知道:“洛阳虎牢之战”开始前,虎牢关并不是唐朝的,而是王世充的?甚至,虎牢关是李世民的“洛阳包围圈”计划中,最后一个拿下的关隘据点。
(之前没说到这点,是我把熟悉的事想当然了,不好意思……)
这张“洛阳之战示意图”还没有画完,不过用在这里刚合适——
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洛阳东北的虎牢关(图片中部)、以及黄河北岸的河阳(孟州市)、怀州(沁阳市)等大片开阔地带,都仍处于王世充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唐郑交战的前线对于河北方向来讲,仍是“门洞大开想来就来”的状态。
这是武德四年1月,东征开战半年,李世民拿下了洛阳城北面的青城宫,真正推进到了洛阳城下(由此也能看出,虽然都说李世民“坚壁不出”,但实际上大战小战还是不断发生的);
而武德四年2月,窦建德就在山东菏泽俘虏了孟海公,然后挥师上洛。
可以说,直到这个时点,窦建德“趁着唐郑交战之际先迅速消灭周边势力扩大地盘,等他俩打得差不多再去坐收渔利”的战略都是十分成功的,尤其是消灭孟海公只用了三个多月,还获得了大片的山东良田,绝对算得上是成果颇丰的闪电战。
相反,此时刚过完22岁生日的李世民正在经历他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洛阳城久攻不克,唐军士卒疲惫士气低落;“战略包围圈”尚未合拢,河北有个随时会来的大敌;多位心腹大将皆劝班师,手上还有一封皇帝命令他班师的密敕……
然而,就在武德四年1~2月,李世民打了生平最壮烈的北邙山之战(就是冲击敌阵身陷重围、飒露紫中箭牺牲的那一战),歼灭了王世充最后的野战精锐,吓退了黄河北岸的郑军,拿下了河阳、怀州,夺取了洛口,并通过洛口王君廓与早先游说荥阳的李世勣“东西夹击”的方式逼降了虎牢关,合拢了伊洛平原包围圈,彻底扭转了对河北方向的局势!
当3月春花盛开,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过来的时候,李世民和他的玄甲军已经在虎牢关上严阵以待了。
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一战而定。
历史的机遇,就是这一个月。
说实话,写上面那段的时候,我甚至想过“如果”李世民在1月退兵,那么他会不会像现在的其他失败者一样收获一批忠实的“洗地党”——强攻洛阳伤亡惨重,退兵是为了手下好;河北十万大军的不确定因素太大了,不保守万一被人一波带走就惨了;皇帝让我回去我能不回去吗?甚至可以是:关陇集团只是松散的政治联盟,先后背叛了西魏北周隋,唐朝根本经不起大败!
我知道,因为既定事实先入为主,无论我怎么说都会有人觉得荒谬——但看看上面这些理由,哪一条不是似曾相识?
能力一旦不同,优势劣势也会随之发生转换:代入能力弱的指挥官来想一想,唐军对洛阳的多路分兵包围就变成“劳师远征难以协调”了,而窦建德就从焦躁轻敌变成“携胜军之威一鼓作气”了——这种论调,是否也是相当地熟悉?
况且我还没说:不知后勤党们看到没有,图中东侧的绿色平原地区,河南河北江淮,“核心产粮板块”一片都不在唐朝手上。当然了唐朝可以有四川这个“血源地”,但蜀道之艰难不用我说都知道。
退回去“从长计议”,拖一个月,窦建德就来了,再拖一年,突厥就来了:窦建德是曾经亲自把萧皇后送到突厥去建立流亡政权的,不是没策划过联合突厥大举入侵,再加上还坐拥稳固的东都洛阳城、整个大运河漕运和肥沃的平原产粮区……
或许有人觉得我对窦建德和突厥太过瞧得起,但是,当主动权不在你自己手上的时候,你又凭什么要求外部环境不朝着最差的方向发展?
幸好,李世民从来不是这种把理由留给自己、把锅甩给别人的弱者——
“洛阳不克,师必不还” “若不速进,贼入虎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经营了大半年的战场形势,势成时至一举收拢,实现战略合围,不给对手机会,就是这么自信!
如此大心脏的一个人,不去做一个帝国朝阳期的领袖,简直没有道理。
-------------------------------------------------
另外就是其他答主提到的,虎牢关之战前,唐朝从太原起兵攻入关中,到拿下陇西占领豫西,也有李世民的功劳:围攻长安前收降关中平原西部,消灭横跨秦陇如芒在背的薛秦,拿下新安、宜阳获得对洛阳的主动权,李世民都是首功。
最后就是许多人喜欢讲的“政治”因素:李唐虽然打着尊隋的旗号进京,但是隋朝的王统并不只有长安,还有东都洛阳的皇泰主杨侗,以及逃到江都的真皇帝。后来王世充通过“禅让”获得了洛阳的政权,窦建德消灭宇文化及得到了江都兵变后逃难过来的宰相班子。李世民虎牢关一战,不仅消灭了两个割据势力,更重要的是收回了前朝的全部法统,这种意义是其他战役完全无法比拟的。
总之就是:不要把前人竭心尽力赢得的局面当成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在,都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
最后的最后的彩蛋:与开头那张“柏壁之战防御阶段示意图”对应的反攻阶段示意图,来感受一下什么叫做秦王破阵——
有哪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例? - 秋菊落英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00094/answer/636106155
李世民的存在,对于唐朝来说,在那个尚未开发出“战略性武器”的年代,就是最大的战略性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