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的军功是否被夸大?

回答
关于李世民军功是否被夸大,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的问题,并且相当复杂,无法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

一、 历史文献的记载与解读

我们了解李世民军事成就的主要来源是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以及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撰写的《晋书》(虽然是记录晋朝历史,但其中也可能包含一些唐朝前期的史料佐证或对比)。这些史书大多带有为帝王歌功颂德的性质,对帝王的功绩自然会加以突出和渲染。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史官倾向: 唐朝官方史书的编纂者,虽然在政治上可能与李世民存在某些距离,但其基本框架和史实采纳仍会受到当权者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史书的撰写时间距离李世民去世还有一定时间,当朝者出于巩固统治、塑造君王形象的需要,往往会选择性地强调或放大某些历史事件的功绩。例如,关于某些战役的规模、敌军的数量、李世民的个人勇武以及战役的关键性作用,都可能经过了修饰。
《隋书》及其他残存史料的对比: 要判断是否夸大,往往需要与其他时期的史料进行对比。例如,关于他早期参与的隋末农民起义的平定,以及与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的斗争,我们在《隋书》等其他史料中也能看到相关记载。这些记载虽然也可能带有一定的立场,但可以提供一个参照。
李世民自身的宣传: 李世民本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也非常善于利用宣传来巩固自己的形象。他在位期间,对许多历史事件的记录和传播都有主动的引导。例如,《贞观政要》中记录的许多对话和事件,虽然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才能,但也带有他自己对功业的诠释。

二、 李世民参与的关键战役与他扮演的角色

我们来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战役,分析他在其中的作用:

1. 秦王府的建立与崛起: 这是李世民军事生涯的起点。他组建了强大的秦王府军事集团,网罗了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一批勇猛善战的将领,以及房玄龄、杜如晦等善于谋略的文臣。这个幕僚团队的建立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为他日后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2. 平定北方割据势力:
击败刘武周和宋金刚: 这是李世民早期最艰苦卓绝的一场战役。刘武周占据河东,兵力强盛,且有宋金刚这样勇猛的将领。李世民在此战中屡次陷入困境,但最终通过出色的战术(如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奇袭等)和坚韧的意志,最终击败了刘武周,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巨大威胁。这一战役的重要性在于它奠定了唐朝在北方的统治基础,并且展示了李世民作为统帅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指挥能力。
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 王世充和窦建德是当时中原地区最强大的两支割据力量。李世民在两次战役中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虎牢关之战(与王世充): 李世民以少胜多,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击溃了王世充的主力。
擒杀窦建德: 在与窦建德的交锋中,李世民采用了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的策略,最终在虎牢关一举歼灭了窦建德的军队,并俘获了窦建德本人。这两场胜利的意义在于,它们彻底清除了中原地区最主要的障碍,为唐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3. 灭薛仁杲(李渊时期): 虽然这是李渊发起的统一战争的一部分,但李世民作为主要指挥者,在与薛举及其子薛仁杲的战争中,屡次以少胜多,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天赋。特别是在浅水原之战中,他以精妙的计谋击溃了薛仁杲的主力,稳定了关中局势。
4. 灭突厥: 这是李世民登基后的一个重要军事成就,也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一。
渭水之盟的背景: 在李渊时期,突厥颉利可汗曾多次侵扰唐朝边境,甚至兵临渭水,迫使李渊进行“渭水之盟”,割地赔款。这对唐朝的国威是一大打击。
李世民登基后的策略: 李世民即位后,吸取教训,并没有一味地屈服,而是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他一方面加强边防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战机。
漠北之战(或称为“长孙无忌远征突厥”)的准备和实施: 虽然直接指挥漠北远征的是长孙无忌等人,但这次军事行动是李世民亲自策划和部署的。这次远征的目标是彻底击溃突厥的残余势力,解除了唐朝北方边境长期面临的威胁。虽然史书可能将其描绘得极为辉煌,比如突厥頡利可汗被俘,唐军深入漠北等等,但需要理解到这是对突厥统治地位的毁灭性打击,确立了唐朝在北方草原的优势地位。然而,也要注意,突厥的势力并没有完全消失,之后还有反复。

三、 衡量“夸大”的标准与历史的复杂性

“夸大”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衡量标准是什么?

绝对战绩? 如果以现代战争的标准来看,古代战争的规模和技术都无法与之相比。李世民的战役虽然在当时看来规模宏大,但与后世的战争相比,可能显得“小儿科”。但这是时代局限,不能简单说成是“夸大”。
个人功劳占比? 历史上的胜利往往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果。史书在描述战役时,容易将功劳集中到最高指挥官身上,忽略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和士兵的贡献。李世民作为最高统帅,其战略决策和临场指挥确实至关重要,但他也依赖于其麾下将士的执行。
将领的作用: 例如,在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中,秦琼、尉迟恭等人的英勇作战是取得胜利的关键。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在漠北之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史书可能会更多地提及李世民的部署,而对具体执行者的描述相对简略。
政治宣传的需求? 正如前面提到的,作为开国皇帝,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他合法性和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支撑。他的军事成就被用来证明他是一个天命所归的明君,从而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因此,官方史书的记载必然会带有这种政治宣传的色彩,将他的功劳“放大”以服务于国家统治的需要,这是历史常态。
史料的缺失与选择性: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史料,都是经过历史筛选的。很多细节可能已经遗失,一些负面评价或不那么“光彩”的事件可能被刻意抹去或淡化。

四、 学术界的观点与辩证的看待

肯定者: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尽管史书有润色成分,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参与的战争大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战略战术上都有独到之处。他能够凭借有限的力量,在短时间内稳定并统一中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质疑者/修正者: 也有一些学者会指出,李世民早期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李渊建立唐朝和唐军整体优势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在他早期的战役中,他的对手往往是群龙无首、内斗严重的农民起义军或割据势力,其军事素质和组织能力并不强大。对于漠北之战,也有观点认为,突厥在经历了内乱后实力大损,唐朝的胜利并非完全是李世民个人战略的完全胜利,而是抓住了时机。

总结来说,李世民的军功是否有被夸大?

我认为,与其说他的军功被“夸大”,不如说 他的功劳被官方史书以及历史叙事进行了有意识的突出和塑造,以彰显其作为一位伟大开国君主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他确确实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他的战略眼光、战术运用、临场指挥能力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出色的。他能够有效组织军队,激励将士,并且善于抓住战机,以创新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历史记载存在润色和政治宣传的成分: 这是古代史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评价开国君主时。史书在描述战役的规模、敌我对比、个人作用等方面,难免会带有为帝王“增光添彩”的倾向。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功绩是虚假的,而是说其“光环”可能被进一步强化了。
需要辩证看待: 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去评价。他的许多胜利,是基于当时的技术、政治格局和对手的弱点而取得的。同时,他也并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战争中也经历过失败和挫折,只是这些记录在官方史书中可能被淡化了。

因此,我们应当肯定李世民的军事成就,但也要理解历史记载的复杂性,避免过度神化。他的军事才能为唐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关于“夸大”与否,更多的是一个程度和视角的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解读史料,以及我们对“真实”的史实还原到何种程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谢 @玛莉蓓尔 邀。

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虎牢关之战前,没看到柏壁之战前。

下面是武德二年刘武周南侵、李世民请战之前的山西局势图:

非专业美工,配色什么的大家多担待。

**此处重要提醒:不想看长篇大论的,建议可以从这儿直接跳到最尾,有惊喜!!!**

看看敌人距离当初李家渡河入关的龙门渡口多近了?距离“关中大门”蒲坂津/潼关多近了??李渊下诏“放弃河东,谨守关西”是激将法???换你不逃命我都要点赞了!(没别的意思,换我我也逃……另注:龙门因为“失而复得”,所以图中没画宋金刚攻陷龙门的过程。)

山西是唐朝的老根据地,经营多时根基深厚,太原强兵数万、食支十年,而刘武周一开始只有二万人的小本生意,就这还有五百骑兵是突厥爸爸赞助的——要论“大势”,怎么看都是唐朝不在话下,刘武周以卵击石吧?然而刘武周宋金刚攻克太原,拿下临汾,一路推进到运城隔着黄河向关中问好,只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唐朝的地盘呢?大势呢?

看看图中被画上蓝色叉叉的各种红色系唐朝援军——注意只是援军,当地州县兵败我是没画的——唐朝先后往山西派了四拨援军,前两批关中军全军覆没之后,后两批都是从河南的济源和陕州抽调(然后全军覆没)的了……


于是我们再把上面那张图往东南拉一拉,来看看与此同时洛阳那边的情况:刘武周入侵山西期间,河南的原瓦岗控制地区要么被王世充攻占要么投降王世充,因为图太小,没能完整画出窦建德是怎么从河北一路杀过来的——

对军事不熟悉的人,总是很难理解战场上“失势”意味着什么兵败如山倒,从失势到完蛋并不需要太长时间,李自成从西安打到北京也就是一年,当然你可以说刘武周和李闯一样根基不深坐不稳京城,但大明照样是死了回不来了啊。

然后,李世民出场了,河东齐唱破阵乐,虎牢一战擒二王,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拿下了上述图中所有的地盘。

社稷一戎衣,当如是。

=========字数和点赞数双双超预期,梳理了一下想要说的重点=========

受现代研究方法的影响,许多人喜欢总结历史规律,喜欢宏大叙事,这没有错;但是,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串联起来的。过分强调所谓的“大势”,将事件细节的动态发展过程全都归为历史必然,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历史虚无主义。就像赤壁、淝水的战术错误确实不能改变“黄河经济”时代北强南弱的总体格局,但却结结实实地改写了这两个王朝的命运。

站在后人的视角上,总是很容易把局势的动态变化想得太当然:回到“敌人站在龙门蒲津隔着黄河朝你招手”的那个节点来想一想,如果此时有人出来说,给我三万兵马,让我去五个月收复山西、一年问鼎中原——你会不会把这人当疯子给轰出去?

前几天刚看到一个类似问题下的回答我很赞同:所谓大功,是改变事情原有的走向。如果唐朝真的执行了“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的战略,上党和豫西尚在坚持的唐军会崩溃,王世充窦建德就能趁机抢地盘外加完成猥琐发育,那么等到唐朝自认为缓过来的时候,关外会面临怎样的一个对手就尚未可知了。

李世民的对手弱吗?那是李世民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个潜在的对手:突厥。

洛阳虎牢之战,发生在武德三年7月~四年5月,而就在武德三年11月,突厥的大可汗处罗死了。

有人说这是唐朝的国运,我不否认,但是,武德五年,突厥继任的颉利可汗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侵。

若不是李世民完美利用了外敌仅有的这一年“空窗期”,实现了战果最大化统一了北方,如果等到突厥缓过劲儿来,中原还是割据状态,突厥还可以上下其手,那么届时别说唐朝,整个中原地区会是个什么局面,只怕是根本无法想象。

之前还有人奇怪,为什么武德后期突厥年年大举入侵,之前不是一直走代言人路线谁给的钱多支持谁吗?

阿史那咄苾:我也很想问这个问题啊!能坐地竞标收保护费谁乐意亲自下场去撕啊?!妈蛋为什么我接管个内政的功夫你们那边一下子就铁板一块了呢??!

(写到这突然有种强烈的感觉,李世民简直就是颉利宿命的克星,估计颉利打这儿起就记恨上李世民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行为决策理论”认为: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影响,人们做出的决策都是相对满意的,并不存在基于完全信息计算出来的“完美决策”。这句话同样适合历史上那些军事家的行动思路——

复盘历史,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胜仗都有“战机”,大多都是“抓住机会顺下来”的,很少有绝对意义上的死磕,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所谓大功也不过如此嘛”的感觉;但是,对于身处其中不带上帝视角加buff的人来讲:你能确定这是机会吗?你能确定现在出手就是最佳时机吗?如果现在不出手,以后局势肯定会朝着更好而不是更差的情况发展吗?——随便几个问题都让人感觉CPU要烧。

能够抓住转瞬之间的战机、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制定出正确的战术、如走钢丝般一以贯之地A上去“趁敌病、要敌命”的,都是逆天改命的神人。等到敌人病好之后被一口反噬的例子比比皆是,互相犯错以至于大乱个几十数百年的亦是常态。

况且,就算占据大势、迟早统一,你能保证笑到最后的一定是你吗?三国确实是北方势力统一的,南北朝也确实是关陇势力统一的;然而等到统一的那天,北方已经不姓曹了,关陇也已经不姓宇文了。

在争取“动态博弈主动权”这件事上,从来没有嫌太快的道理。

能够实现“速统”,无论是对李唐王朝一家,还是对天下百姓,都是极大的幸事。

-------------------------------------------------

说到这里,经评论区提醒,补充一段“虎牢关之战”的具体分析,来看看这种“动态细节决定历史走势”是如何真实发生在每一场战役里的:

关于评论区说到的“窦建德是想‘趁你病,要你命’,李二才是逆天改命的那个”——题主是否知道:“洛阳虎牢之战”开始前,虎牢关并不是唐朝的,而是王世充的?甚至,虎牢关是李世民的“洛阳包围圈”计划中,最后一个拿下的关隘据点。

(之前没说到这点,是我把熟悉的事想当然了,不好意思……)

这张“洛阳之战示意图”还没有画完,不过用在这里刚合适——

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洛阳东北的虎牢关(图片中部)、以及黄河北岸的河阳(孟州市)、怀州(沁阳市)等大片开阔地带,都仍处于王世充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唐郑交战的前线对于河北方向来讲,仍是“门洞大开想来就来”的状态。

这是武德四年1月,东征开战半年,李世民拿下了洛阳城北面的青城宫,真正推进到了洛阳城下(由此也能看出,虽然都说李世民“坚壁不出”,但实际上大战小战还是不断发生的);

而武德四年2月,窦建德就在山东菏泽俘虏了孟海公,然后挥师上洛。

可以说,直到这个时点,窦建德“趁着唐郑交战之际先迅速消灭周边势力扩大地盘,等他俩打得差不多再去坐收渔利”的战略都是十分成功的,尤其是消灭孟海公只用了三个多月,还获得了大片的山东良田,绝对算得上是成果颇丰的闪电战。

相反,此时刚过完22岁生日的李世民正在经历他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洛阳城久攻不克,唐军士卒疲惫士气低落;“战略包围圈”尚未合拢,河北有个随时会来的大敌;多位心腹大将皆劝班师,手上还有一封皇帝命令他班师的密敕……

然而,就在武德四年1~2月,李世民打了生平最壮烈的北邙山之战(就是冲击敌阵身陷重围、飒露紫中箭牺牲的那一战),歼灭了王世充最后的野战精锐,吓退了黄河北岸的郑军,拿下了河阳、怀州,夺取了洛口,并通过洛口王君廓与早先游说荥阳的李世勣“东西夹击”的方式逼降了虎牢关,合拢了伊洛平原包围圈,彻底扭转了对河北方向的局势!

当3月春花盛开,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过来的时候,李世民和他的玄甲军已经在虎牢关上严阵以待了。

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一战而定。

历史的机遇,就是这一个月。


说实话,写上面那段的时候,我甚至想过“如果”李世民在1月退兵,那么他会不会像现在的其他失败者一样收获一批忠实的“洗地党”——强攻洛阳伤亡惨重,退兵是为了手下好;河北十万大军的不确定因素太大了,不保守万一被人一波带走就惨了;皇帝让我回去我能不回去吗?甚至可以是:关陇集团只是松散的政治联盟,先后背叛了西魏北周隋,唐朝根本经不起大败!

我知道,因为既定事实先入为主,无论我怎么说都会有人觉得荒谬——但看看上面这些理由,哪一条不是似曾相识?

能力一旦不同,优势劣势也会随之发生转换:代入能力弱的指挥官来想一想,唐军对洛阳的多路分兵包围就变成“劳师远征难以协调”了,而窦建德就从焦躁轻敌变成“携胜军之威一鼓作气”了——这种论调,是否也是相当地熟悉?

况且我还没说:不知后勤党们看到没有,图中东侧的绿色平原地区,河南河北江淮,“核心产粮板块”一片都不在唐朝手上。当然了唐朝可以有四川这个“血源地”,但蜀道之艰难不用我说都知道。

退回去“从长计议”,拖一个月,窦建德就来了,再拖一年,突厥就来了:窦建德是曾经亲自把萧皇后送到突厥去建立流亡政权的,不是没策划过联合突厥大举入侵,再加上还坐拥稳固的东都洛阳城、整个大运河漕运和肥沃的平原产粮区……

或许有人觉得我对窦建德和突厥太过瞧得起,但是,当主动权不在你自己手上的时候,你又凭什么要求外部环境不朝着最差的方向发展?

幸好,李世民从来不是这种把理由留给自己、把锅甩给别人的弱者——

“洛阳不克,师必不还” “若不速进,贼入虎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经营了大半年的战场形势,势成时至一举收拢,实现战略合围,不给对手机会,就是这么自信!

如此大心脏的一个人,不去做一个帝国朝阳期的领袖,简直没有道理。

-------------------------------------------------

另外就是其他答主提到的,虎牢关之战前,唐朝从太原起兵攻入关中,到拿下陇西占领豫西,也有李世民的功劳:围攻长安前收降关中平原西部,消灭横跨秦陇如芒在背的薛秦,拿下新安、宜阳获得对洛阳的主动权,李世民都是首功。

最后就是许多人喜欢讲的“政治”因素:李唐虽然打着尊隋的旗号进京,但是隋朝的王统并不只有长安,还有东都洛阳的皇泰主杨侗,以及逃到江都的真皇帝。后来王世充通过“禅让”获得了洛阳的政权,窦建德消灭宇文化及得到了江都兵变后逃难过来的宰相班子。李世民虎牢关一战,不仅消灭了两个割据势力,更重要的是收回了前朝的全部法统,这种意义是其他战役完全无法比拟的。


总之就是:不要把前人竭心尽力赢得的局面当成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在,都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


最后的最后的彩蛋:与开头那张“柏壁之战防御阶段示意图”对应的反攻阶段示意图,来感受一下什么叫做秦王破阵——

有哪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例? - 秋菊落英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780

李世民的存在,对于唐朝来说,在那个尚未开发出“战略性武器”的年代,就是最大的战略性武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李世民军功是否被夸大,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的问题,并且相当复杂,无法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一、 历史文献的记载与解读我们了解李世民军事成就的主要来源是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以及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撰写的《晋书》(虽然是记录晋朝历史.............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依然能延续近两百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明朝的将领视为“人均李牧”,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超于此。明朝的韧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将领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被严重低估”,不如说是他们的能力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得到了不同的发挥。.............
  • 回答
    关于《空天猎》这部电影的专业性,其实坊间讨论挺多的,尤其是作为李晨跨界导演的首部军事题材作品,大家自然会带着更高的审视目光。要评价它是否“专业”,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军事元素的还原度上说,我觉得《空天猎》下了不少功夫。毕竟是中国第一部以空军为题材、聚焦空中作战的电影,它在展示现代空战的场景上,.............
  • 回答
    李世民军功卓著,这是历史公认的事实。他参与了隋末唐初一系列关键战役,并在其中屡立奇功,最终帮助李渊建立了唐朝。但若说他“抢属下的军功得来的”,这个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未免太小看了他本人。要说李世民的军功,得从他起兵之初说起。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的将领,跟着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当时李渊虽然是晋阳的留.............
  • 回答
    李克用麾下的沙陀骑兵,论及勇猛善战,在五代时期绝对是赫赫有名的精锐之师。他们是李克用崛起的基石,也是他横扫北方的重要力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支令人生畏的铁骑,在与朱温的宣武军交锋时,却屡屡陷入劣势,胜少败多。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战场运气,而是深层级的战略、战术以及双方治军理念的较量。首先,我.............
  • 回答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用“变态”来形容绝不为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和战略家,更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感召力的领袖,能够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他军事能力的“变态”之处:一、 横扫六合,战功赫赫,未尝一败的辉煌战绩:这是李世民军事能力最直接、最震撼的体现。在他参与的历次.............
  • 回答
    铁木真(成吉思汗)与李世民都是古代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们都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争成就载入史册。要比较他们谁的军事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并考虑到他们所处的时代、面对的对手以及战争的性质。一、 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军事能力分析:铁木真一生以统一蒙古各部,征服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而闻名,.............
  • 回答
    提起李世民,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他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形象。然而,抛开帝王的光环,仅从军事角度审视,李世民的才能同样令人惊叹,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位将军事才能完美融入政治抱负的战略家。要评价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我们不能仅仅看他打赢了多少场战役,更要深入分析他在这其中展现出.............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李世民谁的军事能力更强,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着迷但又难以给出绝对答案的问题。他们都身处乱世,都在军事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我尽量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希望能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军事风采。一、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 诸葛.............
  • 回答
    要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谁在军队里支持者更多,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太原起兵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李唐政权早期军事实力的构成,还有两位秦王各自的笼络手段和个人魅力。先看看李建成这边:李建成作为太子,他的“正统性”是天然的优势。在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储君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朝中大臣.............
  • 回答
    正统十四年,岁在甲子。当土木堡的黄沙还在翻滚,当明朝的精锐部队正陷入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时,一场比战局本身更加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没人知道具体是如何发生的,或许是某个被遗忘的神龛,或许是天地间某种难以言喻的契机,总之,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竟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附在了那位年轻的皇帝朱祁镇的身上。一、惊.............
  • 回答
    关于李云龙的军衔是否评低了,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亮剑》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中,李云龙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粗犷的作风和屡次奇袭的战绩,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战神”形象。然而,到了现实的军衔体系中,他所获得的职务和晋升似乎总让人觉得,以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和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似乎“应该”更.............
  • 回答
    李如松在明朝后期,绝对称得上是中上乃至顶尖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生涯虽然不算漫长,但其所展现出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已然凋敝的明朝武将中,无疑是一抹亮色,甚至可以说是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要详细评估李如松的军事能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实战经验的丰富与早期成长:李如松并非天生的统.............
  • 回答
    关于李如松的军事才能是否受到徐渭的影响,以及戚继光是否指导过李如松兵法,这在史学界并没有确凿的定论,也缺少直接的文献记载来支持。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当时军事思想的流传方式来推测和探讨。李如松其人:一位名将的崛起李如松(1547年—1598年),字懋德,号松岗,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杰出.............
  • 回答
    谈及李牧与白起谁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却又难以给出绝对定论的话题。两位都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名将,其指挥艺术和战略眼光都堪称顶尖,但他们的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面对的对手都有所不同,因此很难简单地用“谁比谁更强”来概括。白起:杀神降临,战无不胜的屠戮者提起白起,人们脑海中最先浮.............
  • 回答
    李绩和苏定方都是唐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在各自的战场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大唐的疆域拓展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要判断谁的军事能力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他们的指挥才能、战术思想、战略眼光、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他们在重大战役中的表现。一、 李绩(又名李世勣,字懋功)李绩是唐朝早期一位.............
  • 回答
    《亮剑》中,孔捷在改编后的剧情里,的确发生过一次未能全歼美军一个营的战例,那是在攻打一座被美军占领的据点时。虽然最后是守住了阵地,但未能达成歼灭敌军的任务,让孔捷感到非常懊恼。那么,如果换成李云龙来指挥,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从李云龙的性格、战术风格、以及他一贯的做法来详细分析一下:1. 绝不轻易放弃.............
  • 回答
    《亮剑》这部剧,最让人拍案叫绝、又津津乐道的就是李云龙的“李家坡”和“平安县城”这两次经典战役。但要说起让人印象最深刻、最能体现这几位主角个性与胆识的,还得是那场在酒楼里的“单刀赴会”。那场戏,发生在李云龙和楚云飞两人在酒楼碰面的前一天,可以说是为他们的首次正式会面,埋下了极其精彩的伏笔,也让我们看.............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在生命垂危之际,关于国家大政和继承人李治的辅佐,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将兵权的核心,尤其是可以左右局势的军事实权,并未完全托付给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而是将深受信任且军功卓著的李勣推到了军方枢纽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绝非一时冲动。首先,我们得认.............
  •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