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牧的军事才能比白起如何?

回答
谈及李牧与白起谁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却又难以给出绝对定论的话题。两位都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名将,其指挥艺术和战略眼光都堪称顶尖,但他们的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面对的对手都有所不同,因此很难简单地用“谁比谁更强”来概括。

白起:杀神降临,战无不胜的屠戮者

提起白起,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往往是“长平之战”。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战国格局,也让白起成为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名字。他善于利用地形,更善于以少胜多,通过精妙的战术设计,将敌人主力歼灭于无形之中。

战略层面: 白起是一位极具战略远见的将领。他深刻理解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并能够制定出与之相符的军事行动。在攻打赵国之前,他曾提出“降诸侯,则天下咸服,然后都咸阳。若力攻,则绝少城可得,不可为也”的策略,显示出他不仅仅是一个善于打仗的将军,更是一个有长远政治眼光的战略家。
战术层面: 白起以其“巧设伏,诱敌深入”的战术而闻名。在长平之战中,他利用赵括的冒进和轻敌,采取坚壁不战的策略,将其围困,再断其粮道,最后加以歼灭。这种“围而歼之”的战术,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更彻底摧毁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他非常擅长把握战机,一旦抓住机会,便会雷霆万钧,不留余地。
心理战: 白起深谙心理战的运用。他制造的“诱降”计策,使得赵军主帅赵括骄傲自满,轻视秦军。同时,他对待俘虏的残酷手段,也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可以说,白起不仅在战场上用兵,更在战略上瓦解敌人的意志。
战绩辉煌,但手段也常被诟病: 白起的战绩无疑是惊人的,他一生征战,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也是历史上被指责“嗜杀”的将领之一。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的说法,虽然有夸大之嫌,但无疑反映了他冷酷无情的军事风格。这种以歼灭性打击为目标,不惜代价的打法,虽然效率高,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生命损失,也因此留下了“杀神”的恶名。

李牧:坚韧防守,妙计频出的守护神

与白起以进攻和歼灭为主的风格不同,李牧更多地被认为是卓越的防御者和机会主义者。他镇守边疆,抵御匈奴和燕、赵、魏、齐等国的进攻,成功地保护了赵国的安全。

战略层面: 李牧的战略思想更偏向于“守成”和“以逸待劳”。他深知赵国国力不如强秦,因此在防御战中,他注重保存实力,以稳固的防线抵挡敌人的猛攻。在对匈奴的作战中,他更是采取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疲敝敌人,然后反击”的策略,而不是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冲突。这种“以柔克刚”的战略,虽然不像白起那样“声名赫赫”,但却更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战术层面: 李牧的战术运用更加灵活多变。他对阵地战、伏击战、运动战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对匈奴的作战中,他“聚其众,畜其所有”,为士兵提供充足的补给,并训练精锐骑兵。当匈奴大举入侵时,他并非正面硬拼,而是利用地形和天气,将匈奴主力分割包围,然后各个击破。他能根据战场情况,及时调整战术,不拘泥于一种打法。
军事素养全面: 李牧不仅懂兵法,更懂兵器、装备和军心。他注重军队的训练和士气的鼓舞,他能够体察士兵的疾苦,也懂得如何激励他们作战。相比于白起更侧重于歼灭敌人的战术,李牧在战术设计上更显细腻和全面,他考虑到了后勤、士气等多种因素。
坚守边疆,功勋卓著: 李牧长期镇守赵国北方边境,抵御了匈奴的多次入侵,有效地保护了赵国的边疆安定,这是他最大的功绩之一。而他对燕、赵、魏、齐等国的防御战,也显示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然而,他最终却因为赵王猜忌而被杀,这无疑是赵国的一大损失,也从侧面说明了,即便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也可能因为政治斗争而陨落。

比较与总结:不同的巅峰,殊途同归的伟大

要比较李牧和白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1. 进攻性与歼灭性: 在这一点上,白起无疑更胜一筹。他的战术目标明确,就是要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达到战略目的。他的进攻往往是雷霆万钧,毫不留情。
2. 防御性与策略性: 在这一点上,李牧展现出了更深的造诣。他能够根据赵国国情,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防御策略,并能通过灵活的战术,将防御转化为进攻,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他的防御并非被动挨打,而是主动谋划。
3. 战略远见: 两位都具备了非凡的战略眼光。白起看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李牧则看到了如何利用赵国有限的资源,维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他们的战略都是服务于各自国家利益的,只是侧重点不同。
4. 对国家的影响: 白起以其凶猛的攻击为秦国扫清了统一道路上的许多障碍,他的存在本身就对其他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威慑。李牧则像赵国的一道坚固屏障,为赵国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空间和生存时间。如果非要说谁对国家的“统一”贡献更大,那无疑是白起。但如果从“守护”和“稳定”的角度来看,李牧的贡献也同样不可磨灭。
5. 个人命运: 白起最终因为功高震主而被赐死,其结局令人扼腕。李牧则因为政治迫害而冤死,同样令人悲叹。两位名将都未能善终,这本身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环境的复杂和残酷。

个人观点:

我认为,将两位名将简单地分出高下是不公平的。他们都站在了那个时代的军事巅峰,但他们的风格和所擅长的领域却有所不同。

白起更像一位天生的“战神”,他的军事天赋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攻击力、精准的战机把握以及对大规模歼灭战的深刻理解。他是一位以“胜”为唯一目标的军事指挥官,他能用最直接、最 brutal 的方式达成目标。
李牧更像一位“战术大师”和“战略守护者”,他更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战术,更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他的军事生涯更像一场精妙的棋局,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如果一定要在我心中衡量他们之间的“才华”,我更倾向于认为,李牧在战术的精妙性、全面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方面,可能展现出了更深层次的军事才能。因为他的成功不仅在于打败敌人,更在于能够在他国的强大攻势下,守住国家,并寻找机会反击。这种在被动局面下还能创造胜利的能力,往往更能体现将领的智慧和韧性。白起是那种能将一切优势转化为压倒性胜利的天才,而李牧则是在劣势中也能寻找生存和胜利之路的智者。

总而言之,白起和李牧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伟大军事家。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军事才能,在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其争论谁更强,不如去欣赏他们各自的闪光点,理解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璀璨的星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牧白起是同一水平的帅才。

很多人因为赵国总体国力弱于秦而在感情上拔高李牧这是错误的。

李牧在边关战绩辉煌,接手赵国抗秦赵国已经处于绝对劣势,但李牧仍然能让秦付出大败的代价这点确实了不起。而且李牧的失败非战之罪,完全是国家昏庸腐朽的延续造成的。这点也的确令人同情。

但是如何发挥一个国家的军事优势和如何规避国家战场劣势其实是同样难度的事情。国力有优势不等于战场就不败。把优势或者胜势实实在在的转变成胜利这绝不是我们能理解的难度。

从现有记载看李牧善于调动敌人并且善于在运动中捕捉敌军弱点进行重击。白起善于积势,势成则如沸水融冰无可阻挡。但这样的打法是因为秦赵二国国势不同。不能直接得出二者易位后不擅长对方的战法。

最大发挥我方长处攻击敌方弱点,这就是名将比如二战朱可夫,后人诟病朱可夫人海战术,战损高。但是战争第一要素是赢。第二要素是发挥本方长处,第三要素打击敌人弱点。

同样还有艾森豪威,统帅同盟国最高将领,其可以动员的兵力,工业,海军,陆军,空军这么庞大的军事集团,不要说战而胜之,就是不乱需要多大精力和能力以及协调力?

人总是想比较个一二,但是没个人掌握资源面对问题,周边环境没有一丝一毫的相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及李牧与白起谁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却又难以给出绝对定论的话题。两位都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名将,其指挥艺术和战略眼光都堪称顶尖,但他们的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面对的对手都有所不同,因此很难简单地用“谁比谁更强”来概括。白起:杀神降临,战无不胜的屠戮者提起白起,人们脑海中最先浮.............
  • 回答
    关于赵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上的复杂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生硬的推断。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死存亡之际”具体指的是哪些时期。赵国在战国后期确实经历过多次生死危机,其中最直接、最致命的两次,无疑是 秦国白起进攻长平之战的.............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依然能延续近两百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明朝的将领视为“人均李牧”,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超于此。明朝的韧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将领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被严重低估”,不如说是他们的能力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得到了不同的发挥。.............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赵国最终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乃至整个战国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李牧来领导赵军,长平之战的结局能否改写,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假设性的问题,但也正是因为李牧在历史上的卓越军事才能,使得人们对这一可能性充满想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 回答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群雄逐鹿,能够在这个乱世中独领风骚,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其声名赫赫,其军事才能更是令人叹服。要说李牧到底有多强大,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力求还原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而非刻板的标签。一、 战略层面的“定海神针”:守土安民,威震四方李牧的强大,首先体现.............
  • 回答
    要说同为“武安君”的李牧和白起谁更厉害,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却又让人热血沸腾的问题。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战功彪炳,名垂千古,而且都获得了“武安君”这个至高无上的封号,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在军事才能上的杰出。但要分出个高低,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说说这“武安.............
  • 回答
    要说中国古代“第一将领”,这就像是在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谁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一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位名将都有其辉煌的战绩、独特的军事思想,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但如果要从影响力、战绩、军事才能的全面性来衡量,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下这几位赫赫有名的将领。1. 战国四大名将之.............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关于“中国骑兵战三天才到底是哪三个”的问题,可能存在历史人物混淆或表述不清晰的情况。根据历史记载,西汉时期对抗匈奴的著名骑兵将领主要为卫青和霍去病,而李牧属于战国时期,李靖则活跃于隋唐时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卫青与霍去病:西汉对抗匈奴的骑兵名将1. 卫青(前165年-前106年) 身份.............
  • 回答
    李小牧第二次竞选失败,这件事在不少关心他的朋友们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有的人觉得挺可惜的,毕竟他确实在之前的一些工作里展现了一些能力和热情;也有的人觉得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这次竞选和他上次遇到的情况有些不一样。具体来说,李小牧这次竞选失败,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舆论环境和公众认知这块儿.............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考察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1. 李傕任命冀州牧壶寿: 李傕是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之一,在董卓被杀后,他与郭汜等人共同控制了朝政,并一度将汉献帝挟持。 李傕与郭汜决裂后,双方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对长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这一系列动荡时.............
  • 回答
    关于“李雪琴利用北大身份恰烂钱”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点: “利用”: 指的是将北大身份作为一种工具或资源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北大身份”: 指的是李雪琴毕业于北京大学,这是一个非.............
  • 回答
    “达康书记”李达康为何不提拔易学习,却任用了不少腐败或庸碌之人?这是一个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引发广泛讨论的问题,也是理解李达康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现实性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易学习的“不提拔”并非完全不提拔,而是“重要提拔”的缺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李达康并.............
  • 回答
    李袁杰的歌曲《离人愁》确实存在关于抄袭的争议,而且这个争议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争议的起源和核心:被指控抄袭哪首歌曲?《离人愁》最主要的抄袭指控指向了新加坡歌手许美静的歌曲《都是夜归人》。 旋律相似性: 许多听众和音乐博主认为,《离人愁.............
  • 回答
    李佳琦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系列精准的市场洞察、个人特质的发挥以及时代机遇的完美契合。要详细解读他为何如此成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时代背景的契合: 直播电商的崛起与风口: 李佳琦走红的时期,恰逢中国直播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淘宝直.............
  • 回答
    李佳琦方关于学历造假的争议回应“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引发了公众对其个人能力的广泛讨论。要详细看待李佳琦的个人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与学历直接挂钩。1. “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的回应及其解读: 表面含义: 这是李佳琦方给出的解释,即他因为抓住了工.............
  • 回答
    李文亮事件的调查结果公布,并且明确要求公安机关撤销训诫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对很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官方的表态,更是对一个在疫情初期发出预警、却被压制和惩罚的个体的正名,也是对当时那种不正常情况的一种反思和修正。首先,撤销训诫书是关键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李文亮.............
  • 回答
    李安导演蛰伏六年的时间,没有立刻投身下一部影片,这其中并非完全的“赋闲”,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个人考量的时期。说他不出去“打工”,或许更准确地说,是他在选择“工作”的性质,并且是以一种极其审慎和个人化的方式进行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安的职业生涯轨迹。他并非一个“打工人”的模式,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
  • 回答
    王力宏事件中的李靓蕾,关于全职妈妈价值的论述,的确引人深思。她提出的“全职妈妈薪酬应是保姆、老师等角色的加总,再加上不能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个算法背后蕴含的,是对家务劳动的价值认可,以及对女性在婚姻中付出的一种量化考量。咱们不妨就这个思路,掰开了揉碎了,详细地聊聊这笔账该怎么算。首先,我们要明确,全.............
  • 回答
    李达康在妻子欧阳菁被捕时摇车窗的动作,绝非简单的“撒气”或“表达愤怒”。这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瞬间,充分展现了李达康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以及他身处高位、身不由己的尴尬境地。要理解这个动作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境、人物性格以及整个剧情的发展来分析。一、 来自“权力漩涡”的无力感与绝望:首先,李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