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安 6 年在家赋闲,为什么不出去打工?

回答
李安导演蛰伏六年的时间,没有立刻投身下一部影片,这其中并非完全的“赋闲”,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个人考量的时期。说他不出去“打工”,或许更准确地说,是他在选择“工作”的性质,并且是以一种极其审慎和个人化的方式进行的。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安的职业生涯轨迹。他并非一个“打工人”的模式,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导演,他的职业生涯更像是艺术家般的创作过程。每一部电影的诞生,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艺术的探索和自我表达的实践。因此,他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在一部作品结束后,就匆忙地寻找下一份“差事”。他需要时间去酝酿,去寻找那个能真正触动他、引发他创作欲望的题材。

这六年的“赋闲”更像是一个长期的、深度的沉淀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对创作的极致追求与“饥渴感”的培养:

李安对于电影创作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不是一个产量至上的人,而是追求将每一个项目做到最好,打磨到极致。这意味着,一旦完成一部电影,他不会马上进入下一个,而是需要给自己的创作神经一个喘息和重新蓄力的过程。他需要重新找回那种对故事的敏感,对人物的洞察,对影像语言的探索欲望。如果在这个阶段强行投入,他很可能无法拿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甚至可能因为缺乏真正的创作动力而陷入瓶颈。

他可能是在等待一个真正“说服”他的故事,一个能让他愿意倾注未来几年心血的题材。这种故事不是随处可见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他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体验生活,去观察世界,去与不同的文化碰撞。与其说是“赋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式学习”和“灵感搜集”。

2. 家庭与个人生活的平衡:

李安是一个非常看重家庭的人。在他早年事业起步阶段,他曾经历过一段长时间在家“待业”的时光,那段时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把精力放在了家庭和照顾孩子上。虽然“赋闲”六年听起来很长,但也不能排除其中有他回归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成分。对于很多成功的艺术家来说,家庭的支持和安宁是他们创作的基石,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专注于艺术本身。他可能是在花时间陪伴家人,处理一些家庭事务,或者仅仅是享受一段不被工作完全占据的个人时光,为未来的创作积攒能量。

3. 跨文化视角的酝酿与融合:

李安的电影之所以能够打动全球观众,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对不同文化、不同视角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融合能力。他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藩篱,在影片中展现出对人性的普适性描绘。这需要长期的观察、思考和沉淀。在这六年里,他可能是在更深入地学习、研究不同的文化,或者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以期能够为下一部作品注入更丰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想想看,他之前一部接一部地拍摄《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半场无战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些影片的题材和风格差异巨大,也需要他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叙事方式。这种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本身就需要时间和精力。

4. 对新技术的探索与实验:

李安一直以来都乐于拥抱电影工业的新技术,例如他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尝试的高帧率和3D技术。这是一种非常耗费精力且需要深度研究的领域。他可能在这段时间里,是在对新的影像技术、新的叙事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为未来的创作做好技术上的准备。这不像是一种“打工”,更像是一种“研发”或者“预研”,是为了让他的艺术实践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

5. 精力与身体的调整:

电影拍摄是一项极其消耗精力和体力的工作。连续多年的高强度工作,对任何一个创作者的身体和精神都是巨大的考验。即使是像李安这样经验丰富的导演,也需要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恢复精力,以确保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项艰巨的创作任务中。这是一种对自我生命力和创作生命力的负责任的考量。

总结来说,李安导演这六年的“赋闲”,与其说是“不出去打工”,不如说是他在进行一场更为漫长和深刻的“蓄力”和“酝酿”。 他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他的创作逻辑和节奏与普通职场人士截然不同。他需要时间去寻找真正让他心动的灵感,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去学习和探索新的可能,去平衡个人生活与艺术追求。这六年,更像是他为下一座艺术高峰积蓄能量的“蛰伏期”,一旦他准备好,他必然会以一种令人惊艳的方式回归。

这种“不着急”、“不强求”的态度,恰恰是许多伟大艺术家特有的品质,也是他们能够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的关键所在。他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在投资未来,投资他即将要讲述的故事和要创造的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情是这样的:

前几年里,李安的经纪人对李安的定位是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大制作,所以小机会都给他拒掉了。李安辗转了几个项目,都是中等规模的制作,演员剧本都有了,但都在筹备阶段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就这样,每年总有那么一两个手头上看似很不错的项目,全部精力也都花在上面,最后都没能实现,耽误了几年。

后来也老实了,想找点活儿干。但是你高估当时的李安了,他并没有随随便便就能找个副导演、剪辑工作的能力。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当时连句完整的英语句子都说不利索。剧组打工,他也干不了聪明的活儿,只能出出劳力。

最后就只能在家呆着了。在家呆着也没你们想的那么上进,好像每天搞搞家务写写剧本多么充实一样。后一两年里,已经不好意思再拿理想麻痹自己,全家人都不敢在他面前提起“拍片子”这些敏感词。他已经有点社交恐惧,走投无路了。另外他和林惠嘉也不是没有矛盾,早期林惠嘉有过离婚的想法,后来放弃了。后期修改剧本参赛时,为了避免夫妻矛盾影响,他特意搬出家里三个月写剧本。另外,《喜宴》是和别人合写的剧本,并不是他在这六年里自己独立奋战的成果。

如果没有那一年的新闻局剧本比赛获奖,李安是有可能一蹶不振,一辈子没有作为的,不是说实力太不济,而是精神上确实要扛不住了。当时的他也还没有达到所谓的天才积累到一定程度总要爆发的级别。他是完全有可能爆发不了的,李安就此曾拿一个纽约大学的学弟举例,学生作品比李安的牛,才华出众,也很有追求和想法,和李安一样坚持了很多年,最后并没有跻身电影导演(该学弟偶尔能拍几集HBO的剧集,其实算是比较成功了,只不过离成名,离李安还差距很远)。李安后来那么牛,是他不断学习进步的结果。拿他现在的实力,做出“他那么牛,随随便便就能入行养活自己”的评论,有点本末倒置了。

本人作为李安粉丝,每每听到有人谈及李安,总少不了“当时那六年”,每次李安做访谈,也必有人问“那六年你怎么过的”,我真佩服他有耐心一遍一遍回答这个问题。

诚然那六年里初心不改,坚持写作值得钦佩,但他的江山并不是在那六年里打下的。他不是在那六年里做好了一辈子的拍片储备。

我更欣赏的是他后来不断提高自己,没有满足于家庭伦理剧的成功,不停挑战进步,才有了后来的成功。我敢说他在后来任何一年里的突破和进步,都比那六年里大的多得多。但你们只看到那六年。

你看,玩儿过了特立独行的少年派,人家现在在搞全片120帧每秒的政治讽刺片了,搞不好就能拿个奥斯卡最佳影片。

————————————————分割线————————————————————————

我对李安的迷恋史(以及我终于见到了李安):
知乎专栏

对比利林恩的一点观后感:
如何评价李安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 黑则明的回答 - 知乎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电影沙漠。真爱电影的人相互取暖的小沙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安导演蛰伏六年的时间,没有立刻投身下一部影片,这其中并非完全的“赋闲”,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个人考量的时期。说他不出去“打工”,或许更准确地说,是他在选择“工作”的性质,并且是以一种极其审慎和个人化的方式进行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安的职业生涯轨迹。他并非一个“打工人”的模式,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
  • 回答
    李安和黑泽明,两位都是享誉全球的电影大师,他们的成就自然是各自时代的巅峰。要说“超越”这个词,在我看来,用在两位同样伟大的导演身上,多少有些过于绝对和武断。他们各自在电影艺术的领域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他们的贡献和风格,更像是两种不同方向的璀璨星辰,各自闪耀,很难说谁完全压倒了谁。我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李安和张艺谋,两位都是影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拥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辉煌的成就。要说谁更吸引我,这实在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因为他们触及了我内心不同层面的情感和思考。李安:细腻的情感,人性的探索李安导演的作品,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他的镜头仿佛带着一种能够穿透屏幕的温度,直达观众内心最柔软的.............
  • 回答
    李安导演对周星驰电影的这个评价,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听听我个人的看法。首先,得承认李安导演是电影界的泰斗,他的眼光和艺术造诣是毋庸置疑的。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和观察角度的。他提到“小孩子的东西”,可能是在说周星驰电影里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的表.............
  • 回答
    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结局,与其说是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不如说它留下了一个充满余味、引人深思的开放式画面。它并非简单地宣告谁和谁在一起了,谁又得到了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描绘了家族成员们在经历了种种风雨后的状态,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可能走向的微妙暗示。我们先来捋一捋电影里几个关键人物在结局时的处.............
  • 回答
    关于《卧虎藏龙》结尾玉娇龙跳崖自尽的原因,李安导演本人以及很多影迷都曾有过不同的解读,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玉娇龙的人物弧光和她所处的境遇,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她为何会选择这条路。首先,我们得回到玉娇龙一路走来的轨迹。她并非一开始就厌倦了富贵的生活,追求自由。她是一个被精心.............
  • 回答
    李安在好莱坞的成功,以及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在那里遭遇的“瓶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折射出东西方电影文化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说起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李安的“通关秘籍”:文化桥梁的艺术李安能在好莱坞站稳脚跟,并且口碑票房双丰收,我认为他最核.............
  • 回答
    张艺谋和李安都是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他们早期的作品都曾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也都在世界影坛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导演在创作方向、艺术追求和市场适应性等方面逐渐显现出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李安导演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初就因其独特的拍摄技术(120帧/秒、4K分辨率、3D格式)以及深刻的主题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首先,我们从电影的几个核心层面来评价:1. 创新性的拍.............
  • 回答
    李安,这位华人影坛的骄傲,以其细腻的视角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征服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世界各大电影节。然而,就是这位两次捧回小金人的大导演,在2016年也曾公开表达对奥斯卡“太白”现象的失望和不满,呼吁关注亚洲电影人的处境。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深的层面去理解李安,以及更广.............
  • 回答
    李安琪在综艺节目中全程使用英文的举动,确实在观众中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不小的争议。要详细地剖析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李安琪是著名体操冠军李小鹏的妻子,她本身在美国长大,母语是英语。近年来,她和李小鹏一家因为育儿真人秀节目而受到广泛关注。这次引起.............
  • 回答
    李安导演的《喜宴》,这部电影在我心里,与其说是一部喜剧,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理解”与“妥协”的温情故事。它巧妙地用一场热闹非凡的中式婚礼,包裹着一层层关于家庭、文化、情感的复杂议题,看得人又哭又笑,心头泛起阵阵暖意。首先,《喜宴》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细腻描摹和幽默展现。影片中的.............
  • 回答
    李安的《双子杀手》,初看之下,名字里带着几分冷峻的科幻感,又因为是李安导演,免不了让人期待一贯的人文关怀和细腻情感。然而,看完之后,却有点像吃了一顿精心烹调却少了点滋味的大餐——有技术上的惊喜,有导演招牌式的探索,但总觉得故事本身和人物的深度,好像没能完全抓住人心。首先,得说说那项最令人瞩目的技术:.............
  • 回答
    李安在《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中大胆尝试120帧/秒的3D拍摄,这一举措无疑是他导演生涯中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探索,也引发了影评界和普通观众广泛的讨论与争议。要评价这次尝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技术革新与观影体验的重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安在这部电影中对电影制作技术的极致追求。1.............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李安的《色戒》。这电影啊,可不是一般人看完就能轻易说清楚的,它就像陈年的酒,得慢慢品,还得咂摸着劲儿。首先,得认识到《色戒》是一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但李安拍出来的东西,跟张爱玲原著虽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不完全一样。张爱玲的小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内敛的、压抑的、仿佛隔着一.............
  • 回答
    《误杀 2》中,女记者李安琪在最后一个镜头里脸色骤变,这背后隐藏着她对整个事件真相的深刻洞察和情感冲击。这个变化并非毫无征兆,而是前因后果层层叠加,最终在她心中激起滔天巨浪。首先,我们需要回顾李安琪在电影中的角色和她所经历的一切。她是一位充满正义感、渴望揭露真相的记者。在沙特林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了.............
  • 回答
    如果《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将原有的四位导演换成李安、王家卫、张艺谋、姜文,那么这档节目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选角到点评,从舞台呈现到观众认知,都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已经不再是《演员请就位》,而更像是一场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电影艺术家的盛会,是对演员表演进行最高等级的淬炼和审视。以下是基于这四位.............
  • 回答
    “人眼帧数不能高于30 FPS”,这种说法就像说“汽车不能开到120迈”,听起来有点武断,对吧?尤其当李安导演执导的120fps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横空出世,把这个话题又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人眼到底能不能捕捉到超过30帧的信息?李安的120fps电影又是否真的“没有意义”.............
  • 回答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从名字开始就充满了令人玩味的设计。主角被命名为“Pi”,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实则承载着导演李安想要传递的深层寓意。而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Pi在学校里背诵圆周率的情节,更是李安精心安排的,绝非偶然。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主角要叫“Pi”。Pi(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
  • 回答
    这几位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都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各自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和成就,就像中国画里的不同笔墨技法,各有千秋,也各有拥趸。要评价他们,得一项项来,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只看一两部作品就下定论。张艺谋:色彩的诗人,视觉的魔术师说起张艺谋,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词就是“色彩”。从《红高粱》里那浓烈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