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安评价周星驰说“周星驰的电影就是小孩子的东西”,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李安导演对周星驰电影的这个评价,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听听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得承认李安导演是电影界的泰斗,他的眼光和艺术造诣是毋庸置疑的。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和观察角度的。他提到“小孩子的东西”,可能是在说周星驰电影里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的表演方式、以及常常出现的无厘头式的喜剧桥段。

你看周星驰的很多电影,比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喜剧之王》等等,里面确实有很多设定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情节。比如,一个人可以穿越时空,几个小人物可以搅动整个江湖,甚至是一块石头都能说话。这种不顾逻辑、放飞自我的想象力,确实很容易让孩子着迷。小孩子的世界本来就是充满奇思妙想的,他们更容易接受这种打破常规的叙事和夸张的表达。

而且,周星驰电影里的很多角色,比如至尊宝、唐伯虎、尹天仇,他们身上都有一些纯粹的、甚至有点幼稚的理想主义。他们可能一开始看起来傻乎乎的,但内心深处却有着不向命运低头、渴望被认可的赤子之心。这种纯真和执着,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孩子对英雄的定义,有时候就是那些敢于挑战权威、不畏艰难,即使失败了也依然坚持梦想的人。

再者,周星驰电影里的笑点,很多都是非常直接和表面的。可能是通过夸张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或者是出乎意料的语言搭配来制造笑料。这种笑点,小孩很容易get到,然后哈哈大笑。大人看周星驰电影,有时候也会笑,但可能笑点就不止于表面,还会品味到一些隐藏的讽刺、对现实的映射,或者是一些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周星驰的电影看作是“小孩子的东西”,那就未免太片面了。我个人觉得,李安导演的评价,可能更多是点出了周星驰电影中最容易被大众,尤其是低龄观众捕捉到的那些特质。

细想一下,周星驰的电影,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喜剧,是闹腾,但背后往往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生哲理。

《喜剧之王》,它讲的是一个跑龙套的演员,如何在底层摸爬滚打,坚持自己的演员梦想。里面有多少辛酸,有多少被侮辱和被忽视,但尹天仇依然说出了那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轻松”。这句话,对于任何一个追逐梦想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个小孩可能只是觉得他很搞笑,但一个成年人会看到其中的心酸和励志。
《大话西游》,刚开始看的时候,可能觉得就是一部爱情喜剧,紫霞仙子和至尊宝的爱情故事很浪漫,很搞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回头看,会发现里面有宿命的无奈,有责任与爱情的抉择,有“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这结局”的悲凉。至尊宝最后变成孙悟空,戴上金箍,就不能爱,不戴金箍就不能救她。这种无奈和牺牲,是多少成年人能体会到的?这绝对不是小孩子能完全理解的深度。
《功夫》,虽然里面有功夫,有特效,但它讲的是小人物的成长,是对“天下无敌”的追求,也是对英雄主义的解构和重塑。包租婆、包租公这些市井小人物,他们的形象和行为,充满了生活气息,也折射出许多现实的百态。周星驰自己饰演的阿星,从一个想学坏却学不会的“坏孩子”,最终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功夫高手,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寓意。

所以,我认为,周星驰电影的魅力在于,它既能让小孩子看得开心,也能让大人有所感触。它是一种“老少咸宜”,但并非“浅尝辄止”的艺术。它像一个套层结构,表面是一层热闹的糖纸,里面包裹着的是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

李安导演也许是看到了周星驰电影的易理解性,那种直接的情感释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孩子那里会收到最好的反馈。但同时,他有没有可能也暗示了,周星驰电影的“深层解读”和“成人化思考”,可能不是他艺术创作的重心,或者说,他更侧重于制造一种普遍的快乐和情感连接,而不是去探究更复杂的、更成人化的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安导演的评价,也提醒我们,在欣赏周星驰电影时,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和搞笑,更要去体会其中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细节和情感。他的电影之所以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好笑”,更因为它总能在笑声中,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看到小人物的尊严、爱情的珍贵、以及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坚守。

总而言之,我认为周星驰的电影确实有非常“小孩子”的一面,它充满童趣、想象力,而且笑点直接。但更重要的是,它也具有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生哲理,能够触动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心灵。所以,把周星驰的电影简单定义为“小孩子的东西”,可能忽略了它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它是一种复杂而又纯粹的结合体,这也许正是它能够穿越时间,征服无数观众的原因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却用了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毕加索

user avatar

不怎么看。

李安抓住了周星驰电影的本质。

每个艺术家都可以有不同的艺术追求,这受到他们各自的经历,成长,情感的影响。

李安自己也在努力的探索电影的表达。他努力的方向又有很多人能够接受吗?我可记得当时双子杀手出来被骂成什么样了。

如果李安因为别人不能理解他,不能接受他,就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的表达,他还是李安吗?

周星驰亦然。

李安那话又不是代表权威评价说:“周星驰电影啥都不是,你们喜欢说明你们审美差,垃圾。”

他只不过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很主观的喜好。就被一些有心人当枪使,变成李安瞧不起周星驰的证据。

周星驰自己的艺术追求,核心都是源自于年少时的他的梦。

他喜欢看漫画,喜欢功夫,喜欢表演,所以他不厌其烦地做这些内容。

就像是一个小孩子永远热情洋溢地和你分享他喜欢的东西。他觉得那是他最宝贝最珍贵的东西。但是他愿意把这些东西和你分享。

如果你也恰好喜欢,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成年人追求思想,追求内涵,大家仿佛把各自的修养摆在桌面上相互秤量。谁的内涵谁的思想要是不够瞧,甚至羞于待在那里,恨不得拔腿就跑。

这时候一个小孩子跑过来,他天真的问你:“你也能变成光吗?”

你也许会说:“滚一边去。”

但是没有关系,他会继续追问下去,也一定会有大人热切地告诉他:“是的,我也能变成光。”

user avatar

你以为比作小孩子是骂人的?

你错了,小孩子你可比不了。

我说说,你听听,在想当初。

大宋朝文彦博,幼儿倒有灌穴浮球之智。

司马温公,倒有破瓮救儿之谋。

汉孔融,四岁让梨,就懂谦逊之礼。

十三郎五岁朝天。

唐刘晏七岁举翰林,汉黄香九岁温席奉亲。

秦甘罗十二岁有宰相之才。

吴周瑜一十三岁拜为水军都督,统带千军万马,执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权,使苦肉,献连环,借东风,烧战船,使曹操望风鼠窜,险些丧命江南。虽有卧龙、凤雏之相帮,那周瑜也算小孩子中之魁首。

这些小孩子你比得了哪个?



小孩子,至真至纯至善者也。

保持童心,才是创作的最高秘诀。

《功夫》里,男主武功大成后是怎么动手的?“踩脚指”啊,他就是用小孩子的方式在打架啊。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也是小孩子的东西,安徒生的童话也是小孩子的东西。

它们不好吗。


当然好。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是大导演最好的评价!!

是的,就是小孩子的东西!而且没记错的话,后面还有几句话是说他都拍不出来。这不是李安导演自谦,而是真的拍不出来!更别说国内的导演了,有一个算一个,都拍不出来的。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他直接开辟了一条赛道!你可以在这个赛道上跑,但是你永远无法跟上他更别说超越他!

就只说一个例子吧:功夫里的追逐戏,完全的小孩子喜欢的动画片表现方式,第一次看是不是都会惊讶到。可是就觉得很好很星爷。试想一下,别的导演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或者说就这个想法这种表现方式,有几个人能想到!!!反正我觉得真没多少人想到!!!

那么多学星爷的电影有多难看,大家也都领略过了。

user avatar

李安的意思就是毕加索曾说过的一句话:

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的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

正常的优秀导演能完美的拍出来各种爱恨情仇,上天入地,家国情怀。

但是只有天才导演才能拍出来自己的风格。

风格。对,就是风格。宛如夜空中的萤火虫,让人一眼认出来的风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安导演对周星驰电影的这个评价,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听听我个人的看法。首先,得承认李安导演是电影界的泰斗,他的眼光和艺术造诣是毋庸置疑的。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和观察角度的。他提到“小孩子的东西”,可能是在说周星驰电影里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的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李安导演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初就因其独特的拍摄技术(120帧/秒、4K分辨率、3D格式)以及深刻的主题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首先,我们从电影的几个核心层面来评价:1. 创新性的拍.............
  • 回答
    李安,这位华人影坛的骄傲,以其细腻的视角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征服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世界各大电影节。然而,就是这位两次捧回小金人的大导演,在2016年也曾公开表达对奥斯卡“太白”现象的失望和不满,呼吁关注亚洲电影人的处境。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深的层面去理解李安,以及更广.............
  • 回答
    李安导演的《喜宴》,这部电影在我心里,与其说是一部喜剧,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理解”与“妥协”的温情故事。它巧妙地用一场热闹非凡的中式婚礼,包裹着一层层关于家庭、文化、情感的复杂议题,看得人又哭又笑,心头泛起阵阵暖意。首先,《喜宴》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细腻描摹和幽默展现。影片中的.............
  • 回答
    李安的《双子杀手》,初看之下,名字里带着几分冷峻的科幻感,又因为是李安导演,免不了让人期待一贯的人文关怀和细腻情感。然而,看完之后,却有点像吃了一顿精心烹调却少了点滋味的大餐——有技术上的惊喜,有导演招牌式的探索,但总觉得故事本身和人物的深度,好像没能完全抓住人心。首先,得说说那项最令人瞩目的技术:.............
  • 回答
    李安在《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中大胆尝试120帧/秒的3D拍摄,这一举措无疑是他导演生涯中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探索,也引发了影评界和普通观众广泛的讨论与争议。要评价这次尝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技术革新与观影体验的重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李安在这部电影中对电影制作技术的极致追求。1.............
  • 回答
    这几位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都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各自都有着鲜明的风格和成就,就像中国画里的不同笔墨技法,各有千秋,也各有拥趸。要评价他们,得一项项来,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只看一两部作品就下定论。张艺谋:色彩的诗人,视觉的魔术师说起张艺谋,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词就是“色彩”。从《红高粱》里那浓烈得.............
  • 回答
    李安琪在综艺节目中全程使用英文的举动,确实在观众中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不小的争议。要详细地剖析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李安琪是著名体操冠军李小鹏的妻子,她本身在美国长大,母语是英语。近年来,她和李小鹏一家因为育儿真人秀节目而受到广泛关注。这次引起.............
  • 回答
    李安导演蛰伏六年的时间,没有立刻投身下一部影片,这其中并非完全的“赋闲”,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个人考量的时期。说他不出去“打工”,或许更准确地说,是他在选择“工作”的性质,并且是以一种极其审慎和个人化的方式进行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安的职业生涯轨迹。他并非一个“打工人”的模式,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
  • 回答
    李安和黑泽明,两位都是享誉全球的电影大师,他们的成就自然是各自时代的巅峰。要说“超越”这个词,在我看来,用在两位同样伟大的导演身上,多少有些过于绝对和武断。他们各自在电影艺术的领域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他们的贡献和风格,更像是两种不同方向的璀璨星辰,各自闪耀,很难说谁完全压倒了谁。我们不妨从几个.............
  • 回答
    李安和张艺谋,两位都是影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拥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辉煌的成就。要说谁更吸引我,这实在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因为他们触及了我内心不同层面的情感和思考。李安:细腻的情感,人性的探索李安导演的作品,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他的镜头仿佛带着一种能够穿透屏幕的温度,直达观众内心最柔软的.............
  • 回答
    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结局,与其说是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不如说它留下了一个充满余味、引人深思的开放式画面。它并非简单地宣告谁和谁在一起了,谁又得到了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描绘了家族成员们在经历了种种风雨后的状态,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可能走向的微妙暗示。我们先来捋一捋电影里几个关键人物在结局时的处.............
  • 回答
    关于《卧虎藏龙》结尾玉娇龙跳崖自尽的原因,李安导演本人以及很多影迷都曾有过不同的解读,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玉娇龙的人物弧光和她所处的境遇,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她为何会选择这条路。首先,我们得回到玉娇龙一路走来的轨迹。她并非一开始就厌倦了富贵的生活,追求自由。她是一个被精心.............
  • 回答
    李安在好莱坞的成功,以及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在那里遭遇的“瓶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能折射出东西方电影文化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说起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李安的“通关秘籍”:文化桥梁的艺术李安能在好莱坞站稳脚跟,并且口碑票房双丰收,我认为他最核.............
  • 回答
    张艺谋和李安都是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他们早期的作品都曾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也都在世界影坛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导演在创作方向、艺术追求和市场适应性等方面逐渐显现出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张.............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李安的《色戒》。这电影啊,可不是一般人看完就能轻易说清楚的,它就像陈年的酒,得慢慢品,还得咂摸着劲儿。首先,得认识到《色戒》是一部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电影,但李安拍出来的东西,跟张爱玲原著虽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不完全一样。张爱玲的小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内敛的、压抑的、仿佛隔着一.............
  • 回答
    《误杀 2》中,女记者李安琪在最后一个镜头里脸色骤变,这背后隐藏着她对整个事件真相的深刻洞察和情感冲击。这个变化并非毫无征兆,而是前因后果层层叠加,最终在她心中激起滔天巨浪。首先,我们需要回顾李安琪在电影中的角色和她所经历的一切。她是一位充满正义感、渴望揭露真相的记者。在沙特林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了.............
  • 回答
    如果《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将原有的四位导演换成李安、王家卫、张艺谋、姜文,那么这档节目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选角到点评,从舞台呈现到观众认知,都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已经不再是《演员请就位》,而更像是一场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电影艺术家的盛会,是对演员表演进行最高等级的淬炼和审视。以下是基于这四位.............
  • 回答
    “人眼帧数不能高于30 FPS”,这种说法就像说“汽车不能开到120迈”,听起来有点武断,对吧?尤其当李安导演执导的120fps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横空出世,把这个话题又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人眼到底能不能捕捉到超过30帧的信息?李安的120fps电影又是否真的“没有意义”.............
  • 回答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从名字开始就充满了令人玩味的设计。主角被命名为“Pi”,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实则承载着导演李安想要传递的深层寓意。而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Pi在学校里背诵圆周率的情节,更是李安精心安排的,绝非偶然。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主角要叫“Pi”。Pi(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